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经典影评1000字
日期:2020-09-29 17: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经典影评1000字

  《刻在你心底名字》是一部由柳广辉执导,陈昊森 / 曾敬骅 / 邵奕玫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刻在你底的名字》影评(一):不负责任剧情猜测,如有不妥,我马上删除

  

从mv以及预告里的物料,我有以下下猜测。两人因为游泳结识,并且很快成为好朋友,两人一起上课一起出街,久而久之,暧昧不知不觉在他两之间产生,birdy对阿汉特别好,好到超越友谊,阿汉也疑惑接受着(从birdy趴在阿汉身上可以出来)。最后阿汉发现自己对birdy的感情爱情,并且勇敢的捅破了那一层纸。然而,在那个年代背景下,birdy不清楚自己对阿汉的感情或者是不愿接受自己喜欢男生事实,他拒绝了阿汉,或者是没有拒绝但是只是继续对阿汉好,这时候班班的出现打破两个人僵局,或许是birdy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喜欢男生。又或许是birdy对自己性向的不确定,他开始追求班班。这使他和阿汉渐行渐远。阿汉也在努力挽回他们的感情,并且想要把班班抢过来以报复birdy,最后阿汉在冲动下犯了错误(有可能是晚上偷偷亲了birdy,也有可能是不小心所有人知道了他们的感情),birdy和阿汉彻底决裂,从此不联系。一直过了30年,在一次同学聚会的时候,阿汉又回忆起他和birdy的年少,他打电话找birdy,最后他们重逢,并且把事情讲开了,错过就是错过了,但他们是互相喜欢的。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影评(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那是個自由剛被解放的年代,那是個禁忌猶然既存的年代,那是個同志愛情尚未被接受的時代,那是個有人渴望真正自由的年代。 張漢,心中渴望的是談一場轟轟烈烈,同志與同志之間的愛情,他不在乎被異樣眼光看待,他不在乎自己觸犯了這社會的禁忌,他只在乎自己的初戀是否能圓滿,是否能達成心理的渴望以及想像,他,就像隻已從牢籠掙脫,飛出的小鳥,一直在天空中盤旋著,橫衝直撞,等待真正自由的降臨,放下心中那一塊看似已放下卻尚未放下的大石頭,執迷不悟,等待著那一天的到來。 王柏德,Birdy,他在乎張家漢,但他更在乎的是,能夠在這看似自由卻不自由的年代,生存著,對一切的禁忌,他是一位旁觀者,他試著幫別人捍衛,但他卻無法正視這一切對他,身邊的同學,同學的家人,整個社會,造成的影響以及衝擊。他,就像隻被困在牢籠中的小鳥,他在這之中掙扎著,追尋著那安定自由的生活,那渴望真正被愛的方式,他在籠中橫衝直撞,盼望自己那如囹圄般的內心解放,以祈禱的眼神,望向外面的世界,等待心靈真正解放的那一天。 吳若非,她,意識到自己被愛,她對這般愛情感到滿足,但她,卻無法真正認知這愛情是否真實,是否如她想像中那樣的美好,但,她,還是選擇被愛,在這年代,生存著,感受自由。 教會學校,對於這一切,還是被宗教束縛著,神父看似以盡忠職守的角度看待這一切,遵守著教條,但是這一切是否為他心中的渴望,他不斷嘗試開導他人,開導那渴望擁有真正自由的人,但,他心中渴望的自由是否仍存在著,是否能夠在將來實現,是否因受限於教條只能選擇放棄? 而這一切,「人的初戀就像史詩電影般」,轟轟烈烈,或許結局不完美,不是你想要的,但是,這一切,將會,刻在你心底,那個名字,你將永遠記得,永遠懷念,永遠渴望。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影评(三):莫負青春美少年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能作為一種無可比擬的同志電影類型,除了色澤的綺麗、典故的運用,以勾起我們對美好義大利電影的聯想外,其中便是對殘缺美的使力,《男朋友·女朋友》如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亦如是,前者在殘缺中見圓滿,後者在融通中現殘缺。這種殘缺美絕不僅止於戀情的不能圓滿,更彰顯了生命——也就是存在殘酷的本質。

