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养出好孩子》是一本由高金国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父母养出好孩子》读后感(一):家长对子女教育毫无头绪怎么办?学会抓重点!
一天,我用几句话,调侃了下当下的家长:
现在的年轻人,一见钟情结了婚,一不留神有了孕,一厢情愿进产房,一头雾水做了娘,一无所知当家长,一心多用喊爹娘:未经培训上了岗,无证过关做家长。两眼一抹黑,谁家能养好儿郎?
说着玩的,不必当真,但可以真拍砖哈。

虽然多数家长都很爱学习(比如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但不可否认,教育是个大课题,上包天文、下包地理,左边理化、右边心理,经常让家长产生“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
那怎么办呢?
需要找到一本通俗易懂的书,入入门。
这本书既需要有点理论性,要不说服不了你,又要通俗有趣,要不你读不下去;
既要要有教育常识,又要有心理学常识;
既要告诉你怎么做,毕竟有些难题你需要知道怎么做,又要告诉你为什么,因为如果不知道原理,你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这本《好父母养出好孩子 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

它是一本家庭教育入门书,不是专业书。
所以它最本质的一个目的,就是想让毫无头绪、身为教育外行的家长,知道自己第一步该干什么,知道自己的总目标是什么,目标如何分解。
它的理念很清晰:环境造就人,环境教育人。所以,家长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就是打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按书中所说,是一个“绿色”“和谐”的教育环境。
什么才叫“绿色”的教育环境呢?

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所谓硬环境,就是硬件,孩子的教育环境要好。最好有一个独立的读书空间,书架一定要有。书房里面,不要有玩具,以免分心。孩子要有一个独立的安全区,一旦犯了错,可以让他到自己的安全区冷静一下。
电视、手机,这类电子设备,除了必须用的电脑,尽量不要在书房出现。
孩子读书的时候,家长尽量不要看电视、玩手机,可以一起读书。

软环境,分两方面,一个是家长的素质、表现,一个是孩子的朋友圈——他交的是什么朋友。
家长素质越高、对教育越尽心,孩子素质越好,这一点不用怀疑。
孩子身边的朋友越优秀,他就越优秀,这一点也不用怀疑。

要鼓励孩子多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尤其是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
但是,总和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会不会自卑?
为了避免这种自卑,家长就要培养孩子超强的自信。拥有了自信,和优秀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变得越优秀,而不是自惭形秽。

怎么培养孩子的自信?也是两个方面:一是父母的熏陶,父母表现得自信,会影响孩子;二是父母的鼓励,父母对孩子越赏识,孩子越自信。
家庭教育的总目标,可以说,就是打造绿色的家庭教育环境。
很多家长有一种幻想,希望教育有灵丹妙药,一劳永逸。
这种东西可能没有,但捷径一定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解决不了所有教育问题——那也不可能;但它能解决一个最基础的问题:
告诉你一条家庭教育的捷径,那就是环境。
打造这个环境,然后,去坚持。
孩子一定会成功。
《好父母养出好孩子》读后感(二):《好父母养出好孩子》家教警句21条!
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这个读书日有点不同,
除了毕业班,
很多中小学生尚未开学,
家长已经被小“神兽”们逼到了崩溃的边缘。
怎么办?
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研究员高金国的新书《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近日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介绍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技巧——比如如何和孩子一起建立规则、如何做到“和善而坚定”,更关键的是,这本书很注意引导读者去行动,通过反复练习,提高自控力。家长自控力强,养成了好的心态、好的习惯,孩子才有可能亦步亦趋,养成好的心态、好的习惯。
除了实用性、故事性这两大特色,
书中也是“金句”“警句”频出,
看得不少家长心悦诚服;
小编特地整理了书中的警句,
分享给大家~
1.环境比规则重要,“怎么做”比“怎么教”重要。
优秀的孩子不是教育出来的,更不是管出来的,而是“环境”影响出来的。
2.教育孩子的前提,是教育家长。
在要求孩子改变的时候,家长必须同时改变——如果不是更早的话。
3.你越想控制孩子,孩子就越不受你控制。
发脾气意味着父母的彻底失败。
4.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
5.拖延不会让事情变得容易执行,相反会让事情更加棘手。
6.记住,不要指望“未来的自己”,要从当下开始改变;不要指望“未来的孩子”,让孩子从当下开始改变!
