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是一部由柳广辉执导,陈昊森 / 曾敬骅 / 邵奕玫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影评(一):不负责任剧情猜测,如有不妥,我马上删除
从mv以及预告里的物料,我有以下下猜测。两人因为游泳结识,并且很快成为好朋友,两人一起上课一起出街,久而久之,暧昧不知不觉在他两之间产生,birdy对阿汉特别好,好到超越了友谊,阿汉也疑惑的接受着(从birdy趴在阿汉身上可以看出来)。最后阿汉发现自己对birdy的感情是爱情,并且勇敢的捅破了那一层纸。然而,在那个年代的背景下,birdy不清楚自己对阿汉的感情或者是不愿接受自己喜欢男生的事实,他拒绝了阿汉,或者是没有拒绝但是只是继续对阿汉好,这时候班班的出现打破两个人的僵局,或许是birdy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喜欢男生。又或许是birdy对自己性向的不确定,他开始追求班班。这使他和阿汉渐行渐远。阿汉也在努力挽回他们的感情,并且想要把班班抢过来以报复birdy,最后阿汉在冲动下犯了错误(有可能是晚上偷偷亲了birdy,也有可能是不小心让所有人都知道了他们的感情),birdy和阿汉彻底决裂,从此不联系。一直过了30年,在一次同学聚会的时候,阿汉又回忆起他和birdy的青春年少,他打电话找birdy,最后他们重逢,并且把事情讲开了,错过就是错过了,但他们是互相喜欢的。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影评(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那是個自由剛被解放的年代,那是個禁忌猶然既存的年代,那是個同志愛情尚未被接受的時代,那是個有人渴望真正自由的年代。 張家漢,心中渴望的是談一場轟轟烈烈,同志與同志之間的愛情,他不在乎被異樣眼光看待,他不在乎自己觸犯了這社會的禁忌,他只在乎自己的初戀是否能圓滿,是否能達成心理的渴望以及想像,他,就像隻已從牢籠掙脫,飛出的小鳥,一直在天空中盤旋著,橫衝直撞,等待真正自由的降臨,放下心中那一塊看似已放下卻尚未放下的大石頭,執迷不悟,等待著那一天的到來。 王柏德,Birdy,他在乎張家漢,但他更在乎的是,能夠在這看似自由卻不自由的年代,生存著,對一切的禁忌,他是一位旁觀者,他試著幫別人捍衛,但他卻無法正視這一切對他,身邊的同學,同學的家人,整個社會,造成的影響以及衝擊。他,就像隻被困在牢籠中的小鳥,他在這之中掙扎著,追尋著那安定自由的生活,那渴望真正被愛的方式,他在籠中橫衝直撞,盼望自己那如囹圄般的內心解放,以祈禱的眼神,望向外面的世界,等待心靈真正解放的那一天。 吳若非,她,意識到自己被愛,她對這般愛情感到滿足,但她,卻無法真正認知這愛情是否真實,是否如她想像中那樣的美好,但,她,還是選擇被愛,在這年代,生存著,感受自由。 教會學校,對於這一切,還是被宗教束縛著,神父看似以盡忠職守的角度看待這一切,遵守著教條,但是這一切是否為他心中的渴望,他不斷嘗試開導他人,開導那渴望擁有真正自由的人,但,他心中渴望的自由是否仍存在著,是否能夠在將來實現,是否因受限於教條只能選擇放棄? 而這一切,「人的初戀就像史詩電影般」,轟轟烈烈,或許結局不完美,不是你想要的,但是,這一切,將會,刻在你心底,那個名字,你將永遠記得,永遠懷念,永遠渴望。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影评(三):刻骨铭心 一生一次就够
