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锈蚀》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1 21: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锈蚀》的读后感10篇

  《锈蚀》是一本由[美] 乔纳森·瓦尔德曼著作,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锈蚀》读后感(一):平行空间中的腐蚀王国

  世界模样,既在每个人的眼里,又不在任何一个人的眼里。我们从未留意到某些事物,它们虽与我们同处在一个时空,但它们内里微妙变化过程,仿佛就像在另一个与我们同规的平行时空一样作者通过种种案例数据历史,展现了这个"平行时空"的存在,那就是"金属的锈蚀世界"。

  世间好物不持久坚固永恒都只是终极幻想。就像人类身体一样,金属也有生命极限。木的腐蚀显而易见,如果是常规的料,日晒雨淋,五年残旧,十年残破。与人的一生相比,我们常能见到,竹木由盛转衰,破败至腐朽的过程。但以人生命为度量尺,金属就是那种看上去持久永恒的产物,然而这只是因为参照系的局限干扰了我们的判断力。

  在不为我们所知的角落,金属的腐蚀正在悄无声息发生。因为它的缓慢,而不受普通民众重视,但它一旦爆发出来,就像肿瘤一般:自由女神像也有长满铜斑的时刻,炼钢厂渐渐锈蚀在氧气的丛林中,易拉罐的化学质变已侵入饮品内,管道在衰老中酝酿隐患。一切虽看起来,不像锈蚀给美国军队带来的变化那么剧烈,但它们只不过是在等待时机,给人类制造不可预料的麻烦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金属的锈蚀毁掉的不仅是人类的千里江山,还有人的健康

  作者大胆惊人的冒险使我们理解了金属的锈蚀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其数据,隐忧令人怵目惊心。但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作者卧底易拉罐学校故事食品包装工艺是最影响每个人健康的。作者道出了人类为了防止罐装金属与罐内食物而发生锈蚀反应作出的种种努力。但当今广泛采用的易拉罐仍然有着它的缺陷--那就是需要添加含有BPA的一种内涂层。BPA就是一种极强的致癌物质。而这一切就是人类为对抗金属锈蚀而采用的手段

  实际上,正如作者所言,在面对锈蚀的问题上,人类经历了认为它是"上帝的旨意"到"科学认识"它的漫长过程。在多个领域中人类的防绣战争早已打响。只不过,那些基于此的发明创造,甚至推动人类进步的方式并没有在普通人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好像那只不过是科学家的事罢了。

  在二十世纪初的头十年里,人们还抱着一种没有不会腐烂的木头,没有不会生锈的钢,没有不会沉没的船的类似思维。钢与铁的遇氧气和水而生锈是它们的天然本性。不会生锈的钢很显然是违反材料属性的。但这样的物质终究被发现了。然而所谓的不绣钢也并非永远不会生锈,而只是延缓了金属的使用寿命而已。钢表层涂锌保护层是更进一步延缓衰老的手段。在对抗锈蚀的路上,梦想没有无止境,而人类的智慧技术似乎有尽。我们甚至正在实践用热塑性材料去取代钢。

  人类的任何一次努力都还没有终极的解决锈蚀问题。我们只能不断的延缓,再延缓。也许是时候承认,这个世界并没有永恒的事物。在我们常规印象中坚固的金属,也有死亡的时刻。世界,周而复始花落花开元素转化,却又生生不息。锈蚀,只是物质轮转的手段,是世界平衡的的风声

  《锈蚀》读后感(二):锈蚀,是一种怎样的麻烦

  对于环保主义者来说,锈蚀是一种自然生成的现象,没有什么值得注意之处;对于工业生产者来说,锈蚀是一个让人尴尬话题,暴露了他们的无能。对于美国科普作家环境调查记者乔纳森·瓦尔德曼来说,他似乎选了一个费力且不讨好的主题——《锈蚀》。