家长不改变,养不成好习惯,孩子就不可能养成好习惯。
7.大脑是可塑的,不分年龄大小,即便你已经40岁、50岁。
不要相信那些“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鬼话,都是家长“不改变”的借口而已。
8.教育就像照镜子,家长什么样,孩子就发展成什么样。
9.经常说“谢谢”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10.不要给孩子提要求,要给孩子提供“选择”。
11.家长不应该成为孩子的管理者、执法者,而要成为孩子的合作者。
12.孩子身边优秀的朋友越多,他就越优秀。
平庸会给人带来安全感,但优秀需要魄力。很多时候,平庸带来的安全感,就是最大的危险。
13.教孩子勇敢地坐在第一排。
14.拥抱孩子,是家长化解愤怒的最有效手段。
15.多关注孩子的优点,而非缺点;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缺点,而是优点。
很多家长说孩子缺点时,滔滔不绝;让他说一下孩子的优点,顿时语塞。
16.对孩子而言,挫折来得越早,损失越小;挫折来得越晚,损失越大。
17.你越信任孩子,他就越强大;你越怀疑他,他就越弱小。
18.所谓创造力,就是认为所有的问题都不会有“标准答案”。
19.在孩子无法对你敞开心扉、无法向你倾诉的时候,给他一个他喜爱的玩偶。
20.你对孩子的忧虑,90%都不会成为现实。
21.如果一个孩子从来不向父母说“不”,那才是更令人担心的问题。
《好父母养出好孩子》读后感(三):为什么很多孩子宁可网上求助,也不愿和老师、家长交流?专访本书作者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你会去读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吗?你认为自己是合格家长,还是“无证上岗”的家长呢?近日,我们采访了《好父母养出好孩子 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年3月)作者高金国。 作为资深媒体人、研究员,高金国对家庭教育十分关注,撰写了数百篇家庭教育类文章,大多在网上发布。他发现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很多孩子宁可在网上求助、发帖,也不愿意和老师、家长交流。从孩子们的留言来看,有的孩子已经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一个六年级的孩子,竟然有了自杀的冲动…… 究竟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出了问题?小编将采访内容全文刊发,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借鉴。 小编:你觉得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高金国:问题很多。如果说最大的问题,大概就是孩子和家长没有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孩子处于被管理、被压制、被迫服从的地位,家庭教育中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由于这种不平等而发生的。 因为不平等,家长就不能站在孩子的视角去考虑问题。比如,家长身高1.7米,孩子身高1米,不远处有个台阶,台阶下面有个池塘,一旦从台阶上滑下去,会发生危险;因为家长个头高,很自然能够看到,危险对他来说一目了然。但孩子太矮,看得到台阶,却看不到台阶下的水塘,所以就会犯错误,盲目地走向台阶。这时候,家长会想当然地用自己的视角去批评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孩子固然是犯了错误,但客观原因,是他的身高不够造成的。要想预见到这种危险,他必须有足够的人生经验才可以。家长如果从自己的高度、从自己的人生经验来理解,就会觉得孩子怎么能犯这么愚蠢的错误,感到不可思议。事实上,他只要蹲下来,让自己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一样的视角,就会明白孩子是多么不容易。 这种不平等,还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重大影响。任何一个人,无一例外,都是会追求独立的。一个从小没有自己独立房间的孩子,工作后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去租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 孩子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类问题,一种是过于顺从,既然父母这么权威,那就一切听他们的,变得毫无自主性;一种是开始叛逆,并在内心深处认为,之所以被父母压制,是自己太弱小导致的,只要自己强大了,就可以和父母抗衡了——于是出现了叛逆期、青春期的各种表现。 