《新宋·9-12(大结局珍藏版)》是一本由阿越著作,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180元,页数:14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宋·9-12(大结局珍藏版)》精选点评:
●当年连载时读到封建南海的段落,心中有和李丁文(嗯,旧版的潘照临)一样的疑问:石越终究只是要做一个大宋忠臣吗?不免总是期待着一个石破天惊的反转。惜乎多年后终于一窥全本,看到作者给了石越一个韦小宝、范蠡式结局,却轻描淡写借酒狂之口送出如此一个并不愉快的终结时,不禁哑然。虽然作为读者对结局不甚满意,但对于作者的史学素养和历史观,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终究要道一声感谢,感谢多年来《新宋》的陪伴。
●08奥运到东京奥运
●新宋的主角,是诸夏众生。花开花落,自有其时。看完最后四本,石越试图在这个时代中仅仅作为一个观察者,于是给了一个开放的结局。陌上花开,可缓缓归。钱俶献国,为一富家翁。宋朝能容钱俶,自然能容下石越,这真是一个温柔的时代。
●十五年的阅读,终于迎来终点。不仅是石越在新宋世界里也有无能为力之处,就单看最后四本只能用一个ISBN号,就知道,现实世界也已经是斗转星移。能看到开放的、不致于全无希望的结局,我已很满意,疫区读完,比爽文结局深意太多。然而,作者的白话文还是要炼句,又不是公文论文应用文,何必一句句让人读来喘不过气。
●新宋终于完结了,读了一天看完结局,对我来说13年了。这么长的时间里,阿越的想法(说的大一点儿,世界观人生观)都应该会有不小的变化,我想了好多次这个故事会怎么结局,终究还是放弃了。据说阿越自己也是几易其稿,可我看完之后还是感觉怅然若失,宛若黄粱一梦。随后三章结尾还是仓促了点儿啊
●算是圆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但已经基本上看不下去了
《新宋·9-12(大结局珍藏版)》读后感(一):我心中的第一穿越小说
在《新宋》完本前,在我心中历史穿越文排名第一的是《晚明》。而现在已经妥妥的是《新宋》了。《新宋》写的既有节操又有野心。有节操,是因为它在努力打破穿越文的常规套路。主角没有永远正确,也会犯错,也会吃瘪,也会软弱;主角没有乱开金手指大搞发明创造;主角没有肆意发动革命,自己当开国皇帝或架空皇帝的权臣。这不是一部常规意义上的YY爽文。甚至会觉得主角很窝囊。其次,《新宋》很有野心。作者在努力给我们呈现中国历史上读书人最向往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读书人的气质和风骨;作者努力让主角尽可能不要以一个穿越者的身份,而是一个融入时代的士大夫读书人的身份,对时代逐渐施以影响;无论是封建南海还是三分燕云,都是令人脑洞大开而又拍案叫绝的创意。尤其小说结尾处,通过苏轼之口喊出的“真名士也”,除了把读者的情绪瞬间点燃,还把传统文人对“事了拂衣去”的那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复杂心态刻画到了极致。太佩服了!我心中的神书!
《新宋·9-12(大结局珍藏版)》读后感(二):不错
#读书.07月.05-16.066-077#2020年7月30日,用微信读书花了130小时6分钟读完了的《新宋》。正式出版物共12册,3962页,484万字。这书从2004年开始连载,2008年出纸质书,然后就烂坑,10多年过去,作者终成全书。一个历史系的大学生,穿越到宋朝去,利用自己知道的现代知识与思想,努力改变北宋灭亡的历史,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建立强大自由的世界。作者不希望写成爽文,所以在一开始主人公利用现代知识与价值体系建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抄袭了宋后诗人的诗词佳作在文坛树立典范后,便让主人公变得平凡纠结起来,因为不能无限制的爽嘛。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司马光、王安石等等一起,建立了一个新的宋朝的世界,作者的学识渊博让人叹服。但是主人公石越却不讨喜。作者希望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示那个时候从朝廷到草民的世界,人物之多故事之复杂,的确超过了寻常意义上的网文,比之所谓严肃文学不差,但由于人物多带来的视觉多,让主角不是真正的主角,故事结构也显得松散了,甚至有的人物花了大力气,后面却用不上了。三部书,第一部一气贯通,第二部让人厌弃主角,第三部简直厌烦主角。我以为,如果不填坑反而是好事,契丹与大宋一战写得实在太差,主角的表现太让人失望。让人最感动的是第二部西夏与宋的战斗中狄咏为了一城百姓献了自己的人头,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高遵裕弄权不出兵救援,为了这事,石越几欲弄死高,但到了契宋之战,深州之围,石却如高不作为。又,石明明现改变社会与历史,但又不希望自己变政客,怎么可能。又,通过学术地位当上官员,这个本书的前提,也很不稳当,比如王阳明、程朱也都没因学而进入中枢。总体来说算好书,很长知识,也是享受,就是人物不讨喜。
《新宋·9-12(大结局珍藏版)》读后感(三):水阔山高人不见,陌上花开又一春
关于本书
网络小说读的不多,但对《新宋》却很是喜欢。第一次读可能是十年前了,而六七年前突然断更,让韩宝在滹沱河畔白白挥舞了许多年的狼牙棒......
