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文集(全九册)》是一本由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0元,页数:30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还。真。的。全。读。完。了。。。。
●:C53/9
●买来快一年了,还没读完
●荣格文集
●喜欢他,,。
●比弗洛伊德进了一大步
●卷一和卷五看的最多,有心理学基础的看合适,小白买了也是落土
●高一那年,买了一套。却只看了三本。荣格的心理学研究方向是宗教以及群体无意识居多。并不过分注重个人情感,而仅有的一部分个体研究——就我所看到的。却是释梦。如果想了解自身,那么还是看看阿德勒的较好。另外,这本书句子很长,恰当的断句极为重要。
作为荣格的热爱追求者,看到这套书出版时,毫不犹豫买回来,首先感谢编辑和译者的工作,基本按照英文本来排的,但是翻译真的可以再好点,太拘泥与英文原文了,没有自己再修饰加工,早年冯川的译本拿来和这个一对照,高下立马可见。
《荣格文集(全九册)》读后感(二):荣格很好,翻译不敢说好
刚刚入手,这一套书,冲着荣格这个名头来的。
有几点意见:
首先,不知道根据哪个版本翻译的,没有个说明,书前没有说明,书后没有后记。
其次,翻译真的不敢说好,文字受英文风格影响很多,读起来别扭。
* 做为医生,我的任务是帮助患者应对自己的人生。我不敢对患者本人的最终决定做出判断,因为我的经验告诉我,所有的强制——无论是提议、暗示、或任何其它说服方法——最终都将被证明不过是对最高和最为决定性体验的妨碍,这种体验就是:孤独陪伴自己的自体,即心理之客观存在。要想找到自身意志力失效之后的心理支撑,患者必须孤独。只有这种体验才能带给他以牢不可破的基础。
* 因而就人格成熟而言,分析手段比建议更高级,建议不过是一种魔术,它在黑暗中起作用,并不对人格提出道德要求。基于建议的治疗方法是欺骗性的权宜之计;它们与分析治疗的原则相矛盾,应尽一切可能避免使用它。
* 心理分析只意味着清除心理成长之路上的障碍,它不是赋予患者以全新的事物。最好是放弃提供指导的任何企图,而只努力解脱心理分析照亮的东西,因此患者可以看清它,并得出适当的结论。不是亲自获得的事物不会长久相信,权威只会使他继续幼稚。他应该调整姿态、接管自己的命运。心理分析的艺术在于一路跟踪患者的歧径,帮他收拢走散的羔羊。
* 在心理治疗中极为重要的是,治疗师不应当不顾一切地努力治愈。必须非常小心: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和信条强加给患者。你必须给患者一定的自由。你无法扭转人们的命运,正如医药无法挽回患者命定的死亡。有时确实棘手的是,一个人为了进一步的心理发展而必须经历的命运,你是否有权利免除。
* 如果认为我们总能够替患者判断出好坏,那就太自以为是了。他可能知道某事确实是坏的、但仍然去做它,然后感到心虚。从治疗经验的观点看,这可能确实非常有益于他。或许他必须体验恶的力量、并相应地受难,因为只有如此,他才能够放弃自己对待他人的法利赛人式心态。或许,命运、无意识或上帝——无论以什么名义——必须给他重重一击、令他挣扎于尘埃,因为只有如此的激烈体验才能取得效果、令他脱离幼稚、使他更加成熟。完全确信于自己无需拯救的人,何以能发现自己丞需拯救?
