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因素》是一本由[英] 格雷厄姆·格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表面平淡,骨内悲凉。世界的风云汇集在这寻常的谍报生活里却是波澜不惊,然而身处其中之人已被撕裂,詹姆士邦德的刺激与风光不存在,他的美满与成功也不存在。仍是格林的忠诚之问,卡瑟尔不信共产主义,也不属于西方(显然格林本人也不信,上帝与克格勃可能是同一个人),他只忠诚于三人的国家,信仰内心的爱,所以他的悲剧不在于背叛,而在于“去国”。
●格林像是写畅销小说的,虽说还蛮好看,不过怎么评价那么高?获得好几次诺奖提名了都。。。
●格林的伟大之处,也许在于他永远在书写“太人性”的东西,无关家国大义,也不事情节花俏,只求写尽内心的焦灼与无可救药,而这东西显然太直白、太薄弱,以至于一旦与现实遭遇,便无法避免悲怆的结局。世间行走的人,亦如绝大部分文字,都会包裹着一层堂皇的外衣,以便进退自如,讨人心欢——于是格林的可贵,也就不言而喻。
●好看
●读着很费劲
●快慢缓急
该书淡淡的描述让我第一遍阅读时无法进入状态,读了几十页就放在了一边。两年后,又拾起了这本书,起初还是一样,不过这次耐着性子读过五六十页后终于渐入佳境。
也许正像作者所说的,他是在用非浪漫的手法来描绘作为生活方式之间的情报部门的工作。情报部门处决叛徒、间谍之间的接头,夫妻、情人间的相处,一切的描写都是淡淡的,像一杯水。在这波澜不惊中,一个个人物因其受到不同的人性的因素的影响变得鲜活起来。
该书和约翰·勒卡雷的作品相比,虽不如后者那样惊心动魄,但是对人性的拷问和后者一样的入木三分。并且由于其不错的翻译(我给80分),强力推荐阅读。
《人性的因素》读后感(二):非主题型读后感
卡尔维诺曾讨论过作品的快与慢的问题,毫无疑问,《人性的因素》不是那种可以躺在午后暖洋洋的日光里飞快地阅读完之后还能愉快的吃下四两妈妈给你做的扎实牛肉面的快节奏读物。
不知道是不是唐诺有剧透的缘故(没错我也是从《尽头》来的),这种挥之不去的无意义感从一开始就主导了阅读的速度。正如文中角色都常常吐槽的那样,这不是观众们需要的情节刺激非比寻常的詹姆斯邦德故事,你所能看到的是熟稔随处可见的科层组织和普通生活中的黑渊。
太阳之下无新事,日常总是被遗忘。
作为一篇非主题性读后感,我承认其实文中的某些句子我并没有读透,故事中充斥的无力感有时让我忘记了格林或许想要引导的方向。
卡瑟尔明明可以在发完“再见”之后便金盆洗手,过他一直在心中设想的退休生活;戴维斯在被谋杀之前就已经隐隐察觉到自己的处境;丹特里只需要走出一步似乎就可以缓解自己和女儿以及前妻的关系…
我们知道悲剧常常就产生于戏剧性的差错以及终将毁灭的定局,知晓结局的读者不外乎加剧里这一悲剧性。抽离于故事之外的读者或许会惋惜于角色们的毫厘之差,会痛恶这在今天看来无意义的意识形态对立,但这是来自于位置的不同不是吗?
