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达·卡罗》是一本由【加】苏珊娜·巴贝扎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里达·卡罗》读后感(一):弗里达和迭戈——人永远是孤独的
坚强、疾病、痛苦、包容、生命、政治、大地
这些是我在弗里达的作品里看到的她。
脆弱、依赖、不安、歇斯里地、情绪反复
这些是我在这本书中和迭戈的 耳鬓厮磨 互相纠缠的感情中看到的弗里达。
弗里达和迭戈是两个都“不安分”却又都有着占有欲的人,抛开他们艺术家的光环,这是两个“双标狗”无疑了,一边给情人写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一边内心深深相信自己爱的是这个和自己踏入婚姻的人,从对对方的不忠感到愤怒、被背叛,到和解,到无所谓甚至坦然接受。
我很困惑到底是什么样的感情可以让人反反复复不断陷入其中。
两人的相处可以看到很多他们不合的地方。对彼此外貌的不认同、对城市和土地的感情,尤其是在弗里达和迭戈的第二段婚姻中,两人的不同愈发明显,弗里达喜欢把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而迭戈喜欢物品散乱的房间,两人对房屋的装修风格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更别提互相出轨、互相背叛、互相隐瞒、又互相憎恨。读到后期我感到很无奈,似乎隐约感觉到不论两个人多相爱、多渴望对方,但人始终无法真正和另一个人融合在一起,无法因为爱而改变自己,每个人都很复杂。
但在这段感情的前期,书中从弗里达的角度大量描述了迭戈对弗里达的艺术生涯的影响,还有他幽默的性格填补了弗里达身体和内心的痛苦。两个人相同的政治抱负,互相欣赏对方的艺术作品——弗里达生前并未受到世人追捧,战时的环境让她象征着宗教、土地、女性、痛苦的作品不受待见,唯独迭戈始终认为她是最好的艺术家。我想这对艺术家太过重要,如果梵高在生前拥有同样的温暖也许他的人生也不会如此令人唏嘘。
弗里达和迭戈并不是大众所期待的一生一人的爱情,他们在这段感情中徘徊、游离、却始终未离开。我想这才是大多数人的爱情,看似美好、看似糟糕、可是却真实得一塌糊涂。我们永远无法为一个人改变自己,我们也永远无法真正跟一个人融为一体,那些貌合神离的伴侣也许并不是不爱,只不过人就是这样孤独的生物吧。
《弗里达·卡罗》读后感(二):弗里达·卡罗为什么有那么多自画像?答案在她房间里
艺术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在于每代人对其理解的刷新和演绎中赋予新的生命。在疫情期间,不少被隔离在家的网友发起了对各种艺术作品的模仿秀,其中一组自画像被纷纷效仿,这位一字眉、嘴唇上留着淡淡胡子的女士很是抢眼,原作正是出自墨西哥艺术家弗里达·卡罗 (Frida Kahlo)之手,而画作上那些表情桀骜不驯的女人也是她对自己的描摹。不只是普通人对弗里达的作品颇有兴趣,她在服饰上的独具匠心的创意为无数设计师点亮了灵感。
委内瑞拉女歌手La Chica在歌曲《Oasis》的MV中变换的脸孔即是向弗里达的自画像致敬,酷玩乐队 (Coldplay) 主唱克里斯·马汀 (Chris Martin) 就从她的画作中汲取了创作力,写出了这首震撼人心的《Viva La Vida》(生命万岁),歌名即出自同名画作,画中切开的西瓜预示着生命的完结,西瓜汩汩涌动的是她夹杂着受伤的痛苦对生命的渴望,但临终之前的这句口号又彰显出了非凡的勇气。在众多拥趸者中还有苏珊娜·巴贝扎特,这位热衷墨西哥文化的旅行作家为偶像写下了一本传记《弗里达·卡罗:用苦难浇灌的墨西哥玫瑰》,她从多方搜罗弗里达的生活史料和创作轨迹,为后世阐释其作品找到了鲜活的源头。
“你我都画不出像她这么好的自画像”,毕加索给予弗里达如此高的评价,墨西哥式的狂野和柔情在弗里达的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女权主义者的她曾直言不讳:“我生来就是个婊子。我与生俱来就是个画家。”然而比起那些被后世津津乐道的罗曼史,她的作品在半个多世纪依然历久弥新。在法兰克福席恩艺术馆 (Schirn Kunsthalle) 刚刚落幕的“奇幻女性”(Fantastische Frauen) 主题展上,展出了34位女性艺术家在超现实主义中的成就,弗里达的作品就位列其中,在那一幅幅色彩斑斓和冷峻的面孔背后,谁也不知道她隐藏了多少身心沉重的伤痛和折磨。