国外有个女孩,有一天对母亲说了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她说:“妈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你好像一直没有准备好我长大。” 这也是很多中国家长经常犯的毛病——没有准备好孩子长大。孩子不仅会长大,会离开父母,而且,从一降生,他们就是独立的个体,只是在年幼时需要父母照顾而已。从生命的角度来讲,他们和父母是平等的。如果家长真正从内心深处认可这一点,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就会减少许多。 小编:就是说,父母想维护自己的权威,孩子想争取平等,是造成很多教育问题的根源。那么,这些问题有什么具体表现呢?能不能举例说明一下? 高金国:近几年来,我经常在网上发表一些家庭教育类文章。让我比较困惑的问题是,很多学生、青少年,对这些文章的认可度,超过了他们的父母。可能是我的文章说中了这些孩子的心理吧。 很多家长则喜欢固执己见,坚定地认为“必须保持家长权威”。这句话本没有错,但他们很多人对“权威”的理解是错的。 令人信服的权威是这样的:我(家长)能做到,所以你(孩子)也需要做到。他们的理解却是:我(家长)可以做不到,我可以很渣,可以考个技校、可以去工地搬砖,但你必须考上985、211高校,必须出人头地。 严格来讲,这不是家长的权威,而是古时候“族长”的封建权威。在这种思想之下,很多家长至今还坚持“打孩子有理”,甚至有人曾专门向我陈述“孩子可以打的若干理由”,让我怀疑自己生活在19世纪。 这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我发现,很多生活中的孩子,并不真实,相反,网上的孩子,才是真实的孩子。很多孩子在我的文章后面留言,有的甚至提到自杀,令人触目惊心。但这些孩子,在家长、老师面前,却能谈笑风生,看不出有任何心理问题。 下面是我在评论区的一部分截图(截图中部分昵称已处理)。 这些,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已经令人非常不安了。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有了《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这本书。 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引导孩子表达情绪。中国人和欧美人不同,不太善于表露情绪。这使得我们的孩子,看上去坚强、乐观,却把内心藏在了一个坚硬的壳子里,家长不容易撬开。 小编:怎样才能撬开这个壳子呢? 高金国:重要的是,要把孩子摆到平等的位置,用孩子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其次,要掌握一些沟通技巧,学会如何和孩子交流,引导孩子去表达情绪。如果孩子实在说不出口,可以让他用画画、写信之类的方式表达;父母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书面交流有时候比口头交流效果更好。 其三,让孩子有自己的“树洞”,在他情绪不好的时候,给他递上他最喜爱的玩偶。即便孩子的情绪无法向父母表达,他只要能说出来——不管是对着树洞还是玩偶,抑或是在网上发帖求助,都是好的。 其四,培养孩子的自我修复能力。每个孩子,从古至今,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问题,为什么长大后都没事了呢?因为人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即便小时候压抑、困惑、快疯了,一旦迈过了这道坎,就会发现“那都不是事儿”,事情一定会越来越好。所以,家长不必焦虑,就像我在书中所说的,“家长关于孩子的忧虑,90%都不会成为现实”。 你可以做的,就是帮着孩子去提高自我修复力,尽快迈过这道坎儿。让孩子自己去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通俗易懂的那种),写写日记,画点画,交几个好朋友,甚至体育锻炼、培养一两项兴趣爱好等等,都有助于自我修复力的提高。 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多数人自杀,都是因为缺乏社会兴趣造成的。事实上,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都和“缺乏兴趣”有关。一个孩子,不管他对什么事情(只要不是负面的)感兴趣,只要有兴趣、深入去“玩”,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就会降低,自我修复能力也会提高。
《好父母养出好孩子》读后感(四):拒读此书,闺蜜竟列了10条理由!
