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豪杰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0-15 16: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豪杰读后感摘抄

  《中国豪杰》是一本由[日]陈舜臣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豪杰》读后感(一):永远的豪杰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文化最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中的豪杰数不胜数,就连现在依然后很多人会以这些人物为原型去塑造角色。豪杰这个词首次出现在《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元年》中,指的是才能、才智出众之人。但豪杰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标签,而是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标准,像那些能够达到大多数人心中标准的豪杰,其实也并不是很多。这本《中国豪杰》的作者竟然是日本人,我也是第一次通过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中的人物传记,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在这本书中,陈舜臣从中国史中选出了16位最具代表性的豪杰,分别是:范蠡、子贡、吕不韦、张良、汉宣帝、曹操、苻坚、张说、冯道、王安石、耶律楚材、刘基、郑和、顺治皇帝、左宗棠、黄兴。这些人物之中有我之前熟悉的,也有完全陌生的面孔,但通过作者的讲述,让我认识了这些人和他们的事迹。这些人物之间跨越了很长的时间,在不同时代的环境当中塑造了不同的豪杰形象,一个豪杰不一定要是武功盖世,但他必须拥有能够服众的能力。

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把它当作一本学术研究性的著作来写,而是为了让读者能够看懂,我看过很多所谓的学者去写这类的书,他们自以为枯燥的语言代表着某种官方,但这只表现出了有学术但没文笔的一面。陈舜臣不一样,他不仅对这些历史有着很深入的研究,他的文笔也非常的好,重要的是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很有趣,它吸引着我一直看下去舍不得合上。书中作者也加入了自己对当时人物所处文化环境的分析,但都是有资料支撑的,这本书还是属于专业类的,并非虚构类。

看书都是为了学习到什么才会去看,而不是用来打发时间,所以这本书是有它真正的作用的,他能够教会读者如何处事,哪怕在那么遥远的历史,很多思维方式依然没什么巨大的变化,只是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去稍加改变。在发达社会中,豪杰依然存在,追根揭底豪杰定义的不是一个人的一生,也不是他的结局,而是在过程中的思考方式,这才是作者最想表达的。

  《中国豪杰》读后感(二):豪杰榜单

  

说到豪杰二字,就会把它和英雄划上等号。中国自古出英雄。中国的豪杰数不胜数。日籍华裔历史作家陈舜臣在他的这本《中国豪杰》一书中列举了吕不韦、张良、汉宣帝、曹操、苻坚、刘基、郑和、左宗棠等16位豪杰。历史上的豪杰数量众多,但是他在后记里说他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选的这十六人来写。

如果换作是你,你会从历史长河里挑选出哪些人排列在你心目中中国豪杰的榜单上?

如果是我,我觉得陈舜臣书里说道的这几位我很是赞同,也会将他们放在我认定的中国豪杰榜单上。他们分别是:

张良。拾履之羞的故事从小就听过。别人感慨的是张良能这么凑巧遇上的老人是高士黄石头,是他点化了张良,但是我敬佩的是张良耐心十足,能一次次下桥给老人捡拾鞋子,能忍之人必成大器。这是其豪迈杰出之所在,之表现。不论高士的点拨是真是假,但看其后来深受疑心极重的刘邦器重、在危机重重的宫廷斗争中能独善其身,证明了他不仅才能卓越,而且情商极高。

曹操。在三国里,他是反面的存在。但是这英雄的气势是不会被抹灭的。一曲《观沧海》,读到他的豪情万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他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所以能在诗中表达出他奔放、豪迈的思想与情感。三三国之中,魏国最终获得了胜利,与曹操本人的才能以及他重用人才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后世对他贬多于褒,称他为“乱世之奸雄”,但不能不说他也是“治世之能臣”。

刘基。如果说曹操是奸,那么刘基绝对是忠的。他在中国民间是非常有名的,大家喜欢用“伯温”称呼他,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我们听到的的关于他的故事,几乎都是说他好的。虽然不知道真假,但是从众口说一的言辞里,知道了他助明开国的故事,也知道了他不徇私情的品格,他的治国思想是施德政、得民心,所以从百姓的立场出发,他是的谋略和思想是利于百姓的,自然也会得到百姓的拥戴。这样的豪杰是百姓喜欢的。不过,陈舜臣在书中提到,刘基的诗在侍奉朱元平日之后就没有了本来的豪放气慨,从他和张良的故事里也能看出“伴君真的如伴虎”,只是张良可以归隐江湖,而刘基却是忧愤成疾而死。

看了这份豪杰榜单,我在想,如果韩信没有投靠匈奴,不当叛徒。这位能忍胯下之辱的一代军事奇才是否也会登上豪杰榜单呢?历史上的豪杰功与过留给后人评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自己的豪杰榜单,看别人评说,去客观地看去想,他们曾温暖他们的民和国。

