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是一本由潘国灵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面几篇几乎都看不下去了。
●好看。
●因为偏爱,所以五星。 一个城市如果不足以被仰望,就不具备成为国际都市的可能。我终于知道为何维港的夜景多次出现在梦境,让我日思夜想念念不忘。 仰望港岛,心生向往,那里有我的梦,就算在很高的彼岸。
●这部书真是糟透了,虽然他想向本雅明、桑塔格致敬,但是写出来的文章,真是让人难以接受,感觉就是那种发表在杂志上的货色。对于香港的描述,在前半部分还好,到了消费文化上,基本没有啥香港特色了,那种消费文化在各地都差不多,那么香港的精神文化,本质上就是流行文化,或者说是没有特色的文化。
●香港的城市文化一直是我很感兴趣的课题。
尽管是第一次,但是所得到的收获并非如我想象中那么完好,作者笔迹华美,思维天马行空,句与句之间欠缺逻辑,倘若文学功底不是很好,而且洞察力也不拔尖,这本书读起来很费劲,至少在看的过程当中走神是经常地。
《城市学》读后感(二):年轮
香港文化接触得不算少,可是并没有真正去思考过什么,只是理所当然认为繁体字应该如是保存、吃着长大的岭南美食是日后尝到的如何山珍都无法超越、风水节庆习俗博大精深,凡此种种。
文如书名,紧紧围绕“城市”这个核心角度来审视香港,从古到今的遗留,以及特殊历史赋予的种种意象,恍然大悟,当然亦只是一家之言。不过如果没有看过这本书,还真不知道填海的发展可以从街巷遗留的海岸古庙研读,一圈一圈蔓延开去如同树的年轮,也不知道从实际到抽象,香港与prostitute的身份竟有如此密切的关联相似。
虽然远远不是游记,但是看完此书,感觉下次再游香港的时候看点必定更多,也更有底气。
《城市学》读后感(三):无题
与这本书偶遇在广州的一个书店,或许是因为广州临近香港,这个书店有一个香港图书专区。有原版香港图书,也有与香港有关的国内图书,封面上醒目的"城市学"吸引了我的目光,拿起这本书,看到作者是潘国灵,于是想都没想就买了下来。
这是我读过的第二本潘国灵的作品,第一本是六月在家读完的《第三个纽约》,很喜欢作者的读城的方式与视角。
前一段与一个共同工作的老师去北京的大悦城吃饭,他是个学者,哲学系博士毕业,也曾在学校任教,借调来北京工作有半年时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坐在餐厅座位上后他告诉我的第一句话是:我来北京半年了,从来没进过西单任何一家商场。要知道,我们单位与这些商场只是咫尺之遥。
潘国灵同样身为一个学者,但并没有像大多数学者那样独立于学术之中游离在都市之外。他的这两部作品中,学术词汇不可谓不多,但比之于大多数学者,他却能更好的解读城市。身为一个香港人,潘国灵在《第三个纽约》中就常有不经意的拿纽约跟香港做对比,这本香港城市文化笔记,自然就比之"纽约"有更深的洞悉,解读,理解。章节划分为空间,文化,流行三个维度,看似还真有过于理论的嫌疑(书名本身就是“城市学”),但是内容完全不会枯燥,可读性很强,从学术角度建构,从都市人角度解读。作为一个非学者的都市人身份的青年读者,构筑作者写作角度的这些镜像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带给了我极大的阅读上的快感。地下铁、楼宇、地标性地段、KTV、城市的历史隐喻及大事记、消费主义、流行文化、消费主义、符号学的象征意义,作者自由的穿梭在理论与实践中间,用这一个个侧面构建了一个之于都市游荡者的全面的城市面貌。
“如果思想不能与生命扣连,就成了空泛之言。”我想,这大概就是潘国灵为什么要作为一个都市浪游者的原因吧。毫无疑问,这本书将帮助我更好解读自己身处的城市,或者说,与它更好的相处。
《城市学》读后感(四):城市的灵性
一直对城市有种莫名的情节,觉得他们是有生命的。无论是街市里阴暗的角落,还是堂皇的大道,它们以它们的存在静静的诉说。无论年岁长短,一切皆有发言权,就只看你能不能领悟到那种灵性。
曾经生活过两个古城,皆是富含内涵的,但现在却超然于城市之外,自以为哪个城都不属于。记得看过几句文字,大意说的是:一个人最有认同感的城市可称作“我城”。这种认同无所谓去没去过那座城市,也无所谓这座城市是不是生你养你的土地。
没有去过香港,但在我眼中这座城市和任何一所城市一样,有着它独特的品性和特质。他或许兼容并包,又或许带有自己的孤傲。但这一切只是我们外人的评判罢了,它本身或许只会淡淡一笑,然后继续静静诉说,等待下一个有缘人领会他的灵性。
