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新版)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0-15 19:3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新版)读后感100字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新版)》是一本由[日] 本田直之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新版)》读后感(一):幸福生活新智慧——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中好多观点其实在读之前也多多少少有所接触,或是从其他书本读来,或是自己的生活体悟,但是要么因平日的繁琐小事而抛之脑后,不曾认真对待;要么因不曾应证过,缺乏自信而犹豫不定。这本书的好处是,虽然一些观曾接触过、了解过,但常读常新,同时也是重新审视自己的一次机会,所以读完还是收获满满的。

物质简单,精神富足

这个观点贯穿全书,时不时会穿插在书中的任何一部分进行论证,足见其重要性。从北欧人“与物质带来的幸福相比,他们更为珍视那些精神和体验带来的幸福感”,到日本草食族“在物质面前不仅能够不为所动,而且还能认真储蓄,讲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视。与金钱相比,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对社会的贡献,依此体现出自己的个人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不断的丰富,人们不断地从购买中获得幸福,但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物质带给人们的满足感已经很难持久,便会去追求精神的富足。北欧是这样,日本也是这样,中国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不久的将来也会步入发达国家行列,那时我们也会面对同样的情况,降低物质需求,更多地追求精神富足。读了这本书,我发现自己也是“草食族”,以前因这种观点不符合大众主流,时不时会对这种轻物质重精神的追求产生质疑,藏着掖着不愿见之于人,现在我坚信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有些东西你一旦坚信不疑,就会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而一旦有一丝质疑节奏,那么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读书的乐趣也许就在此吧,找到志同道合者以坚定自己的信仰。

主动选择

选择这件事,感觉也是非常微妙的事。同一件事情,如果我们发自内心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做时,我们内心便充满掌控感,做起事来也是激情满满、充满动力,即使再苦再累也觉得就是这么回事,但若是处于被迫去做,便痛苦不堪、满腹闹骚。很常见的例子就是加班,如果我们积极主动选择加班,有时做着做着就会发现乐在其中,如果被迫选择加班,不但心情很糟糕,效率也异常低下。以前不知从哪本书中看到,说是运动锻炼如果是积极主动进行的,那么锻炼效果要远远好于被迫运动锻炼。就我个人而言,以前对干家务也是非常抗拒的,但是自从看了《扫除道》、《断舍离》这两本书之后,从事思想上开始改变,觉得打扫卫生也是修行,也是改变自己的途径,便开始积极主动打扫房间卫生,几乎每天都会抽出一半个小时打扫,而且时乐此不彼。

求新求变

作者提倡要“改变每天既定的生活模式,享受变化”,认为“每天走固定的路线去上班,吃同样的午餐,只和公司的同事来往,这样下来思维迟早会变得僵化。”其实,人都有趋于不变的惰性,走同样的路,做同样的事,吃同样的饭……因为熟知而不用思考,因不思考而思维僵化、眼界狭窄。作者提到几种求新求变的方法值得学习参考,如双城生活、游牧式的移动生活、进行复业(两份以上的工作)、发展兴趣爱好等。除了作者所说的这些方法外,我个人觉得读书也是很不错的求新求变的好方法,读不同的书便是和不同的人进行思想交流,即增长知识有开阔眼界,更打破思维的局限。因此,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做新民。

书中还有很多实用的观点,每个人读来各有不同的共鸣。

最后抄录本书中自己喜欢的几句话:

“如果一个人非常清楚对自己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就可以干净利落地舍弃那些不需要的东西。”

“与其决定想做什么,不如决定不做什么,决定不做什么事,能够让我们的前进方向更加明确。”

“既然没有钱,就要好好想想没有钱的活法。”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新版)》读后感(二):别说你懂爱自己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起初的时候,我每天都在刷着微博,在无数不知真假的消息中越来越慌乱,仿佛世界要毁灭了一般,有时候甚至产生了“既然这个世界趋于崩溃,不如什么都不要了吧”这样消极的念头。但世界和人类都很坚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热的头脑渐渐冷静了下来,生活也进入了正轨,但我们也不知不觉因为这场疫情有了很大的改变。