  《中国豪杰》读后感(三):《中国豪杰》:浩瀚历史星河 几颗璀璨亮星

  

华夏悠悠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太多的故事与传说。历史虽是过眼烟云,但总有动人之处,让人念念不忘。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豪杰辈出,点亮了历史星河。

什么样的人才会被称之为豪杰呢?这当然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标准。日本汉学家陈舜臣的《中国豪杰》,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外域人眼中的中国豪杰群像。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选出来几个豪杰并不难,但是又很难。因为豪杰太多,无法用一本小书来全部描述遍。有时候也只能根据作者自己的研究,忍痛割爱,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就行了。

按照陈舜臣的理解,他从春秋战国时期,到中华民国时期,共选取了十六位豪杰。他们分别是范蠡、子贡、吕不韦、张良、汉宣帝、曹操、苻坚、张说、冯道、王安石、耶律楚材、刘基、郑和、顺治皇帝、左宗棠、黄兴。

怎么样?可能和每个人心中想的,有相同的人物,也有不同的人物,众口难调,这也可以理解。但是从作者选取的这份名单里面,还是费了一番心思的。

基本是按照着年代的顺序,从古至今,一一选取,当然也不可能每个朝代都能够照顾到,只能是选取较为典型的。

比如有皇帝、有大臣,可见豪杰不一定是帝王,帝王昏庸者亦多矣,明君还是少有的。

比如有文臣、有武将,可见豪杰并不一定是武功盖世,也可以是文采斐然。文成武就,那总得是占一样的。

比如有成功者,有失败者,这里仅指结局而言,可见豪杰并不一定是以成功论英雄的,比如苻坚、吕不韦,虽然最终横死,却也度过了浩浩荡荡的一生,算个人物,最后的结局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要论结局,人都是一样的,都免不了一死,谁不被人身后评说呢。

上面简要的分析,说明了《中国豪杰》书中人物选取的广泛性,当然他只是中国真正豪杰的一小部分,代表不了全部,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故事。

甚至是冯道,在五代十国时期作为大臣服务过五朝八姓,一样被作者认定为豪杰。乱世之中,还能对他要求多高呢?都是军阀混战,只能苟全性命于乱世了,尽自己的能力使民生稍安而已。

再说《中国豪杰》一书的语言,有种《明朝那些事儿》的感觉,都是用一些浅显易懂的文字描述了这些豪杰的一生,虽然偶有引述古籍,但基本上都给出了注解,虽然是日本汉学家写的书,读起来并没有什么困难。

因为这些豪杰都是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因此,作者基本上是按照历史学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基本没有戏说的成分。这些豪杰大多是历史上的名人,留下来的传说真真假假,有些都难以考证了。

而作者陈舜臣对于一些有争议的传说,也参照古籍进行了论证,得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还是颇有一些道理的。比如,顺治帝到底有没有出家到五台山当和尚呢?这只是民间的传说,但作者经过论证认为存在的可能性比较大,不然康熙帝为什么一生五上五台山呢?

其实,到底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还是民众创造了历史,那关涉不同历史观的问题。但不同的年代,会造就不同的豪杰,豪杰都是要受其所处年代限制的。他们都度过了多姿多彩的人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历史上的豪杰皆作为烟云,人们怀念评说,这也是中华文化渊源不断的一个表现吧!

  《中国豪杰》读后感(四):《北京晚报》:意料之外的“中国豪杰”

  

  ▌陈梦溪

  中国历史名人辈出,评一份“中国豪杰”名单,谁能入选?这份名单难也不难,难在如繁星般闪烁的豪杰们令人难以抉择,不难在如果有一个清晰的标准,便知道如何筛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各不相同的名单。日籍华裔历史作家陈舜臣从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挑选了十六位“英雄豪杰”,写成传记《中国豪杰》。

  陈舜臣的中国豪杰名单是:范蠡,子贡,吕不韦,张良,汉宣帝,曹操,苻坚,张说,冯道,王安石,耶律楚材,刘基,郑和,顺治,左宗棠,黄兴。陈舜臣不愿说什么高深的道理,只说:“历史上有很多这种人,而我要从中国历史中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选十六人来写。若要说这种选择有什么标准的话,只能说是我个人的偏好。”

  陈舜臣特意在刘基一篇中解释为什么没选朱元璋一样一样“任性”:“笔者本人对明太祖怎样也喜欢不起来,实在不愿意把明太祖归为英杰之列”,而且“明朝绝对不是个光明的朝代”。他在文中列举了种种明清时人诟病朱元璋的文章并加以分析,自圆其说。不过,这个“不光明的朝代”中竟有两人(刘基和郑和)入选,可见他也并不是对明代抱有偏见。对另一位皇帝永乐皇帝朱棣,他便对许多历史学家的批评不屑一顾,他看来,朱棣虽然在位期间也有大量朱元璋时期的冤狱和肃清,但只动摇了达官贵人的利益,平民百姓还是过着太平日子的。