  锈蚀有什么好写的?有些事例不妨当作逸闻,来一趟闲适的“沙发阅读”。

  比如,1980年发生的“自由女神攀爬丑闻”。恶作剧者固然亵渎了美国民主象征,但说他们损坏了自由女神的外观就有点言过其实了,雕像身上的那些孔洞主要是金属被腐蚀所造成的,如果没有这出闹剧,不一定能引起政府的修缮重视。每年国防开支里的锈蚀维修费用远远超过预算,而锈蚀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疏忽造成的。白宫为此绞尽脑汁。2009年,五角大楼赞助的纪录片《理解锈蚀》全国开播,以期唤起民众对锈蚀、对政府的理解。

  可见,锈蚀非小事,作者称之为“人类最漫长的战争”。意第绪俗语有言:“麻烦之于人,如锈之于铁。”说明锈蚀的普遍必然。锈蚀是氧化的过程,酸是金属的天敌。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上,建筑物以石头、木材为主,原因之一就是锈蚀,以金属为主体的大型结构会很快坍塌,看上去坚固的金属在这一点上非常脆弱

  作者为哈里·布里尔利写了小传。“不锈钢之父”布里尔利,一个叛逆的、疯狂天才。他的构想在很长时间收获的只是讥嘲和不信任,但这不等于说,他经历的就是一场孤独战役。作者说,在他之前至少有十个人已经发现了类似材料,并且至少有六个人曾经描述过,还有人尝试商业化,但唯有布里尔利“愚蠢”地坚持了下来。20世纪初的这项伟大发明迅速被生产化、扩大化的过程,开创了新世纪现代工业发展的新的道路

  但是,我们要明白,不锈钢并非真正的“不朽”。按照科普作家艾伦·韦斯曼的说法,不锈钢是一种极棒的合金,专为特殊用途设计。“放在你家厨房抽屉里,可以永葆美丽,要是待在氧气与盐水中,就会逐渐锈蚀。”在韦斯曼描述的“没有我们的世界”里,留给后来的外星文明探索的人类遗弃物,必然不会有不锈钢这种东西,而只可能是锈蚀了的散落的金属物件。难道,世界真的无法抵抗锈蚀吗?

  书里讲到一个例子,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经常碰到的——易拉罐。包装工业的这一次革新,避免了从前的各类玻璃瓶爆炸灾难。用易拉罐装饮料必须防止锈蚀,方法是一层看不见的内涂膜,简称IC。但是,有了IC就高枕无忧了吗?据说,IC里包含的BPA(双酚A)如果在人体内沉积过多或将致癌,这一点尚未得到可靠的证实,但这种物质对婴儿的损伤,得到了如《乳房:一段自然与非自然的历史》的作者弗洛伦斯·威廉姆斯等人在生物方面的验证。作者的主旨除了环保意义的吁请,主要还是希望有一种更合适的抗腐蚀的措施

  人类在抵抗锈蚀方面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比如,作者以风趣文笔讲述的“管道猪历险记”。造成输油管道甚至核泄漏事故的最大元凶,就是锈蚀。为了预防这类重大事故,需要管道清理、维修、检测的机器人,这些体型庞大的智慧型机器人轰隆隆地在管道里来去,因此被戏称为“管道猪”。锈蚀造成的凹凸会卡住它们,派遣前往维修的人工,一旦不慎就会被这些管道猪碾压而致残致死,这是每时每刻在管道世界里发生的故事。

  当然,想要彻底杜绝锈蚀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人类必须寄希望的是更好的新材料的研发。热塑性材料或将取代钢铁行业?这种挤出型结构复合材料,面世大约有二十五年了,目前主要应用公园、露台、野餐桌等,据说综合了木材和钢材的优点,既不会裂开、破碎变形或腐烂,也不需要什么化学处理剂,但它是否会干扰附近生态系统的内分泌系统还需进一步观察。最主要的问题,这种材料的应用,目前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全美钢铁工业的抵制。

  如此看来,抵抗锈蚀的战斗,也是人类内部的一场激烈斗争。

  《锈蚀》读后感(三):编辑呢?!快点去死!马不停蹄地死!