今天二刷,还是在争执爆发那边流泪了。 很喜欢他们俩打打闹闹,两小无猜的样子,相处起来就是很简单,什么都不用想,很快乐。 可是在那个年代,那个社会,只要太亲密,就会受到他人的歧视。被霸凌的学弟和在天桥上发声而被抓走的同性恋者,都映在他们俩脑中,因为恐惧,所以想逃避,即使知道这不是罪。 我想birdy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与众不同,所以一直不想让阿汉喜欢自己,在发现阿汉的爱意后一直在推开他,利用女主,甚至利用阿汉家人,就是不想让阿汉痛苦,因为这条路真的太难了。 「我那时真的很爱你」老了的birdy这样对阿汉说。我心中却只有满满的遗憾与不舍......“因为我真的很爱你,我不想你承受不公平的待遇,不想你被歧视,不想你痛苦,我希望你正常,我不想要因为我,害了你一生” 看似疯狂无心无肺的birdy是这样想的吧。 但阿汉在经历过吃醋和被忽视之后,心底不断膨胀的爱意,让他终于不顾一切,甚至可以为了得到birdy的正视,在家人面前间接承认自己是同志。那是他爱的方式啊。 一个在保护,而一个想给予。 因为都太年轻,又活在压抑的年代,连牵手都没办法光明正大,连爱都要偷偷摸摸,活得不光彩不快乐,被发现了也要承受骂名,这些造就了注定只能不勇敢.. .... 在浴室那场戏,直接捅破两人对彼此的爱意,一触即发,再也无法回头。所以birdy哭着说对不起,而阿汉一句话也没回,只是同样哭泣得抱着他......他们爱得好可怜,爱得好压抑,爱得不能大大方方,爱得只能彼此哭泣。 “对不起让你变成这样,对不起我的逃避,对不起让你痛苦,对不起......” 但阿汉就是爱你啊,所以又能怎么样呢? 最后还是遗憾了。 虽然老了又在一起了,但许许多多纯粹的时光,已经回不去了。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影评(四):一些看法
看的時候一直很小心翼翼地不要用奇觀視角審視,盡可能地進入角色去理解他們的動機,但是代入的時候往往會被略顯文藝不生活的台詞、過於零碎的剪輯硬拽出來。向神父告解的線有許多情緒不連貫的地方,較片段化的故事裡又場場都是爆發的情緒,反而無法達到鋪陳情感的效果。
本片宣傳強調的「結合歷史背景」,的確展示了壓抑的社會情境,使用懷舊元素作為某種賣點,美術道具確實做的很用心。可是主題曲的曲風實在過於現代,在劇情裡播出來的時候不免讓我感到脫節。以戒嚴等等的事件呼應同性戀抗爭的進程到後面就變得無力,對應兩人長大後的相遇有一種「開放了然後呢?」再次相遇比起惆悵更多的是尷尬。
劇情裡面有一些只是出現但是沒有後來的設定,例如喜歡電影到後面就無疾而終了,可能要表現出夢想都被打壓的感覺吧,但不免會覺得嗯?那你當初說的那麼開心還去撕海報只是為了有這個情節所以存在嗎?