* 心理治疗师应当自然地有所保留,以防止人们蹂躏践踏自己不懂的神秘之物。这种保留使得他在触及患者的、不同于治疗师自己的神秘之物时,及时退回,并回避危险——不幸这是极为真实的危险——避免以治疗的名义犯下心理谋杀。因为神经症的根本诱因是一种积极的存在,有必要替患者维护它;否则患者会承受心理丧失,使治疗结果蒙垢。
* 只要你能感受到存在人类接触、感受到相互信任的氛围,就不会有危险;即使你不得不面对精神错乱的恐怖、或自杀前兆,也仍存在着人类信任、存在确实的理解和被理解,而无论这夜空有多么黑暗。
* 试图把神经症患者全都硬性归入强迫类别中,是一个严重错误。神经症患者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其社会责任或义务并不需要得到任何提醒,他们天生注定是新文化理念的背负者。对权威的臣服、以及对他们的命定自由的拒绝,只会使他们神经质。只要我们只是回顾式地看待人生,如维也纳学派的精神分析著述中的情况,则我们将永远不会公正对待这些人、永远不会带给他们所渴望的解放。因为如此,我们就只是把他们训练成顺从的儿童,从而强化了他们的致病力量——他们的节制畏缩以及对权威的服从。
* 感觉告诉你存在某物。思维告诉你该物是什么。情感告诉你该物是否令人愉快、是应接纳还是拒绝它。而直觉——这里有点麻烦。通常情况下你不知道直觉的机制。... 所以我这样定义直觉:直觉是经由无意识而获得的知觉。
《荣格文集(全九册)》读后感(四):自觉的灵荣格发现了人的集体潜意识
荣格的一生都在认识真我,他曾有过以下一段话 “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荣格认为,人并非自己的主宰,而主要受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控制。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
在一次的交谈之中,佛洛伊德说:「荣格,我要你答应我一件事,就是永远不要放弃性的理论,我们要让它变成一种教条,一种不可撼动的堡垒。」但荣格对佛洛伊德的性的理论抱持著许多疑点,更无法认同「教条」及「堡垒」这样的字眼,彷佛要压下所有对性理论的怀疑,而这一切和科学判断扯不上关系,只是个人的权威的扩张罢了。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将性欲视为唯一的心理动机,反对将无意识归结为个体无意识,并以之为出发点提出“原型——集体无意识”理论,他发现人的心理结构有三个层次:意识(consciousness)、个人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和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其中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未被个人获得过。荣格认为梦不单代表做梦者过去的欲望,也是做梦者对未来憧憬的表现。荣格认为人类有些思维、情欲、知觉是与生俱来的,他以大多数人都怕黑和怕蛇为例,指出人类对某些特别事物会作出和自己的祖先同样的反应。他相信梦境跟宗教有关并强调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潜藏著一些以我们过去的经验和记忆都难以解释的东西。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和往昔有关的,而且不单是个人的往昔,也和种族的往昔甚至和有机界的整个漫长进化过程有关。基于这点,荣格发现了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存在著一种共有的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他相信潜意识透过梦带给我们的智慧比实际意识的洞察力更优越。
作为一位心理学大师,荣格将其几乎所有的热情都全然地倾注在了对神秘学、宗教、历史文化以及人类精神现象的研究与探索中,这也让他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蒙上了一层精神层面所特有的质朴的魅力。借助现象学的方法和对原型理念的阐释,荣格还原了那个充满着传奇故事与私我神话的内在世界,引领高度工业化和社会化背景下,倍感孤独的现代人回归到了对自我与灵魂的思考和探寻中来。荣格是一位观察敏锐、涉猎广泛的西方著名心理学家,从中国的道家、《易经》、藏传佛教,到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学,几乎无所不包。荣格阅读过大量有关中国宗教哲学文化的书籍,还曾经学习汉字,把汉字当作可读的原型。他喜欢在石头上雕刻,甚至在纪念妻子爱玛的石头上,也用汉字刻着:她是我房屋的基石。而他所刻的最后一块石头上面有一个中国老人的头像,两边是银杏树的叶子,还有汉字刻成的“天人合一”。
荣格的世界性声誉: 1910年,荣格再次出席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并出任国际精神分析学学会的终身主席,后来因为与弗洛伊德发生分歧而辞去这一职务。1932年,以其深邃的思想、不懈的写作和在自己领域中独树一帜的发现,获苏黎世城特别文学奖.1934年,创办并出任日内瓦国际心理治疗医学会主席.193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荣誉博士头衔.1938年,获英国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头衔,并成为英国皇家医学学会成员.1943年,成为瑞士科学院荣誉院士.1945年,荣格七十诞辰之际,获日内瓦大学荣誉博士头衔。 尽管生前就已经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声誉,荣格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自己的“平民风度”,而仅仅在精神上显得是一位“巨人”或“贵族”。然而,对于自己所面对的各种褒奖、崇拜、非议甚至是责难,荣格总是以他始终如一的谦逊视之。他似乎从来没有站到过专家、学者或是大师的位置来看待任何问题。
《荣格文集(全九册)》读后感(五):转帖,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
