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窗》是一本由[美] 雷蒙德·钱德勒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特别喜欢钱德勒的不紧不慢,喜欢他塑造的人物,喜欢那些无聊的俏皮话。
●乱七八糟的案件和看似无关的线索,好在这次马洛的耐心比原来强一点,在最后耐心的解释了所有的线索,细腻的把所有都串联起来了,而且故事本身还不算难看到爆,虽然牙医的地方有点天外飞仙,不过看在传授假币制造法的份上,五星好了【睡觉!
●故事挺差劲的,真心不叫推理~但人家是硬汉侦探么,更多是为了塑造人物。虽然很多时候觉得主角挺傻,但脑补了鲍嘉的银幕形象也就释然了~
●the second chandler's book.
●原来就是那本 金币风暴。。所谓硬汉他不是英雄,而是按自己的想法活着,做事的人。
《高窗》读后感(一):线索太多 絮絮叨叨
故事的线索太多了,其实关系并不大,乱糟糟的,阅读的时候总是被一些旁枝末节打扰。
钱德勒的高处我觉得应该是细节描写,环境、人物都非常细致。但是个人感觉细节描写是双刃剑,有的时候非常精彩,可以烘托气氛,但是有的时候听起来絮絮叨叨,画蛇添足,怀疑当时有骗稿费之嫌。
2016.11
《高窗》读后感(二):真相不止一个
看了钱德勒的另外一部小说《漫长的告别》后,又打开了这部《高窗》。还是和《漫长的告别》一样的风格,走进了马洛先生的世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纽约,生活是不平静的,人心也还是扭曲的,去过旧金山3次可以,小说中描写那些场景似乎都能想象的出。旧金山著名的俄罗斯区,九曲花街,古老的街区和房子,房子里面都不知道隐藏着什么秘密和不可告人的事情。
马洛先生,来了,深宅,大楼,贫民窟,香烟,烈酒还有象棋,各种毫无相关的事情,各种毫不相关的人物,平淡的事件,平淡的语言,在最后10%的部分会一丝一丝的拉在了一起,细思极恐,每一个人物都不是配角,每一个小事都不是随随便便,谋杀、爱情、亲情各种事情最后都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小说。
侦探,一直被美化了的职业。尽管是危险的,是富有挑战的。轻视侦探的智商,只能被事实轻视。在侦探面前没有掩盖,没有虚伪,没有自作聪明,尽管这是某一职业的特点。侦探用自己的机智勇敢,几乎是明察秋毫的发现真相,尽管有些时候真相也让侦探自己感到意外。在侦探面前没有秘密,一切都是透明的,哪怕只是一点小破绽,哪怕只是一个小烟头。看似凌乱的事件,看似复杂的人物,看似迷雾重重,但拼图总是容易在关键时刻完整呈现。侦探不是谁的朋友,不会丧失良心和品德,不接受意外的财富,虽然他自己也缺钱,但遵守规则是他内心的标尺,从来不曾逾越。侦探比律师公正,比警察有效率,比谁都更看重事实的真正结果。所以,侦探小说是经久不衰,销售长红。本书没有刻意营造惊险刺激的场面,轻松的象在剥洋葱,一层又一层,于是,你看到真相了。于是,你明白了。他的最大特点是不放过任何细节,尽管外人看来对案件毫无意义。
《高窗》读后感(四):高窗
《高窗》(美国钱德勒著·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久闻钱德勒的大名,乃是硬汉侦探小说的代表人物,作家阿城对他也是推崇备至。不过看完《高窗》,觉得写得并不算特别出色,其写作风格与布洛克相似。《高窗》沿袭了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重点是创造了一个硬汉性格的小说角色——侦探马洛。与福尔摩斯、阿加莎不同,钱德勒笔下的侦探并不是超人,其所接手的案件也并非那种不可思议的奇案、悬案。从这种角度来说,钱德勒、布洛克的出现,让侦探小说回归到文学的本身。对于阅读者,加入放弃那种固有的阅读期待,所得会更大一些吧。据说钱德勒最好的一部是《漫长的告别》,我期待这本书会有一个不同于《高窗》的感觉。看完《高窗》,在网上才看到乔纳森(刘铮)对这册书的译文看法:“公平地说,傅惟慈先生的译笔是不错的,不过,仅以《高窗》来说,他对钱德勒语言的把握并不总是合适的,有时将原著的语言效果夸大了,有时又没能把小说的独特风格传达出来。”
《高窗》读后感(五):开始上路的《高窗》
不知道为什么,在沙发上躺着吹风的时候,突然就想说点什么了!手里的《高窗》看了好久了,前两天去海南的时候拿了开始翻翻的,菲利普.马洛这个角色我挺喜欢,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对待追求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所为有所不为。仔细想想自己喜欢的角色好像都是这么个调调,渡边、罗格、还有现在只能算半个的琼恩。嗯.......好象是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什么的有点问题啊!雷蒙.钱德勒的这套东西我还是喜欢后面一点的作品,前面的似乎还在大众和自己之间摇摆,为情节、语言还是人物而费尽心思,但是到了后面就像找到了组织一样,把满腔的热情都当作投枪结结实实的扎在马洛的身上,并为此选择了语言的风格。村上真是花了我不少银子啊,他自己的全套,还有他鼎力推荐的雷蒙.钱德勒全套,昨天又有一篇专门给中国读者写的推荐被南都转载,介绍杜鲁门.卡波特的巅峰之作《蒂凡尼的早餐》,村上莫非是觉得大陆人的读书习惯有点问题,要为大陆的读书人立个标准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