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是一本由[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著作,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页数:50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不是历史学,这是历史哲学。说白了就是拿着“西方”这个冷战时期才形成的历史概念当框,给现代西方具有的一些所谓特征四处寻找历史渊源。这渊源吧还不是直接从时人那里找,论及大宪章的时候复读19世纪史学的陈词滥调也就罢了,讨论早期基督教翻来覆去引黑格尔真是…这位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先生在这部书里完全没有表现出一位历史学家应有的职业素养,不过也不难理解:历史学是不需要辉格主义的,只有政治和政治神学才要。
●煌煌巨著,不同于从前读的通史,是一部关于西方世界的通史,整本书都在探究“西方”是什么,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解读西方,把很多细枝末节讲得明明白白。作者可能预设这本书的读者已经大致了解了西方历史,它的叙事性不太强,多的是分析各个历史事件间内在联系。作者“厚今薄古”,上古与中世纪历史仅占一章,自第二章起皆为近代,读过之后就会理解这样布局的意义。
●煌煌巨著,不同于从前读的通史,是一部关于西方世界的通史,整本书都在探究“西方”是什么,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解读西方,把很多细枝末节讲得明明白白。作者可能预设这本书的读者已经大致了解了西方历史,它的叙事性不太强,多的是分析各个历史事件间内在联系。作者“厚今薄古”,上古与中世纪历史仅占一章,自第二章起皆为近代,读过之后就会理解这样布局的意义。
●喷装帧归喷装帧,温克勒的书还是买了,这熟悉的索恩的纸张的味道,真香不起来,这稀烂的纸在上海这个天气放一天就弯曲了......再版改改装帧吧,我要这外封有何用,反正现在也是一年换一个装帧......一眼瞄到P64有个小错误,第二段第五行,前面还是海因里希,怎么又翻译回亨利了;还看到一个豆瓣的彩蛋
●这一册看起来体量大,但涵盖的问题更大。因此这是也只能是一册综合性而非分析性著作。书中有大量各个领域著作的引文、论断。统整以强烈的德国风味乃至观念论倾向。我打五星不是说我完全支持作者的论断,而是我认为这套书很值得想了解西方的中国人看,哪怕当做夫子自道,当做一种观念的人种志来看呢?
●长假宜读大部头。读完《西方通史》第一卷上,从此册来看,作品并非常规通史叙事,侧重政治思想史梳理与阐释,古典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美洲独立,作者都在强调世俗与宗教的关系,两者的分离是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学说的根基,其上所展开的政治斗争和思想家的论述,构成作品主干。这个历史观有汤因比的影子,即肯定宗教是历史的主线,文化的生长与文明的兴衰伴随着它们在宗教史上的作用程度。这部大作的初册已经隐约显露全球时代史学写作的野心,即历史学家认为社会环境纵然不是完全决定了,至少也是塑造了政治共同体与自我身份认同。立个flag,近期继续阅读其他几册。
●充其量我只能称其为《西方政治通史》,略似于大学本科政治史西方部分的教材,毕竟没有提供任何新的观点和别致的视角。只是为西方政治史书写提供了一种插叙式国别体方式,但可能这也并非是理想的模式。
●的确是历史哲学,学术气息浓郁,夹叙夹议综论的角度不错,但我还是觉得严谨与有趣和故事性有天然的距离,所以可能还得补补世界史。
●宗教改革和西方近代思想史方面写的比较详细,想要了解启蒙运动和新教思想的朋友有必要看看。这是"构建现代意义上的西方"的因素,也许这是它被着重阐述的原因。而且是当代德国思想的一个典型
《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读后感(一):很深的一本学术述评,勘误中
多引用学术著作进行述评,不是很好读。
翻译方面,由于不会德语,只能挑些小问题。
1、P025,第4-5行。
这样,该撒的物当归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而且下一段下一句就是“上帝和凯撒”云云,前后不统一。当然这样翻译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但下下一段开头又是“上帝和皇帝云云”,依然前后不统一。
2、P64第二段第五行,德意志的海因里希六世被翻译成了亨利。同样,第118页第二段第三行,法国的亨利四世被翻译成了海因里希四世。
《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读后感(二):真是气死了!
我是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内容,才来吐槽的。
第一,单手不能握。如果单手握,另一半会卷下去!就不能按部就班规规矩矩的采用32开本?
第二,我理解为了把原著的页码和翻译的页码区分开的良苦用心,但间隔这么大,不觉得浪费纸张吗?最终导致,本书采用的是一个奇葩的尺寸!