  本书选择了一个随处可见但我们又漠不关心的话题——锈蚀。从作者自己生锈的帆船,到自由女神像除锈、易拉罐的生产制造、伯利恒钢铁厂的工业遗迹、阿拉斯加的输油管道,林林总总,为我们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锈蚀与防锈大剧。双方你来我往,各自拿出看家本领,好不热闹结果也许令我们遗憾:锈蚀只能延缓,却无法避免。对于引起人们关注锈蚀问题,本书称得上是好书,锈蚀无处不在,需要每个人认真对待。 本书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主观倾向太明显。 ①BPA是否安全问题。作者说BPA会导致癌细胞复制,那能否说明BPA致癌?含量多少能致癌?在小白鼠身上有这种反应,在人身上呢?关于BPA,作者给出的很多数据都语焉不详,但是那些外部调查的结果用语是很谨慎的,“貌似是可信的”。再者,为什么不听听反对者的声音根本没有可信的证据证明BPA对人体有害——而且还要考虑含量问题。 ②镀锌优于涂料。那为什么抗腐蚀还是涂料远远多于镀锌呢?只说镀锌的好处,它的缺点却没有提及。涂料的优点必定胜于镀锌,否则镀锌也不会节节败退。 作者提到某个人必言有没有胡子、胡子是什么样的,我是看不懂作者的恶趣味。仅凭这点,给一星就够了。不能再多了! 况且,本书还有那么多的文字错误触目惊心!(本文最后附上) 本书的风格,近似于一位高中英语老师用谷歌翻译译出全文,趁着学生上晚自习再色一遍,接着就交给编辑了——如果本书有编辑的话(我怀疑并没有)。即使算不上粗制滥造,也可说是漫不经心了。 P94. 第七行,“后来在纳粹德国入侵期间”,往前看,92、93页,1920年的钢铁协业年会,补发给在德国占领比利时期间丢失奖章的冶炼师一个新的复制品。嗯,纳粹在1920年前入侵了比利时?作者一定是参与其中了!(反正什么坏事都是纳粹做的,都是希特勒的锅——政治正确!管真相是什么呢)。 P109. 第十行,“我的前方有两位可口可乐公司代表,后面则他们的三位同事”,“则”在这里出现是因为有可乐喝吗?“是”被“则”吃掉了还是被译者吃掉了? P110. 第三段第三行,“轻描谈写”,一边辅导学生一边翻译,译者,请让我献上深深敬意! P151. 第三段第五行,“可以93%以上的人的尿液中检测出BPA”,“可以”删掉吧,两个字的稿费还没有100块钱存余额宝一天的利息多。 P174. 第三段第二行,“靠在在栏杆和横梁上”,你看,你又偷偷加了个字。 P209. 第一段第十行,“邓迈尔这说他正准备制作一部有关锈蚀的片子”,没看懂。 P264. 第十行,“一位名来自俄亥俄州的工程师”,译者你说实话,到底往书里偷偷加了多少字? P326. 第三段倒数第三行,“政客们不允许我们多打钻井才更多石油”,错字了。

  《锈蚀》读后感(四):我是本书译者,欢迎一起讨论

  两年前,当我受邀翻译《锈蚀》这本书时,我随手翻了翻,很快就答应了。

  当时我看的是书中第一个故事——自由女神像为了迎接百年庆典而维修的经过。

  谁也不曾想到,揭开自由女神像修复工程序幕的,居然是一次抗议活动——抗议者在自由女神像身上攀爬,而事后管理人员检查他们是不是亵渎了女神,结果却发现女神早就快不行了,只不过,亵渎她的是“锈蚀”。

  整个维修过程一直持续了两年,期间各种撕逼不断。不同门派的工程师们,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却又被一些投机商钻了空子,把女神的皮肤毁得面目全非,而政客们却借着这个事件为自己的声望造势。