《弗里达·卡罗》读后感(三):乘风破浪的墨西哥玫瑰弗里达,她的一生就是女性自我成长的宝典
每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都是一位战士,他们或者和命运抗争,或者和社会抗争,这也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不停地抗争。所以,真正的艺术家我们总感觉他们非常接地气,就好像在描述我们的生活一样。
由加拿大苏珊娜﹒巴贝扎特著、由朱一凡、阮静雯、李梦幻译的《弗里达﹒卡罗——用苦难浇灌的墨西哥玫瑰》,讲述了墨西哥著名艺术家弗里达﹒卡罗的一生,探索了墨西哥文化和传统对弗里达生活及作品的影响,全书共142张图片,其中65张彩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读了是什么成就了这位深受爱戴的艺术家,是什么造就了她的画语人生和传世佳作。做为一名女艺术家,她的成长经历对于现代社会的女性也具有借鉴意义。
奇装异服,永远是年轻人的特权
每一个时代的服装潮流,似乎都是以年轻人为主来引导和发扬光大,而这个潮流永远和主流似乎格格不入,但这也恰恰是年轻人的特权和标志,是对过去时代的反叛,是对新时代的探索。
1882年,弗里达来到墨西哥国立预科学校学习,在两千名学生中只有35位女学生。弗里达拥有所有年轻人的特质,她总是溜出宿舍,去附近闲逛。当老师纠正她的行为时,她总是满口答应下不为例,却从不付诸行动。上学期间,弗里达用她的草帽换了一顶针织鸭舌帽,还加入了一群头戴这种帽子的学生组织。在那个人人头戴草帽的年代,戴鸭舌帽象征着他们拒绝一味遵守社会规范的态度。弗里达是不是很像曾经青春期叛逆的你?或者很像你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似乎很让人头疼,但《大宅门》里曾经有一句台词:不听话的孩子未必没有出息。正是因为孩子们的不听话,他们才能打破一切成人认为天经地义的桎梏,才能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90年代,喇叭裤、蛤蟆镜、大波浪被年轻人视为独立、个性的特征,也被部分人视为洪水猛兽,甚至有老爷爷、老奶奶专门带着剪刀出门,看到喇叭裤和大波浪就给人剪掉。而现在,独立、个性已经成为了公认的优点,社会也有了极大的包容性,这就是年轻带来的力量。
年轻的弗里达在绘画中也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她创作了一副《穿着红色天鹅绒礼服的自画像》。在这幅自画像中她描绘了自己优雅的容貌、长长的脖子和纤细的双手,同时照片中央的人物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及深灰色天空的黑暗背景中脱颖而出,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她以一种微妙的方式融入了符号,并巧妙地将符号与主题及背景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融合在一起,也从此开启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道路。
丰富联想,公众认可但自己不承认的超现实主义画家
安德烈﹒布勒东是超现实主义流派的领导者,第一眼看到弗里达的作品就神魂颠倒、彻底折服,宣称弗里达是一位超现实主义画家。虽然弗里达自认为不知超现实主义运动为何物,但运用起超现实主义手法却是得心应手、浑然天成。
布勒东将超现实主义定义为:“心灵纯粹、自发地表达……由心灵支配,不受任何理性控制,不受任何美学或道德约束……”弗里达对这种迂腐之词不感兴趣,她把超现实主义描绘的更为生动具体:“打开衣橱,你原本以为里面都是衬衫,结果却突然发现了一只狮子,这种不可思议的惊喜就是超现实主义。”弗里达在绘画中不沿袭成规,经常会大胆糅合各种元素和传统画法,但弗里达从来不承认自己是超现实主义画家,她强调她画的都是现实。人类最宝贵的能力,其实就是联想力。没有联想力,牛顿不可能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瓦特也不可能从铁壶烧水发明蒸汽机。然而人到中年,很多人就丧失了这种联想力,甚至丧失了独立的想法,而希望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其实,活得纯粹一点,别人说你是老鼠,你不可能成为老鼠;别人说你是老虎,你也不可能成为老虎。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生命才能绽放独特的精彩。