最不能理解的是長大以後的戲,除了Birdy長大以後就不帥這點讓我受傷以外,時間真的跳太多了,不是說跳太多不行,而是跳過的時間是不該被省略的衝突點,女孩從頭到尾都給我少女漫畫裡面硬要出現的第三者的感覺,前面看起來似乎有點頓悟的Birdy怎麼還是結婚了?我也不懂看瀑布除了致敬春光乍洩以外還有什麼意思,作為觀眾的我都感覺到了編劇寫到最後不知道要怎麼寫的頭痛。
最後講優點,前面幾場戲有讓我感受到壓迫感,台詞雖然生硬但是兩位主角對話時的話中有話很耐人尋味(後來太反覆就有點胃痛了)
,兩個主角很帥,畫面唯美,色色的心跳加速。
寫到這裡我又很害怕我是不是在用自己的意識形態在要求我不了解的群體該是怎麼樣子,我對愛的認識是更為內斂的樣子,但可能對他們來說,在不斷壓抑之下愛的出路只有爆發一途。
(btw雖然很短,戲劇動作有點怪?但覺得林暉閔演的蠻好ㄉ)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影评(五):这十年最好的台湾爱情电影
今天终于来威秀看两位新人演员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全片结构饱满,情节紧凑,泪点蛮多的,也就坐在后面偷偷抹泪了四五次吧。爱啊,无关国界、性别、美丑和年龄,就像张家汉心酸地质问神父:“有什么不一样,你爱的是女生,我爱的是男生,你爱的多一点还是我爱的少一点?!” 一、邂逅 两人在游泳课第一次邂逅,单纯疯狂的birdy成功吸引了同样简单善良的张家汉。深夜翻墙再次相遇,家汉特地去浴室送上跌打药,还机缘巧合地救了一样是同志的师弟,两人开始了更多互动。 二、相恋 当女生主动爬上身诱惑家汉,他才恐惧地发现自己好像对女孩子没反应。与birdy兄弟相称整日混在一起,半夜在宿舍的上铺一起吃坚果(坚果开剥的声音像就心跳一样砰砰砰)、偷电影海报、公路上飙机车、夏天在家汉的床上一起午睡,一种莫名的情愫在滋生。 三、确认心意 同时对彼此产生了好感,家汉安静birdy更热烈直接,因为同侪的校园暴力,birdy选择沉默地保护家汉,跟刚好对他有兴趣的师妹班班“恋爱”了。一直到birdy骑机车出车祸,家汉帮他搓澡(此处省略一万字,说实话。这里有震撼到,算是新人演员的两位拍的真很可以),birdy再也憋不住了,情不自禁地回了一个吻。收到了对方的回应,却在那之后,birdy刻意避开了家汉。 四、分手 气球事件让birdy留校观察,班班被开除,birdy被爸爸在学校爆揍,家汉不忍替他挨揍。这个时候的birdy,面对越来越浓烈的感情,面对学业,他决定冷处理这段感情。两人去外岛旅行,做了最后的“告别”。 五、中年再相遇 片尾算是整部电影最让我惊喜的一部分,很多爱情片让主角再相遇就美好大结局了,可是导演给了满满的戏份和惊喜。年中的家汉是戴导饰演,把那种女生巧遇初恋的内心小九九表现的淋漓尽致,真的完全很小女生的感觉,竟然还捂嘴,我以为男生是更淡定的。 只是可惜了班班,夹在两男主之间毁掉了自己的前半生。她后来跟birdy离婚一个人带着孩子,才发现有些事情是后天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改变的,怪不了任何人。早知道这份感情就不那么努力了。
一些个人感受 婚姻,也跟做题一样,要婚过才有犯错的机会,才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华人社会里,婚姻是人生头等大事,第一次婚姻更是如此,你再不正确家人也穷尽力气把你扭正,直到发现这段婚姻真的支离破碎了,才终于愿意对你松绑。倒推一下,如果我们都知道,这次婚姻会失败,是不是会更用心对待?坚定不移地只跟着自己的心走?!用隐秘一些的方式,悄悄的躲开大众的审视。
