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精选集》是一本由(日)芥川龙之介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707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08-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短篇集里很喜欢的了
●所以日本作家中,我最欣赏芥川龙之介。他的作品有黑暗、有残酷、有谜团……总之,充满人性关怀和对人生的思索。
●最喜欢的日本小说家
●最爱
●芥川龙之介的故事难能可贵的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为一体,篇幅短小精干,题材新颖别致,情节新奇诡异,批判不良风气,也揭露丑恶现象,虽不直接评论,但看似客观但实则倾向明显的文风总能让读者得其要领。
●为了一个不知能否实现的愿望,人有时会豁出一辈子的。笑其愚蠢的人,毕竟只是人生的过客而已。
《芥川龙之介精选集》读后感(一):关于侏儒的话。
我是个懒人不想 写评。
只是记录。
两年之后再读,不由感慨万分。
《芥川龙之介精选集》读后感(二):最早看的一篇是《竹林中》,看完真是觉得精疲力尽,人性啊人性
无论杀人者还是被杀者都谴责那名被奸污的女子,甚至这女子自己也在无止境自责中。这就是人类历史的强盗逻辑:让女人承担所有的罪恶。所有罪孽都是女人引诱的结果,贪财的软弱的丈夫没错,奸污杀人的强盗也没有错。这可以看出东方文化中女性的地位,男性掌握话语霸权,他们对女性可以随意欺侮、嘲讽、谴责,他们凌驾于道德之上,违背道德然后谴责道德,即使奸污了女性也要谴责她的不贞,责备她没有做出彻底的反抗:自杀。其实无论哪个社会,哪个时期,都是一样的,强者有发言权,强者可以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弱者没有发言权,没有存在感,连思维也被强者灌输同化,这是怎么样的一种悲哀啊。
《芥川龙之介精选集》读后感(三):当时明月在
其人其文有阴森森的灵异之气,使人想到一句日本徘句:一个是鬼魂,一个等鬼魂。他就是这句里的人,凿开的是另一个意象。日本作家多有中土人没有的幽深,他们真是视死如归。
书中短篇几乎篇篇喜欢。最难忘的是《莽丛中》和《地狱变》。《地狱变》真是临渊之作,艺术和现实,界限在哪里?生和死的临界又在哪里?善与变又在哪里?小说中交织一片,使人惘惘然。读了一遍又一遍,仍被字里的意象惊到、倾倒。
芥川哪里是世间人。他似阿修罗,半脚在人间,半脚在地狱。他自己说,我没有良心,有的只是神经。这话,无情无义到神灵的境界。
《芥川龙之介精选集》读后感(四):掘井人
芥川犹如掘井人,带我们在人性深渊里自由落体,最后即便找到清澈如水,也因为无光而一片无明。
原著“罗生门”是书里第一篇,即便有些心理准备,读后的冲击还是很强的。吊诡,是我唯一能想到的形容词。给人胸口塞上一团黑棉花。而黑泽明的罗生门其实更多源自“竹林中”一篇。我最喜欢“一个人”这辑。最生活的平常却能呈现出最细致的心路,功力非凡。有趣的是,书里时常出现满满中国元素,西游记、秦淮河、三国志。想起在京都博物馆同意惊讶于古时候的日本是如何崇尚着中国。
“他忽然想起七、八年前自己满腔的热情。同时他也发现七、八年前的自己根本不懂色彩。”
《芥川龙之介精选集》读后感(五):翻译虽有待商榷,但无损原作魅力
读北京燕山出版社的《芥川龙之介精选集》,开篇就是《罗生门》。不知为何,与大学时代所读过的《罗生门》感觉大相径庭。那种慢吞吞的、一刀刀在切黏糊糊的芋头的感觉,与最开始读到《罗生门》时的肃杀感相去甚远。我想可能是译本不同的缘故。楼适夷先生的译本确实比现在的好得多。而现在读的这一版,因为是多个人翻译的缘故,风格不一、水平不齐。有人喜好用注释,有人则只采用括注,有人挖空心思用冷僻的词语来置换常见词,有人直接保留原文中的汉字,使得文意极其不通。难得出了一个比较全的芥川龙之介精选,居然是这样,不得不说很遗憾。另外还有一套新出的《芥川龙之介全集》,在精选里面翻译得很坏的一个人也在其中,顿时让人兴致全无。
说到应该再版而未再版的楼先生译本,井上靖的《敦煌》、《天平之甍》也位列其中。
所以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本身,是值得五星的,但是这个译本,未免太不负责任。所以是否推荐这个版本,真是让人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