  对我来说,最大的改变之一,就是自己做饭。起初我和别人说起自己做饭这件事时,我总是听到这样的观点:自己做饭很麻烦,自己做饭容易控制不住菜量导致发胖……但因为无法外食,被逼无奈我只好自己动手,可随着做饭次数的增多,我发现“自己做饭”这件事有了更多的意义。

  比如以前吃饭,我总是快速地几口吃完,感觉吃饭就像完成任务一般。但现在,我会去想每一餐要吃些什么,会去想荤素搭配是不是能满足身体(还有口欲)的需要,甚至开始探索各种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菜谱。我不但没有被做饭这件事打败,反而渐渐喜欢上如何用做饭让每一天变得开心。

  当我读本田直之的《少即是多》这本书时,我突然发现,原来这段时间我所经历的,恰好就是“少即是多”这样的一个过程。

  说实话,朋友推荐我读本田直之的《少即是多》时,我曾经有过彷徨。这些年里,我读了很多关于“断舍离”和“极简主义”的书,一开始这些书带给有囤积欲的我很大的震撼。但读多了,我发现这些书观点,基本的可以简单归纳为:以当下为出发点,以自己为出发点,找到喜欢的物品,物尽其用地用它,把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丢掉。

  既然我已经明白了这样的原理,我自然不需要再继续沉迷于“断舍离”这类的书籍了。但朋友的推荐盛情难却,我最终还是读完了《少即是多》,然后我发现,这本书虽然在某些地方重复了上面提到的那个理念,但更多的地方却让我耳目一新。

  这本书着眼的,并不单纯在物品的舍弃这件事之上,而是将论点集中在理念和生活这两者之上,通过他的经历,搭建了一个他所认为的理想人生状态。

  阅读过程中,你可能会觉得作者的观点有时候会显得比较偏激,比如 “抱持陈旧的价值观不会得到”一章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我们要向“草食族”学习。

  2006年日本作家深泽真纪在专栏里用了“草食男”这个词,形容某些男生像食草动物一样人畜无害。后来这类人变成了一个族群,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吐槽这类群体低欲望的“萎靡”感:不爱购物、不爱旅行、不爱恋爱……

  对于这样一个类似“反面教材”的族群,作者本田直之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应该向他们学习。被视为“没有激情、没有欲望”的草食男,反而正是对社会群体理念的抗争,而这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一定要养成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我相信很多人其实是不快乐的,而很多时候产生这种不快乐的原因,就是我们发现自己活得并不像自己。小时候父母总是企图用“邻居家的孩子”来逼迫我们变得更好,上学了“考到第一名”也成为很多学生的终极目标,好不容易出了社会,收入、地位、甚至是你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吃什么饭,都充满了无形的比较。

  每一次的比较,你的心都会被压上一层负担。考试成绩退后的焦虑,职位升降时的烦躁,甚至每个月高额的房贷车贷,都让很多人快乐不起来。于是我们想通过买买买,让自己衣食无忧,应有尽有,但欠下的卡债、堵塞的物品,反而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糟糕。

  我们总说“要爱自己”,但那样的你,真的懂怎么爱自己吗?

  《少即是多》这本书不止一次提醒我们,要真正地爱自己,首先你得成为自己。你要知道自己是怎么一个人,而不是别人以为你是怎样一个人。选择常年在东京和夏威夷两地居住和办公的作者,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别人说的,或者所谓的“常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更不是不可撼动的真理。

  选择,可以看得出一个人的智慧和魄力,也会带你通往不同的结局。

  真正爱自己的人生选择,应该是按照自己的需要,不以别人的要求作为幸福的标准,把“满足感阈值”调低,并从过去的生活状态中做出华丽的转身和改变,丢掉拖累你的东西(包括物品,更包括理念),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状态,你才会真正地快乐起来。

  就像我自己做饭的这段时间,我不但没有像被人说的那样因为自己做饭变胖,反而因为少油和有效控制的饭量瘦了几斤。

  这不正是我正在进行的一场“少即是多”的自我革命吗!