4月23日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即人们常说的“世界读书日”。这个日子,显然是用来倡导人们读书的。可你知道,我们现在读书“多少”吗?Emmm……是“多么少”的“多少”! 据调查,我国成年人2019年平均每人阅读纸质书4.65本,电子书2.84本,加起来7本多一点,看似不少。可小编掐着指头算了算:自己的手机设置了使用时间限制,每天最高6小时,可每天都超时、不得不“延时使用”……如果玩手机的时间用来读书,一年读70本也不止吧? 可是,劝一个人读书,就像劝一个人放下手机一样难。小编正准备找一组读书类的稿件,高大上地倡导一下读书呢,结果碰到了这篇文章——一个网友苦口婆心劝闺蜜读书,竟然写了近3000字的长文…… 那就原封不动地来欣赏下这篇奇文吧。读书毕竟是好事,劝人读书当然更是好事。 (以下为网友“本闺驾到”原文) 我是一个很挑剔的人,当然,“挑剔”是别人的说法,在我眼里,这叫“追求完美”。出去购物,为一件衣服和店家折腾一上午,是常有的事。老公常常好奇地问:“店家怎么脾气那么好?要是我,早急眼了!” 正因为如此,我很少给别人推荐商品。也是奇了怪了,追求完美有什么不好?乔布斯不挑剔,就没有今天的苹果。 前两天,和闺蜜网聊,说到了育儿的话题。闺蜜无奈地说起了她闺蜜的一件事儿:“我很看不惯我那个闺蜜,还有我妹……一火起来就往孩子脸上刷嘴巴子……两个都是男孩,也就两岁多,说了她们又不听……” 我很惊讶,在我印象中,好像爸爸们打孩子的多,妈妈一般不会打孩子的,这两个女子,难道是铁扇公主转世吗…… “有本书挺好的,叫《好父母养出好孩子》……让我看看哈,是《好父母养出好孩子 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挺好的,可以推荐给她俩看看。这本书讲得很透彻,让她们自己看书,比你劝,效果好得多。”我郑重其事地建议。 我评价一个商品,一般说缺点时浩浩汤汤,说优点时惜墨如金。闺蜜深懂我的品格,这么一个“完美型挑剔者”推荐东西,我相信,她一定照单全收。 结果让我很桑(伤)心。天哪,她不信,她竟然不信!(此处请自行脑补岳云鹏说话的腔调) 她回了一个阴险,狡诈,冷漠,无聊,的表情,木然地说:“同志哥呀!难道你相信,两个打孩子的女人,会有闲心去看书?” 如果不是她发了那么多阴险的表情,我差点就从了她了——刚想回复“倒也是”,眼前却一声惊雷起,想起了那两个挨打的孩子,熟悉的旋律顿时、顿时、顿时在我脑海中盘旋—— 惊雷 通天修为天塌地陷紫金锤 紫电 玄真火焰九天悬剑惊天变 乌云 驰骋沙场呼啸烟雨顿 多情自古空余恨 我手持了弯月刃 …… (此处为网络流行歌曲《惊雷》歌词,小编注) 是的、是的、是的, 我要“手持了弯月刃”,斗争到底,哼! 于是,一场空前绝后、视死如归、天崩地裂、感天动地、鬼哭狼嚎、血雨腥风、可歌可泣的辩论赛,开始了。 (此处省略10万字,口水3吨) 总结一下, 其实就是闺蜜提了10个拒绝的理由, 我一一进行了反驳。 我有点怀疑人生了——这么较真的我, 还是那个挑剔的我吗? 我是谁?来自哪里?要到哪里去? 01 闺蜜的第一个理由:她们根本就不读书,一年看不了一本。 本闺的反驳:她们不看电视剧吗?(蜜答:看)既然看,说明她们喜欢故事。我给你拍照看看,这本书几乎全是故事,通过故事讲道理。嗯,第一集,题目叫《小神童半路遇到一只猫》。 02 第二个理由:嗨,就她俩那脾气,看书也没用,根本控制不住自己。 本闺的反驳:哼哼,小看这本书了吧,它就是专治各种不服的,除非你扶墙。这本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家长如何提高自控力,自控力提高了,脾气就控制住了,也就不打孩子了。 03 第三个理由:那么简单?开玩笑呢吧。没听说一句话,叫“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本闺的反驳:呵呵,你以为作者没想到这一点吗?批的就是这种思想——很多人就是把“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作为借口,所以才无法改变!请看这本书……让我找找看……呃,在第41页,说的就是这个——即便到了四五十岁,大脑依然是可以改变的,脾气也是可以改变的,大脑的可塑性很强。 