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土耳其狂欢》经典影评有感
日期:2020-08-04 19: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土耳其狂欢》经典影评有感

  《土耳其狂欢》是一部由保罗·范霍文执导,鲁特格尔·哈尔 / Bert André / Jon Bluming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情色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土耳其狂欢》精选点评

  ●与其用一点点激情微光去试图点亮死寂人生,还不如趁早理性面对万古长夜事实 20110212想

  ●刚看开头时还以为是性变态杀人狂~

  ●可以这么疯狂.....要有多爱,才会捞起你的粑粑看,才会病得要精神错乱仍在你旁边,难得这么夸表演,却不觉得造作

  ●4.0。1.拉链卡住了谁的鸡鸡,镜子卡住了谁的身体。2.鲜花之下,只有蛆虫。3.极致虐恋背后,有太多灵肉分离的阴影时刻,卡链的阳具,癌割的独乳,怅然骤雨疯狂的餐桌垃圾堆的婴偶,飞走的红嘴鸥。

  ●盲目的狂欢,赤裸狂喜,不作不死的狂恋,最终却以悲剧收场。范霍文的情色暴力重口味之路由此确立

  ●原来是《本能导演早期的作品啊,失敬失敬!

  ●男主屌爆了= = 女主丑爆了还尼玛美艳请问骚什么时候等同于美艳了= = 故事讲得还比较引人入胜加上捞粑粑等重口味桥段= =

  ●里头的人不仅都跟疯子神经病一样 而且像没有文化野蛮人般粗鄙 我好像穿越到了原始社会 这种人哪里会有什么深爱

  ●一半已经鼻酸眼热了,到最后已然……他终归会明白,她离开是因为爱他。她知道那个可以用手检查自己大便男人已经可以承受一切了,可是她还是不愿意让他痛苦。于是她选择了一种决绝方式离开,可是终归命运是要他们一起走完一个人生的。这一切只是因为爱!

  ●Blunt yet convincing. A little discomfort flowing through, bitterly funny.

  《土耳其狂欢》影评(一):关于爱情

  男主是一个行事天马行空艺术家。女主天真烂漫,像一块未经雕琢璞玉

  初遇没几分钟就搞上,两人很疯狂,想到死侍和她媳妇相遇的场景,二人的疯狂相互契合,于是天雷勾动地火

  父亲重病,男主对女主关心支持不够,因爱而继续疯狂占有女主身体,女主嫌隙宠溺自己的父亲去世,女主随男主回到阿姆斯特丹,为生活打拼,搞艺术的人大多窘迫,女主也打工挣钱就是没有办法的事了。但她终究不属于工厂这样的地方,干砸后回,接着是卖画风波,互相吵起来,这里两人关系大有崩塌之势。好在中饮酒缓解二人紧张场面豪放浪漫

  后面吃饭这场戏很契合题目狂欢二字,鲜红色画面歇斯底里人群。看到这里,心里暗想星爷电影里有些无厘头场景的灵感是否取自这里。

  嫌隙裂变成科罗拉多大峡谷,爱已成往事然男主的心始终不渝。女主继续放纵般地追寻自由,仿佛之前的人生一直被囚禁一般。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大美利坚并非她所想,除了男主,她的疯狂一般男人可能也驾驭不住。

  女主回到阿姆斯特丹,男主飞奔向约定地,思君心切。女主突发疾病,男主在医院陪伴女主度过最后一段时光。

  那段失恋的颓废期,整日整夜坍卧在床,一次次在脑海中想象对女主及新欢的报复。爱之深,恨之切。

  想要留下的留不住,放飞海鸟那刻,他心想,你想飞,那就飞吧,飞得越远越好。

  海滩边嬉戏时响起的小提琴声,悲怆哀伤,明明那刻,彼此水乳交融,灵肉相合。至结尾处,口琴演绎,我呆坐,目不转睛,我的心也灰暗一片,仿佛我也失去了心中所爱。

  《土耳其狂欢》影评(二):所有愤世嫉俗者,都曾是被生活伤害过的浪漫主义者

  

