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教师》是一本由吴非著作,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值得赞扬的一本教育随笔,语言平淡无奇,却以小见大,用一些教育的具体事例阐述了中国教育的艺术,可以说是入职当教师的一本指路明灯了!真心祝愿未来的自己能像这位吴非老师说的那样,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青年教师吧!
●去年暑假读的,很平实的文字,很低调的特级教师。一开始觉得这个老师特别理想化,甚至有些和社会脱节,但是读到后面发现并非如此。虽然明知道有些事是无法改变的,但还是尽可能地去做一个老师能做的教书育人工作,行使自己的使命感。越来越喜欢这本书,提供了很多正能量。
●虽然窗外下着雨和雪,但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如浴春风...基础教育要有更多这样的老师,民族才有希望...
●大二的时候在图书馆偶遇到的一本书 大多数理想主义都是实证的
●当年就读了一篇《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热泪盈眶,永远值得珍藏。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一):我有一颗中国心
书感觉很情真意切,真的是应该有理想。但是书中举出的几个例子我不是很认同,也可能是我太狭隘了吧。就是书中写到关于纪念先辈的部分,说外国怎么怎么重视,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两个小姑娘的谈话虽不知道,但老师配上了美好的想象。再到国内的,就是说老师带学生来到纪念先辈的地方,不是怕热,就是说让学生再忍一忍。我个人认为有以偏带全的感觉。世界上那么多人,什么样子的人都有,为何就举外国尊重对待,国人就毫不在乎的感觉。看看现在,美国看不得别人好的嘴脸尽显无余,美国和一些欧洲抗议人群把伟人的铜像都拖入海中了,政府只顾选举!咱们国家也有平顶山,雷锋纪念馆等等地方也在纪念先辈,每当进去的时候我浑身都会颤抖与悲痛,我们也有很多纪念日,也真是因为那些人我们才有了今天,面对现在的疫情,我们齐心协力,最近的事情也应该能唤醒那些公知了吧。我就是想抒发我内心鲜艳的红色!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二):让青年教师成长的更快吧
看到这本书时已经是闷热的下午,总在焦急等待和繁忙杂乱中度过的下午,抽出一点空闲时间静坐,看到同事正在看的这本书,他很细心地标注圈点了一些内容,我先是随手翻翻,接着就被他的标注所吸引,慢慢的通过一些句子的指引看了其中的几篇文章,接着就从头开始翻看他的简介,得知这位老师的书几年前依稀记得看过,就是那本《不跪着教书》,当时只是觉得这老师讲了些真话,随后就过去了。
今天又读起他的书,很是感慨,有许多道理,当时要是仔细琢磨一下,并且认真总结,踏实执行,估计在教育沟通的工作中就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了,许多学生和老师对教育管理的疑虑、困惑在本书中也有许多展示,通过这些现象作者进行了解读和诠释,找到一些教育管理的内在规律,用具体事例的做法来迎接难题,最终,有些措施还是有效的,并且,作者做到了事事时时去总结,去书写对问题的引申,过程的记录,解决的依据,最终结果的表现,目的是否达到,从作者的字里行间看到,他是深爱着这个行业,也关心着学生的成长,用汗水和智慧去努力陪伴学生成长,让自己也在其中成熟。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三):教师:守住常识,培养人性的职业
一直算是个好读书的人,虽然很多时候不求甚解。但是不动笔不读书,既然读了,还是应当记录一些什么。毕竟花了两天时间读完,隐隐然之间似乎找到一个方向,有了一些想法。
初读书名《致青年教师》,想当然的觉得书中存在直接迫切需要的一些案例,一些建议,甚至一些具体可行的办法。但是逐一翻阅之后觉得有些失望,但是读完,才发现,有好多正确的内容应当被吸收和内化。虽然它不是直接的方法论,确是一个理想教师的随笔和记录。
大学四年呆在教育学院,读的也是教育相关的专业,但是从今年九月开始当老师之后,反而越发的模糊什么样才是好的教育。当老师,当的手忙脚乱,而从同事的交流当中也没有太多幸福感。
教育是什么?怎么样教育?传播知识,也在进行人文熏陶。
不单局限在一个学科里,也需要有更宏观的内容。教育是关于人的学科,需要有人的品性,需要守住常识,守住“时间”。一些基本的伦理,需要守住“师道尊严,对他人的尊重”等等,而好的老师,或者说想当好老师的人,都需要注意这些。
用足够多的知识和方法吸引孩子,用智慧传递给孩子,用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等等。不纵容孩子不良的习惯和缺点,注意劳动,不向单一的”馒头“投降等等。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四):转书评一枚,教师是理想主义者的职业
吴非(王栋生)先生的《致青年教师》一书,被出版者作为“2010年教师培训首选读本”推出。但我估计不少读这本书的青年教师会失望,因为书中既没有多少学科教学案例,更没有“班主任兵法”之类。书中的近百篇文章,其实是相对独立的随感,有一些在报刊发表过,有一些在博客上贴过。这些文字中的相当一部分,说是杂文也未
尝不可——吴非老师本来就是一位杂文家。
业余爱写杂文、人文关怀强烈的吴非,在《致青年教师》中更多地表达的,是自己对教育的理想,以及希望青年教师能在教育工作中,追寻理想,实现理想。在他看来,教师的工作职业对象是人,因此比其他职业有更多的憧憬。而教育是为明天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所以教师必须要有理想。他尤其勉励自己的同行,语文教师向高一层次发展并获得成功的人多于其他学科。联想到他以前的一本书名《不跪着教书》,这本书若以其中的一篇《不放弃理想》命名,似乎也很贴切。