《我的衣服挂在那里》就是一件充满了想象力的作品。画面中纽约城一片萧条破败,弗里达那件传统的特瓦纳连衣裙被悬挂在一根晾衣绳上。晾衣绳的两端伫立着两根柱子,一根放着一个马桶,另一根放着一个金色的体育奖杯。画面上方是纽约市的地标,它们象征着美国梦的美好希冀,但从画作其他部分来看,这不过是空洞虚渺的承诺。这幅画的底部是弗里达从报纸上剪贴上去的,上面有一群正面无表情排着队或领救济,或在警戒线后示威,或抗议游行的人们,象征着民众的基本诉求难以得到满足。画面中央悬挂着的那件墨西哥的传统服饰,象征着弗里达对这一切的反抗态度。
遵从本心,和大地融为一体
有朋友曾经建议弗里达:“别再画类似骨盆、心脏那样阴郁、私密的东西了。”弗里达回复说:“他到底想让我画什么?天使和六翼天使拉小提琴吗?”弗里达知道其实很多人都觉得她画的内容会令人不安,她的作品也并没有那么多人喜欢,随着二战爆发,人们更青睐放松舒缓、宁静祥和的艺术表达,但弗里达仍然感觉应该遵从本心,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
一个人坚持自己的本心是最难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各种“四招教会你某某技能”、“一张图读懂某本书”等等大行其道,看似一切都在高效运转,其实只是浅尝辄止。但时光最能留住的,往往是能够经得住考验的沉淀。看看《三十而已》里的童谣,不正是在岁月的沉淀中磨练了演技才有了现在驾轻就熟的表演吗?看看《乘风破浪的姐姐》,最耐咀嚼的还是经得过岁月沉淀的那批人。
弗里达身体状况不断恶化,她不能去学校教书,就把学生请到了家里。她喜欢把家里和周围的环境打造得赏心悦目,她希望可以将这种对日常美学的欣赏灌输给她的学生。在一堂不寻常的课上,弗里达邀请学生和她一起吃饭,她照例将餐桌布置得很漂亮,不过在请他们坐下吃饭之前,她先请他们看看餐桌布置得如何,美在哪里,然后她把东西挪到一边,让其中一个学生另辟蹊径,重新布置,呈现另一番美。弗里达不仅教授学生们绘画技巧,还激发他们的艺术直觉,引导他们换个角度看世界。除了学习绘画,弗里达还教授学生一种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做人之道、思维方法,比如关心国家和社会秩序,希望墨西哥人团结一致。她鼓励她的学生要幽默风趣,既能有阳春白雪的情调,也能融入下里巴人之中。她从自己的本心出发,让自己的所有一切行为逐渐了有了独特的风格。
弗里达创作的《根》中,她穿着特瓦纳裙子,四肢伸展地躺在埃佩德雷加尔的火山岩上。一根枝繁叶茂的粗树根从她胸部的一个大洞中伸出来,向四周延伸开去。叶子上的红色血管深入大地。她将自己与植物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交织的整体,她以这样的表达方式赋予了她周围的土地以生命。这幅画清晰地表达了她渴望滋养大地,渴望与她深爱的这片土地、这个能够代表墨西哥永恒性格的地方融为一体的心愿。这是她一生坚持的心愿。
弗里达去世后,墨西哥政府通过一项法律,声称她的作品具有“毫无疑问的美学价值,受到艺术界广泛赞誉”,其销售应当受到限制,除临时展出外,禁止出口。近几十年来,弗里达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她的头像被印在了美国邮票上、墨西哥纸币上……
弗里达的一生极为坎坷,年轻时遭遇车祸,终生不能生育,遭受病痛折磨,与丈夫的爱情也是一波三折,离婚、复婚、同床异梦,所以她被称为“苦难浇灌的墨西哥玫瑰”,她的一生象征着女性的力量和坚忍不拔的品格,值得所有女性认真一读。
关注我,云中锦书灯下读,腹有诗书气自华。
《弗里达·卡罗》读后感(四):弗里达的传奇故事:遭遇伤病和车祸,成名后画作被墨西哥禁止出口
近段时间,有很多关于女性的负面新闻,闹得沸沸扬扬的韩国“N号房”案件,曾经发生过的日本名校社团事件,以及近段时间登上热搜的高管“养父”事件等等,除了骚扰与侵犯之外,女性在职场与生活中,还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职场晋升与生孩子之间遇到的矛盾,还有些女性遭遇到丈夫出轨、家庭暴力等等。
有网友发出感叹:这个世界对女孩子是那么的不友好!
