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是一本由茅盾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法及詞彙之古雅,之俊俏,之合式,足見青年茅盾的學識與情味。
●《幻灭》和《追求》给3.5分,《动摇》给4.5分。看着豆瓣上的低评分,也许茅盾真的是不和那些忧伤痛苦自怨自艾或者试图用一本书来打捞自己人生意义欺骗自己仍过得有价值的小资们的口味了。
●不敢怀念过去,不敢展望未来的悲观主义者静女士,很多心理活动像极了焦虑的大环境下失业时找工作的我。不断在希望和幻灭中交替,说到底是所想不切实际和大环境太过残酷,这个时候,谈个恋爱就好了are you kidding me?
●可厌的时代,全无可爱之人。时代新女性也不够让人喜欢,不过总比那些讨厌的男子好些。最近读的都是典型的男性作家作品,里面的女人都给写的面目全非。讨厌讨厌,要去看看张爱玲了。另外,跑却时代因素,其实质也就是大学生初入社会碰壁了而已,这部分到看的深有感触,哎,我太小我了
●嗯……节奏、结构…………印象比较深的还是一些心理描写……【我在三、四星之间徘徊……】
《蚀》读后感(一):困境
静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存在性格上的瓶颈;性爱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归宿和麻醉剂。
读这本书觉得无趣,但到最后发现,主人公的困境也是我的困境,给人一种令人惊讶的感同身受。
《蚀》读后感(二):读《蚀》2019.10.27
心理描写用的如此出神入化,更不乏茅盾所擅长的对女子形象的特写,既有以静,陆梅丽为代表的保守派,又有以慧,孙舞阳,章秋柳为代表的解放派,各个形象鲜明。最绝的是,每每描写女子心理活动时一般还总会捎带上“高峰”以及其它非常形象的局部与体态的特写,令人浮想联翩……
《蚀》读后感(三):《蚀》读后 确实很矛盾
《蚀》由《幻灭》《动摇》《追求》三个部分组成,读后很矛盾。
《幻灭》开头有点精彩,可总感觉少点什么。带着疑问,来到《动摇》,蛋疼。进入《追求》......
堂堂中国文学大师茅盾就是这样的风格?人物塑造单薄无力,以至于有些空洞,大段的描写人物内心的矛盾,反反复复,却没有丝毫魅力。场景的描述刻板,窜出那几个不着边际的词儿,根本不能引读者入境,可怜的一个个人物会动不动就哭频繁的落泪,女性人物身材一致,个个胸部高高颤颤。小说的主线毫无艺术感染力,可能在革命时代这方面属于扯淡的一面。看过专业书评,都是围绕革命铺天盖地,不评小说本身只评革命情节,红色文学多么可怖。后来茅盾当上文化部长,我也觉得不足为奇了,心思和重点不在写作上,也不能要求太苛刻。即使他不写文章,文化部长文协主席还会不会是他的?假使鲁迅不写文章,鲁迅还会不会是鲁迅?
以上是个人读后感,不代表小说本身的好坏,因为个人能力有限阅历浅薄见识短浅审美低俗,所以不要太在意。中国文学大师的光辉依然照耀着我们红色的心。
转自个人博客zai-lushang.com
《蚀》读后感(四):一代知识青年的怅惘——读《蚀》有感
一直都说《蚀》是茅盾刻画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的典型,确实在整部作品中知识分子女性的刻画是最细腻,最成功的了。
从孙舞阳到章秋柳,显然是茅盾对时代女性认识深刻的一个过程,孙舞阳是坚定决绝的,可以对方罗兰直白地说明:“我不能爱你。”但章秋柳确实矛盾的,渴望积极热烈地生活,但一次次都被抛入无边黑暗,只得以身体的解放为掩护,求得一日欢乐。
无论是章秋柳,还是张曼青、王仲昭,都在这理想的一次次幻灭中挣扎迷惘。试问知识分子幻灭感真正原因,不过是文化上的理想主义过盛,那你与现实政治的迟滞相接洽,造成了一代理想主义者必然的怅惘。
王仲昭的办法看似最为成功,在日积月累的前进中最终夺取胜利,但是谁给了他重新得到重视的机会的呢?不过是一些听不得反对意见的持着理想主义火把而不顾社会实际的空谈者。
但终究不至于湮灭,章秋柳在发现生命有了期限时重新燃起的对生活的希望,那种不顾及未来只想活在当下的超脱,不可谓茅盾在思想困境中挣扎出的一条路,正如鲁迅笔下的“走”和“路”,只管前行,即使没有希望,也不至于绝望,去实现一个人活着的意义。
《蚀》读后感(五):《蚀》——老先生的这部作品实在难以下咽
这是我读茅盾的第一部书卷,转而对老先生印象一般般了。
(一) 文笔平平,主题也谈不上深刻,人物形象的刻画倒还可以。但文字的感染力也只能说是一般。我读书的时候,我有做笔记的习惯,刚刚翻开笔记,看到自己写下的第一句话:老先生的作品实在难以下咽。不禁哈哈大笑。 不过这倒也无法去责怪作者。茅盾在自序中本来就已说明:这三篇作品本生活窘迫之时,为赚得稿费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小说,全是为养家糊口之用。同时,《蚀》也是茅盾的处女作,这之前并未系统地发表过任何文集。可现代人却偏要把这部糊口之作抬高到神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读经典,更当作现代文学研究方向的重点内容。真是完全地毫无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