我不會說《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是同志電影中的封頂之作,這太鄙薄整個台灣電影產業的欣欣向榮,也不夠重視那些二十一世紀初,以男同志審美為骨幹的劇作——那些俗氣卻極具代表性並體現了某種事實的那些低成本電影。但《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確實有其難能可貴之處。

影片大體分為兩個成分1987年與而今,影片篇幅最大的當然是前者,但後半的演出與劇本更將整個電影脫離了唯美言情的羅曼蒂克電影;雖然本片就算前半也有極大的可觀之處,亦有其藝術成就,但在後半,卻徹底的與那些年、少女時代、打噴嚏為主,毒害影視產業的垃圾青春電影切割,昇華並且提煉出了對於時間、生命的感發。

前半的演出,將青春期帶給人們的苦難表現的入骨三分。兩個角色分別體現了代表編導演的兩種理想的「我」,與一個理想的「你」的典型,但其實一如也。理想的「你」是被愛的那個、天真自然、陽光活潑,而其中愚蠢,更是一個能夠成為理想的被愛者的重要要素。所謂理想的「我」大體如下:

一者是懷抱不著邊際的幻夢,天然任真且疏狂的我,這樣的人格自認是不會有人懂得,卻毫不掛心的奇怪而獨特的我。我們都不想被任何東西束縛,但生於人世,譬若生於天牢,四肢的伸展亦不為我們決定,只能作為玻璃罩內的玫瑰而非小王子,這個我便是尚未經人世而還未被剝奪作夢的資格的我。在電影院中,王柏德滿懷希望的說:「我長大後想拍電影,我們一起考去台北讀電影系!」此時的他們,滿載著對未來和廣大世界的美好想像。

一者是負責仰望、負責心碎,將一切視為可以被揮霍的資本盡情投入,什麼都不要只要用盡全力的去愛去心痛的那個我。這種我尚未認知什麼叫做成本、什麼叫做投資報酬率,僅將一切都投注在浪漫而妄想的綺夢中,雖然自哀自憐,但卻不曾有悔。這種我的刻畫,在張家漢漫無目的的衝向馬公時,達到了最為完整的刻畫,這種不記回路的情思,就如同《末路狂花》中女主角義無反顧的衝下山崖一樣,不切實際,確是我輩的衷曲。

這種義無反顧亦是苦難之源,是萬劫不復。張家漢知道自己的處境是既光明且黑暗的,最痛苦的莫過於一點點的幻想再加上一點點現實的跡證,讓他錯認一切是可能的、只要不斷的付出,所有的苦難都會變得有意義、都會有回報。王柏德的痛苦也一樣,是既光明卻又黑暗的。觀者或以為只有張家漢是付出的人,其實不然,只是他表達的更崎嶇。王柏德在他身上發生了他所害怕的事,他明白他根本沒辦法承受,也相信張家漢會因此受苦,是以他疏遠、他道歉,雖然千般掩蓋仍舊在浴室裡洩漏出了無法掩蓋的心意,這更讓他感到自責與內疚,更加堅定的去遠離他,這也造成了張家漢更大的痛苦。

他們兩個都想逃,張家漢在馬公想逃到一個沒有王柏德的地方,想藉此永遠斷除妄念;王柏德也想逃,他逃回家,想要擺脫張家漢的愛,也想逃開由自己而起的心碎眼神。然而這一切都是無用功,兩人都充塞了整個宇宙中,又怎麼能逃的開呢?