荣格把整个人格叫做“心灵”。他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它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部分组成。
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到的部分。自我是意识的核心,它由各种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组成。意识和自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人格结构保持同一性和连续性。同时,意识也在不断发展,重新塑造和完善新的自我,他把这一过程叫做个性化(individuation)。荣格认为,个性化或人格的发展并不是以自我为主体的,人格的主体是潜意识的自性(the Self)。
个体潜意识是发生于个体身上的个体经验。它的内容是情结,即潜意识中的情感观念丛。个体人格大多是由其所具有的各种内容、强度、来源等不同的情结所决定的。荣格认为,心理治疗就是要帮助患者从情结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但是,他后来认为,情结不只是消极的,实际上它常常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
集体潜意识(它位于心灵深处,是荣格提出的一个引起最多争议的概念。它是我们人类原始祖先潜藏记忆的储存库,由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常常影响我们行为的各种本能和原型组成。基本涵义是,在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使人类据以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主要内容是本能和原型。)位于心灵的最深层。荣格常把它和原型、原始意象、本能的概念混淆使用。它一般是指,人类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纪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
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本能和原型。本能是先天的行为倾向,原型是先天的思维倾向。原型不能在意识中直接表现,但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原始意象或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最重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
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在公开场合展现出来的人格方面,使人能够对外部世界作出恰当的反应,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但过分认可人格面具,会导致对真实自我的过分压抑。因此,从心理健康的意义上看,必须在人格面具和真实自我之间保持平衡。
阴影是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阴暗的、隐秘的方面。一方面,它与个体潜意识有联系,包括一个人违背道德的所有的体验,一方面与集体潜意识相连,包括心灵内部所有最受压抑的或不发达的部分。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即女性意象和男性意象。阿尼玛是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阿尼姆斯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它们产生于男女在世代交往中对异性的态度和体验。
自性是整个意识和潜意识的人格的代表,是人格发展力争达到的最高目标。它具有超越功能,即产生一种使对立面趋于统一的力量,从而使人格的各个方面保持和谐平衡。
有必要指出的一点是,为了不与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潜意识相混淆,在一般的情况下,译者在表述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这一特定名词时,大都译成无意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比较一下两者的异同。
人格理论
荣格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其动态的流动的复杂的心灵观的基础之上的。荣格对“心灵”(Psyche)一词大概怀有某种偏爱,他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有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心灵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整体,又是一个层次分明相互作用的人格结构。(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三个层次。
我们的儿童时期是无意识的,每天晚上我们都沉入无意识之中,只是在醒后到入睡的这段时间我们多少具有清楚的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究竟这种意识清晰到什么程度,甚至也是成问题的。意识这一心灵现象具有某种狭隘的性质,在给定的某一时刻,它只能包容很少同时并存的内容。余下的一切便是无意识。只是通过意识的连续运动,我们才能对意识世界获得一种行进感,获得一种一般的理解或感知。意识完全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定位的产物。
最初的东西显然是无意识,意识是从无意识状态中呈现出来的。天性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无意识,意识不过是它的产物。意识是一种需要做出极大努力来加以保持的状态,意识差不多是一种不自然的努力。