  当然,修复工程中,也促就了很多意想不到合作。百年前捐送自由女神的法国人,是为了纪念两百年前为了美国独立而形成的法美联盟,而这一次,他们再次站在了一起,对面的敌人换成了铜锈。

  有意思事情也不少。因为这次修复,人们发现了自由女神像的设计者巴尔托迪,在一个很隐蔽的位置刻下了自己姓氏的首字母“B”,不过更多的印刻还是“到此一游”之流,一位大概是在平安夜失恋小伙子,在半个多世纪前,留下了他对女神的意淫。

  ……

  这本书一共有十个故事,每个故事长短不一,其中比较大的故事,除了自由女神这篇,还有布里尔利发明不锈钢的过程,易拉罐防锈涂层的是是非非,美国国防部推出的一个防腐科普电视节目,以及在阿拉斯加输油管里追“猪”的经历。

  不过,翻译的过程中,我个人最受感染的却是其中一个小故事,也是这本书英文版封面的来历。一位女摄影师,常驻废弃的伯利恒钢铁厂多年,即便是寒冬腊月,她也一脚高一脚低地踩过积雪,猫过围墙记录着这座钢铁巨兽“腐烂”的过程,同时也在发掘着它的美。

  我们常常将“真善美”连在一起说,但是在文学作品中,要想同时做到这三点,往往很难。诗歌是美的,可通常都不真,而作为一部纪录性质的科普作品,则刚好相反。

  这本书的作者瓦尔德曼,本是一位媒体人,作品中他不讳言自己对蕾切尔卡森的崇拜。卡森是一位热爱诗歌的生物学家,所以不管你是否赞同《寂静春天》中所表达立场,你都很难否认这部作品的美感。而在《锈蚀》中,瓦尔德曼为伯利恒写下的这首挽歌,也让这部作品在真与善之外,又增添了几分美意。

  这大概也是我愿意不遗余力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这本书是我翻译的第二本书,然而并没有轻车熟路的感觉,反倒是更加艰辛。前后一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仅仅是校对打磨文字,就耗费了三个多月。书中有一百多条批注,每一条至少经过维基百科的确认,部分内容还翻阅了原始文献。偶尔,我也会因为这本书而失眠,距离呕心沥血的程度或许还比较远,但也算体会了一把苦吟诗人的“推敲”。当然,这些相比于作者深入的调查,实在是不值一提,只求咱们中文版的读者,能够很顺畅地阅读下来,同时尽量不丢失英语环境下的那些风韵。

  最后,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各位老师。从我们确定合作这本书,到最终出版,历时32个月,每一个环节都践行着“工匠精神”,以至于咱们这本简体版,比台湾的繁体版,整整晚了一年半才问世,这在文艺快餐大行其道的今天,实在称得上是“不忘初心”。在看到成书时,我的手甚至抖抖索索地,竟撕不开那薄薄的一层PE防划膜。

  还要感谢老铁姬十三,他在看过书稿后,不仅赞不绝口,还卖力地帮忙推荐,我真是受宠若惊。在他的邀请之下,我近日还将在分答小讲聊聊这本书, 也希望关注这本书的朋友们届时收听。

  感谢我的读者朋友们,你们的支持,是我继续下去的动力,而你们的挑剔,也可以让我做得更好。

  当然,最后要重谢的是我家领导。文字工作上,她是我的半个导师,而在我变得有些歇斯底里的时候,她轻轻地关上灯,说“出去散会步吧,我陪你”。这句话真动听。

  《锈蚀》读后感(五):抗锈大战,人类有多大胜算?