那天一口气翻完这本书,里面有关现代化的论断还有历史书写的问题都很有趣。但是比较印象深刻的还是在讲喜帖街那一段。说道喜帖街得顺带说道阿Kay的那首歌。一开始就很喜欢谢安琪的《喜帖街》,直到得知获奖才感到震惊。但是一直也没有弄明白这首歌的意思,总觉得它会比简单的讲男女分手要多一点内容。果真如此,阿Kay这首歌本意恰恰是想唱出“文物保育”问题。想当年喜帖街民众提交香港历史上第一份民众改建自己住区的方案,还有这本书里当年那张显示着满街横幅的照片,话不尽对历史建筑保护的点点滴滴。今天再google“喜帖街”三个字,基本上出现的都是阿Kay的新闻,而这条街道的前世今生,却有点成为佐料。不知道这一切是不是这个城市所有的特点,是不是现代人所有的特点。或许我们太容易遗忘生活城市中的点滴,逐渐习惯了城市的变更交替,习惯了熟悉的街道改头换面,习惯了不去倾听城市本身的声音。
但还好,我们还有能剖析城市性格的这一类书,还有如阿Kay一般能唱出自己所热爱的城的人。
《城市学》读后感(五):香港妹妹
妈妈有一天你突然回来站着
盯着我半天然后跟我说
说我有一个亲生的妹妹还活着
我从来不知道也没见过
……
你说有一天她将永远的回来
并且认我做她的亲生哥哥
这一切我虽然感到特别突然
可我也似乎在梦里见过
我没有问你我妹妹长的是个什么样子
也没有问你她怎么样的生活着
我更愿意想象她是美丽和性感
就象我在梦中见过的那个
——崔健《超越那一天》
崔健这首歌是写香港回归的,这里的妹妹就是香港。《城市学》的作者潘国灵以本雅明式的城市浪游对香港进行了一次从头到脚的文化搜身,从外衣搜至骨头,却搜出一位女子来。潘国灵就这么给香港定了“性”,这还不算,他辟出了“妓女作为香港隐喻”的专章,把香港这位风尘女子的前世今生、日用常行耙梳注解,一番描声画影之后,“香港”这两个字已经长出了血肉。
香港一直在变,但一座城市变个样子容易,个性却很难改变,况且,香港地面狭小,不可能像内地这样大拆大建,动辄规划上万亩的城区,所以香港的变总是夹在原来的面貌中间,显得古怪,可又在情理之中。所以作者在谈到湾仔的时候写道:“这边老化那边新世纪,这边市井那边官方,这边小巷那边大道,这边唐楼那边摩天大楼,这边小市民那边半山区,这边文化那边色欲,这边洋紫荆公园那边金紫荆广场,五步一个城市景观,十步一个时空转移……”能对香港作出这种观察的人很多,但是内在的文化地理的变迁就不止需要观察力了,它需要一种更深入的视力,需要一种体认。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将“城市”和“阅读”两个词联系在一起,潘国灵肯定是不折不扣地把城市当成了阅读文本了。潘国灵读到了香港的精神历程和坎坷身世。从外国人拍的《苏丝黄的世界》,到关锦鹏的名作《胭脂扣》,再到回归后的《榴莲飘飘》,人们对香港的妹妹身份没有变,潘国灵循着这条路找到了香港的文化身份。外国人这么看,大陆这么看,香港人自己也这么看,就连生活在香港的外地人也这么看。潘国灵并不是要通过妓女的隐喻着意去褒贬香港,而是带着极深厚的感情来看待这座身世离奇的城市的。妓女之所以是个隐喻,是因为它事实上折射了更丰富的文化视角,有殖民视角、外来者视角,而在香港人自己,却是悲情与励志视角。所有的目光都是权力的目光,潘国灵写的就是妓女隐喻折射出来的权力位移和对抗。
从前在县城上高中,城里最好的理发店就叫“小香港”,里面没有一个香港人,名字却洋气性感,让人浮想联翩。从前,在人们的概念中,“香港”绝非“有钱”二字可以穷尽,她还真有一股发廊味儿。而今看了潘国灵的《城市学》,愈发觉得有趣,也愈发觉得有理、有据了。
现在有很多人去过香港,可对大多数人来说,香港还一直是个想象。而上文提到的“小香港”的命名,当时在内地绝对不在少数,那也是上世纪90年代很多人的财富想象和时尚想象的地理边界。我们这一代的中学时代是看着香港电影度过的,庙街、尖沙嘴等地名似乎总是与躁动、混乱和热血沸腾的感受分不开,正好与我们的年纪合拍。可以说,香港,是我们童年的城市梦,所以现在看《城市学:香港文化笔记》总觉得有点发蒙解蔽的意思。书中除了这些深度的文化挖掘,也不乏街头巷尾的速写肖像,几乎涵盖了香港生活的各个层面,既然称为“文化笔记”,确实要有笔记的样子。这大概就是最适合城市浪游者的书写形式了,无论多大话题,点到为止,也许这就是浪游活动的延伸,自己不要咬着牙关发狠地写,读者也就可以轻松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