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陷阱》是一本由[美]杰瑞·穆勒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指标陷阱》读后感(一):指标是暴政
穆勒是著名经济学家,对生活中的经济和管理现象进行反思,试图找到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沿着这一条思路,他对日常中的关键指标(KPI)进行了反思。日常中,指标常铸就暴政,暴力对待组织中所有的贡献力量。其实,对于组织来说,一定存在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很多情况下,长期利益不会创造指标,这就成了指标暴政的牺牲品。面对这一困境,穆勒教授发出灵魂拷问。指标往往是一个巨大的陷阱,一边倒地指短期利益,使人们放弃长远眼光,这一点糟糕地对待了长期利益贡献者和整个组织。促成反思的是,是不是有更好的可以取代指标的东西,或者干脆取消指标,让整个组织和贡献者自由创造,给组织增添活力和动力。这些反思是极其有意义的,对于现实中的管理者也是很好的启迪。
《指标陷阱》读后感(二):《指标陷阱》,一部反抗之作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先说一个概念,“指标固恋”,“指的是,哪怕面对说明此举效果不佳的证据,仍然有着貌似不可抗拒的压力,要去衡量绩效,公开宣传绩效,并奖励绩效。”
大卫·西蒙的《火线》在HBO评论一直很高,被誉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文化档案之一。《火线》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是指标的显著性:以“问责制”(accountability)为标志的“测量绩效”(measured performance)。警长痴迷于完成数字(比方说,解决了多少桩案件,逮捕了多少名毒贩子,犯罪率是多少),并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统计目标,哪怕牺牲效力也在所不惜。政客们也在索要能证明警方成功控制犯罪的数据。故此,警察部队想方设法地不让谋杀案出现在自己所在的辖区:一伙毒贩在废弃的房屋里处置尸体,负责凶杀案件的警司却阻挠手下发现此事,因为这会降低“清除率”,即罪案解决百分比的指标。
剧集的大部分情节都围绕着富有奉献精神的警探展开,他们力争解决一桩某个大毒枭涉嫌参与的复杂犯罪案件。但由于这桩案件要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坐实,警方高层不鼓励他们这么做,高层只希望警探们多逮捕低级毒贩子,积累漂亮的指标;可是不论逮捕多少低级毒贩子,贩毒集团都能立刻换上新人。市长办公室要求在年底之前让重大犯罪率下降5%,只可惜这个目标根本做不到,除非无视实际的犯罪,或是降低罪案严重性。在这些例子中,官员们都参与了“统计数据注水”(juking the stats),通过扭曲实际结果,或是将时间和精力从预防犯罪投入到生产率较低的工作上,以求改善指标。
为统计数据注水的事情还发生在很多行业。比如为了考核数据漂亮,医生就就会避免风险较高的病例;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为了“考试而教学”,完全偏离了建立就够是为了教育这个目的;等等。
我们生活在测量和问责制的时代,我们也相信指标和测量如果运用得好,是有利于我们社会的发展的。可是,这个时代的测量,很多是错误的、过度测量、误导性测量和适得其反的测量。
《指标陷阱》这本书就是一部反抗之作——反抗众多堆砌的数据和问责之作。穆勒这本书不是要揭示测量多么邪恶,而是想指出,试图用标准绩效测量去代替基于经验的个人判断力,会造成哪些非计划性的负面效果。问题不在于测量,而是过度测量和不当测量——指标没问题,指标固恋则有问题。
另外本书的作者杰瑞·穆勒是被誉为最著名的反洗脑专家,他在这本书里展现了剖析和社会理论的高超技巧。对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来说,本书不可不读。
《指标陷阱》读后感(三):指标陷阱,指标暴政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考核无处不在,各式各样的指标针对于不同的方面进行考核。以期取得更高的成果。现如今,每个人的生活也都被指标包围着。你说自己要减肥了,会有人问你,制定计划了吗,每周减重多少啊,减脂多少啊?你说自己要学司法考试,会有人问你,制定学习计划了吗,每周学几个模块啊?似乎好像没有制定计划,没有考核指标的,就不能说自己有目标。实际上,大部分人也都是兴致冲冲地制定了计划,然后便搁置了。有计划,有考核,有指标当然是个好事,但是生活的大小事情是否都需要指标的量化考核呢?美国华盛顿天主教大学教授杰瑞·穆勒在他的《指标陷阱》中给出了答案。
作者在他的书里写道:“无论OKR还是KPI,都可能让人误入歧途!”诚然,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测量问责制的时代,生活在一个奖励测量绩效的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透明度”来宣传这些指标是有益的。但是,用指标和透明度来落实问责制的做法实际上是具有欺骗性的。脱离了实践检验和实际成果的指标考核,事实上显得有些可笑。量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解工作中的任务,确定自己在不同时期需要完成的任务额,但是如果大大小小的事情,无论是否必要,都利用指标将其进行量化,很多时候便是本末倒置了。只注重考核,只为了让指标数据好看,不就成了纸上谈兵吗。
就如《指标陷阱》一书中写道,指标在医疗领域的流行热度实高、潜力巨大,利害攸关。作者以二次入院率为例。表面上看来,二次入院是患者接受的护理不当造成的结果,因此,降低二次入院人数是护理改善的一个标志。实际上,所报告的二次入院率下降,部分原因来自对制度做了手脚。一是医院不再正式劫难返院患者,而且把他们治愈“观察状态”,患者只在医院待一段时间,而且按门诊而非住院收费。二是,吧返院患者送至急诊室治疗。因此,即便二次入院率指标改善,并不一定等于患者护理质量改善。这远远背离了设定指标、改善公共卫生的初衷。单单只是指标数据的好看,不知道是在应付谁,提出指标的人?改革的人?还是普通民众?