片尾看瀑布那幕,配乐突然停掉,用了瀑布倾泄万马奔腾的原声,对应了中年家汉此刻的心境,哪怕外界喧嚣如雨,如今的我终于可以再无人干扰的爱我所爱。 要说不足,这么好的爱情电影,配乐弱了些,主题曲多好听啊,配乐再丰富一点就更好了。 前几年的《爱乐之城》,今年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在别人的故事回忆自己,曾经有一个人那么爱我,也不错。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影评(六):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不專業影評
昨晚去电影院看了,时长两小时,没有可乐爆米花,就是静静地看导演阐述这个故事。
第一次写影评,从簡單的兩个层面去探讨:画面/剧情
劇情部分的討論上有一點點聊到內容,沒看過電影的朋友斟酌觀看
这部电影的画面非常干净,可以说是随便截张图都可以做文艺风格海报的程度,出了电影院我就向朋友说道“它的画面像一部两个小时的mv”,无论是空镜、远景还是人物特写,都非常利落,但是综合其他方面而言,个人认为不太值得去电影院看。(个人认为个人认为个人认为,都是我自己的想法,如果你觉得值得那你是对的,是我肤浅了不好意思)
剧情是两次两个阶段的重合(有看过的应该知道我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感觉像是插叙法,(老师还没教到这,只是我感觉的), 一次是Birdy和张家汉的日常及张家汉向神父告解,第二次是中年時期和學生時期的主角,細節因为涉及剧透就不多聊,至於故事,其實在我個人的觀感中,認為這樣的情節多少有些平鋪直敘了,衝突點主要圍繞在「同志」是否被社会所接受,但撇开这个,就是一则文藝爱情故事,要是心态跟我一样,觉得同志没什么不同,那你看到的,就会是这样:A喜欢B,B没有勇气面对大众的眼光最后去和别人结婚,随着世俗眼光的进步终于肯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数十年后AB在异国相遇——总归就是一段愛情,见仁见智吧,喜欢浪漫、喜欢看画面、喜欢看帅哥谈恋爱的朋友请冲(许多基情四射的画面,真的,鼻血)
不过得说个电影里没提到的,这是柳广辉导演的亲身经历,不用电影的观赏角度去看,这要是发生在现实生活,单从事件的架构脉络来看,这多么让人悲伤啊。两个相爱的少年因为与他们无关的人(社会)不同意,一方勇敢、一方懦弱,错过的那些何尝只是青春岁月?何时开始,连恋爱都这么多框架约束?一部电影过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张家汉的一句台词——“不是解严后了吗?”(我也是冲着时代背景的设定去看的,除了同志题材,我以为会有更多讨论的议题),张国荣在拍摄霸王别姬期间进行的采访也提到过,陈凯歌导演对他说过一句话,现在是九二年,不是二九年。不求社会有多大的胸襟去“接受”,毕竟无论你接受与否,生活是自己的,与你无关,但起码的尊重是一定要有的。
要是以这是一部电影来看,缺少了很多扣人心弦的点,在故事的陈述上、情感的表达、人物关系的刻画太过平淡,太过于注重“美感”和“文艺”,甚至有些“卖弄”,从头到尾在电影院只有几些零碎的笑声,除了我滴了两滴眼泪以外似乎没有其他人哭了,我不知道是导演想要尽可能还原当时还是如何,但我觉得这个故事有很多冲突可以将观众带进角色的,都错过了。这是让我觉得可惜的地方。
朋友问我觉得如何,我说:“这适合当成一部小说来读。”
