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0-08 19: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读后感1000字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池长尧图书,本书定价:RMB1.10,页数:45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精选点评

  ●邵氏喜欢感叹词了,满本的哩和呀,让人反感内容还是好的

  ●据英译本转译,翻译痕迹挺重,神奇的是,非常流畅。比上海译文舒服。最悲哀的就是“本来可以”,但在陀氏长篇中,这本早期的,我认为的确是最弱的···还有邵荃麟女儿后记,他们那一批人哟。。。唏嘘

  ●我的理解:陀氏借阿廖沙(公爵之子)与娜塔莎农奴主的女儿)和卡佳(新兴贵族)的爱情探讨俄国未来道路,娜塔莎与阿廖沙私奔,最后却将他拱手相让卡佳。陀氏认为封建贵族究竟该与农奴结合还是与新兴贵族结合,一目了然

  ●人物很豐滿。

  ●痛苦眷恋

  ●很好,可读性强,陀的小说没有一部让我失望

  ●就是 人名 记不住。。俄国人名字你能敢再别扭一点波

  ●觉得自己轻如鸿毛 周边都是不值一提傻瓜时候,唯有宗教和托斯托洛夫斯基可以拯救

  ●哭了。

  ●这是很久以来,让我重新有鼻子发酸的感觉的书。第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读后感(一):鲁迅的话

  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利的处死,竭力要放它们活得长久。而这陀斯妥夫斯基,则仿佛就在和罪人一同苦恼,和拷问官一同高兴着似的。这决不是平常人得到事情,总而言之,就因为伟大缘故。但我自己,却常常想废书不观。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读后感(二):反面人物比较出彩

  有豆油评论这本书是俄罗斯版的琼瑶小说,我部分同意

  故事反面人物-公爵作为两条故事主线的连接点:一对相男女,因双方父母反对嫌隙门户)而选择私奔,阿廖沙纤弱孩子气,娜塔莎有着深深的不安全感同时娜塔莎还有着始终对她不离不弃的作家男配。私奔后最终因为反面人物-阿廖沙父亲-公爵的阴谋,两人分道扬镳。娜塔莎回归庭。而另一条线则是公爵年轻时的一段骗财骗色式的婚姻

  公爵这个大反派是故事的绝对主角。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公爵对作家的赤裸裸的自我表白。长长的几页纸中,公爵滔滔不绝的剖白,把一个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信条人性刻画入木三分。这才是托氏与琼瑶奶奶区别

  我猜测这本书是作家未臻成熟时的作品。故事的其他角色虽然刻画的惟妙惟肖(尤其是阿廖沙),但难脱模式化痕迹。幸亏作者文笔了得,激情四射,愣是让我陷入这种类言情小说中。

  有点儿期待看罪与罚,希望看到更深刻的人性剖析。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读后感(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畸形世界

  假如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那么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作为一位一直对前苏联文学持观望态度的读书人来说,庞杂的人物关系,与中国差异极大的官僚制度,全景式的写作手法,甚至傻傻分不清楚的人物名字,都阻挡了我去看更多的俄罗斯的书。

  击败人意志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身体的痛,用白枳光去拷问你的灵魂比用诱惑简单的多。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病人,病人的世界其实不一定是黑暗的,但是颜色一定和我们的不同,所以我们甚至可以简单的从他的书名看出来。

  白痴——世界上最好的对人类的概括,不能更贴切的总论。

  死屋手记——我不知道什么样的屋子叫死屋,待在里面的人是不是想一颗蜡烛,就是那么不紧不慢的燃烧?