第三,纸张差,索恩老毛病了……懒得说了,累了。
《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读后感(三):鸿篇巨制,将成绝响。
温克勒(HeinrichAugustWinkler)的《西方通史》洋洋大观,共四卷,眼下出版了第一卷,分上、中、下三册,中译本1200多页,后面三卷的中译本也很快会出版。以一人之力写出这样的鸿篇巨制,将成绝响。岂但这样的作者难寻,把这样的大书读下来的读者恐怕也不很多了。然而,还是要推荐这部书,因为确是好书,而且很有特色。且列举比较突出的几点。
1.史书充栋,但此前一直没有一部“总括性的西方史”,把西方文明作为世界上的一个独特单元,书写这个单元的古往今来。 2.一部相当纯粹的政治史,跟现在多半偏重于社会史文化史的写法不同。 3.在具体历史背景下讨论政治理论问题,史论往往多于讲历史故事,这在一般史书那里绝无仅有。写至法国大革命前夕,作者用三十几页介绍、讨论洛克、博林布鲁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政治哲学。美国革命部分,战争进程一共没几句话,介绍和讨论《联邦党人文集》用了十页。我一向认为把政治理论问题与产生这些理论的历史环境结合起来讨论格外有助于我们恰当地理解这些理论。 3.不大忌讳直书西方人干的坏事。例如第256页,提到北美几乎灭绝印第安人。 4.虽然所涉事件纷繁,但叙事简明、果断,线索清晰。 5.全四卷由我北大德文专业的同学译出。这样的大书,很难保证译文完全无误,但这些译者高水平,勤勉认真,总体上,译文既严格又流畅。
虽说是一部通史,但重点显然在20世纪。第一卷已经写到一次大战前夕,此后不到一个世纪,占了后面三卷的篇幅。那该是怎么个写法?翘首以待。
刊载于《南方周末》,2019年12月25日。
《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读后感(四):陈嘉映老师评《西方通史》(第一卷)
此评论节选自《陈嘉映的2019书单》,刊载于《南方周末》,2019年12月25日。
温克勒,《西方通史》,第一卷,丁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8。
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的《西方通史》洋洋大观,共四卷,眼下出版了第一卷,分上、中、下三册,中译本1200多页,后面三卷的中译本也很快会出版。以一人之力写出这样的鸿篇巨制,将成绝响。岂但这样的作者难寻,把这样的大书读下来的读者恐怕也不很多了。然而,还是要推荐这部书,因为确是好书,而且很有特色。且列举比较突出的几点特色。
1,史书充栋,但此前一直没有一部“总括性的西方史”,把西方文明作为世界上的一个独特单元,书写这个单元的古往今来。
2,一部相当纯粹的政治史,跟现在多半偏重于社会史文化史的写法不同。
3,在具体历史背景下讨论政治理论问题,史论往往多于讲历史故事,这在一般史书那里绝无仅有。时至法国大革命前夕,作者用三十几页介绍、讨论洛克、博林布鲁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政治哲学。美国革命部分,战争进程一共没几句话,介绍和讨论联邦党人文集用了十页。我一向认为把政治理论问题与产生这些理论的历史环境结合起来讨论格外有助于我们恰当地理解这些理论。
3,不大忌讳直书西方人干的坏事。
4,虽然所涉事件纷繁,但叙事简明、果断,线索清晰。
5,全四卷由我北大德文专业的同学译出。这样的大书,很难保证译文完全无误,但这些译者高水平,勤勉认真,总体上,译文既严格又流畅。
虽说是一部通史,重点显然在20世纪。第一卷已经写到一次大战前夕,此后不到一个世纪,占了后面三卷的篇幅。那该是怎么个写法?翘首以待。
《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读后感(五):西方世界的历史
历史一直就是属于强者的,无论后来的人们保有怎样的态度,最起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人们重视的一直就是历史上的强者。历史就像是一个小姑娘,人们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可以随意的打扮。现在的世界观以及世界格局的创建者就是欧美国家,在大航海时代之后,欧洲国家凭借着工业革命的红利和大航海的贸易顺差,迅速完成自己的资源整合工作,在之后的殖民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势力成为世界话语权的拥有者。
西方世界在现在依然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地方,无论欧美国家是否走到下坡路上,这些国家的底子一直都是西方世界最强势的时候积攒下来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了解西方的历史,现在的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新一代的人们更应该对西方世界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德国作家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科勒的《西方通史》是一本非常全面的西方世界的通史类作品,在2016年的时候,获得莱比锡欧洲图书奖,这个奖项在欧洲大陆上是很有含金量的,也反映出这本书在欧美世界的受欢迎程度。