  谢谢你阅读我的字!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新版)》读后感(三):如何幸福地跑完42.195公里

  如果,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少即是多》的作者本田直之有好几个平行身份,其中之一是“马拉松爱好者”,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会不时地想到这一点。我没有看过他跑步,我猜他跑起来的姿势也许稳定中有些跳跃感吧。

  42.195公里在我看来是开车都要开很久的距离,对有些训练有素的人来说,却只是刷赛道的一次次挑战,举重若轻。就像有的人在生活中可以一直保持心态的平和,你会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温柔坚定的力量辐射。比起拼命赚钱再努力花掉的能量人生,我可能更愿意成为这样一位“优雅的斗士”,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方法论方面的启发,简单分享几点吧。

1.换挡的时代,轻松一点

  我最早接触到downshifting(减负生活)这个概念,是从《HYGGE》这本书,副标题是“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视觉治愈摸鱼系)。最近几年,北欧频频和“幸福榜首”挂钩,在《少即是多》这本书中,作者也在有意无意地把日本的过去和未来对标北欧。在这些普遍高税率的国家里,幸福的定义是什么?列举出来每一条,都在扎心以“过劳死‘闻名的日本社畜:倚在飘窗前阅读,享受香氛蜡烛组,不提;冬日壁炉前织毛衣,喝点自煮的香料热红酒,不表;一击必杀足以K.O.——按时下班。

  按时下班是为了享受精神生活,不是为了去买买买。作者认为主动降低欲望阈值会带来幸福感,我深以为然。好东西多,物价贵,但很多东西和我的幸福无关——是我,不是我们,因为每个人的幸福点不同——找到或培养自己非物质的幸福点,也许需要花一些时间,但是从提升人生体验的角度来说,是值得的。

2.后疫情时代的精神烙印

  居家隔离期,你真正的“家”有几个人?特殊时期,身边许多“多家一族”的奔波停摆,都市的家或老家、岳家或婆家,各个家之间的生活变得相对独立,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在被迫体验的情况下,逐渐被接受的新生活方式。比如,年轻人带动长辈,尝试采用网购、外送方式买菜和日用品,彼此间的挂念也可以靠“天涯共此时”的视频来解决——这种体验对双方而言,也许逐渐变成了温馨的日常。从生活到感情,“远程也能顾到彼此”的事实,加强了都市生活独立化的状况,而这样小体量的家庭,正是生活减法的社会结构基础。

  有趣的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另一个观念“远程办公的普及,让能够激发灵感的异地办公、多地生活成为可能”,也在疫情期间被迫全民体验了。当“叮叮”响起的时候,还搞不清主副摄像头的老师,是顾不上看在线人数的,同样的,老板也不在乎你视频会议时衬衣下面穿着大裤衩,毕竟他自己可能连大裤衩都没穿。把该干的事干了,少一点形式化,多一点灵活和自由,确实会让人倍感幸福。当然,居家学习、办公和自由职业都需要极高的自律,毕竟精神层面的幸福也是有门槛的,这不奇怪。

3.不谋而合的“斜杠青年”

  多一种身份,多一层保障,多一重幸福,从兴趣出发,不功利地、自然而然地把爱好发展成"复业"(而非贴补家用的零工“副业"),作者的这个观点,也正迎合了这个专一职务正在被无情灭活的时代。成为“斜杠青年”之路难以一蹴而就,专业积累、自我营销、人脉拓展……把所有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写上“/”一笔,这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初心就是兴趣和好玩,一直记得自己最初被吸引时的感受吧,“把爱好变成营生,会毁了爱好”的观念已经过时了,如果你愿意,兴趣真的可以是第一生产力。

