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衣裳》是一本由袁仄 / 胡月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书。已送袁思远
●还真是每10年衣服有一个潮流,无比向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时期!
《百年衣裳》读后感(一):以服装史写历史
很充实的一本书。
感觉全书从90年代开始服装的变革就紧跟着经济的变化了,与之牵涉的历史政治减少,不像80年代往前追溯,每一次服装的变革都跟随着政治的变革。尤其是明清之际,服装的改变会带来惨烈的流血事件。
《百年衣裳》读后感(二):值得一看
衣裳这个东西,好像老是兜兜转转又时兴回来了,但每一次回来,都有些似是而非的改变。不能小看这些改变,就是这一点点“非”,使得时髦的定义又改变了,原来的衣裳再也穿不出门去。“时髦”是个可恨的、诱人的、不可捉摸的东西。
这本书着眼于“史”,服装与历史互为表里,里子改变了,这个“表”不可能不跟着变。历史大变革带来服装大变化,压抑久了,反弹特别猛。所以民国和八、九十年代最有代表性。
对二三十年代的衣服,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张爱玲。果不其然,她的《更衣记》在书中被引用了数次。一个爱衣服的女人,又看得清时代变幻,逻辑、理性兼具,她的看法自然比酸腐的老夫子新颖,比好色的登徒子客观,比非女人透彻。几句话就交待得清清楚楚,一篇文章胜得过一本专著。
这本书的图片都很用心,跟文章结合紧密,不用到处翻来覆去地找。446页的大书,看起来竟然不累。一是因为图片多,二是因为作者爬梳得清楚,三是因为经过数个十年,有自己的经历在内,一看就懂,常常暗自点头:“可不就是这样!”
找两个碴儿:1、第28页 第三段中写“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所以最后一句“从此,妇、儒.......等可不随满俗。”中“儒”明显错误,应为“孺”。 2、第415页 “有人以半文半白的文字薄幸了90年代的时髦装束”,这个“薄幸”用得怎么这么刺眼,换个什么好呢?直接讲“讽刺”不行么?
百年的时间,十个年代,从中清晰地看到社会变迁的痕迹,也体会到服饰兴衰荣辱的百般面向。
清末时从长袍马褂瓜皮帽,满汉风格融合的时装到洋货洋装的慢慢渗入;10年代穿衣的最大风格是亦新亦旧,中西莫辨;20年代政治理想催生了中山装,更多是中西不悖,土洋结合;30年代是海派旗袍的黄金岁月,月份牌上的“新女性”风靡一时;40年代形成了民国服饰的主流,西服、中山装和军装成为当时的主要礼服,战后旗袍再度兴盛;50年代则是嬗变开始,旗袍凋零,国家提倡缝缝补补又三年,泛政治化的服装变成一种信仰,“同志”口号流行,列宁装取代西服;60年代则是红卫兵的标准穿着,而毛对中山的改动更有了所谓“毛装”,到70年代的时候服饰已然成为畸形审美,穿着无性差。之后,又一次改变的时代开始了。
80、90年代服装的意味自然趋向审美标准,而脱离的政治的桎梏与导向影响,甚至出现各种奇异着装。
20世纪的百年中国,泛政治的影响真可说是面面俱到,仅从穿衣而言,显然带有沉重的政治隐喻。从中山装、旗袍,到毛装,政治的影响波及人们生活的细微层面。服装,亦从遮羞与美饰的功能沦落到阶级斗阵的风向标,既凸显了中国政治生活中曾有的荒唐,也隐隐有老百姓失却漂亮服饰选择权的无奈与可怜!
走过百年的时间,看着一幅幅照片,从长袍马褂,旗袍,西服,中山装,到建国后各种千篇一律的服装样式,老三样、老三色,“远看一大堆,近看蓝绿灰”,再到80年代之后千奇百怪,服装的流变终于回归正常,人们衣着的选择亦无必要战战兢兢。
“云想衣裳花想容”,《百年衣裳》,服饰的政治隐喻和社会变迁,细细看来!