對這兩個受苦到極點的人來說,只要能夠稍微舒緩一下、稍微減輕一點,他們願意做任何事情,不論是哭訴、不論是濫情、或是吸毒,這都是我們常見的生命樣貌。他們只希望能夠減輕一點的就好。為此,張家漢走向了學弟,並不有任何情色的意味,只希望有個同類人,一個可以理解自己的人來對訴說,他希望的根本不是那個問題的答案,他根本不在意答案是什麼,他只希望能夠訴說,藉由訴說來暫時卸下心房裡的重擔,希望能有另一個人來分擔他的苦痛:在公園遙遙無期的等,等待時越發蓬勃的絕望迫使他接納了阿伯給他的熱湯、包子,最後是如獸一般的慾望,他也接受了,張家漢想用這種糟蹋自己的方式來轉移痛苦的焦點(此處我們可以看到對《孽子》的取法)可能是對年輕生命對老朽本能的排斥,也可能是根本沒辦法消解他的痛苦。於是他推開、他大喊:「你不是他!」,是的,他始終不會是能夠消解他痛苦的人,始終不是王柏德。

縱使編劇讓兩人的戀情終得圓滿,但那種殘缺,卻因此而更為放大。義山詩云:「蠟炬成灰淚始乾」,二人的戀情不曾斷絕,隨之而來的苦難亦與二人糾結到如今。如今,已不復昔日的華美,失卻了昔日不得伸張但漫溢青春生命力。birdy一句:「其實我當時是很愛你的。」更是使人痛心,家漢數十年如一日的枯等,原來是比枯等更讓人痛心的浪費,我們本來能在過去便可以成就我們的戀情,或讓它早夭,但卻連能成熟生長都沒能。浴室中,王伯德的「對不起」,那是比什麼都來的痛,是他自己殺死了他們青春的愛情。

「一寸相思一寸灰」阿漢與birdy在青春期燃起了最盛若琉璃光的愛情,也是最淒涼而慘澹的結局。在成長時,時間燒盡了相思,只餘可哀的灰燼,這便是我們在《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中所看到的。最爛漫的春光、最無知的期望、最無望的等待、最傷人的告白,等等都編造出了我們的青春,亦預示了我們的將來。我們說這《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體現了存在殘酷的本質,便是導演將一切青春的美好轟轟烈烈的呈現給觀眾,又一步步地打碎。世界上的好物都是不常在的,更何況是其中最珍貴的青春?有的人的青春在16歲就死了,什麼都沒留下。

「如果你給我的跟給別人的一樣,那我就不要了。」

阿漢和birdy的青春死在了彼此手上,但給彼此留下了一首燦爛而哀感的詩篇,老了的他們仍在吟詠,雖然早已走味,不過曾留下什麼那麼似乎也就夠了。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影评(四):敬成長與遺憾

這仍是一部討論初戀的愛情電影。和《女朋友。男朋友》一樣,選用體制或將鬆動,人心卻仍保守的解嚴將屆背景。它沒有借古諷今對政治的嘲弄,或者質疑小人物身不由己的動機。《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殘酷描繪了在時代巨輪輾壓下阿漢與Birdy註定破碎的初戀,但彌足珍貴的是,導演與監製將時間跨度拉長到三十年,劇情仍不顯拖沓,反而釀出在跌宕滄桑之後這份遺憾的醍醐味。

看似勇敢的人不敢邁步走,看似懦弱的人卻往天涯海角行去。是Birdy教導了阿漢到底愛的本質為何,讓他終於長出翅膀飛離束縛他們的牢籠。卻也是阿漢使Birdy認清這份愛終將塌陷成苦難的起源,逼著他在墮入不復萬丈以前得把彼此推開。兩人太在乎彼此了,然 而背景和性格差異使得彼此在「愛」這個課題上做出了相反的舉動。

身為獨子,上有三個姐姐,父親還是海線議員,Birdy在父權體制下所受的壓迫比阿漢還重還多。王柏德放浪形骸的舉動看似想對整個世界衝撞,但他卻是最不敢踰矩的那位。「 你不覺得在電影裡面,比人生好玩很多嗎?」Birdy只有在電影裡才有辦法構築出喜愛的那個世界,而阿漢不僅被他邀請一同進入那個世界,也只有他能在現實生活裡可以理解 Birdy的狂狷。王對這份感情的覺察可能甚至比張來的早:誰會初次鑽進對方的床鋪就為了他偷來的核桃,還一顆一顆撥著送到對方口中?