  1980年5月10号,当德拉蒙德和卢瑟福用攀爬自由女神像的行为提出抗议时,他们不会想到,竟然由此展开了自由女神像的庞大修复工程。

  对自由女神习惯了仰视和崇敬的人们,借此机会才注意到,巨大的雕像长期以来竟一直饱受着锈蚀的痛苦,若置之不理,女神像终会毁掉。

  迎接百年庆典的这次大修复,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一次除锈大战。

  许多金属都容易被氧化而产生锈蚀。锈蚀如同癌症一般,悄悄的毁坏着无处不在的金属制品,建筑、机器、工具、管道等无一幸免。

  遗憾的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并没有对锈蚀引起重视。早期设计的飞机、汽车、桥梁等,对防腐考虑不足。老旧小区中还可见到的铁质水管,斑斑锈迹分外扎眼。

  尝到现代化机械设施甜头的人们,沉浸在其带来的便利之中,并没有意识到锈蚀的隐患。关注环境科学的乔纳森•瓦尔德曼却老早就警醒了起来。原本不起眼的锈蚀,随着他的深入调查,逐渐展露出隐藏的面目。看过乔纳森•瓦尔德曼的《锈蚀:人类最漫长的战争》后才发现,原来锈蚀竟是人类潜在的劲敌。

  2011年美国军队高达210亿美元的锈蚀年损耗,足以让人震惊。人们正在为锈蚀这种“金属癌症”付出高昂的代价。如果说锈蚀是工业文明的宿命,那么勇敢的人类也并没有坐以待毙。抗锈大战早已打响。

  防锈虽然是一个比较窄的行业,但其胜在用途广泛、规模庞大,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布里尔利凭借“近乎愚蠢的坚持”发现的不锈钢,如今已经广泛应用。镀锌技术与新涂料的研制,给金属设施披上了保护盔甲。

  约翰•卡尔莫纳经营的锈蚀商店逐步扩大,专用的抑制剂、转化剂、脱除剂销量越来越好。大型综合连锁超市中,防锈蚀产品没有专柜展示的现象也有所改观。

  亚克西翁的工程师研制的新型的热塑性材料,以其优于钢材的强度和韧性、较轻的质量获得关注,最重要的是——它不会生锈。只花四天时间,亚克西翁公司就用热塑性材料在苏格兰架设了一座九十英尺的桥梁。

  热塑性材料是否代表着防锈事业的未来?我们尚未肯定。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一定会有更多防锈的新型材料诞生。

  铺设在地下的各种管道,一旦因未知的锈点而发生泄露事故,影响巨大,修复难道也大。经过多次改良设计的“智慧猪”,就是一种专门用于输油管道的锈蚀探测设备。

  2013年,尼奥吉操作“智慧猪”,用26天的时间,在阿拉斯加管道系统中进行了一次长达800英里的管道探测任务。

  “智慧猪”探测到的珍贵数据,能够帮助维护和修复因锈蚀而受损的输油管道,防止泄漏事故的发生。同时,过程中清理出管道中沉积的石蜡和其他垃圾,也能够提高输油管道的运输效率。

  美国五角大楼设置了“国防部腐蚀政策与监督办公室”,主任邓迈尔尽心尽力地履行着“锈蚀大使”的职责,牵头的项目都获得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为国会挽回了大笔可能因锈蚀造成的损失。他的工作成果得到了国会的重视,获得更多预算的支持。

  邓迈尔通过研究和宣传扩大影响力,不仅是推动防腐技术的提高,更从文化上着手。2009年国会还在每个军队部门都设立了防腐办公室。他组织拍摄的《理解锈蚀》系列宣传片,让公众逐渐树立起防锈意识,加入到防锈大战之中。

  正如邓迈尔从技术和文化两方面入手一样,锈蚀的影响同样存在于两方面。如果说物理上的锈蚀是金属的癌症,那么在防腐相关问题上,部分人的不合理、不道德行为,就可以算得上是文化上的锈蚀,文化的癌症。