有关意识的最重要的事实是,没有一个与意识相关的自我,就不会有什么被意识到,如果某物不是关涉自我,那它就还未被意识到,因此可以把意识界定为精神事实对于自我的一种关系。何谓自我,自我是一种复合的东西:首先是对你自己的身体、自身存在的一般意识,其次是你的记忆材料,你对已有的一连串记忆的某种观念,这两类就是我们叫做自我的主要构成物。因此,你可以把自我叫做精神事件的情结,就像磁石一样,这种情结具有巨大的引力,它从无意识,从那个我们一无所知的黑暗王国吸取内容,它也从外部世界吸取各种印象,当这些印象进入自我并与自我发生联系,它们就成为意识,如果不是这样,则不是意识。
在荣格看来,自我是一种情结,当然我们所珍爱的最亲近的情结就是自我。自我总是处于我们的注意和欲望中心,并且是意识的绝对撇不开的中心,如果自我分裂了(就像在精神分裂症中的那样),那么,所有对价值观念的感觉也就不复存在了。你能在意识中分辨出很多功能。这些功能把意识分成两个领域。我所理解的外部领域是这样一个系统,它把从环境摄入的事实、材料与意识的内容相联系。这是一个定位的系统,处理我们的感觉所给予我的外部事实,反之,内部领域则是一个居于意识内容与无意识假定过程之间的联系系统。
意识的外部功能:
感觉:感觉或感知是把物理刺激化为知觉的心理功能,因此,它与知觉等同,必须把感觉同情感严格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过程。感觉告诉我的是某物在,它并不告诉我某物是什么以及与之有关的他物,它仅仅告诉某物在。感觉在儿童和原始人那里具有极为明显的特征。因为它总是支配思维和情感,尽管它并不一定会支配知觉。所以我把感觉看作有意识的知觉,把直觉看作无意识的知觉。对于我来说感觉与直觉表现着对立的两方面或两种相互补充的功能。就感觉是一种基本现象而言,它是某种绝对给定的东西,某种与思维和情感相对的并不从属于理发规律的东西。因而我把它称为一种非理性的功能,尽管理性也竭力把大部分感觉吸入理性联系中。
思维:思维以其最简单的形式告诉你一个东西是什么,它给事物以名称,思维给出的是概念。因为思维就是理解和判断。(德国心理学家称之为统觉)(分析心理学,)思维是一种根据它自身的规律用某种方式表达概念关系的心理功能。它必须被区分不主动和被动的思维活动。主动思维是一种意志的行为。被动思维是一种偶发现象。在前一种情况下,我反这种表现归结为深思熟虑的判断行为。在后一种情况下,概念的联系已经建立,甚至与我的目的相矛盾的判断也已形成——它们在与我的意识目的完全一致上有所欠缺,因而在我看来,它们可能缺乏任何定向的情感,尽管通过主动统觉的行动我可逐渐的获得它们定向的知识。因此主动思维将与我的定向思维的理念相一致。我把定向思维的才能称为智能,而把被动的或非定向思维的才能称为智能直觉或直觉思维。(心理类型学)
情感:通过情调(feeling tone)情感告诉你事物的价值(分析心理学,)。情感主要是发生在自我与某一特定内容之间的一种过程,是在接受或拒绝(如“喜欢”或“反感”)意义上给某一内容以确定的价值的过程。下面要谈谈情感像思维一样的理性的功能。(心理类型学)
理性就是符合情理的即与理智相一致。我把理智理解为一种其原理是根据客观价值而形成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倾向。客观价值一方面由外在事实另一方面由内在心理事实的平均经验建立起来。无论如何,如果就“价值”本身由主体给予而言,这种经验就并不代表客观的“价值”,因为这就等于是一种理智的活动。但是,能使我们大体上宣布为有效的客观价值的理性倾向并不是单个主体的创造,而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产物。大多数客观价值——理性在它们中——经由久远的年代传给我们的情结而稳固地建立起来。由传递下来的无数代人因为同样需求而劳动的有机体,由生命机体的性质大体与普遍而永久出现的环境的限制而相对应的同样需求而稳固的建立起来。它们与相应的功能情结对应。例如,像眼睛,它是如此的完美与光的性质相对应,如果像叔本华已指出的普遍的外部影响相一致的生命机体的反应并不是它的存在的唯一条件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因此讨论一种预先存在的先验的世界理性了。
所有能够思维的人都绝不相信情感是一种功能,而认为它是最无理性的。荣格认为,人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尽善尽美。如果一个人在思维上完美无缺,那他决不会在情感上也如此,因为两者不可同时兼得而总是互相妨碍。因此,如果你想以一种真正科学的或哲学的冷静方式进行思考,你就得撇开各种情感价值。你不可能同时为情感—价值所困扰,否则,你会感到对意志自由思考的重要性远胜于对虱子的分类。可以肯定,如果你从情感角度考虑,上述两类对象不公作为事实而且作为价值都是不相同的。价值并不是理智的立脚点,但它们存在,而赋予价值则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如果你想得到世界的完整图景,你就必须考虑到价值。否则你就会碰到麻烦。对很多人来说,琚显得最无理性,因为你在愚蠢的心绪中感觉各种事物:于是每个人都相信应当控制自己的情感。
感觉告诉我们一个事物的存在,思维告诉我们那个事物是什么,情感则告诉这个事物对我们的价值。此外还有什么呢?人们认为,当他们知道某物的存在、它是什么、有何价值时,他们就算获得了世界的完整图象。其实不然,还有另外一个范畴,那就是时间。事物有其过去并且有其将来。它们从某处来,向某处支,但你却不知道它们的来自 支向,你有的只是美国人所谓的预感。举例来说,如果你是一个艺术商,你预感某件作品出自明朝某大师之手,你有一种预感即那是一件杰作。或者你不知道以后的卖价如何,但你预感到它会上涨。这就是那被称为直觉的东西,这是一种预见,这是一种奇妙的能力。比如,你的病人在心里有某种痛苦,而你并不知道,但你却“知道了一点”,“有某种感觉”,如我们所说,因为普通语言还没有发展到使人能恰如其分的对各种称谓加以界定的程度。被荣格最后定义的“直觉”功能似乎不可思议。正如人们说的那样,我“非常神秘”。这里所说的直觉就是我的神秘主义的一种表现。直觉这种功能使你看见实际上看不见的东西,这是你自己在事实上做不到的。但直觉能为你做到,你也信任它。直觉是一种在正常情况下不会用到的功能,假如你在斗室内过着有规律的生活并做着刻板的工作,那你中不会用到它的。但是,如果你是在股票交易所或东北的原始森林,你就会像使用别的功能那样作用你的预感。例如,你不可能计算出当你绕过树丛时是否会碰上老虎,然而你有一种预感,这预感说不定会救你的命。所以,你看到,其生活向自然状态敞开的人大量运用直觉,在未知领域冒险的开拓者也运用直觉。创造者与法官运用直觉。在你必须处理陌生情况而又无既定的价值标准或现成的观念可遵循的时候,你就会依赖直觉这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