  还有这篇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我没有被侮辱,我不会被侮辱!只要任何人认为这样,就永远不会。

  这本书我看的是最为普通的译本,也就是世界名著典藏的系列图书,看的过程中觉得比托尔斯泰的文学可读性强了很多,但是我想象中的阅读障碍还是深深地存在着,译本的差池在于你看不出文字中的某些韵脚,韵脚是一种延伸意的说法,其实指的就是在文字的角落里流露出的某种气韵,忧伤是文字不为忧伤反为喜。痛苦时文字不为痛苦反为乐。我印象中最深的这样的例子就是《阅微草堂笔记》一个文人的自嘲,自辱和自矜。

  好吧,还是要说说看书的直接感受的。

  无疑是愤怒,如果一定要我在书中p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读后感(四):杂谈

  直接谈高潮部分的感受:

  当故事发展到高潮的那一章,即聂丽被伊万-彼得洛维奇带到娜达莎父母家里阐述她和母亲的困苦经历的时候,我的情绪也亢奋到了极点。我没想到那个性格极其平和且又懦弱的娜达莎的母亲,居然在最关键的时候终于表达了对娜达莎父亲的愤怒和违背的他丈夫意志的勇气,着实让我十分惊讶,这个。而那个狠的父亲,尼古拉-谢尔盖伊奇,我对他的愤怒也是到了极点,他真的是如那个无耻的公爵所说的一样,又倔又蠢。娜达莎到了这个被侮辱和被伤害到了极点的时候,他还是要维持他那可怜的自尊心和面子,还是不肯宽恕女儿,又倔又蠢到了极点。如果没有涅丽执拗的挑战,这个牛鼻子能我把这本书撕碎的。好在陀氏总算让那个父亲原谅了娜达莎,看到那里也着实让我舒了口气。呼呼~

  然后谈谈人物吧

  首先说说阿廖沙,娜达莎说他是一个孩子,一开始我的。他说的话和他的作风都是非常真诚和不加掩饰的,这对比他那父亲,公爵的虚伪、自私,的确算是美德了。到后来我细想一下,如果这是个孩子,他无疑是可爱的,但其实是也是比较平凡的。但现实是他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他只是一个我们现在说的,巨婴。他也是十足的草包,一个十足的巨婴,因为他的真诚、不加修饰的感情和意志薄弱,你以为他就是孩子,但是他比孩子还要聪明一点。好吧,你以为他是成年人,他却是十足一个白痴。你会觉得阿廖沙除了能控制自己的排泄之外,他是永远管不住自己的眼泪和多变情绪的。娜达莎想要收获这样一个白痴的爱情,是不可能的。白痴。

  娜达莎。娜达莎是全书被侮辱和被伤害的最典型的人物了。首先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娜达莎对阿廖沙的爱是没有错的,也不是那么难理解的。我们总是很难想象娜达莎这种为人正派的女性,为什么总会喜欢这些白痴?就像我之前才看到李银河老师在回答一个关于提问者的女性友人会爱上一个臭流氓的问题,大意是:“为什么我这个女性朋友硕士出身,收入中高等,会喜欢上一个整天不务正业和总是喜欢吹嘘自己床上的功夫的无赖呢?”很困惑的问题,非常困惑。而陀佬的对此爱情的发生的回答是:“是的,就是这么回事。”没错,实际上娜达莎也好,那个女研究生也好,她们爱上了就是爱上了,这就是爱情——是不分对错的而且是不顾一切,纵使是要往火海里面跳,romantic。如果我们学着在爱情这个问题上放下理性思维,那真是太简单了。是的,就是这么回事。另外,娜达莎的受虐令我抓狂,她的敏感、多疑、疾病、情绪的反复无常,她像是爱上了这种折磨自己的侮辱和伤害,而“享受”这种侮辱和痛苦成为了她的信仰和救赎,痛苦才能让她感觉到活在这个世界上那着实的存在感。疯子。

  公爵。公爵这个人如果用所有形容下流人物的形容词,也是适合的。而我想谈的是,社会中好像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是不受所谓道德束缚的,他们有自己的“信念”,而且为了自己的“信念”而抛弃世人所遵守的几乎是一切的道德准则,令世人大跌眼镜,而这些人往往是高举要职或者是位居全贵。流氓。

  娜达莎的父亲。关于她的父亲,我是某种程度上认同公爵的看法的, 因为他的确是那种幻想着过田园牧歌、席勒式想入非非的小市民,他们在生活中展现的诚恳、忠心、尽责、遵守道德规范,这种所谓的“善良”正是我们大多数人。但是于和公爵打官司这一件事来说,究其娜达莎父亲的本质来说,他身上的所谓"善良"只能是智商平平、懦弱、认准一个人或者事的一根葱、,是配不上善良这种高尚的美德的。而往往在被动受害的时候,他们就是典型的弱者。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才会说某种程度上我认同公爵的看法,但“祝你好运”可能是我对于弱者的一般同情,但对弱者扮个鬼脸并且尽情嘲弄,那是公爵这种虐待狂才做的。

