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的感觉》是一部由赖舒·彼查执导,吉姆·布劳德本特 / 夏洛特·兰普林 / 哈丽特·瓦尔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终结的感觉》影评(一):终结的感觉
整部剧的风格感觉和前面两部差别大呀,从拍摄时间来看应该从前年到今年(额…手机从ip5到ip6嘛)这么长的时间,相信整个剧组是花费了大量心血的。但是看到后面四集又给了我一种回到一部时期的稚嫩感,什么鬼?…李洪筹先生埋了那么多伏笔,希望能早点给我们下一季的播出信息,不希望就这么完结了。
《终结的感觉》影评(二):真爱啊
Rampling阿姨好帅气!英气优雅逼人!Emily Mortimer的妈妈好有韵味!最后的故事真相令人震惊……Joe Alwyn的角色太悲惨了……脚爱闻演得很好,一本正经闪烁着睿智的炯炯眼神,斯文鲜嫩又不失霸气的川普头学霸,比英俊迷人的Billy Howle更加帅气和气质动人。插曲都好好听,感觉Jim和Billy的气质对不上。
《终结的感觉》影评(三):后来,记忆就成了故事
之前看《看不见的大猩猩》的时候,就觉得人的记忆真的是非常神奇,后来经过和好友一起回忆往事更是印证了这一点。每个人的记忆都是经过加工的,或修饰或替换或篡改。有时候自己甚至都不确定那样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发生过了,那件事情的真相真的是那样的么,可惜见证者越多,所谓的真相可能变得越复杂。
所以发生的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过了那一瞬间,就都是故事了。
另外,真的非常讨厌像男主这样老是把自己想象成好人的人,但是转念想想,可能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吧。出于保护自己的动机,即使扭曲真相,也得这样想。
《终结的感觉》影评(四):活在美化的记忆中还不如面对残忍人生
两个小时无字幕节奏慢对我来说略吃力,旁边的大爷在中途睡着了。
但全场那么多人都在认真看,所以我也不敢中途跑。看到最后竟也被打动了。
影片中出现了我最最熟悉的highgate地铁站,自己竟小雀跃了一下,哈哈哈。
我觉得人非要等到那个时候才醒悟未免有点太晚太可惜。无论发生什么,永远不要试图去伤害他人才是我们应该谨记的吧,这样未来的遗憾和心痛才会更少。
人或许都更愿意活在自己美化的记忆中?无论如何,还是真实更重要啊。
真实的人生才值得纪念。如果搞不清楚,那就及时去问清楚,及时去道歉好了。误会总是最可怕。
必须吐槽一下,这可是布克奖得奖作品啊!拍得这叫个啥,是不是剪了很多内容啊?!剧情不连贯,剧情交待不清楚,有的地方过于含蓄;正叙和插叙过渡很有特点,还有老年托尼的穿越,很有意思的。
但是没读过这本原著,再没有弹幕帮助,真的根本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意思!有点糟蹋了这个作品的好主题。
我们的记忆是如此的不可靠、伪饰!我们是多么不敢面对自己曾经的恶毒和真实的自己。
一堆好演员啊,演技全部在线啊!但是没有好剧本,也算是白搭了!
表白米歇尔道克瑞气质太好了!马修古迪,只要镜头扫过他,他就是焦点、他就是中心。主人公托尼的扮演者,之前奥斯卡男配得主,实至名归,他充分展现了托尼的自私,自我为中心,恶毒,却不自知。夏洛特兰普林高贵、疏离的气质。
这个电影最大的贡献,就是集合了这么多演技好、又低调的演员。
《终结的感觉》影评(六):影片的无意义,正如人生的无意义
一部神神叨叨的影片,我想我能看完的原因大概有两个,其一,他那不浮躁的音乐,其二,影片神叨的水平同我的人生有的一拼。
看到最后,我大概明白了这片子想讲什么。我可以用两种不同的风格将其描述出来。第一种借用影片出场不多但其强大的精神力贯穿全片的艾德里安。
他在一节历史课上对历史作了这样的定义:历史只不过是记忆的不完美,和史实的缺失,相交融而形成的一种所谓的确定性,by 帕特里克·拉格兰奇。
把历史两个字换成人生,大概就是这部影片的主题了。
第二种风格,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回顾我的一生,有开心,有痛苦,有遗憾,有激动,什么情绪都体验过,但什么情绪也留不下来。一会儿厚重得像一本书,一会儿又轻的像一阵风。不论是留恋过去,还是期望未来,我那精彩纷呈的一生,也是毫无意义的一生。
人生,即璨若星河,谬以无间。
《终结的感觉》影评(七):人一生中有多少记忆是说给别人听的故事?
《终结的感觉》是一部好电影,我很喜欢。
人一生中有多少记忆是说给别人听的故事?日子长了,连自己也信以为真了。假如我们从未思考过为何而活,可能我们从未活过,可假如我们始终纠缠于为何而活,又会错过很多东西,譬如诸多活着的简单理由。
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其他问题,诸如世界有三个领域,精神有九种或十二种范畴等都是次要的,不过是些游戏而已;首先应该做的是回答这个问题。
但当这些被青年们轻佻地谈论起时,他们所关心的,仅是自杀的方式,好奇究竟是希腊式还是罗马式。故而,草率地将如此沉重的拷问加之于他们,算不算诱杀?