对于这些社会问题,女孩们要怎样坚强面对?或许我们可以从墨西哥女性艺术家弗里达·卡罗身上得到启发。
弗里达躺在床上作画(图片来源于网络)弗里达出生在墨西哥城南部的科瑶坎街区。父亲圭勒莫·卡罗是德国移民、著名的摄影师,母亲玛蒂尔德·卡尔德隆是其父的第二任妻子,是一个混血儿,拥有西班牙和墨西哥土著的血统。弗里达6岁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18岁时遭遇车祸,卧床不起,然而,这些并没有把她打倒,她在父母的帮助下,开始用画画打发时间,她勇于打破禁忌,用特立独行的自画像表达了她肉体上的痛苦、煎熬,以及不向悲剧命运低头的倔强性格。最终,她被公认为20世纪墨西哥先锋艺术及现代女性艺术家。
《弗里达·卡罗:用苦难浇灌的墨西哥玫瑰》是一本关于弗里达的传记。作者苏珊娜·巴贝扎特是一名旅行作家,热爱并一直在研究墨西哥文化,她为我们讲述了弗里达的婚姻、艺术理念、生活态度等方面的故事。书中收录了大量弗里达的画作,并结合弗里达的人生经历,对画作进行了解读,除此之外还收录了弗里达的家庭照片、物品和文物,以及弗里达居住环境的照片。通过作者的讲述和照片资料,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弗里达的一生,以及她独特艺术风格的源头。
《弗里达·卡罗:用苦难浇灌的墨西哥玫瑰》书影(峥小蜜摄)弗里达6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康复后,她的右腿变得比左腿更细、更短。 患病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同龄人的排挤,弗里达曾被邻居的小孩嘲笑,并给她起了一个外号—— “瘸腿弗里达”。弗里达会裹上好几层厚厚的袜子来掩饰自己畸形的双腿。她也会因此不开心,但她不愿表露出来,而是变得更加大胆, 用行动证明就算自己身体有缺陷,也不比别人落后,比如爬树、翻栅栏, 或是在自行车及滑板上做一些高难度的杂技动作。
弗里达纤细敏捷,勇敢大胆,后来她还拿别人嘲笑她的外号作笔名,写信给朋友的落款总是: 你的朋友,来自科瑶坎区的“瘸腿弗里达”。
卡罗・卡尔德隆姐妹合照, 从左至右分别是克里斯蒂娜、阿德里 安娜、玛蒂塔和十岁的弗里达(图书插图)1925年9月17日,噩运继续降临在弗里达身上,她遭遇了一场交通事故。弗里达和亚历杭德罗去市中心散步,一辆电车偏离了轨道,与弗里达乘坐的公交车撞在一起,弗里达受了重伤——脊柱和骨盆多处骨折,锁骨、两根肋骨和右腿严重折断,右脚受伤,左肩脱臼。
这次事故影改变的弗里达的人生轨迹,由于受伤严重的原因,她已无法实现做医生的梦想。在康复期间,弗里达在在父母的帮助下开始画画。父亲给了她颜料,母亲为她订购了一个特殊的画架,让她能够躺着作画。他们还在她的床罩上挂了一面镜子,这样她就能对着镜子画自画像了。她画了一幅素描,以此记录这次事故,画中她躺在地上,几乎满身都是石膏。 她后来还画了一幅还愿画,描绘了一个与她的意外惊人相似的场景。
《晚期》,弗里达对一幅还愿画进行了修改,她在女孩的前额上画了一条像她一样连成一条线的眉毛,并在公交车的一侧写上“科瑶坎”。(图书插图)这次事故,也影响了弗里达的婚姻。由于骨盆受损,她将永远无法生育。在随后的婚姻生活中,她也因此进行了两次流产,不能生孩子也让弗里达非常痛苦。
弗里达的身体似乎总是伴随着伤病,特别在1934年,这一年她三次住院。先是怀孕去做了人工流产,医生给她做了剖腹手术,并诊断出她的卵巢发育不完全;后来她又去切除了阑尾;第三次是因右脚疾病屡屡复发,她不得不再次接受手术,医生切除了她的脚趾头,术后,她恢复得异常缓慢,伤痛缠身。
虽然切除了脚趾,但弗里达右腿和右脚的血液循环依然很差,1953年8月,她的腿感染了坏疽,医生不得不对她进行膝盖以下部分的截肢手术。弗里达生命最后之际,身体状况不断恶化,精神状态也非常不佳。
