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有还是存在》是一本由埃里希·弗洛姆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已购。和荣格比起来,弗洛姆真是善讲人话!占有和存在是人的两条路,读到最后弗洛姆对新社会的建议,才意识到从一开始其就有的著述“野心”,而且在他的表述中,我甚至觉得他有些悲悯。。。今天太累,其他内容来不及写了。。。
●“占有”根植于欲,带来的是束缚;“存在”根植于能动性,带来的是自由。
●命题已经值四星了
●相比《逃避自由》带来的震撼,这本书就好像一碗大鸡汤,最后的建议只是"中庸之道"。他的理想国,挺像咱国目前的情况,可是明明就是各种坑。要做一个存在之人,根本是以一人之力对抗全世界的难度系数。佛洛姆实在是充满人道关怀,为人类未来担忧真是感人。可是,让人类灭亡就好了。
●又翻了一遍,本书实质上还是在探讨人道主义,人应该成为他本身,而不应该通过占有反倒使自己成为物的奴隶。
●这个版本没有三联的好。也可能是先入为主。可惜那个版本不出了。
●最后一部分太“乌托邦”了。个人认为改变社会结构甚至社会性格,与其靠精英的努力还不如靠经济发展,或者外星人入侵。
●可读性较好~
哲学书,心理学读多了就会有多而杂的迷茫,容易理不清思绪,看不出大概。而这本书建立的典范。
该书从宗教,信仰,哲学,形而上学,价值观,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多个层面来讨论存在还是占有的问题。
在阐述这一问题的时候,不自觉的会发现,是当下的我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所处社会的主要问题。要解决问题,首先就是如何深入的理解问题。
比如,我的价值观的形成的过程是占有的过程还是存在的过程;我对价值观的标准是存在式的还是占有式的;我的执行决策过程与思路是存在式的好还是占有式的好;社会如何在存在层面与占有层面去理解,分析等等。
少了对伦理的存在与占有分析,少了对科学技术的存在与占有分析。毕竟写与70年代
这本书是很有启蒙意义的书,非常适合思路的拓展与问题的解答机制的建立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二):占有还是存在?
[2019年第9本书]
或许过去的我一直将“存在”与“占有”划上等号,即我的存在需要通过不断地占有外物来证明。然而,从表面上看我似乎什么都有,实际上我什么也没有,因为我对客体的拥有、占有和支配在生活过程中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那种受物欲支配的渴望不断地压迫着我,无尽的财富、显赫的地位、炙热的情欲、对偶像的崇拜……将这些外表层层剥离开来,我的内心已经在异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时的我其实什么也不是了。外物与内我形成了一种僵硬的关系,而现代文明与资本的累积只会更进一步促使其发展,我们已无法倒退回去。如果重占有,那他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之上通过强力与权威来进行掠夺与强取;如果重存在,则是通过利他主义表现出来,如奉献与分享。但是要抛弃占有是很难的,因为是占有的一切组成了安全感,以至于不相信没有了占有还能存活。但是如果能够摆脱占有,恐惧将不复存在,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东西。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三):家庭与社会
家庭和社会不是为我们的生存和幸福而设立的,前者是我们的父母,后者是政客、商人,他们都是为了自我保护.(从外界获取认同和存在感) 家庭的设立,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真的因为爱.大多数家庭的设立,不是迫于长辈和外界的压力,就是性生活缺少安全措施(奉子成婚).但结婚的核心因素一定是因为成立新的家庭会提供给我们的父母一种来自于外界的认同感和肯定感,也许还因为两个人相互取暖总好过一个人被外界的压力吞噬. 我们的诞生并没有使得这个家庭充满了爱意,相反的,我们的存在成为父母获取外界认同和存在感的新工具.当我们服从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处理问题而依赖他们,或者当我们被人夸奖长得可爱,学习好,赚的钱多,社会地位高,父母会借助与我们之间的纽带获取认同感和肯定感.当我们企图摆脱父母的控制,或试图超越父母,他们便诉诸于暴力(语言、身体、冷战),这也许是青春期之所以被称之为青春叛逆期,而我们之所以童年不幸的由来. 当我们进入社会,社会继续让我们臣服于它的事业.社会用金钱,社会标准,社会地位捆绑我们,压榨我们的精力和灵魂,然后告诉我们这是生存所需要的代价.然而其目的只是为了让我们成为它庞大社会机器之下的一颗小小齿轮,以维持其运转.当然,其后真正的原因在于控制社会的政客和商人是通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财富来获取外界认同和存在感的.他们所需要的,仅仅只是我们的服从,以及源源不断地为他们卖命.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四):从占有到存在