所有愤世嫉俗者,都曾是被生活伤害过的浪漫主义者

保罗范霍文导演的电影具有鲜明的个性气质,无论是《本能》、《黑皮书》、《她》等等,都夹杂着一种野性、欲望、危险、浓烈但又真实的感觉。

许多让人看不惯的愤世嫉俗者,都是曾经被生活伤害过浪漫主义者。当最初支撑着对生活一腔热情的浪漫与理想被沉重的现实击碎,他们变得执拗而充满攻击性,仿佛是祥和世界中的敌对者,常常会做出一些没来由的对周围的人和自己都不好受的事情来。人们会说这些人道德败坏、一事无成,然而,许多时候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理性解释不了的东西,其根源更接近于人性。

如果艺术家变得循规蹈矩,何来艺术?艺术某种程度是对现实世界的反击,其产生和传播来自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人们都向往轰轰烈烈和浪漫致死,但现实最终大多数都会归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桎梏,平淡是真。影片中一开头男主角的生活混不堪,颓废淫靡,谁看了都会觉得厌恶。然而,当你看到他在海滩边放飞鸽子的那一刻,突然就释怀了,他付出的是真爱,爱她就放手让她走吧。

诚然,美丽的鲜花下爬满了蛆虫,欲望和极端的背后是无尽的沉沦与深渊。

有人说,幸福生活的奥秘是对于平衡的掌控和驾驭,这当然没错。只不过,瞻前顾后中少了一种极端的热烈和喷涌而出的真实,它便丢失了些什么。所以,当你还年轻,当你有机会浪漫致死时就去吧,别想那么多,人生很长,热烈终会消亡。

  《土耳其狂欢》影评(三):记录每年再看一遍后的感想

  英文字幕版 https://youtu.be/scB0Dvw3gFo

  2019-3-11 导演Verhoeven关于本片的访谈节目https://youtu.be/dVZJr1CcRw8

  19年2月,离上次看一年多了,离第一次11年底在南京的时候看这片,已经七年了。如今我的头发大概和Eric一样长。记得梦姑娘还说喜欢我的长头发,说,剪短了我就和普通人一样。分手的痛感已经消散多时,但是我还是想念她,期待再相会的心情,也和Eric一样。这部电影,如果你愿意去解读各种细节,可以非常深刻,对太多的象征符号。比如,Olga在清晨临死的时刻,还想举起假发,让Eric再看她一次,当她终于看到 坐在医院高楼窗边看阿姆斯特丹*风景的Eric扭头注意到她的动静时,她终于用尽了最后的力气而瘫下,似乎满足了最后的愿望。而那假发,最好被垃圾车吞噬的头,成为全片最后的画面,也是满满的象征。

  *据导演说是鹿特丹的医院

  真的每年再看一次都能哭一次。这片是我心中永远第一,因为加了个人体验,和在荷兰的那些年。

  =最短分隔线=

  18年1月刚与梦姑娘分手时看,已经有点忘了当时的感受,大概很痛苦吧。~补充于19年2月

  17年4月和梦姑娘夜里一起躺在她家客厅沙发上,拿着我手机里存着的这片,对着英文字幕看。当时刚认识她。她看完后对我说,“我的命真好”。~补充于19年2月

  15年第三次重温,留意到很多遗漏的细节。狂荡的情节,配合极含蓄的表现手法,台词精简而雕琢,用镜和色彩创意丰富,音乐给电影注入灵魂,片尾半音阶口琴的沧凉感。满满的对冷漠虚伪的制度和人情的无声控诉。人在荷兰,感触更深。

  《土耳其狂欢》影评(四):废墟

  If I should meet thee After long years, How should I greet thee? With silence and tears.

  告别一年后,男主在服装店偶遇女主,就像初识时男主在公路上搭车偶遇女主,没什么理由,爱到浓烈性起时为情人画的春宫图,在穷困潦倒时自然要卖掉换面包,要是实在穷疯了,人死了尸体还能卖给医院捞一把,吵架时要头也不回地冲出门外,如果下起了大雨就在雨里洗个澡,喝杯红酒,和好后继续做爱。

  所有的一切都顺理成章,直到女主向男主咆哮:你一天要和我做十次爱,剩下的时间就是让我举着那个破娃娃!