  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陈舜臣阅读历史后独立思考,有着清晰的价值观,那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用白话说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判断标准,不被史官的记载所误解。

  被前人写“坏”了的历史人物首推曹操,《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脍炙人口,令大众对曹操抱有“乱世奸雄”的刻板印象,陈舜臣却为这位枭雄打抱不平。“曹操是法家中怪物一般的存在。”一句话概括了曹操的诸多争议。评价历史人物看重什么?是名声还是文义?陈舜臣给出的答案是十分现实主义的——看是否有利于人民。

  曹操的残忍、多疑是他最大的污点,但陈舜臣敏锐地察觉到,三国史书中的曹操未必是真实的曹操,曹操的反派形象很有可能是后世牵强附会、以讹传讹。他举了一个例子,《三国演义》中有个著名的故事,说曹操逃亡途中借宿吕伯奢家中,听到磨刀的声音,就杀害了吕伯奢一家。事实上,书中讲述了大量曹操因为重用人才而网开一面的事例,曹操的确敏感记仇,但同时又宽容爱才,希望天下英才为其所用。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固然感人,但曹操有着更多不为人知的敬重人才的事迹——两相比较,刘备与孙权手下的人才储备,其实根本不如曹操,只是关羽张飞的名气更大。

  曹操是个实用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做事只计算利害得失,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政治占据主导,但曹操不看重出身。“那些家世显赫、行为端正,然而让他做事却办不好的人,曹操是相当讨厌的。”陈舜臣写道,曹操信奉能力至上主义,比如他重用的人有山贼出身的许褚、任侠出身的典韦。陈舜臣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曹操的文学成就,他看来,曹操正因为处理政治时异常冷静,压抑了个人情感,他的感情才会在诗歌上喷薄出来。

  紧接着一章的苻坚,却描写了与曹操完全不同的一位理想主义者。苻坚是“五胡十六国”中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的皇帝,但他在大众眼中并不那么知名。陈舜臣从历史的沙滩中挑拣出这枚珍珠,他看来,这位少数民族政权皇帝的一生可歌可叹,代表了乱世中理想主义者悲剧的宿命。

  名人如群星闪耀的唐代,陈舜臣只选出一位“豪杰”,那就是武则天、李隆基朝的宰相张说。我想,作者是想通过张说,将初唐与盛唐串联起来。张说出身微寒,在唐朝前期贵族统治国家的局面下,这样家世的人几乎不可能身居高位,但他赶上了武则天执政时期对人才不拘一格的录用,武则天虽然在历史上饱受史家抨击,但陈舜臣认为她的执政是有逻辑的,并引用了明朝李卓吾的评价“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陈舜臣写到,“张说深受门阀的嫉妒与憎恶,曾数次被贬,却无数次夺回权力”,这样精彩的一生,或许就是他选择张说的最好理由。

  另一位有争议的人物是冯道,他在五代十国时期曾侍奉过五个王朝、十一个君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说,他只有“小善”,而没有“大节”,就像旅行社老板一样,他当宰相,皇帝仿佛住店的客人,是个投机主义者。中国古代推崇忠贞,所谓“忠臣不事二君”,每次冯道带着百官恭候新君主的景象,都刺痛了后世文人。但陈舜臣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冯道是个务实的人,并不奴颜屈膝,他曾为了老百姓的生计多次冒死进谏,他的“投降”也是不想乱世再添战争,百姓再遭屠城。作者看来,安顿百姓、拯救人民不是“小善”是“大节”,这是孟子重社稷,轻君王的最高原则。 大家小书 译馆·陈舜臣 中国故事 系列

大家小书 译馆·陈舜臣 中国故事 系列

  陈舜臣在写文章时清醒犀利,同时充满感情。读历史时他时常泪流满面,比如读到司马迁写给任少卿的书信,诸葛孔明写的《出师表》等,我想,每一个被选中的人物,一定是触动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陈舜臣在后记中写道:“在每次写作过程中,笔者都有与这些人物相识相知的感觉。”

  陈舜臣被誉为“日本中国历史题材大师”,具备深厚的中国史学养,他的评判标准反映了他本人清爽的历史偏好和对人性、宿命与历史抉择的独特思考。

  与《中国豪杰》一起出版的还有《中国诗人》《中国畸人》《中国妖怪》三部。“我有时会停下笔来,想想这个人要是生在和平年代的话,他会度过怎样的人生呢?”陈舜臣说,“这些豪杰们其实是生在不幸的时代里的有着宿命的人物。不用向他们学习,反而才是一种幸运。

本文首发《北京晚报》2020年9月4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豪杰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