我在这个世界已然混迹了这多时日,许多年轻时的喜好都已不再,本想作者阿越即已入宫雌伏,则万万没有再度雄飞之理,因此也不报完本的奢望。但今朝竟然能读到这本书的结局,也算是了了一桩曾经的心愿。
关于石越
在石越改变世界的同时,世界也改变着石越。
就如同任何一位“穿越者”,最初的白水潭山长石越是带着理想主义的布道者,他的内心高高在上,他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施舍与拯救。经过二十年宦海沉浮,右丞相石越已经是宠辱不惊的权臣,他那现代人的叛逆已化作宋朝士大夫的倔强,他以一种既非宋代、又全非现代的文明史观去看待宋、辽乃至天下万国的关系。
石越政治理想也早已从“攻灭灵夏”和"收复燕云"变成了建设一个广泛的“诸夏”文明圈,这种理想萌生于纵党项西归,兴盛于南海封建,而最后一块拼图则是以辽为诸夏文明藩篱。这种重文明、轻国家的观念,不仅不容于宋代朝堂,甚至也难被民族主义兴盛的当代接受。然而,这种对历史的重新思考和推演,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洋洋十二卷,从穿越小说逐渐写成了历史小说,又从历史小说写成了历史观的大讨论。石越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在逐渐发酵,但石越本人却登场的越来越少。当他拨动了历史的第一个齿轮后,这个复杂的机括向着设计者也未曾预想的方向奔驰,是为“新宋”。
关于结局
悲哉!潘潜光!
壮哉!司马纯父!
有人将自己的命作为棋子,让石越去做桓温;有人将自己的命作为谏言,让石越去做谢安。
面对旧友们的淋漓鲜血,石越无限怅然的自语:我终归只是个书生。
陌上花开,可以缓缓归矣。最终,他离开了权力的中心,纵舟五湖。对于这个世界,他来的突然,去的也悄然。
为潘照临、为司马梦求、为作者(凶手),各上香三柱,聊表敬意。
《新宋·9-12(大结局珍藏版)》读后感(四):只求此生心无旁骛,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又是一部有生之年系列,竟然完结了! 这大概是偶看的第一部最正统的穿越小说,十几年前读到,那种无法言说的震撼激荡了好久,只可惜断更后,一直没有下文。然后再次拾起,过了这么多年,虽然已没有当初那种激动,仍觉三生有幸。 故事开头应该是重新写过了,有意弱化了穿越的情节,猪脚也变得一开始就胸有成竹,规划完备,完全没有穿越的迷茫和不知所措。这正如作者写作的心态,刚开始只是兴奋甚至猎奇于这样一个可以改变历史大势的穿越故事,写着写着发现需要表达很多东西,急需很多知识储备,刚开始的写作思路无法继续,只能推倒重来。从完本的故事前后也能看到这种转变,后面的故事情节有着极强的文学写作手法,简直可以用熟练来形容后期的文字编排,但从偶个人的角度来说,不论是故事性还是阅读感,都显著下降。特别是没有猪脚出现的几场大战,几乎是快速翻读过去的。偶不需要战斗的详细细节,只需要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才是推动情节发展最重要因素。至于战争过程中的诡计谋划、尔虞我诈、唇枪舌剑,对战争中的人物刻画有着深刻的影响,但这种群像的塑造,大大降低了穿越猪脚的戏份。最让偶不能忍受的是,战争中塑造的群像,大部分没有确定的结局。当然书的最终结尾也是草草收场,大概因为线头太多,无法归拢。 前期很多的铺垫似乎都没有发展下去,比如说猪脚的几部大作、白水潭的发展、兵器院的成果、分封建国的后续,在战争开始后,就几乎没有涉及,而战争情节占据了全书三分之一篇幅还多。从一般的阅读体验来说,前期的人物和事件总是要在后面故事的发展中留下痕迹和影响,而不是重新展开人物画卷,与之前的割裂开。偶幻想着雍王的反扑、柔嘉的支援、兵器院的武装革命、石党的团结一心,但却只有战争的开始、经过、谈判、结束。前者可能是小说的套路,后者也许才是历史的真相。猪脚身居高位,表面的风光,也掩盖不住来自各方的掣肘,不能再如草根阶层那般随意表达意见,不能随意流连于大街小巷体察民情,也不会再有机会碰到梦求、潜光这样有味有趣的光环人物,日常生活只有高屋建瓴,只有决策部署,只有一言九鼎,作者写起来大概也没啥意思,于是后期猪脚就慢慢淡出了读者的视线。 其实还是喜欢猪脚光环的故事,比如拯救历史的英雄,比如<赘婿>的弑君,你好歹是带着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穿越者,如此惨淡的收场,怎么能对得起你多出来一千多年的知识积淀。但这又是历史的必然,从来没有仅靠一个人的努力奋斗,就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历史从来都有着自身的规律和逻辑,你也许可以稍微让她不那么残忍和死板,却无法阻止滚滚向前的潮流,大势不可为。 从一人之下,到携妻女泛舟湖上,有着"不得不"的心酸,二十年的名与利虽不是梦幻泡影,下决心毅然决然的抛弃掉,需要多大的勇气,何况战争还在继续。只求此生心无旁骛,哪管身后洪水滔天,你可以说不负责任,也可以说不羁洒脱,但确实切切实实还原到生活原本的样子,如此幸福模样的结局,其实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