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汉字与文物的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0-15 20: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汉字与文物的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汉字与文物的故事》是一本由许进雄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0-1-1,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字与文物的故事》读后感(一):你了解文字的前世今生吗

  公元十九世纪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好光景,不是因为粮食丰收,而是他们在地里挖到了更为值钱的东西,它被称为龙骨。

  把它卖到药店里,一堆龙骨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在一年里种的粮食。短短的几十年里,不知有多少龙骨被人们磨成了粉,当做中药吃进了肚子里。

  直到1899年的秋天,有人才认识到这些龙骨的真正价值。他叫王懿荣,是当时著名的古董收藏家和金石学家,在一次熬药的时候,他突然发现龙骨上的一些刻划符号与商、周青铜器上的金文非常相似,他马上跑到出售龙骨的中药铺,把所有带字的龙骨统统买了回来。他断定这些符号是比金文更古老的文字,所谓龙骨,其实就是殷商时期的甲骨,就这样,王懿荣成为发现和收藏商代甲骨的第一人。

  著名学者王国维发现,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商王的名称和世系排列绝大多数都出现在甲骨卜辞中

  就这样,甲骨文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甲骨片上记载着历史,我们甚至难以想像这个时期的辉煌,它的财富。

  人骨架、牛、羊,这些陪葬品的规模在说些什么?这是一个甲骨文的"王"字,王是掌生杀大权的最高统治者,它是由"钺"字演化而来,而钺最初是砍杀的武器;文字作为一种符号,指向另一个符号,这一符号链,负载着历史。事实上,甲骨片上的符号早巳超过了记事的功能,才会如此艰涩难解,那么这种文明的象征又起于何时?它究竟已达到何种程度?

  有一套书可以解答你的疑惑,它就是《汉字与文物的故事》,他的作者是许进雄。许进雄是国际知名的甲骨文研究专家,高中时期,就对甲骨文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大学时期,他也一直研究甲骨文,他提出的钻凿断贷方法,可以去判断甲骨刻辞的年代,解决了一些争议。

  《汉字与文物的故事》总共有四套,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其中一本,《战国的重金属之歌》,这本书不是单一的根据甲骨文说文解字,而是根据古器物的发明,来说文解字。

  众所周知,夏、商、周历经1500年被称为"青铜的时代",在中国发现的青铜器不管是数量还是种类,都超过了世界上其它地方所发现的青铜器的总和。也被后市称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商人嗜酒非常有名,文献中说商代末年,纣王修建了很多离宫别馆,又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大小贵族无不沉湎于酒色。而且目前发掘的商代青铜器以酒器为多,足见王室饮酒成风。

  中国的酒是用谷物晾的,那么就会有渣滓,饮用的时候,用户体验不好,因此,没有渣滓的酒才是比较高级的酒。

  《左传》中还记载了因为楚国玩忽职守,进贡给王室的酒有渣滓,齐国出来主持公道的意思。

  茜字,你一定想不到,在甲骨文时代的意思是用两手拿一个草茅在酒壶旁,说明的就是用香茅过滤渣滓的意思。

  类似于上述有趣的知识,这套书里还有很多。

  《汉字与文物的故事》读后感(二):书评丨《汉字与文物的故事之战国重金属之歌》

  我和文物的缘分要从出生开始。我姥爷是清昭陵的花卉师,因为打理花棚,所以他们在清昭陵里面的花椒住,舅舅舅妈妈妈都是昭陵员工,所以我从会走路就开始骑石狮子(现在会不会被抓起来)没事就去清太宗皇太极和博尔济吉特的陵墓里溜达溜达。所以我不怕鬼神,我正大光明的走神道,骑着石狮子长大的。

  后来,高考滑铁卢理科生调剂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了导游,更喜欢博物馆、古墓这类的建筑。当沈阳地接的时候最多去的就是故宫、昭陵、新乐遗址。我喜欢魏晋南北朝和唐朝的历史,也喜欢古文化。

  今天这本书就是把文物和汉字相结合的《汉字与文物的故事之战国重金属之歌》。

因为太过喜欢还送了朋友好几本(我真不是拖)