占有,从物品到人,从人到自然,从人到国家。不仅被占有者变成了物,占有者也一样,因为他除了自己拥有的物品、地位、金钱和个人形象,就不剩下什么真正的自我了。 每个人生来的能力与天赋有程度的不同,但我们也可以用后天的努力去实现自我更新和成长,去创造和爱,去超越自我,去和整个世界发生联系。这些都体现了存在的主动性。这种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和生产的过程。 占有的本质是对物品的拥有,也就是一种物化的关系,它会让占有者和被占有者都成为物,这是一种死的关系,没有生命力;而存在的本质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是积极主动的生存,是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激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力。重占有的生存方式活在过去,恐惧死亡,而重存在的生存方式活在当下,肯定生命。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以“存在”方式生存的“新人”呢?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独立性、爱的能力,以及批判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能力。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只有自己精神独立了,你才能摆脱对物的依赖,摒弃通过占有物品带给自己安全感的行为模式,相信自己的存在。在这个前提下,你才能通过爱和创造,去和别人重新相连,建立新的安全感和信心,而不是通过占有欲和控制欲去摆布别人。在和世界的关系方面,应该意识到自己和一切生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才能放弃征服、掠夺、蹂躏和摧残自然,而是努力去认识自然,与自然通力合作。 我们当然也需要批判思维,这样才能让自己不再崇拜偶像,不再像小孩子一样对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也需要抛弃自恋,承认身而为人,我们都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我们鼓励想象力的发挥,但目的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改变现实。我们追求自由,但这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不是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贪婪欲望,而是成为真正自我的可能性。通过理性,我们才得以认识自我,不仅是那个自己了解的自我,也包括那个自己并不太了解的自我。我们要认识到,快乐来自给予和分享,而不是来自剥削他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不是体现在对物品和权力的占有,而是生命本身,以及适于生命成长的一切。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五):我怀疑世界图书14版翻译抄袭三联88版,且越改越糟
仅比较2014年世界图书版与1988年三联书店版的<导言>的开头几段,让我很怀疑前者的“译者”在抄袭后者。
因为这几段几乎一字不动,三联版错误处,世界图书版一样错。而世界图书版极个别改动的地方,越改越糟,仿佛完全无对照英文原版。
例1
英语原版:
.... the universalized bourgeois as the men and women of the future. (p.2, “universalized bourgeois” 斜体)
三联版:
未来的男女们应该普遍是布尔乔亚 ("普遍是布尔乔亚"七个字有着重号)
世界图书版:
未来的人们应该都是布尔乔亚(bourgeois)
试评:
如果我们直译此句:
普世化的布尔乔亚就是未来的男男女女 [ 的身份 ] 。
如何兼顾信达雅,确实是个难题。这里我只是想通过这句直译,点出在英文原文中,“普世化”修饰的是布尔乔亚,而不是动词“是”。之所以如此“吹毛求疵”,因为佛洛姆特意铸造了这个名词universalized bourgeois,加斜体强调。想想这本书以及佛氏另一本书The Sane Society的核心论点(和葛兰西Gramsci),universalized这个词何其传神、何其重要。
如果三联版的“普遍”一词尚且保留了联想universalized的某种空间,世界图书版则完全失掉了这一重要的、佛洛姆特意斜体标示的意涵。更无三联版的着重号。
例2
英语原版:
Unrestricted satisfaction of all desires is not conducive to well-being, nor is it the way to happiness or even to maximum pleasure (p. 2,"well-being"斜体)
三联版颠倒语序,某种程度上错置了重点和语气:
无限制地去满足所有愿望并不会带来欢乐和极大的享乐,而且也不会使人生活得幸福(Well-being);
世界图书版只改动一个字,而且去掉了重要的英文原词提示:
无限制地去满足所有愿望并不会带来欢乐和极大的享乐,而且也不会使人生活幸福;
直译:
无限制地满足所有欲望无助于康乐幸福(well-being);也不会使人愉悦(happiness),甚至都不是使快乐(pleasure)最大化(maximum)的方法。
我只比较了开头几段。没有再有耐心研究全书。我的怀疑是否成立,敬请指正。
5颗星是给这本书的英文原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