  修复自由女神像的庞大工程中,项目组织方也暴露出许多不合理的决策行为,这些决策只能引起更多损失。

  易拉罐的内涂层BPA是否会感染内分泌、引起健康问题?在公众没有得到明确结论之前,生产易拉罐的机器从未停止。

  对汽车防锈毫无作用的“锈蚀逃逸者”,借防腐的名义欺诈用户,被揭穿后,从美国转移到印尼,换个马甲继续行骗。

  这些文化上的“锈蚀”,同样需要清除。

  在这场漫长的抗锈大战中,人类始终在努力奋战,研制新的防锈材料,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不管是金属设施还是人类自身,除锈行动从未停止。哪怕锈蚀是工业文明的宿命,人类也绝不会屈服。人类也许还不能完全战胜锈蚀,但胜算会越来越大吧。

  2017.12.14雾凇

  《锈蚀》读后感(六):一场漫长不见硝烟的战争

  文|轻禅

  锈蚀,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人类对此已经司空见惯,并不觉奇怪。可锈蚀在建筑行业、工业、航海业,却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它可以轻而易举的毁掉轮船,破坏机器,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工业生产秩序。可聪慧的人类,不会任由锈蚀摧残我们的生活,一直以来,都有人在默默与锈蚀进行着抗争,从未停歇。

  这是一场漫长不见硝烟的战争。关于锈蚀这一现象,人类是从埃德·德拉蒙德爬上自由女神像,发现女神像生锈才开始重视起来。

  美国著名作家与环境调查记者乔纳森·瓦尔德曼所著《锈蚀》一书,正是从自由女神像除锈开始写起。在这本书中,他将亲自调查所见的一切通过文字的形式写出,分析了锈蚀对食品加工、油气管道、钢铁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所造成的危害,以及人类抗锈的漫长战争。

  锈蚀对人类的危害,自古代就有,有史料记载,两千年前的蓝色尼罗河战役中,罗马军队的将军就抱怨过生锈的投石车。伴随着化学的发展,如今的人类知道除了少有的几种金属外,大多数金属都会生锈。

  日常中,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就是铁,铁因与空气接触,就会与氧气发生反应,从而生锈。那么,如何才能让铁不生锈?哈里·布里尔利几乎用尽一生的时间,终于发现了不锈钢。这种不锈钢被应用于餐具、主轴、活塞、柱塞、阀门的生产上。

  在食品加工行业,易拉罐很是常见,其保质期也不短。可如今的易拉罐出现之前,饮料瓶曾用过玻璃,甚至引起过爆炸,后来才出现了易拉罐。易拉罐大多是铝制品,铝也存在生锈问题。为了防止铝生锈,波尔公司决定在易拉罐内层涂上一层防护膜。对于罐头,英国人为了防腐,在里面涂了一层锡。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的人类似乎已经找到最为合适的材料——BPA,可这种材料是否有致癌性,众说纷纭。

  在工业生产方面,锈蚀更是人类的大敌,如何抗锈也变得越发重要,不容忽视。于是,邓迈尔团队研究出来在金属外层刷涂料,拉里奇等人建议采用电镀锌。在油气管道行业,现代人发明了“智慧猪”,它可以给输油管把脉,通过感应磁场来确定管道内锈蚀的位置,从而进行修复。

  然而,即使是这样,抗锈这场战争,仍然在持续进行着,人类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防止生锈,如何进行修复,只有这样,人类的日常生活、工业、交通行业以及其他各个行业才能正常进行。如今的人类已经寻找到更好的材料(热塑性材料),它或许可以部分代替钢铁行业,但除此之外,抗锈这场战争还会一直延续下去。

  至于将来,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或许会找到替代钢铁的材料,但也许不能。这是一场漫长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人知道它将于何时结束。从自然发展角度来说,铁是自然存在的,它与氧气反应生锈也是自然现象,人类的抗锈之战,原本就是与自然相对抗的行为,这困难是可以遇见的。