大概就是这样啦,第一次这么长篇大论,也是希望自己能练习试着记录下每一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影评(七):莫負青春美少年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能作為一種無可比擬的同志電影類型,除了色澤的綺麗、典故的運用,以勾起我們對美好義大利電影的聯想外,其中便是對殘缺美的使力,《男朋友·女朋友》如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亦如是,前者在殘缺中見圓滿,後者在融通中現殘缺。這種殘缺美絕不僅止於戀情的不能圓滿,更彰顯了生命——也就是存在殘酷的本質。
我不會說《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是同志電影中的封頂之作,這太鄙薄整個台灣電影產業的欣欣向榮,也不夠重視那些二十一世紀初,以男同志審美為骨幹的劇作——那些俗氣卻極具代表性並體現了某種事實的那些低成本電影。但《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確實有其難能可貴之處。
影片大體分為兩個成分1987年與而今,影片篇幅最大的當然是前者,但後半的演出與劇本更將整個電影脫離了唯美言情的羅曼蒂克電影;雖然本片就算前半也有極大的可觀之處,亦有其藝術成就,但在後半,卻徹底的與那些年、少女時代、打噴嚏為主,毒害影視產業的垃圾青春電影切割,昇華並且提煉出了對於時間、生命的感發。
前半的演出,將青春期帶給人們的苦難表現的入骨三分。兩個角色分別體現了代表編導演的兩種理想的「我」,與一個理想的「你」的典型,但其實一如也。理想的「你」是被愛的那個、天真自然、陽光活潑,而其中愚蠢,更是一個能夠成為理想的被愛者的重要要素。所謂理想的「我」大體如下:
一者是懷抱不著邊際的幻夢,天然任真且疏狂的我,這樣的人格自認是不會有人懂得,卻毫不掛心的奇怪而獨特的我。我們都不想被任何東西束縛,但生於人世,譬若生於天牢,四肢的伸展亦不為我們決定,只能作為玻璃罩內的玫瑰而非小王子,這個我便是尚未經人世而還未被剝奪作夢的資格的我。在電影院中,王柏德滿懷希望的說:「我長大後想拍電影,我們一起考去台北讀電影系!」此時的他們,滿載著對未來和廣大世界的美好想像。
一者是負責仰望、負責心碎,將一切視為可以被揮霍的資本盡情投入,什麼都不要只要用盡全力的去愛去心痛的那個我。這種我尚未認知什麼叫做成本、什麼叫做投資報酬率,僅將一切都投注在浪漫而妄想的綺夢中,雖然自哀自憐,但卻不曾有悔。這種我的刻畫,在張家漢漫無目的的衝向馬公時,達到了最為完整的刻畫,這種不記回路的情思,就如同《末路狂花》中女主角義無反顧的衝下山崖一樣,不切實際,確是我輩的衷曲。
這種義無反顧亦是苦難之源,是萬劫不復。張家漢知道自己的處境是既光明且黑暗的,最痛苦的莫過於一點點的幻想再加上一點點現實的跡證,讓他錯認一切是可能的、只要不斷的付出,所有的苦難都會變得有意義、都會有回報。王柏德的痛苦也一樣,是既光明卻又黑暗的。觀者或以為只有張家漢是付出的人,其實不然,只是他表達的更崎嶇。王柏德在他身上發生了他所害怕的事,他明白他根本沒辦法承受,也相信張家漢會因此受苦,是以他疏遠、他道歉,雖然千般掩蓋仍舊在浴室裡洩漏出了無法掩蓋的心意,這更讓他感到自責與內疚,更加堅定的去遠離他,這也造成了張家漢更大的痛苦。
他們兩個都想逃,張家漢在馬公想逃到一個沒有王柏德的地方,想藉此永遠斷除妄念;王柏德也想逃,他逃回家,想要擺脫張家漢的愛,也想逃開由自己而起的心碎眼神。然而這一切都是無用功,兩人都充塞了整個宇宙中,又怎麼能逃的開呢?