04 第四个理由:好吧,即便她们看书了,控制住自己了,可是,你保证熊孩子能改变吗?有时候家长打孩子,是孩子不守规矩造成的,不是家长单方面的原因。 本闺的反驳:显然,你越来越理性了,加10分。对阁下这个问题,看了那本书之后,我就可以解答了。嗯,第一,孩子变成熊孩子,是因为没养成好习惯;第二,是缺乏规则意识。 所以,就冲这两点去做咯。习惯嘛,一步步的,需要慢慢来。规则嘛,我印象比较深的一点是,我们家长都习惯于自己建立规则,书中的建议是,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先商量,定下来之后严格执行。 (闺蜜答:那怎么行?孩子制定规则,还不全是有利于他的?本闺答:全家一起讨论啊,然后举手表决,你家三口人,两口子沆瀣一气,就二比一了,可以明火执仗地欺负孩子人数少嘛。) 05 第五个理由:就算知道了这些,制定了规则,也很难执行下去,还是没用。 本闺的回答:所以要坚持一个原则,叫“和善而坚定”(多么不容易,我居然把书中的原则背过了)。就是执行规则的时候,如果孩子违反了,一定要坚定执行,同时态度保持和善。 (闺蜜:这太难了!本闺:所以,要提高自控力才行啊,书上有提高自控力的具体方法介绍) 06 第六个理由:你以为自控力那么好提高啊?就跟减肥一样,我想多数人还是会半途而废。 本闺的回答:是时候亮大招了!看看,这是什么?提醒卡!书里赠的,就是帮着你提高自控力的。书里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好像是“家庭教育不会一劳永逸,没有灵丹妙药,但一定有技巧,也会有捷径”。 自控力是需要练习才能提高的,因为你的大脑已经习惯于“暴脾气”了,改掉这个习惯,大脑也不适应,需要适应期。适应期过了,“暴脾气”自然就改掉了。你可以每天在朋友圈晒晒这个“提醒卡”,打卡提醒自己,坚持3个月,一个全新的仙女完美出关! 07 第七个理由:就算自控力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可这不是家庭教育的全部吧?关键还是孩子,比如做作业特别拖延,有拖延症,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本闺的回答:拜托,你还真把我当专家了啊?好吧,我给你查查,肯定有的。嗨,这不就是……32页,专门讲怎样让孩子集中精力做作业、克服拖延症的。你的问题,这本书都想到了,放心,OK? 08 第八个理由:显然我快被你说服了。可是,如果只是一些具体问题,网上搜搜就可以了,买书干什么? 本闺的回答:我去!你真把我当书贩子了啊?你买不买,和我有个毛关系!其实我早看出来了,你身患多种书中提到的症状,比如“躁郁父母综合征”,可能还是一个重度“控制型家长”患者……这些,网上能搜到吗? 拜托,作为一个有文化的闺蜜,要努力向本闺学习,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别整天玩手机,你玩手机,就不可能管好孩子…… 09 第九个理由:我玩手机,关孩子什么事?孩子是孩子,我是我,都是自由的个体。凭什么我为了孩子,就要放下手机?这也是这本书的理念吗?哼! 本闺的回答:拜托,我都想结束论战了,你又把我的斗志挑逗起来了。让我查查……17页,介绍了大脑中“古怪的神经元”;还有……54页,也提到了。这个神经元,就好比一面镜子,会把眼睛扫描到的东西记录下来。 比如你整天玩手机,孩子潜意识中,就会形成“玩手机就是日常生活”的印象,虽然他真正的意识中并没有这个概念。但当他有空闲的时候,一定是不自觉地拿起手机去玩,根本控制不住自己,因为这是潜意识在起作用。 再比如,家长如果喝酒、吸烟,孩子长大后吸烟喝酒的概率也会比别的孩子高,也是因为这个“镜子”的作用…… 10 第十个理由:好了好了专家同志,服了你了。最后一个问题,你看了这本书,真有效果?你觉得你现在的脾气真的改善了?记住书里的这些原则,真的管用? 本闺的回答:哼,这个问题,问我家公子大概更有说服力吧?俺们家已经从乡土家庭变成绅士家庭了,你再不努力,咱们可就不一个阶层了……(闺蜜:我去!) 几天后,闺蜜给我传了一张照片(下图),说:“唉,没想到,孩子竟然也喜欢看这本书,这不,正经八百地把提醒卡贴到我房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