弗里达的一生可以说都在与伤病做斗争,她并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消沉,通过绘画让自己忙碌起来,转移注意力。在她的画作中,有很多表现了伤病的情况。
读完《弗里达·卡罗:用苦难浇灌的墨西哥玫瑰》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弗里达的婚姻。作者用“不登对的一对”来形容弗里达和他的丈夫迭戈·里维拉。
弗里达的丈夫——迭戈·里维拉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壁画家之一,被视为墨西哥国宝级人物。他曾受邀去弗里达就读的学校创作了一幅壁画。弗里达和他在学校里认识。迭戈和蔼可亲,是一个讲故事吹嘘遛马的好手,编的故事绘声绘色,能吸引一众人。弗里达不是唯一一个对他倾心的女孩儿。弗里达迷恋迭戈身上的艺术气息、政治主张和他所散发出来的魅力。
弗里达遭遇车祸之后,她再次接近迭戈,并大胆的向他表露爱意。后来他们结为夫妻,这是迭戈的第三段婚姻。弗里达与迭戈以前的妻子和爱人都很不同。在迭戈与众多女人的关系中,这段婚姻显然脱颖而出。和他之前的婚姻一样,他并不忠诚,经常寻花问柳,弗里达也有外遇(和男人女人都有,在书中有具体讲述),但他们的关系远不止性生活。他们彼此都是对方最忠实的支持者和最热心的粉丝,他们有着共同的政治信念,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都为自己是墨西哥人而感到无比自豪。
《弗里达和迭戈・里维拉》细节图和两人的照片(图书插图)虽然我们不赞同迭戈和弗里达在婚姻期间,各处寻花问柳的做法,但是,我们可以从这段婚姻中看到弗里达的态度。
弗里达并没有因为结婚而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弗里达的母亲不同意这段婚姻,而她的父亲却表示赞同。父亲考虑到女儿的健康问题,而迭戈会供养她,支付她的医疗费。在婚后,弗里达并没有过度依赖迭戈,她有自己的主张,也有自己的朋友和交际圈。相反的,弗里达在旅美期间,刻苦学习英语,她成为了迭戈的翻译和秘书。而迭戈在艺术上对弗里达也起到很大帮助。
弗里达在婚姻中要求经济独立。弗里达和迭戈的关系曾一度恶化,闹到了离婚的地步。离婚之后,弗里达决定在经济上不再依赖迭戈,她勤奋画画,这段时期也是弗里达最多产的时期。之后,他们和好,迭戈再次向弗里达求婚,弗里达提出了两个复婚的条件:一是两人保持经济独立,二是他们之间不会再有性行为。
在《明星大侦探》中,关于家庭暴力的一期节目中,撒贝宁曾说过:“当女性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你让她起来反抗,首先,她要有反抗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经济上,也表现在社会交往上。虽然我们不能说弗里达收到了多么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可以看到,她在离婚后,可以通过作画让自己经济独立。书中提到了弗里达因为身体原因两次流产,她也是通过绘画,和家人、朋友的帮助,走出这段阴霾。这都是她能反抗命运的“能力”。
看弗里达的画,或许会觉得画面过于血腥。然和结合了她的亲身经历,就不难理解她要表达的思想。《弗里达·卡罗:用苦难浇灌的墨西哥玫瑰》一书中,作者在讲述弗里达的故事时,也结合了她的遭遇,对画作进行了详细地解读。
弗里达的自画像非常有特色,她的一字眉让人过目难忘。在弗里达的自画像中,虽然身体上有无数伤口,但是从未看到过她表情崩溃或失控,她永远是一副冷静坚毅的表情,有着直视无畏的目光,也许这表达了弗里达内心不愿承认的脆弱,就像她小时候能勇敢面对小儿麻痹症的态度。