對這兩個受苦到極點的人來說,只要能夠稍微舒緩一下、稍微減輕一點,他們願意做任何事情,不論是哭訴、不論是濫情、或是吸毒,這都是我們常見的生命樣貌。他們只希望能夠減輕一點的就好。為此,張家漢走向了學弟,並不有任何情色的意味,只希望有個同類人,一個可以理解自己的人來對訴說,他希望的根本不是那個問題的答案,他根本不在意答案是什麼,他只希望能夠訴說,藉由訴說來暫時卸下心房裡的重擔,希望能有另一個人來分擔他的苦痛:在公園遙遙無期的等,等待時越發蓬勃的絕望迫使他接納了阿伯給他的熱湯、包子,最後是如獸一般的慾望,他也接受了,張家漢想用這種糟蹋自己的方式來轉移痛苦的焦點(此處我們可以看到對《孽子》的取法)可能是對年輕生命對老朽本能的排斥,也可能是根本沒辦法消解他的痛苦。於是他推開、他大喊:「你不是他!」,是的,他始終不會是能夠消解他痛苦的人,始終不是王柏德。
縱使編劇讓兩人的戀情終得圓滿,但那種殘缺,卻因此而更為放大。義山詩云:「蠟炬成灰淚始乾」,二人的戀情不曾斷絕,隨之而來的苦難亦與二人糾結到如今。如今,已不復昔日的華美,失卻了昔日不得伸張但漫溢青春生命力。birdy一句:「其實我當時是很愛你的。」更是使人痛心,家漢數十年如一日的枯等,原來是比枯等更讓人痛心的浪費,我們本來能在過去便可以成就我們的戀情,或讓它早夭,但卻連能成熟生長都沒能。浴室中,王伯德的「對不起」,那是比什麼都來的痛,是他自己殺死了他們青春的愛情。
「一寸相思一寸灰」阿漢與birdy在青春期燃起了最盛若琉璃光的愛情,也是最淒涼而慘澹的結局。在成長時,時間燒盡了相思,只餘可哀的灰燼,這便是我們在《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中所看到的。最爛漫的春光、最無知的期望、最無望的等待、最傷人的告白,等等都編造出了我們的青春,亦預示了我們的將來。我們說這《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體現了存在殘酷的本質,便是導演將一切青春的美好轟轟烈烈的呈現給觀眾,又一步步地打碎。世界上的好物都是不常在的,更何況是其中最珍貴的青春?有的人的青春在16歲就死了,什麼都沒留下。
「如果你給我的跟給別人的一樣,那我就不要了。」
阿漢和birdy的青春死在了彼此手上,但給彼此留下了一首燦爛而哀感的詩篇,老了的他們仍在吟詠,雖然早已走味,不過曾留下什麼那麼似乎也就夠了。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影评(八):敬成長與遺憾
這仍是一部討論初戀的愛情電影。和《女朋友。男朋友》一樣,選用體制或將鬆動,人心卻仍保守的解嚴將屆背景。它沒有借古諷今對政治的嘲弄,或者質疑小人物身不由己的動機。《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殘酷描繪了在時代巨輪輾壓下阿漢與Birdy註定破碎的初戀,但彌足珍貴的是,導演與監製將時間跨度拉長到三十年,劇情仍不顯拖沓,反而釀出在跌宕滄桑之後這份遺憾的醍醐味。
看似勇敢的人不敢邁步走,看似懦弱的人卻往天涯海角行去。是Birdy教導了阿漢到底愛的本質為何,讓他終於長出翅膀飛離束縛他們的牢籠。卻也是阿漢使Birdy認清這份愛終將塌陷成苦難的起源,逼著他在墮入不復萬丈以前得把彼此推開。兩人太在乎彼此了,然 而背景和性格差異使得彼此在「愛」這個課題上做出了相反的舉動。
身為獨子,上有三個姐姐,父親還是海線議員,Birdy在父權體制下所受的壓迫比阿漢還重還多。王柏德放浪形骸的舉動看似想對整個世界衝撞,但他卻是最不敢踰矩的那位。「 你不覺得在電影裡面,比人生好玩很多嗎?」Birdy只有在電影裡才有辦法構築出喜愛的那個世界,而阿漢不僅被他邀請一同進入那個世界,也只有他能在現實生活裡可以理解 Birdy的狂狷。王對這份感情的覺察可能甚至比張來的早:誰會初次鑽進對方的床鋪就為了他偷來的核桃,還一顆一顆撥著送到對方口中?
