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阅读者》是一本由[法] 大卫·博沙尔 / David B.著作,后浪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废墟阅读者》读后感(一):战争的幻觉
对于战争的想象从来是人类传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现代之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将战争变成了武器对人的屠杀,一战是这种屠杀的顶峰,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是现代战争史的顶峰。本漫画就在这种阴郁的气氛中开展。
漫画的画风不很细腻,常常让我产生分不清谁是谁的幻觉。画中人的对白和动作也夸张而惊悚,但武器和传说的隐喻非常耐人寻味。
范梅尔讲述了一系列战争的想象:发生在天上的地毯轰炸;死去的战士变成星星,祖坟上的泥土被当作护身符。而埃勒坎则讲述了一系列对武器的想象:疯狂生长的铁丝网,力大无穷的土豆人。两个隐喻的中间,还有德国间谍和法国将军的阴谋故事。故事最后停在了沼泽里:这里掩埋着双方无数尸体,一场巨大的火并,带走了间谍,将军与野心家,还让废墟的阅读者不知所踪。恰如废墟的阅读者所言:战争中的字母,不会组成任何有意义的句子,他们只会杀戮前一个字母。而被卷入战争的人“没有谁能活下来”
阅读这本漫画的体验不是轻松愉快的,作者用霉菌一般的绿,血一般的红,和黎明时雾霭的紫灰色作为主色调,构筑了一个有些惊悚的噩梦世界,唯一能让人松一口气的是结尾处的黎明,熟悉历史的人知道,这也算不上黎明,最多是“二十年的休战”,噩梦还未走远,而幻想仍在继续。
《废墟阅读者》读后感(二):以诗意的方式揭开战争的面具
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和封面时,猜想这是一个科幻故事。但是一开场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一战”。于是又以为是个写实的战争题材的故事。但是接着看人物对白,一位将军模样的人正在一本正经的介绍一种叫“毁梦大炮”的武器。我又感到穿越了,有种在做梦的感觉,后来才知道,原来David B.最擅长的就是创造谵妄的氛围,将现实与梦境或神话传说等超现实主义的元素相结合。
故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谍战故事,这也是作者在书末的采访中提到的:“间谍故事就是关于面具、关于乔装打扮的故事”。在书中,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双重面孔,作为主角的荷兰人范梅尔既是民俗学家又是协约国密探,米娜既是德国女特务又是因为爱上范梅尔而厌倦战争的女人,米娜的父亲既拥有一副坏人典型的嘴脸又能装出一脸无害的样子假扮良民……甚至连战争也戴着面具,它的面具就是废墟和士兵们的伤疤,工程师埃勒坎给予自己的使命就是阅读这些废墟,将它们解码成一个字母表,从而读懂战争想要传达的信息。这也是书名“废墟阅读者”的由来。埃勒坎读懂了战争的信息,但是真相让他绝望。更让人绝望的是,他无法传达出这份绝望,因为其他人都认为他疯了。所以人为什么喜欢从众,大概因为从众也许不一定正确,但至少觉得自己是正常的?
埃勒坎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人物。他曾经是一位杰出的武器发明家,为改良协约国的武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他的逻辑逐渐混乱,开始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武器设计,并在某一天突然失了踪。这些奇妙的武器设计中就有毁梦大炮。因为,梦可以清理大脑,如果阻止一个人做梦,在大量无用信息的干扰下,大脑就会爆炸,人会因此而发疯并死去。用这种大炮在夜间轰击敌方的阵线,敌军就会因为精神错乱而不战而败。更神奇的是,这个理论在“一战”时期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当时的人们深信不疑的理论,现在看起来却那么荒谬可笑。我们现在深信不疑的东西又一定都是正确的吗?