  啊……我也好喜欢导演拍他们做爱,直到导演执行了他神圣的不可抗拒的使命,“每个人都将杀死他的最爱”,我才醒了,同女主一起醒了。

  正所谓,鲜花下爬满蛆虫。

  《阿黛尔的生活》里文学课上有这样一段:希腊神话中,安提戈涅违抗王命埋葬叛乱兄长说不的那天,就是她死的那天,悲剧无可避免,因为它关乎永恒,关乎那些超脱时间性的东西,它与规则有关,与人类内核有关。

  我们睡觉时喜欢吮吸大拇指的女主的悲剧爱情大概是从她抵抗母亲的命令时开始的,大概是从她出生时开始的,大概是从她没出生时精卵里携带着劣质基因开始的,或者是从她被男主爱上开始的。(吮吸手指的习惯象征着她不成熟的人格,这在她患脑癌后躺在病床上回归本性的疯狂行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女主的人生在电影里被绝症截成两段,而男主因为爱一直都很完整,放掉的海鸥,烧掉的假发,导演在观众面前给了男主一个成长的机会,女主呢?

  《荣格自传》疗救心灵一章中,作者提供了几个在苏黎世大学精神病院见习期难以忘怀的病例,其中一例讲一位老妇总是做制鞋的动作,后来患者死去令兄出席葬礼作者才得知症结所在,原来患者年轻时爱过一名鞋匠但对方不愿娶她,那时她就开始精神错乱了,制鞋动作表明她至死以情人身份自居。女主的脑癌症状看起来更像个神经病,我宁愿把她理解成一个被爱的记忆折磨疯的人,后来她的脑袋上开了一扇门,肿瘤组织被抽走,其实是她们的记忆被抽走,所以她死了。

  狂欢过后是废墟,电影开场男主光着身子躺在画室的床上,一片狼藉。

  爱情要千千万万男女的身体来祭奠,通往爱情的捷径就是先牺牲自己。

  《土耳其狂欢》影评(五):It hurts to love an artist.

  看片子的缘由还是在《香草的天空》下的影片推荐里,上网查了查资源,只找到在线影院,左下角黄色的水印写着赌场信息,片子的顶部不停滑过色情片网站的推荐。

  影片内容和片名一样,充满了疯狂。

  Erik本不是普通人,他作为一个雕塑家抵抗客户的要求,为了忠于《圣经》不改雕刻的蛆虫,大闹了庆祝的午餐宴,偷了聚会上一位贵夫人的皮草,和身上蓝色的运动衣相衬显得有点滑稽怪异。他的为人有时候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招人讨厌,他不顾别人的眼光,不顾这些所谓处世的“规矩”,他活得很潇洒,在和Olga相爱的时候也从未改变,但在妻子选择离开后,他的潇洒还在,却少了几分,从前还算整洁的住所变得像一座废墟,自己也是满脸胡渣,只穿着橘色的背心,意淫着自己如何谋杀前妻和情敌,从睡梦中醒来却只是转身对着墙上旧时爱人的半裸照片又来了一次孤独冰冷的自我取悦。

  Erik第一次带Olga回家的时候,和火辣的小情人在镜子前拥吻,他撩开她的后裙摆,在橘黄色的灯光下观察她的臀部,在Olga的惊诧下又是精妙的一次旋转拥抱,他拉开她前胸上的拉链抚摸,他觉得这很美,天然的人体,拥有最完美的样子。他是一个雕塑家,他雕刻一个人所有的部位,不管是四肢还是那些私密的地方,对崇高艺术的欲望胜于做爱的渴望。

  他把镜子放在床的前方,有一个镜头是Olga抬起头看到了镜中的自己,这是一个很美的镜头,或许等Erik从厕所出来他们就会翻云覆雨,可是彼时女者已经睡熟,Erik没有叫醒她,而是坐在旁边观赏着她,又或者是仰慕着她与意味着Olga的这具完美的身体,这一瞬间他是多么温柔地爱她,从外到内。