然而越是在意越是只能把他向外推開,越是愛憐越是只能把話往心裡藏。Birdy前期在學業或是日常生活中膽大到領著阿漢四處搞鬼,甚至和教官衝撞,但唯獨感情這塊他卻小心 翼翼到近乎壓抑,也外顯出只有他仍留著解嚴前的短髮、制服扣子繼續扣滿。他從學弟身 上預示到兩人不可能攜手的未來,是以開始疏遠道歉最後自責。王柏德自認默默保護了十七歲的摯愛,卻也親手遏死了早夭的戀情。
從《返校》、《做工的人》再到《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皆飾演高中生的曾敬驊益發駕輕就熟,或者說本片才是他演技大爆發的開始。《返》由於大部分視角都是方芮欣出發,其飾演的魏仲廷沒有太多發揮部分。《做》中飾演鐵工之子小傑,富有正義感和愛心的他是少數最後帶給觀眾希望的角色。而身為《刻》男主角的王柏德,曾敬驊所要面對的課題比起飾演魏仲廷或小傑複雜甚多:Birdy同時有自由與束縛,癲狂與怯弱的雙面,情緒的收放拿捏更要注意。個人尤其很喜歡曾那似笑非笑,不羈卻仍保留一絲純真的眼神。
張家漢的自我認同衝突一是來自於芋仔番薯的家庭背景,二是基督宗教的禁忌罪愆。阿漢 初次嘗到愛情的滋味再對照父母之間的代溝:外省老兵與本省女人之間的婚姻,是真心的相愛、還是只為了傳統的妥協?阿漢與Birdy之間的情愫,比起只為了「繁衍」而在一起 的結合,難道不更純粹昇華?當他轉向歐神父以為求主垂憐,神父最後得知對象是男性卻 反道「你根本不信上帝!」導演安排歐神父和阿漢對信仰的來回辯證,雖然讓本片剪輯與 情緒堆疊變得稍顯破碎,但透過對照錯過加拿大寧靜革命、無法原諒原生性向的前者,以 及正在見證世代轉變、開始質疑傳統教條的後者,觀影者一步步見證了阿漢的蛻變與勇敢 。
陳昊森自身的情感非常豐沛。曾是把Birdy的外衣披在身上,陳是直接把阿漢內化成他血與肉的一部分。他的眼淚、他的吶喊、他的徬徨、他的困頓,在螢幕前全都真實立體到令人心碎。在某節目訪談陳曾說過「我覺得全世界只剩下我能和張家漢對話了」,其內心的不斷對話漸漸挖掘出角色的光明與陰暗面,使我們得以見到心境上層次愈加繁複、卻也更顯茁壯與勇敢的張家漢。曾敬驊與陳昊森對彼此毫無心防的坦承與默契,成功塑造出了一 冷一熱、一動一靜的Birdy和阿漢。相信日後會成為台灣新生代影壇的兩顆超新星。
最初相識的泳池畔、終於越線的淋浴間、最後離別的白沙灘,導演全都選用「水」作為意象承接了這三次互動,或者也是滿足自己對赤膊男體的凝視。兩人也從泳褲,一人半裸一 人全裸,終至彼此坦誠一絲不掛。隨著劇情推進,這三場戲可以觀察到張家漢對王柏德的眼神是越發炙熱、卻也越發痛苦。在預告中阿漢直盯著海灘上正在褪去衣物的Birdy,兩人之間的火花真切到令人懷疑,陳昊森本人在當下是不是真的愛著曾敬驊?最後兩人依偎倒在沙灘上,阿漢湊上去的那個吻,不是愛憐卻是悲慟:不會有下一次了,亦是我最後能給你的。
淋浴間激情後Birdy向阿漢說了三次對不起,裡面涵蓋的情緒可以是「我找你去偷氣球卻是獻給班班、跟借你機車卻載班班,讓你傷心難過了。」、「我知道你愛我,但現在我能給你的只有這樣。」、「我也愛你,但我們繼續下去只會遍體麟傷。」一個吻,三個字, 衝撞時代下的種種不得不只能在兩公尺見方的氤氳水氣間挨著彼此訴說。導演很大膽選用近景,讓觀眾毫無防備只能赤裸直面他們的互動。這段長鏡頭從走進隔間到擁抱痛哭一氣呵成,不管是情慾的流轉、試探的悸動、越線的掙扎、無助的告白,兩人的表現實屬上乘 。