  我说千字不如图三张,我们直接上书籍图片,看看为什么我这么喜欢它。

  首先它的图书装订就非常的人性化,线状,这个的好处就是你怎么折叠,蹂躏(哈哈)它都不会散架,所以你可以肆无忌惮享受读书的乐趣。

  看到了吗?如果我再年轻十岁,我看到这本书,你们就在博物馆找我了。这个作者过着我想过的生活呀。爱屋及乌了解一下。

  为什么书名里有个之字,因为这是一个系列书,我真想要一整套呀,但是因为我辞职考研,吃土状态中,我先缓缓。

  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内容,我们都知道我们的祖先是从猿人进化来的,其实我们最早有同一个祖先是非洲智人,如果再往前,那我们都是由一个细胞分裂出来的(别搞分裂哼)。

  我们祖先因为恶劣的气候开始迁移,走着走着就分叉了,可能和我一样是路盲,一个分支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外国友人,一个就是我们亚洲人。因为气候地理原因,我们骨骼长相都发生了变化。

  我们这支又开始分裂重组进化,变成了智人。冶金术的发明使我们走出漫长的石器时代,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商周时代,中国的工艺技术进入全新境界,青铜器,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超大个的鼎,烹羊宰牛且为乐,用来做祭祀器具。

  其实当时许多的文字,也围绕着青铜生活而造形。在本书中,国际汉字权威学者许进雄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商周先民们与现今大为不同的生活与绝妙思维。每一件商周文物都有它隐藏的趣味,每一个汉文字都有它演变的智慧,让我们依着许进雄老师的指挥,一起聆听文字与文物协奏出的磅礡乐音,享受这场汉字与文物的盛宴。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所以我就不剧透了,你们喜欢就自己看起来吧。

  《汉字与文物的故事》读后感(三):文字与文物,唤醒人类的前世记忆

  大家还记得那部感人的动画片《寻梦环游记》吗?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遗忘。“当现实世界里没有人再记起你的时候 你在亡灵世界也将魂飞魄散”。

  如果没有记忆,我相信世间的一切都会失去意义,那些人类文明进程中熬过的艰苦岁月,那些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以及那些血流成河的残酷战争,都会化为一抔黄沙,消失在历史中,不留一丝痕迹。

  如果没有记忆,人类就会像生活在原始社会的野兽,茹毛饮血,没有情感,也不会有现代文明。

  可是,记忆是有容量的,人脑功能再强大,它也只能记住有限的事物。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创造了文字和文物,它们就像记忆的载体,保留了大量的事物信息。

  世界上,还有一群专心致力于此的研究学者,他们还原了历史,唤醒了人们的记忆,让文明可以代代相传。

  (一)

  你知道斧头的“斧”字是怎么来的吗?其实在甲骨文中,它原先的字形是“父”,就是一只手拿着石斧的样子。在新石器时代,石斧就是男人工作时的主要工具。那时,还是母系社会,男人的地位低下,孩子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所以没有父亲、叔伯、舅舅之分,一律称之为“父”,而明确的人伦关系,直到周朝才确立。为了区分“父”字的本义,在它的下面加上斤,表示“石斧”,而“父”则专门表示“父亲”的意思。

  那么你知道“厚”字的甲骨文又有什么含义吗?在商朝,铸造青铜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炼炉里的铜液直接注入地面挖好的沟中,在沟里有烧红的木炭,可以保持铜液的温度,让它顺利流进放在坑中的型范中;另外一种,则是用坩埚来运输铜液,再浇入泥范中成型。最早的坩埚残片属于夏代,完整的坩埚则在商代才首次被发现。为了让铜液更容易地倒入型范中,笨重的坩埚被设计成了上重下轻的模样。“厚”之的甲骨文形状就是一个大口细底的容器依靠在某处。坩埚的壁远厚于一般的容器,所以古人就用它来表达厚度的概念。

  看了上面关于甲骨文和文物的关系解读,你是不是也对古人智慧深感佩服呢?虽然古埃及,苏美尔、古印度都有象形文字,但是发展最完整,流传最久远的象形文字非中国的甲骨文莫属。

