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理由》是一本由斯图亚特·雷切尔斯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常读着读着就走神了,一定是翻译的错...
●入门书籍,所以很多好奇的地方说得并不详尽。心理利己主义和伦理利己主义还是很好奇啊。
●让人放下又拿起来放下又拿起来放下又拿起来的一本书,放下是因为需要时间去思考和理解,拿起来是因为被陷入困境的命题吸引着一步步往前看
●头疼。。。
●从网上下载的中文版PDF,主要对读了一些英文版不甚明了的地方。但显而易见的是,中文译者虽然很下了一番功夫,但处理得非常生涩,很多地方我简直怀疑,如果没有英文版的参照,我能不能读懂中文版。单就译本而言,只能是三星。
《道德的理由》读后感(一):道德需要伟哥
凡是沾上伦理两字的,不管是小电影还是书,总给人以好奇。前者是生动的动作,后者是深沉的内视。特别是在一个没有节操的唯物观社会中,个人的价值容易被具体的物质碾做尘泥独留臭,好心遭坏报。每一个有良知但迷茫的可爱的不够坚持的人,需要服用本书独制伟哥叩问我的良心是否够坚持。
《道德的理由》读后感(二):写给谁的呢
如果我是哲学家,一定觉得它太简单了;如果我只是个普通读者,我又觉得它太难了,到处是逻辑推理,不好玩。所以我不知道,这本书是写给谁的。
要让一个中国人读懂外国人写的书(包括译著),还真难。思维方式不同?
《道德的理由》读后感(三):质疑是为了更好的拥护
说实话,阅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考验!哲学伦理的理论,读起来几分晦涩,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我是强逼着自己读进去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说它好在于它的深刻!以及对道德的种种方面的探讨也对我有很深的影响!
这本书教会我冷静理智,辨别、思考!让我懂得质疑是为了更好的拥护!!可它也给我带来了一丝混乱,也让我产生了一丝的危机感!也怪我,阅读的时候没有十分的认真吧!如果有时间我一定会在阅读一遍。。。。。
《道德的理由》读后感(四):相对论中的道德
通识教育是目前大学校选修课的主体内容,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道德的理由》正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而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当然,它不是针对中国文化中的道德而言,而是将其放置全世界,在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对比、论述。如此便可让不同文化中的人了解不同文化对道德的要求。
道德是抽象的,书中一开始就用了三个著名的例子来论述什么是道德,最后指出道德的底线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谈道德,甚至将其放置最低点谈道德的底线,然而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不同的文化交融性很强,处在这种交融性的文化中,很多人找不到一种主流文化,自然找不到一种占据主流的道德底线,往往将自己认知领域内的道德弄得不伦不类。最终连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完全清除。
这不是一本纯粹意义上的学术书,从某个层面来看,它更倾向于探讨,提出不同的命题,引领读者进行探讨道德,激发读者的思考力。道德的获取不是看一本书就能得到的,但是至少能够给我们以启迪。 尤其是像道德这样标准不一的抽象的概念。
正如书的题目一样,道德是需要理由的,这种理由就是你所处的文化圈,不论你做的如何好或者不好,只要你所在的文化圈认同,那么你就是正确或错误的。无论这种道德是功利的还是非功利的。
《道德的理由》从各个角度论述了对道德的见解,追溯了道德的起源和发展,然而道德的命题不是学术所能解决的,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人有着共同的认知才可以建立符合某个社会圈所需要的道德。
《道德的理由》读后感(五):模糊的道德
中国是一个讲究德的国度,中国人也可能是世界上最看重德的一群人。自炎黄伊始,泱泱华夏五千载文明,皆有德字贯穿始终。纵使是百家争鸣的年代,道家提道,佛教尊佛,亦都是与德紧密相联的。《道德经》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言。《大学》《中庸》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论语》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阴阳家讲五德,佛学家修来生。可以说我们的道德要比法律发展的更加完善,我们喜欢用道德来约束行为而非法律。所以我们更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也坚定奉行着“刑不上大夫”。
所以到底何为道德?怎样的定义让道德有了约束人们行为的能力?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苏格拉底是这样说的:我们讨论的不是小事,而是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以及为什么这样生活达到系统性理解的努力。可以看出,这个概念,自起始就是模糊的,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学派提出过自己的理论,但是任何一个超出苏格拉底简介定义,或试图延伸的理论都会与其他至少一种理论相悖。即使是詹姆斯.雷切尔斯在本书中所定义的“每一种道德理论都能接受的核心,至少可以作为一个起点”的“道德的底线概念”即“道德至少是用理性指导人们行为的努力——换句话说,做有最充足的理由去做的事——同时,对行为所及的每一个个体的利益都给予同等的重视。”在我看来,也并非完全的真理。
然而,道德之所以为道德,而不是法规,不是情感,正是因为这种模糊的特性。它不是绝对的理智或绝对的感性的产物。而是理性与感性的合成品。道德起源于人本身的一种意识和情感,但当道德被用来约束行为的时候它又不免被赋予理性的色彩。道德的模糊性让其定义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道德,谁来定义道德和谁需要来遵守被定义的道德。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巨大的变化。旧时的三纲五常,女子的三从四德,都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被看做道德的一种。而在如今看来,大部分都是封建残余的糟粕。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倡导道德“只宜律己,不宜律人。”众生平等的年代,被个体定义的道德往往也只适用于个体。
有趣的是,道德本身的模糊性造成了大众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是模糊的。著名的电车困境,和加强版的手术室事件正是一种对于道德基础的拷问。在这个思想实验中,非常明显的表明了不存在完全道德的选择,而在两种相似的情况下,大众做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选择。它让我们看到,大众是模糊的,是需要并且容易被人引领的。这也正是道德的强大和可怕之处。它让我们深思,是否所有的道德问题在本质上都不存在完美的答案,即使它看起来是完美的?再深刻一点,道德应该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如果道德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是否任何问题都存在完美的道德选择?
一个不注重道德的人是不为社会所容的,而一个只注重道德的人,是不为生活所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