所处位置的不同,在故事里几乎已经注定了人物的结局,这也是作者常无意识告诫故事之外的读者的箴言。
故事里总得有些巧合,你不一定能在生活里碰到书中的角色,但你知道这样的人是存在的,怎么突然想到了韦伯的理想型?哈哈哈哈哈哈。
废话说了太多,我本是一个很不合格的读者,包括我会暗暗想到,故事里充满爱的主人公们,大概是可以活着看到苏联解体,幸福的团聚吧。
《人性的因素》读后感(三):人性,被利用的人性
因为唐诺的《尽头》,知道了格林,借了一堆他的书,重点看的就是这本《人性的因素》。唐诺将《人性的因素》排在007系列、《锅匠裁缝士兵与间谍》之上,视为间谍小说以及叛国者三个层次的最高层。
《人性的因素》,人性体现在何处?首先肯定是体现在卡瑟尔这个双面间谍身上。因为拯救所爱的人而和另一方搭上关系,变成了一个叛国者;又因为对同事的名誉负责任以及对非洲族人的同情而将自己暴露在这一方面前,不得不在并不认可另一方“主义”前提下走向另一方,成为一个叛逃者。吊诡的是,卡瑟尔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与所爱的人在一起,但最终他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他们终于还是被“铁幕”分割,天各一方。这是一个很纠结的人物、情节设计。
仔细想来,事情也还不是这样简单。
个人可以考虑人性因素,但对于一个国家机器而言,人性可能只是控制在这个“箱子”或者“更大的箱子”里的人的手段,而不会成为决策的目的,甚至不会成为影响决策的因素。在那一方是如此,在这一方也是如此。卡瑟尔就是没有想明白这一点,或者说他也许明白这一点,但为了与所爱的人在一起——那两个人就是他的“国家”——而不得不接受这一点。
反过来,在国家机器之下,是否也有真正的人性。比如卡恩不是一个具有鲜明共产主义色彩的人,后来的鲍里斯也是一个很和蔼的人,但最终这些人也是这个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是“易于打交道”的人而已,或者说只不过是披着一条价值中性的面纱来执行国家机器的职能而已。
还有一个与人性有关的问题:到底应该怎样“感恩”,有没有一个“度”。卡瑟尔因为感恩就应该接受卡恩的请求、走上了这条“双面间谍”的不归路么?卡瑟尔爱萨拉,然后延及她的族人——这也是他最后要传递一次情报的理由,这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你所爱的那个人真可以代表自己的整个世界吗?爱一个人就可以不计代价吗?
所以,我的看法是,或许,在小范围内,人性是存在的,但扩大范围,人性是令人纠结的,是无法言说的。
《人性的因素》读后感(四):百密一疏,源于人性-《人性的因素》
在不动声色中跌宕起伏,在按部就班中金戈铁马。看完小说《人性的因素》,脑海里就有这两句话了。又一英国小说家的优秀作品,如史迈利系列一般。看似很平静的一潭水,却在作者的轻描淡写中演化出间谍界对于机密维护到教条的地步,宁可错杀,不可放过。英国情报界精英,那位珀西瓦尔医生对自己的误判居然全无悔意,认为他错误处决的人没甚用处,迟早要出事儿,死也应该,不露痕迹的残酷哇。
主角卡瑟尔的判变,原来还是爱情的问题。因为爱上黑人女孩,从而在非洲事务中开始亲苏联共产人员卡森,然后因其救了爱人开始投桃报李,将一件件一桩桩看似不太重要的情报传递给敌人。这样的在大原则中的判变源于他从小的那种人家施以小饼即要回报贵重钢笔如出一辙,原来怕承情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细想下来,自己都有点这样的趋向。而在间谍生涯中,这样的特质因为爱情的发酵,令卡瑟尔将自己变成了双面间谍,滑离太远。
小说里描绘的情报部门的工作人员与一个普通职员与公司经理的工作没什么两样,循环往复,既不危险,亦不新奇。但偏离轨道却会因情报部门的特殊性将自己导入危险场景中,如时运不济,悲凉的戴维斯总在不该被抓到的时刻脱离了常轨,次次都巧撞上枪口,从而成了卡瑟尔的替死鬼。虽然卡瑟尔与戴维斯所在的是情报部门属并不那么重要的一环,但同样有着泄密的机会,而这非重大机密的泄露同样会让上司们不安并做出激端的反应。而对手却也可以利用这样的小秘密施展出大动作打击英国情报界。卡瑟尔如史迈利一样,谨小慎为,做事滴水不露。而他的心始终因了多年的沉默、守密等等折磨得暗涛汹涌,百密一疏于想要报恩,对黑人女孩的热烈之爱让他对出卖情报而心安理得。可最后因判国罪只身背景离乡,更远离了心中的故国-他的妻小,心非所愿生活在莫斯科,活在那里人们的感激中,这样的结局显然并非他理想。原来卡瑟尔的命运,在他童年回赠同学钢笔已盖棺定论,缺乏安全感的人,最终还是落入了心无所依的非安全命运中,人性的因素,细究下来却是如此的让人不安与感慨。