4.“我要我觉得”,做自己的霸道总裁

  说到头,幸福是非常私人化的东西。如果说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是以形化意,那么这本《少即是多》,就是要试着直戳幸福精神世界的内核。作者强调态度积极、主动选择,听从心灵的声音,以“这样选择能让我感到快乐或兴奋“,而非单纯抛弃物质和逃避工作,迫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选择。很多人学断舍离,只学到扔扔扔的行为,扔到最后,感到扭曲了内心的感受,或后继无力,或难以维持断舍离后的环境,也许正是因为没有从本心动力出发。无论是作者在文中一再鼓励读者策划、尝试的”双城生活“,还是以改变环境从而改变思维方式的断舍离(两者本应互为因果),都应是一种从生活哲学本质根源出发的诸多行为之一。

  最后,说回马拉松,6小时,是马拉松比较常见的“关门时间“(6小时之内完赛有成绩书和奖牌)。假想,你6小时没完赛,被关在了所谓的门外,你要怎么跑呢?或者说,还要不要继续跑?

  顺便一提,听说全球唯一不设关门时间的,就是夏威夷的火奴鲁鲁马拉松,全程欣赏热带海岸线的风光,随缘得到路人的加油喝彩,脚步落在每个此时此刻的享受。

  人生如彼,夫复何求。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新版)》读后感(四):《少既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幸福的捷径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是一本关于幸福模式的书,一本关于生活方式的书,一本,指引你通往幸福的捷径的书。 这是一本日本人写作的书。日本经历了物质极其丰富的泡沫经济时期,住豪华房子开名贵汽车,这种幸福观在日本,已经逐渐式微。这几年日本的断舍离之类的理念也逐渐传入中国,而这本书,是日本人,站在自己国家的角度,去看那些幸福指数非常高的北欧人的生活,然后得到的生活启示。 最近几年阶级固化的话题也是甚嚣尘上,我们中国人也正经历着日本的泡沫经济时期,物价上涨,人们的资产都被捆绑在房子上,看似光鲜,却一个个加班,996都被渲染成了福报,公司老总号令大家加班没有半点不妥,员工也都敢怒不敢言,怕失掉自己的工作,十年到20年的房贷压在身上,甚至有些人自己的车子和数码产品都是分期付款的,一个个都光鲜靓丽,活的却像一条狗,不得不说,阶级固化确实是扎心,每个人都想趁着天花板还没有合住的时候往上突破一层,可是日本人和北欧人都经历完了这个时期,所以他们看到的世界可能比我们更加清醒,他们已经没有了我们这种狂热,所以说他们才有那一种的淡定和幸福。 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有些朋友不幸地失去了自己的工作,遭遇了裁员。有些公司延长了上班时间,还降低了员工的薪水。虽然从2008年就不断有人说什么经济寒冬,通缩时代到来之类的话,但是我们作为个体,没有这么宏观的视角。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去年我们可以随意享用的食物,今年再用频率那样的享用,觉得成了奢侈。消费降级无所不在,我们无法维持自己原有的生活水准,即使我们的收入增高了,我们的存款增加了,但是我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却下降了。看着高昂的物价,看着孩子也需要像成年人一样,承受巨大的应试压力,看着周围精神状态不好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知道我们需要找到新的幸福之道。 这本书推荐了双城生活,给我们介绍了新简单的幸福模式,让我们降低感受的阈值,从生活的小确幸中感受快乐,解放我们的思想,不再沉迷于信奉物质至上主义,除了金钱,还有时间也是能让人信服的一个方向,我们要学会善用自己的时间,提升我们自己的幸福指数。 这本书不再把大房子,崭新的汽车,作为幸福的指数标准,而把拥有珍贵的自由,能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幸福,这种理念贯穿全书输送给我们。回归质朴的生活,不要以为自己的生活是,有物质堆砌起来的,不要让曾经的幸福变成不幸的枷锁。 换一个视角来看,换一种生活方式去生活,去享受少既是多的幸福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新版)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