故事讲得很精彩,有小说为基石那是完全不同的,改编得很从容。一段初恋,几个同学,一个“情敌”,一段不伦恋,两条自裁的命,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误会,当它终于被解开时,生命的最后时光尽是释然,一切过往也终于变得有了意义。
《终结的感觉》影评(八):与原著相比,电影拍的相当无趣
今天一口气囫囵吞枣式看完了原著,巴恩斯的《终结的感觉》,看完之后意犹未尽地找电影来看,但是看到一半就不太能啃下去了,对某些地方的改动甚至有点让人讨厌,删减去的地方也很遗憾。
首先不得不说在原著那细到可怕的描写轰炸之后,不太能适应电影里这种大概英国特有的苍白对话——也就是说,呃,比如托尼和维罗妮卡两个人站在桥上那个地方的对话,让我觉得单纯有点浪费时间,尴尬无聊得抠脚,还不如直接剪了。
改动的特别不喜欢的一个地方,是老师问历史是什么,原著里是一个一个点名,电影里托尼的回答竟然是在芬恩回答的时候插嘴说的,老英伦绅士了。芬恩那段惊才绝艳的回答在电影里稍微地被改动和调换了顺序,演绎得竟然让我看出了中二的气质,配合那个扔苹果的细节和玩笔打响指,实在尴尬。
只能说导演删了太多精彩的细节,却又画蛇添足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细节,导致观感很差,当然原著托尼的内心戏是不可能原封不动搬到荧幕上的,而很多精彩的东西大多通过托尼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电影表现出来比原著肤浅本身就很无奈,我期望太高了,结果越看越失望。
《终结的感觉》影评(九):短评都不够吐槽的
终结的感觉…就是琐碎而混乱,收一个快递的过场戏,都要请快递员进屋喝茶强行多加几个镜头。阿尔文的戏份给到最少,最后莫名消失了,最后最后才知道他的角色自杀了…而同时拍一个糟老头子跟前妻、前女友、快递员、基友、弱智孩子的老师…喝茶吃饭闲扯淡的镜头数不胜数!卧槽这什么思维方式?!
到最后等于什么也没说,孩子到底是谁的?阿尔文的日记到底写了啥?老太太为啥要把跟男主毫无关系的日记给男主?最后又说烧掉了?你丫逗咳嗽呢?!
反正这个装逼片小说的主旨就是说外人永远无法知道事实真相呗。既然如此我也可以大开脑洞,比如那弱智孩子是老太婆和自己儿子的乱伦产物(不然给女友哥哥专门写段对话是什么意思?而且完美解释了孩子为啥是弱智)。再比如阿尔文的日记里写的是其实他爱上的是男主,所以这本日记才一定要给男主看啊!
既然创作者都这么不尊重自己作品了,作为观看者更可以随意歪曲咯,毕竟,不可能知道真相,right?
想听阿尔文的英音,结果他的戏份也就10分钟。找个蓝光版CUT一下好了。
唐家屯大小姐的戏份,完全没有意义啊...有颜有演技的卡司,就这样被浪费掉了。
太糟心了。
《终结的感觉》影评(十):还有多少个我不认识的我
这是一个文学荒芜的时代,我个人这么认为,但伊恩·麦克尤恩和朱利安·巴恩斯还行——多荒芜的时代英语也不应该荒芜。只看过一点朱利安·巴恩斯,暂时看不出大师相,但很英式的似有若无。
电影几乎是英国的全明星阵容,Jim Broadbent,“斯拉格霍恩教授”;Harriet Walter,精明优雅的女校长之类;夏洛特·兰普,妖孽和传奇;Joe Alwyn,李安和霉霉的共同新宠;大小姐米歇尔·道克瑞;詹姆斯·维尔拜,昨日的美少年“莫里斯”,今日的秃头背影;《赛点》的“克罗伊”Emily Mortimer。
电影显然并不成功,文学类电影剧情不足是自然,也不需要追求残酷和深刻,但英式的精致冷调也从缺,全片大致波平如镜地度过。运镜和音乐倒一贯的好,好得让人忘记了它的存在。
文学走到今天,很难“文以载道”了,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很闲散,这里那里,点点珠玑。
电影里似乎什么都没发生,故事铺陈几乎都是旁观、侧写,并且语焉不详。
Jim Broadbent越老越妖精,他那张老脸与无趣绝缘。他也没干什么,就那么晃来晃去,言语刻薄傲慢,但就是趣味十足。他会向前妻回忆他年轻时怎样自慰,还理直气壮地说那是我的性挫折过程。女儿和爸爸一样,带小孩回家会故意在爸爸面前提到“阴道”……虽然也有残酷,但故事却主要是令人诧异的误读,人生仿佛存在着无数旋钮,打开一个,就会产生n个不同的版本。
Joe Alwyn存在于Jim Broadbent的年轻时代,既脆弱又危险,他说“自杀是最大的哲学问题”。
电影的结局甜美得过分,被错译的一切人生都得到了平衡。
英式影剧中的人永远是密藏,个个象暗蓝色的女贞子,又硬又实,感觉眼睛和全身都看蓝了。文学的人生进行到现在也需要自“戏剧腔”上降落下来,平淡、平凡,甚至平庸更广泛。朱利安·巴恩斯写下的就象那些女贞子,象渔网上那些在阳光照耀下象珠子一样闪光的结节,拾起它们,象拾起一个被揭开的人生。仅仅是消退的记忆或者误读,就是连环的终生大错?
The Sense of an Ending的视角让一切都变得不确定,我能看到自己的几张脸?对他人的认识能有多错?在时间和记忆的深处,每个人都一身光影,每一点都莫测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