  Erik潇洒得让人有点可恨,偷了皮草,搅了饭局,搭车却立刻和女孩车中激情,拉链还不小心夹到了小兄弟,他们说笑着,他想帮她穿上偷来的衣服,紧接着就迎来车祸,他在一片明亮的日光下抱着受重伤的Olga求救。我那一瞬间看到这样的镜头,这样的阳光,我觉得这本就应该充满爱,因为日子是这样明亮,这样的一天应该值得世间所有的爱才对。

  他们结婚的时候正赶上另外的一位怀孕新娘,她在所有人的面前“湿”了,被搀扶着离开的时候衣服上滑落下的血印。Olga望着新娘出神,她不想变成这样。看到这里时以为Olga会悔婚,但是这让人焦虑的镜头一转,两个人都笑着说“我愿意”。

  Olga对Erik疯狂举措的不理解是在海边时,Erik捡到一瓶松子酒,不管是否过期喝下后装痛苦,她那时暂时倦了他的无厘头;是在看到他对待东西的残忍,她对他的暴力无法苟同;爆发在Erik用两百块钱卖了一幅画——画上他们正在做爱,这像是被暴露了所有的隐私一样,她觉得羞耻而愤怒。这是Olga难以忍受的,但Erik不能理解她,他觉得这很美,人的性欲是本能,卖这样的画也算不上淫秽,但Olga不像Erik那样拥有一个艺术家的思想,而成为一个艺术家妻子,她只是在工厂做着牛奶工。雨中的争吵中两人又亲吻起来,但在裂缝出现后,一切都不会再如从前。她开始想念以前的生活,她渴望社交,渴望仰慕,她被这个自由的艺术家束缚了,她要离开。

  影片中两人所有共同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都是在夏日,想来夏日恋情,似乎在迷人和难忘中也添加了一丝悲伤,因夏日易逝。在结婚后两人骑着单车妨碍交通,跟被热闹的司机宣布他们新婚,这种疯狂的恋爱状态是两个普通人在一起时怎么也不会有的,只有和本身疯狂的人才能实现,和一个什么都不在乎的艺术家、雕塑家。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应该是很强大的,可是一旦他在乎了什么,他很容易就被击碎。

  Erik精心准备的晚餐泡了汤,家庭聚餐上的色调是鲜红的,迷幻而失衡,所有人都在大笑,只有Erik感到痛苦不适,连他最爱的Olga也在这疯狂的行列。他们的疯狂是不一样的,Erik的疯是疯癫却浪漫而不受拘束的,他们的狂欢则是世俗昏庸而充满腐败的,对低级欲望的妥协。

  看到妻子吻了另一个人,他吐了。他是多么纯粹的人啊,他厌恶谎言虚伪,为此从来没给丈母娘好脸色,在敬重的老丈人葬礼上也丝毫不给面子,他爱着纯粹的美,在后来看到回国穿着变得鲜艳却烂俗的Olga,他保持着笑容也仅仅是因为他还爱他。无论多少次他幻想着指她于死地,无论多少次他带着形形色色的女人回家,他一摸,就知道那不是他爱的人,那不是他真正的动机。

  《Young and Beautiful》那首歌里唱,若是不再年轻貌美,你是否还会爱我如初?Olga回来时尚还年轻,但病魔不会因此作罢,她在病重中逐渐失去阅读能力、失去思考、失去理智、失去感情,直到最后失去了命,在一个如此简单清冷的早晨,只有她的前夫陪在她的身边。那个初识的夏天她一头红发地与他相遇,在生命中最后的时间里,Erik带着一顶红褐色的假发来找她、照顾她,他知道她爱美。

  “好看吗?”她这么问。

  “好看,像俄罗斯的女人那样。”

  Erik这纯粹的爱太让人难以接受,但陷入爱的艺术家又怎么能承受这样的情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土耳其狂欢》经典影评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