  娄自良先生全书最后也特别说明了陀佬本书的一个思想,就是这种诸如涅莉母亲的“高尚品格”(她宁可忍受巨大的侮辱和伤害,也要用高尚的品格和正派的行径来惩罚公爵),往往成为了公爵无耻之流和他们无耻行径的帮凶。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最后,陀佬的书总是能让我震撼。多数有才华的作家,看他们的一部代表作,其实就足以窥探他们的全部思想和套路,足矣。而天才的作家,会令人一再赞叹他们笔下塑造的完美的人物形象、出色的心理描写和离奇的故事发展,个人认为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就是这么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天才,我就是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里读到了描述陀佬被赶上刑场准备折行死刑最后又被释放改判为放逐西伯利亚的一瞬间,那种充满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渲染从那一刻开始对陀佬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天才中的天才,除了天才的人物塑造和述事之外,他还给书籍注入了超越时间的思想和灵魂,那是人类的精神财富。陀佬就是天才中的天才,也是天才中的疯子。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读后感(五):人物随想

  从《罪与罚》读过来,这个故事好读,情节简单,像八点档的剧情“我给你50万,离开我的儿子”。只不过这个贪财吝啬又工于心计的父亲把钱替换成了“侮辱与伤害”。这么恶俗的情节,在陀翁笔下写出了深意。

  一 阿略沙

  阿略沙并不在乎自己反抗的究竟是什么,他想要的仅仅只是反抗本身。而娜塔莎则是他与强权斗争的战利品。如果输了,于阿略沙而言那只是叛逆青春里一场失败的斗争,但对娜塔莎来讲,她惨败的代价要大得多。所以从一开始,这就不是一场公平的博弈。

  阿略沙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从来都没有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那些伤害与侮辱。他没有换位思考的能力,他缺乏同理心,因为看不到那些伤害与侮辱,所以他的眼中才始终那么坦荡荡。

  当那些侮辱和伤害被毫无遮掩地揭开时,他又抬起那些高贵的人们无法抵御的牛犊般的眸子,一种残忍的天真。他真诚地坦白,他请求人们的宽恕,然后所有一切就依旧和从前一样了,他的罪被洗涤了,他又像孩童一般纯洁了。

  我常常觉得人类最可贵的品质是真诚。一个人倘使对他人真诚,那么他会与虚伪世故这些词无关;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真诚,那么他会是个自律慎独的人。但这本书里的阿略沙让我对这个的想法产生了深深的怀疑。难道只要是真挚而诚实的,只要是热衷于崇高理想的,那么所有的事都能盖上了一层遮羞布吗?一个人应当拥有诸如善良、勇于承担、富有同理心这样的美好品质,真诚只是锦上添花之物,让美好的品质发出更璀璨的光亮。这样才对。

  阿略沙像是一个激情澎湃的理想主义者,但同时他也是一个运动神经失调的行动派。他和他父亲的语调是何其相似,他们所做的事情又有什么分别?只不过一个是懵懂无知的伪君子,一个是处心积虑的真小人。但人们总是对前者比较友好,是因为我们如同娜塔莎一样对他还抱有一种不理智的期待吗?

  再精美的瓷器在没有经过烈火烧制之前只是一堆泥巴。阿略莎是一滩没有形状的烂泥,他被几种力量不断拉扯,悲观地推测,长此以往,要么他的精神会被分割撕裂,陷入痛苦的境地,要么他会成为像他父亲那样逻辑自洽的无耻混蛋。