作者是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曾从事新闻、编辑、外交工作,足迹遍及南美、东欧、亚洲、非洲,著作等身,一生虽未获得诺贝尔奖,但获其提名达21次之多,足可见其功力。在小说中,作者是冷静的旁观者,既不批评,也不赞美,他只负责成述,展现事实,而所有的好奇的、死水微漾的波纹,起伏不定、动荡不安的情愫,都由读者来完成。
《人性的因素》读后感(五):间谍,噢不
今年初,我看了一本很重要的书,唐诺的《尽头》。它比之前那本《世间的名字》还要厚,48万字,不知道该称为散文还是别的什么。看完一遍,把书放起来,没有写出任何一个字,即使我已经拟好了题目《一次溃不成军的阅读》。
今天我不打算谈这本书,这本书太大了,也许以后再谈。我要说的是《尽头》的第十四章“叛国的六十二岁间谍卡瑟尔”,这个间谍来自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人性的因素》。
格雷厄姆·格林一生著作颇丰,小说混合了宗教、侦探、间谍和心理等多种元素。他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的”和“消遣的”两类,一面严肃,一面消遣,左右开弓,野心大,手笔也大。《人性的因素》出版于1978年,格林已经74岁,小说的内容与格林自己的经历有关,早年他曾作为军情六处的官员被派往非洲,而这本小说的主角是一位双面间谍,一个叛国者,曾经在非洲工作。
当然,我们可以把这本书归类进“间谍小说”的框框里去,但是如果你当真以看“间谍小说”的预期去看《人性的因素》,铁定要失望,因为这里根本没有你需要的惊险情节,就连悬疑的气氛都接近为零,没有什么被掩盖需要去揭秘,没有什么谜题需要读者费尽心思去猜。在我们通常所见的通俗小说里,一定有一个重大的线索在进行,有一个特别明显的道路需要我们共同去走,有一个结局等着我们。但在这部小说中,情节的起伏不是最重要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才是最重要的,发生了什么事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以及怎样发生才是重要的。
格林缓慢的揭示了一个老间谍的叛国之路,不为主义,不为国家,而是因为爱,因为感激。其实这些也不重要,重要的就像昆德拉说的,“每次我想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都习惯随意翻开,哪一页都好,也不去管上下文会是什么;就算是“故事”还在,它也是进展缓慢,毫不爱出风头,完全无意于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它身上;每一篇章自身深都构成令人惊奇的理由,因为每一篇章都是一项发现。思考尽管无所不在,但不至于减损小说的小说特征;思考丰富了小说的形式,并且不可限量的开拓了所谓‘唯有小说能发现和述说的’范围。”
《人性的因素》以一种不那么坚硬的方式讲述了间谍这一工作,他回避了那些我们通常所想象的惊险刺激的内容,卡瑟尔干了一辈子间谍,每天的工作不过是没有人在乎的上下班,即使是间谍,也有无聊的情绪,所有人都面临的孤独。
整部小说不仅卡瑟尔一个人物,丹特里,一位更高级别的专员,与妻子离婚,和女儿关系不妙,如果不是情报工作,他可以是任何一个面临中年危机的男人;戴维斯,卡瑟尔的同事,酗酒、懒惰,追求女秘书不果,成天想着离开。
在这个不被重视的机构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惆怅、孤独甚至仇恨,一旦被撕开一个口,那个饱和的气囊便开始漏气,我们见证了这一切,一个缓慢的,不是爆发,而是熄灭的过程。
读这本书,不会荡气回肠,而是静水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