澎湖無人島上他告訴Birdy「我想去一個沒有你的地方。」令人聯想到斷背山Jack曾說的那句"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 王柏德三個字已於心鐫刻永劫,張家漢就算逃到天涯海角也沒辦法讓Birdy走出他的心房。Birdy最後搬家不告而別,想以重考的藉口斷絕彼此的癡念,但他還是留下了手錶作為信物。最後,同樣充滿水的意象,那場大雨中的電話亦於兩人的心中滂沱,但即使作為最後一次物理上的聯繫,這段1987年的往事早已烙在生命中永遠抹不去了。
--
本片的藝術成就部分可歸功於盧廣仲的主題曲。或許是編曲黃雨勳本身是周杰倫的御用編曲之故,副歌的行進上竟有種千禧年周式情歌的調調。為呼應電影的管樂背景,配器使用了小號、法國號等銅管。悠遠的法國號和細緻卻有穿透力的小號,甚至可以直接喚起高中時代,銅管首席帶上裝著弱音器的樂器,在活動中心一隅默默練習的記憶。盧廣仲的聲線恰恰是撐起整首歌,甚至營造整部電影滿載少年憂愁感的關鍵:沒有華麗的炫技,不憑驚世的高音,才能演繹十六七歲男生初嚐愛情苦澀的徬徨和焦慮。
2002年《藍色大門》、2006年《盛夏光年》、2012年《女朋友。男朋友》以及2020年的本片,如果以「成長」作為主軸來探討這四部與同志有關的校園青春類型片,它們恰巧會成為兩兩問題的映射與反襯。《藍色大門》孟克柔在戲末暗問張士豪「我們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呢?」,十年後《女朋友男朋友》的陳忠良告訴林美寶解答:我們都變成了自討苦吃的大人。《盛夏光年》余守恆事後在床上感嘆「人長大了,真的什麼都變了」,十四年後中年張家漢在黎明前的魁北克重逢王柏德,兩人離別前不斷互訴衷曲「晚安」:其實人長大了,仍然某些東西都沒有變過,只是藏在塵封的位置靜待某日的機緣。
《盛》、《女》、《刻》三片都帶出成長必定伴隨的遺憾。本片不僅對遺憾本身描摹深刻沉痛,卻也是對這段遺憾收尾最完整的一部。中年張家漢和王柏德的選角其實嘗試呼告觀眾,「遺憾也終將轉化為你成長的動力,其本是一體兩面之物。」三十年間經歷了風霜, 兩人俊朗臉龐和頎長身軀不復返,但他們會變得豁達願意接受完整的自己。老阿漢在酒吧躊躇不前,反而是老Birdy主動出擊撈回了他。(噢,王識賢的口條一出來令人驚艷,那斷句和抑揚頓挫一認就是曾敬驊的語氣)少了後半中年戲份的話,本片會頓時變成似《那些年》、《我的少女時代》等對逝去青春哀嘆的小品,而不見在時間幾乎燒盡相思,而兩 人又在燈火闌珊處相見時的淬鍊和淒楚。戴立忍的回眸,王識賢的「其實我當時是很愛你的」,二位演技又更在兩年輕男主之上。謝謝導演與監製的選角。
最後轉向高中阿漢、Birdy的蒙太奇配上清唱主題曲,除了呼應兩人17歲時在放映室的許諾,也是導演對於自己年少情路的補償,更是留給現代觀眾的救贖。從1987到2020,性別平等、婚姻平權在台灣長路漫漫,身披彩虹的祁老從青絲揮到白髮,蹣跚走來三十年終於開花結果。有些人等不到了,有些人來遲了,有些人才剛剛開始。我們好像終於看到了一 線希望,但一如劇末街角的微曦之時,幽暗與光明依舊並存。《刻》可以做為這段平權運動的註腳:曾懦弱、亦曾勇敢;雖成長,卻也終帶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