  阿略沙是年少的亲王,而亲王是未来的阿略沙。

  我不禁担心起,在被夺取了钱财之后的卡佳会不会是下一个尼丽的母亲。

  二 娜塔莎

  如果有人毫无怨言地全然接受所有的伤害和侮辱,那么这些伤害与侮辱就像打在软绵绵的云上,无端的被化解了。面对阿略沙种种伤害,娜塔莎在宽恕和怜悯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微妙魔力。这种母性的光辉,这种母爱式的包容带给她极大的满足。即使这种满足是建立的在损害与侮辱之上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娜塔莎是一个十足的受虐狂。可是,娜塔莎,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看这个故事会让我联想到,一个妻子往往容易对出轨的丈夫宽容,而会用最恶毒的面孔去对待另一个人。对娜塔莎而言,另一个需要剑拔弩张去面对的人自然不能是同样可贵的卡佳,那么只能是阴险的亲王。我的阿略沙固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还只是个孩子啊,是亲王你用卑劣的手段从我的身边夺走了他。她不愿承认阿略沙才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她对他抱有一种不理智的期待。

  娜塔莎对阿略沙,尼丽的母亲对华尔戈夫斯基亲王,前者都用一种近乎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母性来爱世人,包括卑劣的人。所以他们对恶人无可奈何。尼丽一家用至死不休的诅咒终结了损害与侮辱,娜塔莎一家用一场带走了他们原本幸福的噩梦来形容损害与侮辱。他们保有了自己高贵的品格,但却始终无损于那些始作俑者。

  而老同学马斯罗波耶夫不一样。他常常说自己是一个流氓,所以当他被亲王欺骗后,他会一边收下亲王用以封口的两千银,转头就把应该埋在肚子里的秘密告知当事人,而心里没有任何负担。他不会强迫自己这个流氓去体谅另一个骗子,他用一种恶意去对抗另一种恶意。诚然如诗人所言,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三 尼丽

  尼丽和阿略沙像一对对照实验的孪生兄妹,这两个人物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他们都是亲王的婚生子女,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一个衣食无忧,一个颠沛流离。

  他们都缺乏教育,正因如此他们都怀着 “人之初”的本善,一种最为原始的自我来对抗世界。

  他们一个是损害与侮辱的施暴者,另一个是被损害和被侮辱的人。阿略沙用他人的痛苦来洗涤自身的罪孽,尼丽用受难的姿态来与罪恶划清界限。

  尼丽曾经对外公发出叩问: 如果上帝叫我们彼此相爱与宽恕,母亲已然悔罪,您为什么不原谅她?这和阿略沙的逻辑是一脉相通的:我嫖娼我出轨我爱上别的女人,但我已然向你坦白,向你忏悔,而你是如此高尚,你应当要原谅我。

  值得一提得是,同样的逻辑却无法说服尼丽自己,尼丽临终之前带着最不能释怀的诅咒,永不原谅她的父亲。我想是因为她的父亲至始至终都没有忏悔过。但是高尚的尼丽一家不齿与卑劣并行,他们遁世独立,他们决不给亲王这样的机会。

  尼丽的行事是前后矛盾的,但是我们很容易谅解这种矛盾,因为尼丽她年龄尚小,她由于贫穷缺少教育。这也导致了她所能理解的世界都只能是她所经历过的。她目睹了母亲无法言说的悔恨和爱意,所以她站在母亲的立场,对抗斯密司,她不能同她的外公共情,她不能理解他的痛苦与纠结;她见证了母亲潦倒困苦身似浮萍的一生,她从母亲的视角看待父亲,所以她永怀诅咒至死也不原谅他的父亲。尼丽和阿略沙在这里有着相似之处,他们缺乏共情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这两个人物一男一女,一大一小,处境迥异,却异中有同。尼丽像是被侮辱和损害的阿略沙,阿略沙又像是由原始的自我恣意生长的尼丽。

  为什么我可以清晰地剑指阿略沙,却对尼丽始终怀有一种最柔情的怜爱,不仅仅是因为对她悲惨的命运的同情,更多的是赞叹她从未施以伤害和侮辱的善良以及自我受难的悲壮。

  如果把幼年的尼丽,青年的阿略沙,中年的亲王看作是一个的一生,那真是一个令人悲叹的故事。

  阅读的版本较老,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由邵荃麟根据英译本转译。经过二次翻译的作品不知会不会遗失一些原文的信息,但行文还是很流畅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