西方,在古典时代指代的就是欧洲。在古典时代行将就木之际,欧洲国家把自己的势力范围传播到了美洲,北美洲的原住民基本上被彻底换血。北美洲也成为欧洲世界的延伸,这里被称之为新大陆,也就是就欧洲大陆而言的新的地盘。南美洲被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控制,现在的南美洲是最大的西班牙语世界范围,当然这也包括很大数量的葡萄牙语。而南美洲的发展相对而言不怎么好,这里一直属于美国的后花园,在一定程度上,整个美洲大陆都是西方世界的一部分延伸。其中北美洲的美国甚至远远的超过了欧洲本土,成为现在整个西方世界的代言人。
温科勒教授在《西方通史》一书中,对西方世界的范围也做了显得解释,西方世界还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拜盎格鲁撒克逊人所赐,澳洲的原住民就像美国和加拿大一样,基本上被彻底的屠戮殆尽,仅剩下的一部分也成为当地弱势的一方,其存在并不能成为本地的主体,在西方世界的强势渗透之下,这些地方的人们仍然在不断地缩小自己的势力范围。其语言和文化习俗组建的成为活化石,或者西方世界眼中的玩物。
看待中国历史我们总在感叹老祖宗没有和世界接轨,没有和世界其他的文明区域有了联系,事实上,古典中央之国的祖先已经把他们能够了解的“世界”全部走完了,无论是东南西北那个方向上的区域,都已经到达了一个极限之地。
而这个“世界”在古典时期已经是以自己中心的人们心中全部的世界了。中央之国的局限性让古典时期的中国都在独立自主的发展自己的文明,并没有和其他地缘板块的文明发生硬性的冲突,只是通经济上的贸易往来完成文化的互通。
其实这也是一件好事,最起码古典中央之国并没有遭受其他民族的硬性打击,在民族成分上虽然有56个之多,实际上除了身份证上的那个民族选择之外并没有太大的名族差异性。这也是中央之国经历了数百年近代磨难依然顽强重生的内在因素。
我们作为后辈人应该为祖先的努力而骄傲,因为我们现在继承得来的绝大多数地缘优势都是数千年来的流血牺牲换来的。就像青藏高原这个地缘板块,作为世界的第三极,他是亚洲最重要的黄河长江的水源。主动权在我们手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而海拔5000米的青藏高原就是天然的西南边陲。你可以想象一下印度阿三每天抬头看着海拔5000米上的中国人的感觉,那种居高临下的俯冲优势是印度自卫反击战的天然地缘优势。而横断山脉的存在更是成为了最后的兜底任务!
古典时期欧罗巴洲的北部,法德乌俄这一系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绝大多数的农作物需要经过百年的选育才能获得高产。因此在古典时期的欧洲的农业和人口重心是在更加温暖的环地中海地区。这也可以反过来倒推历史,就是欧洲最开始的文明曙光并不在那些适合农耕的大平原地带,而是在那些三面临海的半年国家或者联邦之上。
而古希腊,古罗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最先迈进了文明国家的行列,因为环绕地中海,可以更快更早的接受文明的辐射。围绕在亚平宁半岛,希腊半岛,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地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驱散了炎炎的热气;冬季雨和雪覆盖了希腊半岛,并不寒冷,雨热不同期的作用,欧罗巴洲的农业发展很困难,无法像东亚核心区一样,通过农耕作业来带动整个欧洲的文明进步,这也是欧洲选择商业文化的内在因素。
环绕地中海进行的航海行动刺激着商业文化和契约精神的产生,而商业文化同时让那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在进行军事行动时必须得以控制航海交通要道为首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航海商业的正常运营,保障国家的经济局面。
欧罗巴洲山川水文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紧密,在大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下,不同区域的生活就会形成不同的民族。直到现在欧洲的主要民族有日耳曼人(德国 法国 英国)、斯拉夫人(俄罗斯 乌克兰 白俄罗斯)、拉丁人(意大利 希腊)三大民族。
缺乏主体民族,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民族可以绝对的占据主导力量,水平差不多的精英们一般都会互相看不对眼,体现在古典欧洲就是各民族谁也不服谁,各自为政的态度。同时这种力量差异不大也让平等思想更加渗透进每一个国家,只要互相承认对方平等地位,就犯不着大动干戈非要来个大一统。