除了埃勒坎的奇思妙想,还有士兵们口耳相传的各种迷信传说,这些超现实主义元素稍微柔化了战争的残酷,为那段野蛮的时代镀上了一种诗意的悲哀。即使作者没有直白地描绘士兵们在战壕中摸爬滚打的场景,通过不同人物的对话和旁白描述,我们也能在看似平和的画面中感受到战争的张力。从士兵到将军,从男人到女人,从友军到敌军,从正常人到疯子……作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战争中的人物群像,每一个身处战争的人都有他/她迫不得已或求之不得的生存之道。即使故事和人物纯属虚构,那些如齐柏林飞艇、第三次伊普尔战争的大爆炸、因炮弹致残的士兵等取材自历史的真实细节仍让人感到不寒而栗,深觉现在的和平年代来之不易。
稍微做功课了解了一下作者。在1990年5月的法国,一群年轻漫画家想要反抗大型漫画出版商以及他们只看重角色、长篇系列和48页彩色精装的商业策略,渴望自由和创造性,想要画完全尊重作者个人意志的漫画。David B.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决定以社团的形式成立自己的出版社,于是诞生了独立出版社——社团出版社。他们专注于创作给成年人读的漫画,采用适合成年人的题材和装帧形式。大部分是黑白漫画,精心绘制的草图,原创的图像风格,与大众漫画的传统现实主义风格截然不同。David B.创作的《苍白的马》获得1993年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最佳处女作奖,并成为社团出版社的代表作品。该社偏爱的主题是自传,并推出了两部大获成功的相关作品:马嘉·莎塔琵的《我在伊朗长大》(《废墟阅读者》中有互文它)和David B.的《痛到颠》(《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必读故事)。在这个新兴的平台,不断孵化出新的叙事形式和实验性作品。David B. 也因此被《漫画杂志》誉为欧洲最重要和最具创新精神的漫画艺术家之一。
《废墟阅读者》读后感(三):画风奇异——《废墟阅读者》
充满了诗意的图像小说,与战争,与梦境,与版画都有些联系。
特别喜欢其实的一些文字:
如果阻止了一个人做梦,那么他就会变疯和死去。梦是用来清理大脑的,它会除去大脑中所有没有完成的想法。
如果我安上了假肢,会觉得对不起我那手臂和腿的灵魂。
这个士兵听到了一个声音在他耳边低语:“明天,要么是你的战友死,要么就是你死。
《废墟阅读者》读后感(四):一起逃离残酷现实,到噩梦中去!
对一些痛苦、恐怖的记忆,我们总用到“童年阴影”这个词。从《柯南》中的面具凶器到成绩退步时家长的尖锐训诫,有的阴影可能会随时间淡去,但大多数黑暗的现实经历,却仿佛紧跟着身体的成长与灵魂日渐亲密,成了中伤自己的利器。
不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正是从不那么明亮的童年生活中,诞生出了许多伟大的漫画创作者。《自然先生》(Mr, Natural)以及其他经典“地下漫画”(underground comix)的创造者罗伯特·克拉姆(Robert Crumb),他因抑郁症吃了一辈子药,但与其兄弟相比,他是最理智的那个。美国报纸漫画及动画先驱,温莎·麦凯(Winsor McCay)与弟弟有个不愉快的童年,直到后者被送进了疯人院。
但在这些创作者当中,有位“将黑暗视为盔甲”的特殊人物,他就是被《漫画杂志》(The Comics Journal)誉为欧洲最重要和最具创新精神的漫画艺术家之一的——
虽然同样是背负“童年阴影”的创作者,他并不回避自己的经历,反而坚持挖掘回忆,将其与扭曲的幻想结合,诞生出风格特异的“噩梦”作品。
David B.剖析家庭创伤的系列自传图像小说,被誉为是自获得普利策奖的大屠杀回忆录《MAUS》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家庭证言之一。
回溯这位现代漫画先锋、幻想故事大师的创作道路,“噩梦”似乎并没有那么可怕,反而成了其力量来源?