  然而人类要生存,工业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又离不开钢铁。那么,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生锈这件事,似乎就至关重要了。这或许就是《锈蚀》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抗锈这场战争不会结束,人类最终还是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锈蚀》读后感(七):锈蚀,工业时代的战争

  锈蚀是人类最可怕的敌人,被视为“终极毁灭者”。它击落飞机,折断桥梁,撞毁汽车,沉没舰船,毁坏房屋,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和财产。美国每年为锈蚀付出4 000亿美元的代价,远超其他自然灾害的总和。

  锈蚀,是一种自然的化学反应,在氧和水的参与下,金属逐渐发生氧化,继而在表面生成一种锈,这便是日常里随处可见的生锈。而在人类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里,在金属冶炼技术越发快捷高速的时代里,人类不得不面对锈蚀这一现象,无论是隔绝氧气,防潮,加干燥剂等等措施,锈蚀都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正如本书作者所说:“几乎所有的金属都容易发生腐蚀。锈蚀通常会导致可见的痕迹….. 它是个残忍的敌人,从不休息,同时在不断地提醒我们:金属就跟我们一样,无法永生”。乔纳森•瓦尔德曼踏遍美国南北,在食品加工、油气管道、钢铁制造、交通运输等诸多领域,对锈蚀进行了持续数年的密切追踪。他曾跟随摄影家偷偷溜进废弃的炼钢厂,观察钢铁的慢性死亡;他曾卧底全球最大的罐商,调查锈蚀对易拉罐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他也曾穿越北极,探寻锈蚀对跨阿拉斯加输油管道的危害.

  这本书中介绍了美国政府和军方为应对锈蚀所进行的各种努力。美国军方锈蚀年损耗达到了210亿美元,覆盖了机动车、海军舰艇、飞机、导弹等各类军事装备,还包括因设备受损而造成的无法训练和不能承接任务,以及因此造成的各类事故。为此,美国军方斥巨资研发能够更好的保护武器装备的新型涂料、新型装备材料、新的制造和维修技术。不光是这些领域,美国的高速发展对钢材,石油,矿石等等资源的采集和加工上,都或多或少的面对锈蚀这一难题,

  《锈蚀:人类最漫长的战争》是一本科普性很强但由具有趣味性的案例故事及精彩分析串联起来的记录性质的作品,作者用自己的独特的视角和多角度的观察,回顾了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近代以来遭遇的锈蚀,并因此分析了各种防锈技术。 由于地球环境,锈蚀其实是无法避免的科学现象,人们无法找到或制造出完全不朽的物品,现有的科学技术仅仅能够起到的缓解锈蚀进程,减弱其危害。

  其实,不仅仅是美国,欧洲、亚洲等许多国家都正在经历工业化革命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科学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理应去更多的了解在锈蚀和冶炼两个对立面的转换。科学性的书籍或许在最开始的时候,普通的读者会有一种抵触的心里,但这本书确用一种故事性的幽默阐述了科学的元素,让不了解到人感兴趣,也让专业的人拥有更多思考。

  《锈蚀》读后感(八):锈蚀跟我们有关吗?

  铁会生锈。教给我这一课的不是初中化学老师,而是童年跟小伙伴在草丛中“寻宝”拾得的铁片,是攀爬围墙跌落时蹭得满身的锈红,是老宅殊难打开的锁。不过,这一切都存在于记忆中,现在的都市人似乎鲜少接触赤裸裸的铁锈:物品更迭太快、新材料太多、纵需除锈也不劳我们挂心。所以,看到《锈蚀:人类最漫长的战争》一书,不免疑心这场战争与己无关。

  环境调查记者乔纳森·瓦尔德曼确定《锈蚀》的选题时,也没少受到此类质疑。锈蚀真的是城市规划者和工程师们才要操心的问题吗?如果你曾留意到淋浴龙头上结出的水垢、喜欢易拉罐便利的包装、在下雪天往路上洒过盐,那么锈蚀就离你并不遥远。瓦尔德曼在书中讨论的“锈蚀”,主要指的是铁的氧化反应生成的铁锈;此外也包括广义上的“锈蚀”——不同材料的氧化、腐蚀。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终极物质并不存在”,天平的两端是材料的性质(强度、重量、延展性)和人为局限(成本、耐久性、可建设性、可修复性),其实不那么容易达到完美的平衡。