然而越是在意越是只能把他向外推開,越是愛憐越是只能把話往心裡藏。Birdy前期在學業或是日常生活中膽大到領著阿漢四處搞鬼,甚至和教官衝撞,但唯獨感情這塊他卻小心 翼翼到近乎壓抑,也外顯出只有他仍留著解嚴前的短髮、制服扣子繼續扣滿。他從學弟身 上預示到兩人不可能攜手的未來,是以開始疏遠道歉最後自責。王柏德自認默默保護了十七歲的摯愛,卻也親手遏死了早夭的戀情。

從《返校》、《做工的人》再到《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皆飾演高中生的曾敬驊益發駕輕就熟,或者說本片才是他演技大爆發的開始。《返》由於大部分視角都是方芮欣出發,其飾演的魏仲廷沒有太多發揮部分。《做》中飾演鐵工之子小傑,富有正義感和愛心的他是少數最後帶給觀眾希望的角色。而身為《刻》男主角的王柏德,曾敬驊所要面對的課題比起飾演魏仲廷或小傑複雜甚多:Birdy同時有自由與束縛,癲狂與怯弱的雙面,情緒的收放拿捏更要注意。個人尤其很喜歡曾那似笑非笑,不羈卻仍保留一絲純真的眼神。

張家漢的自我認同衝突一是來自於芋仔番薯的家庭背景,二是基督宗教的禁忌罪愆。阿漢 初次嘗到愛情的滋味再對照父母之間的代溝:外省老兵與本省女人之間的婚姻,是真心的相愛、還是只為了傳統的妥協?阿漢與Birdy之間的情愫,比起只為了「繁衍」而在一起 的結合,難道不更純粹昇華?當他轉向歐神父以為求主垂憐,神父最後得知對象是男性卻 反道「你根本不信上帝!」導演安排歐神父和阿漢對信仰的來回辯證,雖然讓本片剪輯與 情緒堆疊變得稍顯破碎,但透過對照錯過加拿大寧靜革命、無法原諒原生性向的前者,以 及正在見證世代轉變、開始質疑傳統教條的後者,觀影者一步步見證了阿漢的蛻變與勇敢 。

陳昊森自身的情感非常豐沛。曾是把Birdy的外衣披在身上,陳是直接把阿漢內化成他血與肉的一部分。他的眼淚、他的吶喊、他的徬徨、他的困頓,在螢幕前全都真實立體到令人心碎。在某節目訪談陳曾說過「我覺得全世界只剩下我能和張家漢對話了」,其內心的不斷對話漸漸挖掘出角色的光明與陰暗面,使我們得以見到心境上層次愈加繁複、卻也更顯茁壯與勇敢的張家漢。曾敬驊與陳昊森對彼此毫無心防的坦承與默契,成功塑造出了一 冷一熱、一動一靜的Birdy和阿漢。相信日後會成為台灣新生代影壇的兩顆超新星。

最初相識的泳池畔、終於越線的淋浴間、最後離別的白沙灘,導演全都選用「水」作為意象承接了這三次互動,或者也是滿足自己對赤膊男體的凝視。兩人也從泳褲,一人半裸一 人全裸,終至彼此坦誠一絲不掛。隨著劇情推進,這三場戲可以觀察到張家漢對王柏德的眼神是越發炙熱、卻也越發痛苦。在預告中阿漢直盯著海灘上正在褪去衣物的Birdy,兩人之間的火花真切到令人懷疑,陳昊森本人在當下是不是真的愛著曾敬驊?最後兩人依偎倒在沙灘上,阿漢湊上去的那個吻,不是愛憐卻是悲慟:不會有下一次了,亦是我最後能給你的。

淋浴間激情後Birdy向阿漢說了三次對不起,裡面涵蓋的情緒可以是「我找你去偷氣球卻是獻給班班、跟借你機車卻載班班,讓你傷心難過了。」、「我知道你愛我,但現在我能給你的只有這樣。」、「我也愛你,但我們繼續下去只會遍體麟傷。」一個吻,三個字, 衝撞時代下的種種不得不只能在兩公尺見方的氤氳水氣間挨著彼此訴說。導演很大膽選用近景,讓觀眾毫無防備只能赤裸直面他們的互動。這段長鏡頭從走進隔間到擁抱痛哭一氣呵成,不管是情慾的流轉、試探的悸動、越線的掙扎、無助的告白,兩人的表現實屬上乘 。