  当甲骨文与中国古代的文物结合在一起,又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别具一格的魅力。这种跨学科、整合式的介绍方式让读者耳目一新,欲罢不能。这就是许进雄先生的《汉字与文物的故事》系列丛书带给读者的一种感受。

  这套丛书一共分为四册,按朝代的主要器物分为: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以甲骨汉字为主线,兼顾古文物知识,让读者了解甲骨汉字的来源和故事。

  (二)

  那么写这套丛书的作者许进雄又是什么人呢?

  许进雄,台湾人,1941年生。高三那年,他办理了休学,准备在家自学,然后去报考自己理想的大学,如果考不上,再复学重新报考。谁知,那一年台湾教育部修改了章程,学生不能以同等学力报考大学。真可谓是人算不如天算,许进雄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只好赋闲在家。

  有一天,闲来无事,他便去逛书店,正好看到了一本王念孙注释的《广雅疏注》,于是他拿起书,翻开了书页。或许,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一翻,也翻开了他的人生新篇章。从此,他与文字结缘,终身致力其中,成为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

  在《广雅疏注》中,许进雄看到“古、昔、先、创、方、作、造、朔、萌、芽、本、根、蘖、昌、孟、鼻、业、始也”。他很好奇,为什么这么多不同的字,却有相同的意义。于是,他买了这本书去研读,后来,又阅读了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经义述闻》,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等书,愈发着迷,于是一心一意要读中文系。复学后,他如愿考上了台大中文系,师从金祥恒老师,走上了学习甲骨文的研学之路。

  后来又跟随不同的老师学习,研究生在屈万里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硕士论文《殷卜辞中五种祭示的研究》。

  毕业后,被导师推荐去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从事甲骨文研究工作,并在工作中有了一个重大发现——“以甲骨上的钻凿形态作为断代的新标准”。这一发现也使他成为了“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原附属与多伦多大学,以馆藏丰富的中国文物而著名。虽然,在文物的来源上颇有争议,但不得不说,那是一个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好地方,很多藏品都是独一无二,即并在中国也难以见到。

  在博物馆工作期间,许进雄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知识,在研究文物时,同时他也会研究文物背后所隐含的生活与社会意义,并利用自己中国文字学,以及中国古代社会学的专长,进行综合性的诠释和引申。

  比如,在研究红山文化的猪龙玉雕时,许进雄发现,在甲骨文中“龙”字的尾巴与嘴巴必定相反,而玉猪龙的尾巴与嘴巴几乎衔接,不可能是龙的形象,反而与甲骨文中的“肙”字相似。而“肙”是蚊子的幼虫。因此,他猜测玉猪龙悬挂胸前,有代表驱蚊驱虫的含义。

  在研究大汶口的象牙梳时,他会把甲骨文的“姬”字与发饰、贵族身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在研究东周的莲瓣盖青铜酒壶时,他发现了盖子滤酒的特殊设计;而研究唐代的彩绘釉陶妇女骑俑,他又与妇女生活解放与自主性的问题结合,等等。

  他的研究别具一格,他的课件别致新颖,既激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引起了出版社的注意。

  于是,他将课件分成一百四十篇,每篇以一件文物为中心,选取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物,写成一千余字的文章,于是有了《中华古文物导览》这本书。不过,在写到一百三十一篇时,因为版权费的原因,而没有继续。

  后来,经过台湾商务印书馆重新编排与出版,大幅扩增内容。之后,大陆的化学工业出版社也出版了它的简体字版,这就是现在的《汉字与文物的故事》系列丛书。

  这套丛书就像一座掌上博物馆,优雅的文字加上精美的图片,引领读者进入历史,赏析各个时代的艺术精品,了解各个朝代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结构,领略隐藏在文物背后的乐趣。

  《汉字与文物的故事》读后感(四):翻开一套书,走进古人的生活

  如果你可以穿越,你愿意去哪个时代,是刀耕火种的石器时代;是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还是经济鼎盛的汉唐,亦或瓷器争先夺艳的宋元明清时代?或许每个时期你都想体验一番。