在大航海时代的红利之前,整个古典世界也都是在默默地发展,只不过帕米尔山结 ,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横断山脉,大海在四面八方成为了中央之国的屏障,这种鬼斧神工的自然力量在古典时期之于中央之国是得天独厚的。
这也是西方世界眼中的“世界”,就是除了中国之外的世界,这也排除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和独立发展的澳大利亚和南北拉丁美洲。也就是说现在的欧洲和北非,西亚,中亚才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了解了这个概念以后,我们也应该为这个世界寻找一个“中原”了。在四大文明中第一个完成华丽蜕变的就是以空中花园著称的古巴比伦,盘踞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这个文明老大哥成为了文明的先行者。
找到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可以看出来,以两河流域为核心的新月沃地(现在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就是一个世界的(中原),在两河流域北方是以小亚细亚半岛,亚美尼亚平原为核心的北方力量(现在的土耳其,高加索国家),南方是以阿拉伯半岛西奈半岛为核心的沙漠游牧力量(现在的沙特阿拉伯,海湾国家),西方就是以尼罗河平原(现在埃及)和欧洲势力为代表的力量,东方是以波斯高原为核心的力量(现在伊朗)。通过古典中央之国中原的分析,我们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到这个世界中原的地缘位置,这个地方是沟通欧亚非的中心枢纽所在,也是地中海,黑海,阿拉伯海,红海,里海的中心区域,更是大西洋,印度洋的分界线所在地。无论是来自那一股的力量完成了内部自我整合,都会选择占据世界中原(新月沃地)来完成定鼎天下的任务。
最终从地理位置上的中心国家——波斯第一帝国完成了这个任务。从欧洲—亚洲地缘利益分布来看,伊朗高原的波斯第一帝国是毫无疑问的中心,他能够从西方接受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尼罗河文明也可以从东方接受古印度文明和古典中央之国文明。处在四大文明中心的波斯是幸运的,在战胜了米底,帕提亚之后,波斯第一帝国率先完成了内部势力的整合工作,在居鲁士,大流士的巩固之下,波斯帝国的雏形也有了模样。
耶路撒冷是一个暴风雨的中心,时至今日也依然是世界新闻的焦点。迦南之地是一个宗教感浓郁的地区,最开始诞生的就是犹太教。在摩西十戒之后终于和亚伯拉罕实现了心灵相通,犹太教应用而生,只不过犹太人并不希望这个美好的宗教教义包容其他民族的人,犹太教只是专门为犹太人而存在的宗教,这也是犹太人漂泊世界2000年之后依然重生建国以色列的原因。
大卫王是犹太人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所罗门建造了一个圣殿,这也是犹太人心心念念的民族象征。(哭墙就是所罗门圣殿的遗址)最终迦南之地的犹太人被更加强大的巴比伦人击败,大部分犹太人成了俘虏,这就是著名的“巴比伦之囚”。而后顽强的犹太人又一次回到了迦南之地,迦南之地在【旧约】中是流着奶和密的土地。
直到罗马帝国时代,耶稣也是一个虔诚的犹太教徒,只不过耶稣认为这么完美的宗教不能只是犹太人的专属,应该把这个宗教传播给每一个人。(这也是美国普世价值的历史根源)就这样继承了犹太教教义的耶稣成为了犹太人的叛徒,之后她被钉死在十字架之上。当然了基督徒想要耶稣在这个地方重生并且成为了耶稣基督教的创始人,罗马帝国不得不选择了这个宗教作为国教。
随着罗马帝国的一步步扩张,虔诚的基督徒不断的传播自己的宗教含义,最终在今天形成了三大宗教之一。我并不能说那些古罗马的征服者都是为了拯救野蛮人而发动战争,最起码,那些虔诚的基督徒他们的本义都是为了把基督教的含义传播的更远。因为在欧洲西亚,地缘板块复杂,水资源严重缺乏,种族成分复杂的他们为了完成大一统只能选择宗教作为标准。乃至于现代欧洲国家历史的开端换句话说是文明的开端就是在信仰基督教之后,在成为基督徒之前都是野蛮蒙昧的。
这种宗教决定论成为了欧洲国家的普遍共识,乃至于他们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因为异教徒的原因会齐心协力的并肩作战。宗教的狂热性不用我说,大家回忆一下那几次十字军东征吧。在七百年之后得知圣城耶路撒冷被异教徒夺取之后,教皇直接就气死了。因为欧洲没有信史的原因,我只能说教皇实在是太悲愤了,急火攻心之下一命呜呼了。
作为犹太教继承和发扬的基督教来说,基督徒和犹太教徒之间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基督徒并不能脱离犹太教而存在,他们选择了把犹太教的【旧约】也作为基督徒的一部分,而记录耶稣言行的就成为了【新约】。