  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我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拿我们熟悉的易拉罐来说吧,瓦尔德曼潜入了最大的易拉罐公司。每年举办的“易拉罐学校”包含一整套的培训课程,侧面反映出易拉罐的设计要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得多。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易拉罐内部的涂层,需要根据盛装液体的腐蚀性进行调整。这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入口的食物怎么会有腐蚀性呢?上世纪80年代,某饮料巨头曾面临这样一桩官司:一位顾客声称,易拉罐饮料里喝出了死老鼠。科学家根据饮料的生产日期分析,倘若老鼠确实是罐装饮料时混入的,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不可能还有完整的形态。然而,人们普遍认为,该公司赢了官司却输了市场,消费者们意识到,他们购买的其实是一罐黄绿色的电池酸液。看看配方表,饮料和食品中的苯甲酸钠、铜、柠檬酸、磷酸、色素和氯化物这些常见的添加剂,都可以腐蚀铝制易拉罐,全靠薄薄的涂层隔离。食品公司可能只是对配方进行了微调,到了易拉罐公司这儿,却得经过半年以上的实验才能确定涂层的配方,有些饮料甚至会因腐蚀性太强,得出不宜罐装的结论。毕竟,万一易拉罐被锈蚀爆炸,可是性命攸关的事。

  易拉罐的安全端赖这薄薄一层,瓦尔德曼难免好奇它的配方,结果却从一个易拉罐的拥趸者变成了回避者。他建议儿童和孕妇勿食金属罐装的食物,盖因其中微量的BPA会对内分泌造成干扰——它固然在食品安全的范畴中,但我们既然了解到可能的风险,就不能够坐视不理。如那些抱持相似观点的专家所言:“你懂得越少,生活就会越好,你知道得越多,忧虑的也就越多。”阅读《锈蚀》更像是一种态度:你是希望一无所知地享受种种便利的发明,还是了解真相、自己做些艰难的选择?

  《锈蚀》中还有很多例子:腐蚀工程师的车被倒下的路灯杆砸烂了,他知道这不能归咎于天灾,灯杆从锈蚀到倒下是可以预防的:锈蚀商店可以帮助你把想要修复如新的金属改头换面,未必要把器物抛弃得太快;你可能无法阻挡油管从房子底下穿过,却理应知晓每次清理其中锈蚀的结果和可能的风险……

  瓦尔德曼所言非虚:“锈蚀展现了我们预见未来的潜力,傲慢的弱点、对风险的掌握以及我们在世界中所扮演角色的理解。”我们知道得足够多,思考得足够远,多做一些换位思考,在锈蚀的战争中便多出几分胜算,而不只做短视的决定。譬如,美国政府现在减少了融雪盐的使用来延缓桥梁的锈蚀,可是轮胎打滑的问题亟需另外的解决办法;不锈钢制品比比皆是,然而像不锈钢的发明者之一的布里尔利这样的通才越来越少,现在炼钢厂里往往是专人负责炼钢、专人判断钢材的使用范围、专人检验并送上市场,技术的断层未必是好事;对于必须耐久的建材,有一场涂料党和镀锌党的争论,尽管后者防锈更有效,却敌不过前者的价格优势——涂料锈了,大可再覆盖一遍。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况且这些选择又确乎不仅仅关于锈蚀。

  神话中的铁锈常被用作利刃所伤时的解药,其中颇有几分后现代的隐喻:锈蚀不能掩盖了事,我们知之,更要理性地衡量和解决它所带来的问题。

  ——丁酉年读乔纳森·瓦尔德曼《锈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锈蚀》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