  那么《汉字与文物的故事》这套系列丛书,则可以满足你的需求,这套丛书分别是《回到石器时代》、《战国重金属之歌》、《返来长安过一天》、《紫荆城外一抹清脆》,在这四本书里我们看到文物与甲骨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又可以找到我们民族文化的脉络。这套系列丛书的作者被评为“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的许进雄。

图片来自网络

  许进雄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和多伦多大学潜心研究三十年,整理加拿大多伦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馆藏的甲骨。这套《汉字与文物的故事》亦是他在台大和世新的授课讲义。《汉字与文物的故事》浅显易懂,每篇文章都深入浅出,无论是做研究、或是作为文物知识的了解都是一套不错的书籍。沿着历史的足迹,我们可以找到文化的脉络。

  甲骨文的石斧为何被用来称呼父亲

  盘古用斧头把混沌的天与地分开。可见斧头在人类历史初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中国在一万多年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尚未发明青铜器以前,石头制斧是使用最频繁的工具,“斧”字原先的字形是“父”字。父字后来被假借,用来称呼父亲,许进雄认为是因其男子从事的工作所使用的工具而言的,并没有其他意义所在。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现在称呼父亲毋庸置疑,但是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孩子称呼母亲的多位伴侣或兄弟为父亲,只因为他们是主要的劳动成员,并没有其他的意思。商代时父亲与叔、伯、舅舅等没有分别的称呼,都一律称为父。到了周代,才有了更周全的人伦。

  每个时代都有一个代表性的工具,石器时代是石斧;而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则是青铜器。

  武器的进化、消亡

  人类在与动物斗争时,武器不必精良,用石斧、石器等有分量、有棱角、有杀伤力的工具便可以轻松制敌。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是人与人战争的时代,之前的工具根本不能进行格斗,所以就必须设计专门杀人的武器。铜戈便应用而生了,它是人类新设计的武器,更是战争升级、国家兴起的一种象征。

  春秋时,做工精湛的越王铜剑被埋藏于两千多年,出土时仍然光华亮丽,锋利异常。随着春秋时代铁器的锻炼技术愈来愈熟练,铜制兵器逐渐被铁制的兵器所取代。当人们之间不用争夺食物、土地等生活必须用品时,青铜弓形器就逐渐在历史消失。

越王铜剑图片来自网络

  人们在满足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就会寻找精神生活,尤其是阶级社会的出现,贵族开始寻求消遣娱乐的项目。

  玩游戏玩到废寝忘食,可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在《返来长安过一天》的一书中有这样的介绍,当时不但有“三辅儿童皆诵之”的游戏口诀,更有令人玩到“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的地步。这就是在两汉魏晋时非常盛行的六博游戏。

六博游戏图片来自网络

  在四川出土的击鼓说唱灰陶俑,诙谐、夸张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精神生活的富足,表现在当时人所玩的游戏。同时,还表现在其家里的摆设上。

击鼓说唱灰陶俑图片来自网络

  钧窑花盆桌布上的摆设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演变而来的。到宋代时是最为繁荣。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在《紫荆城外一抹清脆》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钧窑的花盆以釉色的多变化取胜的,所以偏重于造型的设计,不多加花纹的装饰,也较少考虑其他色泽的变化。而花盆的出现就意味着人对生活质量的重视,花盆一定被观赏所用,说明当时有家具的使用,这时在桌上摆放的花盆才被大量生产。

钧窑花盆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家里所有的摆设都是由远古的时代而来,经过历朝历代才呈现出今天所看见的样子。

  文物不仅仅是枯燥无聊的名称、功能、材质、年代、制造、装饰等信息,更多的是其所隐含的社会背景。有的文物因为其功能的缺陷而消失,有的文物却给我们后人带来了无线的便利。在《汉字与文物的故事》这一套丛书中我们都可以找到。

  下次外出旅游的时,不妨去博物馆看一看,带上这一套书,了解当地过往的历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汉字与文物的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