David B. 原名大卫·博沙尔(David Beauchard),1959年2月9日出生于法国南部尼姆市。他从小崇拜蒙古骑兵,但未曾真正进行战斗,只参加过兄长与癫痫病的“厮杀”。但后者的经历,让他从很早便开始尝试自传性作品。
1985年,他担任《霹雳队长不跳桑巴》的编剧,在漫画界初出茅庐。
1990年,他与多位艺术家联合创办改变欧洲漫画界的独立出版社——“社团”(L'Association)。该社一度成为法国小报漫画的主力,广受欢迎《我在伊朗长大》便是由其出版。
“社团”(L'Association)《我在伊朗长大》也是在这一年,他开始使用笔名David B. ,并从此走上了专攻短篇黑白漫画的道路。
1992年,David B. 出版了处女作《苍白的马》(le Cheval blême),一部噩梦编年史。不得不说,他的梦境意象本身在作品中的演绎已经很有力量,但他对黑白绘画的娴熟运用使其更加强大。
《苍白的马》(le Cheval blême)封面认清了自我追求后,在1996年至2003年间,David B.潜心一部漫画的创作,这便是如今其最为知名的系列作品《痛到巅》(l'Ascension du Haut Mal),漫画以冷静、克制的语言讲述了作者充斥愤怒与幻想的童年时光。
《痛到癫》系列封面这部杰出的作品不仅得到评论家的极高赞誉,更是荣获了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最佳故事奖。2002年,集合成360页的英文版上市,毫不意外地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必读故事。
或许是不满足于对自身经历的探讨,David B.更多尝试将其灵魂的画笔指向历史阴暗处。从一战时的间谍故事到石油交易秘闻,历史课本上的枯燥内容在他的笔下出奇生动。
比起描绘历史的重大转折与英雄人物,David B. 对细节的兴趣更大,他考察资料力求还原,同时也大胆构想平凡个人在历史事件中的存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有歌颂和平的时刻,但多数时候着力于表现人性的黑暗与恐惧。
2001年,他自编自绘了《废墟阅读者》,以一个充满幻想的讽喻故事,表达了他对于战争以及其破坏性的个人见解。行踪诡异的发明家、游魂般的士兵,真实与梦境、理性与疯狂在炮火中全然扭曲。
2011年,《黑暗之路》(Black Paths)出版,延续了《废墟阅读者》中的故事。David B.再次证明了其特别擅长用奇异的画面来传达冲突,无论是情绪间的还是意识形态上的。
2012年,David B. 带来了图像小说《最佳敌人:美国和中东关系史》(Best of Enemies: A History of US and Middle East Relations),旨在揭露丑闻,同时让更多人了解这段非凡历史。
历史,真实的和想象的,亲密的和史诗的,不断地激发着他的灵感;噩梦,黑暗的和奇幻的,残酷的和刺激的,不断丰富着他的作品表现。不知何时,或许正是从《废墟阅读者》开始,David B.进一步把战争、历史和个人身世连接在了一起。
quot;在《废墟阅读者》中,我基于历史来创作,这使故事走向两条支线。一条是《宝藏寻找者》(Chercheurs de trésor)的线路,它是《一千零一夜》的精髓,以梦为轴心。在另一条支线中,幻想的维度没有那么突出,历史占据了主导地位。"
如今,后浪将 David B. 这本创作阶段的关键作品给大家安排上了~
作为一本篇幅不过80页的图像小说,《废墟阅读者》能让在漫海中遨游的亚马逊读者给出如此高的评价,实在是让人好奇它究竟有何魅力?
David B. 的黑白技法师承乔治·皮沙尔(Georges Pichard),但在线条的处理上又有其独特的风格。《废墟阅读者》中的线条厚重又封闭,少有多余笔画,对阴影的处理使其版画感再次加深,营造出沉重的年代感,与“一战”背景巧妙贴合。
在这样的线条基础上,作者的配色十分大胆和新奇,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诡异。灰暗的蓝和紫占了全书的大半页面,不放过对任何一个低落场景进行氛围渲染,更是与死亡紧密结合。
其次就是绿的各种应用,当它出现在人物面部时如同“霉菌”,吞噬了角色的生命与灵魂,当高饱和的绿大块铺在背景上时,恐慌感立刻就从人的脊梁骨窜了上来,邪恶蛮狠的角色乍然变为地狱恶魔。
代表血腥与暴力的红色,总是与厮杀相伴,作者毫不吝啬地让其在书中炸裂,冲击着读者们本就紧绷的感官。
在具体的人物刻画上,作者依旧贯彻着暗黑气质。僵硬又十足舞台剧感的动作、扭曲的表情与呆滞眼神交替出现,无处不透露着精神的崩坏。
坦言说,阅读此书并不会带来愉快感受,只看画面就是绮丽又黑暗,仿佛被卷入作者的古怪噩梦,下意识想要逃离,却又沉迷其中。
整个故事可以分为三条线来看。三条线有不同的节奏,却又在高潮处踏出了统一的步伐,将对战争的反思与个人精神世界的探寻推到了极致。
首先是密探扬·范梅尔的“间谍任务线”。
密探扬·范梅尔接受了法国军方的委托:假装追踪已经半疯癫的武器发明家埃勒坎,以便误导同样在寻找埃勒坎的德国间谍。然而范梅尔刚开始行动,埃勒坎就自动送上了门......当多方势力闻风现身,埃勒坎又消失了。
先是任务遇阻,被卷入帮派枪战,脱身后的范梅尔又意外发现爱人是德国间谍的女儿。从出场时身着西装、头戴礼帽的绅士形象,到故事后半段颓废地在沼泽中蹒跚,即使身为民俗学家的范梅尔,也无可避免地遭受了战争的精神攻击......