教师要实现理想,当然离不开专业努力。吴非老师在书中,没有讲太多的教学方法,但他说,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学生喜欢一位教师的课,不仅“会盼望你的课,把听你讲课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更会培养“良好的受益终生的学习习惯”。在笔者看来,吴非提出的“说学生听得懂的话”,批改作业可以不用同一标准以激励学生,等等,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喜欢自己的课,让教师有更多领略职业乐趣、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但吴非老师在书中强调得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育。他说的不是专门的德育,而是在日常教学,甚至生活中的教育行为。比如,教师在仪态方面要当学生的典范。不要在无意间放纵学生,以免他们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教师要在孩子的心灵上,“放上一粒善良的种子”……吴非先生受到众多师生的敬重,还有生病的学生在临终前,表示病好了回学校一定要去听他的选修课,无疑都与他的人格魅力、理想情怀分不开。
当一名有理想的教师,难不难?吴非老师给我们的答案,是令人心情沉重的。他在书的自序中说,现在教育界最重要的任务,可能是“捍卫常识”。因为时下是一个“教育路线被歪曲了的功利时代”,很多同行选择了“跪倒在馒头前”,为名和利挤破头。很显然,那些都不想去“捍卫常识”的教师,是很难指望他们去“仰望星空”的。也正因为此,吴非老师才在书中大声疾呼:不是理想主义者不要来当教师。
在中学讲台站了三十年,“堆积的教训可能比经验更多”的吴非老师,对青年教师既有热情的鼓励,也有无情的批评。在笔者看来,这正是他理想主义的体现。他自己也说,是理想让自己活着,“即使什么都看透了,也不放弃理想”。不过笔者在对他表示高度钦佩的同时,也想说一句,“不放弃理想”对今天不少有理想的青年教师,或许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理想。比如吴非老师说教育是“慢的艺术”,要青年教师“不要急”,可在房价那么贵,教师实行聘用制,学校考核又异常严格的今天,有多少校长会给青年教师慢慢发展专业、追求高远理想的机会呢?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五):就做一个傻傻的理想主义者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总能从网上读到类似的文章:抱怨教师工作的无聊啦,毅然辞去所谓的编制奔向学校外的新生活啦,给出的理由也大同小异:当老师工资低没地位啦,工作枯燥重复没有挑战性啦,“站在二十来岁的当口一眼能望到三十年以后的生活,想想就难以忍受。”有这种想法的人我觉得他们的离开是教育行业的幸运,他们真应该来听听吴非老师的回答。
毫无疑问,吴非老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垂垂老矣走向人生暮年依然还怀抱教育理想的人无疑是天真的人,更是难能可贵的人。很多老师在漫长的教书生涯中早就磨灭了热情,耗尽了理想,熄灭了情怀,剩下的只是深深的倦怠,消磨日子的煎熬,但我从吴非老师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一个身怀教育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梦人。做一个理想主义者有什么不好呢?有理想的人眼里才有光,才能用他的光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才能用自己的热情唤起更多生命的激情。理想主义者并不可耻,没有理想浑浑噩噩度日才悲哀。
吴非老师是敢于说真话的人,敢于对形式主义说不,敢于揭露教育行业的种种弊端,敢于指出教师中的许多不当言行。这些言论在习惯了说官话套话追求形式互相吹捧的教育行业必然有些刺耳,然而很多人也觉得他说得痛快,说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污浊。吴非老师的话也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要回归的是教育本身,不必过分在意外在的所谓荣誉,也不必为教育的形式主义浪费太多时间精力,真正的奖赏不是外面评出来的,而是自己真的觉得自己在做对学生有益的事。
吴非老师也是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人,他说到了快临近退休了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很有很多需要学习改正的地方,我不觉得这是吴非老师的谦虚,每当回顾过去的种种经历,我也切实感受到自己有太多错误和不足,不管是教学上还是对待学生上,都还可以做得更好更多,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都是新的,都是在变化的,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改进。所以我觉得那些说教师工作一眼望到头、重复枯燥乏味的人,我怀疑他们根本就不懂得教育的含义,也没有用心思考自己的不足,反而只知道抱怨教师工作枯燥无聊,这是他们的可悲。
吴非老师更是一个真正爱护学生,懂得尊重学生的人,书中有很多与学生相处的小细节比如叫学生来办公室,让学生互评作文,责怪学生上厕所等我们都习以为常的行为,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然而吴非老师却在考虑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学生的尊严、隐私,尽可能不让他们难堪,我觉得从这点就看出他没有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把学生当成了一个人去尊重,小心翼翼保护着他们敏感的心灵。但这并不是说吴非老师对学生没有要求,相反,他要求学生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一个正直懂礼的人,他时刻不忘以自己和身边人的言行故事潜移默化感染学生,他觉得教育的意义更多不在于学习了某篇文章某个知识点,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唤起他们心中的诗意。我至今还记得我的初中老师提到过他为街边上乞讨的小女孩提供一顿热饭的故事,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善良的真谛。若干年后我们将留给学生什么呢?很多的知识点可能会随着时间遗忘,但也许当初我们随手播撒的美好的种子却能在他们的生命中生根发芽。
愿我也能追随吴非老师的脚步做一个理想主义者,愿我眼中的光永不磨灭,愿以我教育的热温暖更多年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