《百年衣裳》读后感(四):关于时尚潮流,这些过来人不知道比你高到哪里去了
六月,商场吹响了“打折”的号角,这是一场夏季淘金战,敌人以红色为标记,立起了带有Sales的旗帜,姑娘们昂首阔步,深入虎穴,她们不是想当英雄,而是要造时势,血洗大卖场,泪洒收银台,力推GDP。
春夏的衣服不再被熨烫妥帖,搭配成套,三两件整齐陈列,安居于高级灰和土豪金标示的新品货架上。它们像一堆不要的边角废料,一件夹着另一件,无可奈何地挤在一起,垂死挣扎般吊在折扣区。
我三月份用199元买的阔腿裤,在六月份它只值99元,进入七月,它的贬值道路开始加速。上周,我又去商店看望了它的兄弟姐妹,价格牌上厚厚一层改价标签,躺在最上面的数字变成了59,那时候,这裤子还有一柜子。
在整个中国服装史上,衣服的更迭换代从没像今天这样快。一件衣服的价值也从没像今天那样转瞬即逝。夏季打折离上一次秋冬清货,才过去了四个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已经不是这个世纪的信念。集齐七张布票,召唤一件白衬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就当姑娘们过五关斩六将,忙着抓住过季尾货那点剩余价值,一举再斩获几件战利品时,远在巴黎,2016年秋冬高级订制时装周开始了。这些开在秋天的时装周,不会告诉你这个秋冬该怎么穿,它们将告诉你2017年的春夏该穿点什么。
Elie Saab 2016 秋冬高级定制
《百年衣裳》读后感(五):关于服装的思考
百年衣裳》袁仄,胡月著。这两位作者之前我都没有听说过,与这本书的结缘也是非常偶然。陪豆豆去单向街看书,随手在书架上拿了一本试读书就坐在小凳上读了起来,读了几页以后就忍不住买了回来。
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像名字那么简单表面。两位作者是夫妻,都是服装学院的教授,袁仄是文学硕士,哲学硕士,胡月是例外的设计总监。两个人都是研究我们最“浅薄”的第二皮肤服装的专家,知识渊博,历史知识浓厚。整书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从清末到千禧年,以十年为一个段章,主讲政治历史的变更对服装的影响,用图片文字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各时代的特色,非常有意思!书中的图片丰硕真实且具有时代感,小朋友抢着我和一起看,两个人共同研究着不同时代服装的特色,颇有一种笑看历史浮沉的感慨!
整个二十世纪可以通过服装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清末的长袍马褂瓜皮帽,1910年代,剪辫与放足,舶来洋装与长袍马褂中西莫辨,伦类难分;
1920年代,进入民国期,服装像政治一样,中西不悖,土洋结合;
三四十年代,正式进入民国期,旗袍进入黄金时代,上海作为摩登的时尚之都,是全国最时尚奢靡的所在,直到现在,旗袍依然是女人的梦,文明与服装进化的相得益彰。
五六十年代来了,共和国时代来了,解放军来了,新中国来了,简朴与简陋来了,政治来了…… 国家在文革前后进入了一种万劫不复的状态,所有的产业都水深火热,文化亦在倒退,更别提服装。书中有一张“远大一大堆,近看红蓝黑”的照片,人们的衣衬褴褛脸色蜡黄,却神情亢奋,我看了以后感觉心里非常别扭,不能理解这一代的人哪来那么强大的精神支柱。花一样的少女,也像枯枝败叶一样的被淹没在无性别装束及哄骗的思想洪流中。
直到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了,国务院在1986年明确提出“以服装为龙头”的思想,终于有媒体敢于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艺术也是生产力,服装创作设计,即有科学技术的因素,又有文化艺术的因素,因此,服装创作设计不仅也是生产力,而且是具有特殊性的生产力。”国人经历了不堪回首的种种,终于敢穿了。全国上下西装热,西装可以穿着着去工地劳动,去爬山,去参加会议,之前包裹太久的姑娘们的身体渴望裸露,能露的肉都露在外面,民国时期繁荣的旗袍手艺不再,旗袍已经演变成饭店服务员的廉价工作装……
至少看了这本书以后,回味起来,最深的感受会是对服装追求的理性。而且也想的越来越明白,服装与政治是始终联系在一起的,百年更迭三次以上,每次不过三十几年。今天的我们,在不久以后,也只是历史洪流中的蝼蚁,被后人审视着可笑的形状,被后人研究着当时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态,用怎么样的织品包裹着怎样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