诚如作者所说,许多重要事项,对判断和阐释的依赖性太大,无法用标准化指标加以解决。归根到底,关键不在于让指标和判断截然对立,而是要让指标为判断提供信息。
《指标陷阱》读后感(四):指标悖论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指标的牢笼中无法自拔,人们习惯于用指标来对各种维度进行量化,不论这些维度是否适合量化。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数据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性,哪怕这些数据是参杂有水分、甚至是造价的,也在所不惜。从个人、单位,再到国家机构,都迷恋数据,认为标准化测量出来的数据反应了真实的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划分等级,甚至与工资、绩效等直接经济利益挂钩。然而,却很少有人思考,这些数据反映的情况是客观事实的全部吗?这些测量数据的方式真的毫无疏漏吗?是否所有的成就都能被这些指标反映出来,如果不是,那么应该怎样才能获得真实而全面的情况呢?不可否认,这些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杰瑞.穆勒所著的《指标陷阱》一书向我们阐述了作者关于上述问题的思考。从结构来看,这本书可以作为一篇标准的学术论文,分为论点、背景、案例研究、结论、致谢和注释六部分,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思考,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从而形成了这本书。这本书论点清晰明确,论据内涵丰富且富有代表性,论证深入浅出,指导性强,可谓是执政者的必读之书。正如作者在书中所阐述的那样,指标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在某些领悟和某种情况下,指标能为决策者和执政者提供指定政策和衡量成果的依据。但是,过分依赖和滥用指标,形成指标固恋,必然会适得其反。
在书中,作者列举了教育、医疗、警务、军队、商业金融、慈善事业和对外援助等行业大量指标固态造成负面结果的案例。可以说,这样的案例不仅存在于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纵观每年政府对外公布的各部门报告,其中的各种数据都是有各政府职能部门收集整理统计上报的,为了绩效等经济利益和面子工程,各部门在上报数据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对数据进行调整,以使得数据不那么落后于人,甚至显得难看。相应的在指标上做手脚的方法,作者在书中也有阐述,可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以结果为导向的指标测量方式,在实践中也往往使得执行者忽视过程。以现在搞得热火朝天的脱贫攻坚工作为例,国家政策的本意是好的,但是政策落地的过程中存在偏差,各级各部门普遍以数据论英雄,大量基层干部忙于应付填写各种数据报表以应对各类扶贫检查,有的部门和人员甚至或主动或被迫将主责主业放在一边,专职从事扶贫工作,得不偿失。
提到指标陷阱,让我不禁想起最近热门的湖南留守儿童种芳蓉就读北大考古专业所引发的讨论。鼓励最优秀、最聪颖的年轻人就读毕业后报酬丰厚的热门专业貌似是大多数人认定的价值观,社会舆论也往往用这样的指标去衡量一所大学的成败和家庭教育的得失,但是,这种观念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受教育者获得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还是获得个人终身的成长。选择一个喜爱的专业并为之付出青春,是一件能给个人带来终生成就感的事情,能从事自己钟爱的事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这是有益于个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
《指标陷阱》读后感(五):KPI错在哪里?
不管是二十不惑还是三十而已,一入职场,都逃不掉KPI的魔咒。
Deadline不只是line,还会die。
想要的买不起,买得起的看不上,更多时候,决定购买行为的不仅仅是收入,还有各路评价标准。
老板:我不管你怎样做,一定要完成KPI。客户:我只给你三天,要看到最满意的方案。
又来这一套。你以为你以为的真的是你以为的吗?
指标至上,贻害万方。
如果一家医院以手术的成功率作为考核指标,那么外科医生是不是倾向避免疑难病例?长此以往,小而大之,“劣币驱逐良币”必将上演。
如果面对说明此举效果不佳的证据,仍然有不可抗拒的压力,要以这一指标衡量并奖励绩效,就会陷入“指标固恋”。
指标固恋这一概念是杰瑞·穆勒在《指标陷阱》一书中提出的。作者认为指标没问题,“指标固恋”则大有问题,问题不在于测量,而在于过度测量和不当测量。
01 标准化测量PK经验判断
指标固恋的最突出特征,就是想要用标准化的测量取代基于经验做出的判断。对可量化目标的迷恋,就是指标固恋的核心。社会信任度低的文化,导致了对问责制的数字指标的推崇,同时对判断的信任不断减少。高管们不信任下属的经验判断,也加剧了时间和精力的消耗。指标的支持者认为,标准化测量的东西,才能跟绩效划等号。而作者认为,测量有助于帮助从业者评估自身的绩效,但倘若测量成了绩效薪酬或评价的基础,就会出现问题。
02 指标固恋会产生哪些问题?
不是所有重要的东西都能被测量,能被测量到的东西大多是不重要的。单一的测量指标导向容易使人们忽视其他基本目标,而多重测量指标又可能让人们消耗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收集数据。作者认为,将与专业人士的职业精神和判断存在冲突的目标强加,会降低士气。而且,试图迫使人们将工作与预先确定的数字目标保持一致,往往会压制创新和创造力。指标固恋有很多负面后果。比如,短期主义的膨胀,员工时间成本的增加,工作体验的退化,等等。学校、医院、企业等机构遭遇指标陷阱的具体案例均可为此做注脚。
03 怎样既运用指标,又不陷入指标固恋?
几乎所有的组织都存在绩效指标。
请谨记:
测量需要判断。需不需要测量,测量些什么,怎样评估测量内容的重要性,是否将奖惩附加到测量结果上,以及向什么人公开测量的结果,这些都需要判断。请谨记:
指标是为判断提供信息的,比如,为指标分配多大的权重,意识到指标的典型畸变,以及理解什么东西无法被测量。作为一名普通人,睁大眼睛,盯紧KPI犯的错,解压,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