其次是工程师埃勒坎的“解读废墟线”。
通过剥夺人做梦的能力来让敌人发疯的毁梦大炮、像藤蔓一样能生长到敌军阵前的带刺铁丝网、不仅可以压垮敌人还能提供食物储备的巨型土豆人……这些异想天开的武器发明,疯癫的工程师埃勒坎有一堆。
但是他最痴迷于一件事:阅读废墟。他坚信轰炸形成的每一座废墟都是一个字母,所有这些字母组成了一套神秘的字母表,通过它可以与战争的精神对话。
他最后破解出废墟含义了么?为何他会说“我要到无处之地去逃避死亡”?
最后是“德法战争线”。
正因为主体是个间谍故事,真正两军战斗的场面到尾部高潮时才出现,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对战争故事的刻画。
壕堑、刺刀、齐柏林飞艇轰炸、第三次伊普尔战役的大爆炸(19个炸点共计454吨炸药)、被战后的降雨侵蚀成泥泞沼泽的无人之地……David B. 笔下的士兵们几乎没有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场景,但我们却能深刻体会到战争所带来的伤痛。
每个在战争中死去的人都会重生为天上的星星;11月1日发动进攻会带来不幸;梦见公交车是死亡在即的征兆……这种间接描写真实存在过的残忍屠杀的方式,不仅避开了让人不忍直视的血腥画面,也为故事带来一种凄美的诗意和更直击人心的想象。
前一秒还深陷书中那些突破想象的发明、超现实主义的故事表现,书底的详尽的作者采访,又会将你的思绪带入一场有关真实历史的传奇历险。
作为战争的亲历者,作者的祖父对这本漫画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同样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从在阿图瓦的泥沼里摸爬滚打,到进入德军战壕等等,你会发现很多在看漫画时让惊叹想象力的画面,其实都是最真实的回忆。
不止于此,采访中作者还透露出更多细节。他坦言在《废墟阅读者》中第一次直接讲述了战争轶闻,在编写故事时读了很多介绍战争对士兵精神的影响的资料,这些客观的记录让这个噩梦变得更为深刻。
在翻阅采访时,你还会发现一份“前线新闻”。这些来自原版首印随附图册的插画,展现了 David B. 在黑白作画上的魔力。从“大虫”到“地雷头”,超凡的想象力让人不禁想再次探索那个怪奇世界。
书底插图(其一)作为后浪第一本 David B. 作品,《废墟阅读者》受到了不少关注。从设计到选纸,做过很多次考量,最后我们决定为读者们保留其最真实的风貌。
采用与原版相同的平装封面,高饱和橙色背景搭配冰冷的机械化发明家,战争的残酷气息扑面而来。在巨大的武器前,主角范梅尔渺小而坚定,宝蓝的双眸将每一位阅读者带入了他的精神世界。
漫画内页则采用 120g 白云米白胶纸,搭配高品质的印刷工艺,近乎完美的展示了 David B. 色彩风格。纸张本身的质感与画面充分配合,传递出独特的历史韵味。
无需比较,这就是一本打满了 Daivd B. 标签的作品。
《废墟阅读者》是一本具有深远意义的书。对于 David B.来说,它是其创作生涯中的一次大胆尝试,而对于历史来说,它让许多被废墟掩埋的细节以充满神秘感的样貌再现,并且将对战争的反思,由国家的转变为个人的,让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切身体会了这场硝烟弥漫的噩梦。
从“童年阴影”到“黑暗历史”,从影响个人到轰动世界,David B. 的故事看似荒谬,却又直击灵魂,让人发现了暗黑故事的新魅力。噩梦使他成为幻想故事大师,而他也将这些阴云带入了每一部作品,梦与他好似融为了一体。
还等什么,一起逃离残酷现实,到噩梦中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