澎湖無人島上他告訴Birdy「我想去一個沒有你的地方。」令人聯想到斷背山Jack曾說的那句"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 王柏德三個字已於心鐫刻永劫,張家漢就算逃到天涯海角也沒辦法讓Birdy走出他的心房。Birdy最後搬家不告而別,想以重考的藉口斷絕彼此的癡念,但他還是留下了手錶作為信物。最後,同樣充滿水的意象,那場大雨中的電話亦於兩人的心中滂沱,但即使作為最後一次物理上的聯繫,這段1987年的往事早已烙在生命中永遠抹不去了。

--

本片的藝術成就部分可歸功於盧廣仲的主題曲。或許是編曲黃雨勳本身是周杰倫的御用編曲之故,副歌的行進上竟有種千禧年周式情歌的調調。為呼應電影的管樂背景,配器使用了小號、法國號等銅管。悠遠的法國號和細緻卻有穿透力的小號,甚至可以直接喚起高中時代,銅管首席帶上裝著弱音器的樂器,在活動中心一隅默默練習的記憶。盧廣仲的聲線恰恰是撐起整首歌,甚至營造整部電影滿載少年憂愁感的關鍵:沒有華麗的炫技,不憑驚世的高音,才能演繹十六七歲男生初嚐愛情苦澀的徬徨和焦慮。

2002年《藍色大門》、2006年《盛夏光年》、2012年《女朋友。男朋友》以及2020年的本片,如果以「成長」作為主軸來探討這四部與同志有關的校園青春類型片,它們恰巧會成為兩兩問題的映射與反襯。《藍色大門》孟克柔在戲末暗問張士豪「我們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呢?」,十年後《女朋友男朋友》的陳忠良告訴林美寶解答:我們都變成了自討苦吃的大人。《盛夏光年》余守恆事後在床上感嘆「人長大了,真的什麼都變了」,十四年後中年張家漢在黎明前的魁北克重逢王柏德,兩人離別前不斷互訴衷曲「晚安」:其實人長大了,仍然某些東西都沒有變過,只是藏在塵封的位置靜待某日的機緣。

《盛》、《女》、《刻》三片都帶出成長必定伴隨的遺憾。本片不僅對遺憾本身描摹深刻沉痛,卻也是對這段遺憾收尾最完整的一部。中年張家漢和王柏德的選角其實嘗試呼告觀眾,「遺憾也終將轉化為你成長的動力,其本是一體兩面之物。」三十年間經歷了風霜, 兩人俊朗臉龐和頎長身軀不復返,但他們會變得豁達願意接受完整的自己。老阿漢在酒吧躊躇不前,反而是老Birdy主動出擊撈回了他。(噢,王識賢的口條一出來令人驚艷,那斷句和抑揚頓挫一認就是曾敬驊的語氣)少了後半中年戲份的話,本片會頓時變成似《那些年》、《我的少女時代》等對逝去青春哀嘆的小品,而不見在時間幾乎燒盡相思,而兩 人又在燈火闌珊處相見時的淬鍊和淒楚。戴立忍的回眸,王識賢的「其實我當時是很愛你的」,二位演技又更在兩年輕男主之上。謝謝導演與監製的選角。

最後轉向高中阿漢、Birdy的蒙太奇配上清唱主題曲,除了呼應兩人17歲時在放映室的許諾,也是導演對於自己年少情路的補償,更是留給現代觀眾的救贖。從1987到2020,性別平等、婚姻平權在台灣長路漫漫,身披彩虹的祁老從青絲揮到白髮,蹣跚走來三十年終於開花結果。有些人等不到了,有些人來遲了,有些人才剛剛開始。我們好像終於看到了一 線希望,但一如劇末街角的微曦之時,幽暗與光明依舊並存。《刻》可以做為這段平權運動的註腳:曾懦弱、亦曾勇敢;雖成長,卻也終帶遺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经典影评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