在《公交车》这幅作品中,弗里达描绘了一个她非常熟悉的场景:一排人坐在公交车内的一条长板凳上,公交车正穿过一片田园,前往工 厂区,浓烟从烟囱里滚滚而出。像迭戈的画一样,她在画中描绘了由不 同种族和阶层的人构成的墨西哥社会:一个拎着菜篮子的中产阶级家庭 主妇,一个穿着牛仔背带裤拿着扳手的工人,一个给包裹在披肩里的婴 儿哺乳的赤脚农妇,一个看着窗外的小男孩儿,一个拿着一袋钱的商人 和一个戴着围巾、穿着时尚的年轻女人。弗里达将这些墨西哥社会的典 型代表人物友好地描绘在了同一个场景中,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画面, 是她捕捉到的日常生活中的瞬间。然而,只要了解她所遭受的事故,就能明白这幅画背后所传达的隐含信息:幸福的场景会在眨眼之间倾覆为悲剧。(内容与图片节选自《弗里达·卡罗:用苦难浇灌的墨西哥玫瑰》)
她优秀的自画像之一——《戴着荆棘项链和蜂鸟的自画像》。在这幅画中,弗里达的一只肩膀上停着一只猴子,另一只肩膀上则有一只黑 猫。她站在一片枝繁叶茂的大树下,身穿素净的白衬衫,脖子和肩膀上缠绕着荆棘藤蔓。猴子拽着荆棘藤蔓,藤蔓的刺扎进弗里达的脖子,血汩汩 而出。藤蔓上还停着一只死去的蜂鸟,它的翅膀与弗里达眉毛的形状是一 致的,两者相互呼应。这只死去的蜂鸟被挂在了弗里达脖子周围的藤上, 以作为她的护身符。弗里达头上戴着由丝带编织而成的紫色皇冠,上面有 两只银色的蝴蝶。这幅自画像和她之前的自画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包含 了基督教宗教图像和古代中美洲文化的符号,不过,这些符号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很难解读。(内容与图片节选自《弗里达·卡罗:用苦难浇灌的墨西哥玫瑰》)
弗里达在绘画中不沿袭成规,经常会大胆糅合各种元素和传统画法,虽然她已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名,但她却不承认自己是超现实主义。她希望她的画无愧于那些与她同根同源的人,以及那些滋养她、给她力量的思想。
弗里达一生创作了大约200件艺术品,几乎完全采用了墨西哥流行艺术的形式,包括肖像画、还愿画和静物画,多数作品是小幅画作,在锡板而非画布上进行创作。弗里达生前没有得到人们认可,在去世之后却声名鹊起。
1985年,墨西哥政府通过了一项法律,声称弗里达的作品具有“毫无疑问的美学价值,受到艺术界广泛赞誉”,应被视作一座艺术丰碑,其销售也应受到限制,除临时展出外,禁止出口,暂时外借展出需经墨西哥国家美术研究所特别许可。
2000年, 弗里达的头像被印在了美国邮票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2010年,墨西哥政府发行了一张新设计的500比索面值的纸币,正面是迭戈,背面是弗里达。
(图片来源于网络)弗里达生活的时代并不平静,当时正处于墨西哥政局动荡时期。弗里达的一生也遭遇了各种磨难,可以说她经历了苦难的一生,但她并不屈服,她坚韧、独立、有个性,她通过画笔记录下自己的故事,也表达了自己坚强的决心,也让我们在多年之后,记住有一位长着独特一字眉的优秀女画家,她就像一朵在苦难中热情绽放的玫瑰花。
相比之下,今天的我们幸运很多:出生于和平年代,很多人没有身体疾病。虽然也会面临很多不友好的声音,但是希望每一位女孩都像弗里达一样勇敢,坚强而又阳光地生活下去,做为女孩的家人、朋友们,也应该给她们最大的支持、鼓励与包容,帮助她们度过难关。
最后,希望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每一位女孩都能被温柔相待。
《弗里达·卡罗:用苦难浇灌的墨西哥玫瑰》书影(峥小蜜摄)《弗里达·卡罗:用苦难浇灌的墨西哥玫瑰》内文图,内容为弗里与迭戈的房屋照片(峥小蜜摄)《弗里达·卡罗:用苦难浇灌的墨西哥玫瑰》内文图,内容为弗里达妹妹克里斯蒂娜的画像与弗里达的自画像(峥小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