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谈吃》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年头还是看书好了,外面乱死了,又是刮风又是下雨,不抹泥就洒灰。
●很好的书,值得一读
●从来没有做过淮扬菜,我决定学会做西湖醋鱼和红烧狮子头。原来这两道菜这么有讲究。
●2014年读的第一本书
●没感觉
●梁实秋先生在本文用散文的形式为大家报菜名,他写了:西施舌火腿醋溜鱼烤羊肉烧鸭狮子头两作鱼炝青蛤生炒鳝鱼丝酱菜水晶虾饼汤包核桃酪铁锅蛋瓦块鱼溜黄菜酸梅汤与糖葫芦锅烧鸡煎馄饨核桃腰豆汁儿芙蓉鸡片乌鱼钱韭菜篓蟹炸丸子佛跳墙栗子海参满汉细点菜包糟蒸鹅肝鱼翅茄子莲子白肉干贝鲍鱼咖喱鸡烙饼笋黄鱼八宝饭薄饼爆双脆拌鸭掌鱼丸腊肉粥饺子锅巴豆腐烧羊肉菠菜龙须菜鸽味精。。。。呼,好累。此外本书还有梁实秋一些散文。老先生平实的文字,将每样看似平淡的吃的描述得尤为精彩,并且对饮食的典故及来龙去脉了如指掌。水平甩现在那些只重形式,哗众取宠的所谓美食书籍八十八条街!
《雅舍谈吃》读后感(一):雅舍谈吃 有感
书看完了。各种老北京风味的感想并不是特别大,如果有空能去北京的话倒是可以按照书里去找找老北京风味。
反而是后面一些有关吃的感想挺触动人的。有一个小故事里写道:钵钵糕的小摊贩有一种抽签的方式,有个富家少爷手气很好,一连把钵钵糕都给抽中了,小贩咧着嘴嚎啕大哭。真是令人唏嘘。一个是享乐,一个是谋生。现在的社会里还是这样,没有钱的小摊贩好像凭空就低人一等,要为这五斗米努力工作,努力陪笑脸。
《雅舍谈吃》读后感(二):文中不遗笔力的描写普通劳苦大众的吃相,足见情怀
本书为江苏文艺出版社版梁实秋雅舍系列四作之一,全书分三辑:雅舍谈吃、雅舍散文、雅舍散文二集。其中谈吃部分占了一半。
梁实秋先生和汪曾祺先生一样,都是实打实的吃货,关键还会写字儿,那就挡也挡不住了。不过我个人感觉梁实秋先生还是稍逊,毕竟他只懂吃食,不像汪曾祺那般对菜式有诸多见解创造,能吃也善烹。但是很多篇中,梁实秋先生都不遗笔力的描写普通劳苦大众的吃相,大肆赞美劳动人民自食其力,这一点确实更值得称道,足见情怀。
《雅舍谈吃》读后感(三):雅舍谈吃有感
偶然看到这本书,现在已经读完,也来谈谈感想。书中很大篇幅是描写北平的特色吃食。土生土长南方人一枚,偏北方的描写新奇是新奇,却并无多少共鸣。与其说是谈吃 ,不如说是在怀念北平,怀念相关的朋友。
书里感触最深的反而是几个小故事和一些对吃的看法。
有一则说到吃狗肉,大抵是吃狗的吃狗,养狗的养狗。只是吃狗不来吃养狗的狗,都还互不干涉,可以共处。好比信佛的信佛,互不干涉,硬逼着双方改变,有点像是有病,脑筋不清楚。
《雅舍谈吃》读后感(四):食客笔记
我把谈论美食的书籍文章一并归为“食客笔记”,于此类书文我是没有丝毫抵抗力的,虽谓之食客,但绝无任何轻贬之义,对于不仅能食还能品甚至能有所感的人其实是十分佩服的,这类人于我这儿方能称之为食客,更进一步则是食家。梁先生作为一位食遍南北的时代文人,其笔下的美食更是让人心所往之,所往不仅仅是食之本身,更是一种饮食态度,一种可以将人之食性扩大至淋漓的生活态度与状态,而这种扩大恰是一种有品位的良性的扩大。
《雅舍谈吃》读后感(五):一生痴绝处,皆在饮食中
梁实秋先生吧,我印象最深是高中语文老师说完语法错误后刚上他的课文就发现了文句的错误,但这并不影响他作为一个大家的存在。梁先生的《雅舍谈吃》和汪曾祺先生的吃还是有区别的,梁实秋先生更多地是追忆,他没有像汪先生那样经历过文革啊等等挨饿憋屈的时候,他更多地是一种享受吃,是一种文艺范遇到美食的不能自已,更具有小资情调,更具有一种久违的贵族气息吧,大概也是他远走宝岛的原因吧。相比于汪曾祺先生,梁先生经历更多地是一份乡愁,远离故乡,远离大陆的那份离殇吧。他的文章总是会强调当年北平的没食是多么地地道,而在世界各地,除了他记忆中的北平,没有地方再有那种味道了吧。乡愁可以不是爱人,乡愁也可以不是父母,乡愁其实可以小到只有一种久违的味道,而那种味道,是毕生都无法再重复的味道了吧,突然为梁实秋先生感到一种莫大的悲伤,可能他远走有他的理由,而无可归正是一种文化的无根,像浮萍般飘荡,只有记忆的深处还有残存的土壤吧。“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亦有此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