新旧之间取舍的不仅仅是基督徒的独立性也是对犹太教的承认和认可,而漂泊千年的犹太人能够穿越两千名时空原地复国的原因也是因为基督徒无法接受犹太教别的灭亡,而犹太人在数千年来漂泊各地成为各个国家的重要经济力量更是重要原因!(犹太人和其他民族之间排斥心极强,离开了迦南之地之后,犹太人被迫在各个国家讨生活,而他们另类民族和另类宗教的身份,更是让犹太人无法成为当地的军事政治力量,而孤独的犹太人在逆境中一次又一次的繁衍生息最终成为了经商强人,因为只有从事经济活动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犹太人的力量在美国更是如此,这也是“美利坚合众国犹太人行省以色列”的历史渊源。多说一句,马克思,爱因斯坦,罗斯柴尔德,都是犹太人!)基督徒在理清了和犹太教之后的关系后,开始了空前繁荣的发展,借助世俗政治力量的加持,基督教开始了大传播。而任何事物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历史因素而分裂。
在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古罗马帝国因为宗教分裂而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之后,基督徒也彻底分裂成天主教(西罗马 今天意大利梵蒂冈)和东正教(东罗马 曾经的君士坦丁堡后来的伊斯坦布尔,现在扛起东正教大旗的是斯拉夫人俄罗斯)。
应该说分裂是必然的,在东西罗马之后,北方的蛮族(最开始是凯尔特人,后来是日耳曼人)开始了他们的时代,西罗马在分裂以后就被日耳曼人的一支哥特人灭亡了,从此亚平宁半岛以北欧洲成为了日耳曼人的天下,最终法兰西帝国(查理曼大帝),神圣罗马帝国(腓利大帝)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这些日耳曼人的分支依据各自的地缘板块成为了法兰西 德意志 英格兰。
民族的分裂和宗教一样,因为欧洲天然的分裂性质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各自为政的局面。而远离欧洲大陆的安格鲁撒克逊人(英格兰人,也是日耳曼人的分支)最终选择了基督教新教也是因为地缘位置决定的。最终这些日耳曼人成为了欧洲平原的一个大势力,与东欧的斯拉夫人和罗马帝国后裔拉丁人成为了欧洲的三个主要民族。
事实上斯拉夫人是最晚接受基督教的,因为处在东欧远离大西洋和地中海,所以他们依然保持着原始宗教信仰和原始生活方式,这在拉丁人和日耳曼人眼中简直就是落后的代名词,曾经的蛮族称号,也从日耳曼人转移到了斯拉夫人身上。
这也是二战德国儒教必有一战的民族渊源,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三千年的争斗在这里就不细说了。最终在进入了中欧黑暗的中世纪之后,整个欧洲死气沉沉成为了宗教的天堂,文明的地狱!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拉丁人,天主教,东正教,也完成了基督教的分化工作! 欧罗巴洲的主要民族最终都不可逆的成为了基督教的一部分,他们整体民族的选择可以说是无可厚非的。
直到现在基督教也依然是最具有攻击力或许说吸引力的,在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之后成为了这个世界的划分者和强者富者。人性本来就是崇拜富贵和强大,所以以欧美为核心的基督教世界成为了普世价值核心区。世界绝大多数的外人都会对这个富庶强盛的世界有一点儿向往和憧憬,这也是人之常情。
现在的基督教世界是强大的,而数千年之前的基督教世界在黑暗的中世纪中是一盘散沙,日耳曼人对拉丁人的冲击是恐怖的。各自为政的基督徒面对横空出世的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是弱势的一方,所以以宗教为名义的十字军东征也是他们最先发动的。 而那个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最终在进入七世纪的时候,遇到了最大的麻烦。因为新月沃地以南数千年来一盘散沙的沙漠游牧民族突然横空出世,不仅仅是宗教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有结构性矛盾的宗教居然是有同一个宗教圣地!
温科勒教授对于欧洲的历史没有忌讳,很大程度上,欧洲的历史一直就有中心主义观念,对于世界而言,欧洲就是主题,其他的地方仅仅是陪衬。只有和欧洲世界的文明互动的时候,才属于世界历史的范围。温科勒对此说的很明白,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历史放在世界的重要地位的做法,并非是欧洲专属。任何一个文明都有这样的做法。欧洲相较于世界其他的文明而言,相对的微观一点,其地缘格局相对的比较独立。
《西方通史》一书本来就是欧洲历史观继承的产物,温科勒教授的观点也有很鲜明的欧洲主义者的味道,所不同的是,少了很多以往欧洲历史书籍的骄狂自大,多了几分德意志民族的严格客观,这种来源于民族的严肃客观的行文著书的风格,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这本书的过人之处,在书中,外行人可以获取很多的知识,历史内行人也可以查缺补漏。
欧洲主要山脉
欧洲主要水系
欧洲主要平原盆地
欧洲地形图
欧洲种族分布
世界文明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