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7-27 23: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读后感精选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是一本由潘菽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7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古代理学思想》精选点评

  ●大小书 新京报书评周刊

  ●对古代的心理学思想进行分类,通过此书可以对古代的心理学思想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不过因为是相汇总,所以涉及到的理论比较多,有时候容易混淆,要慢慢

  ●超有“时代气息” | 作为书目索引挺好的

  ●受xxx影响太重,一言难尽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读后感(一):是心理学思想还是哲学思想?

  其实第一眼看到此书的书名《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时,我的心中是有一丝疑惑的。在我印象中心理学似乎是这些年才行起的玩意,并且应该是从国外传入,算得上是舶来品。感觉“中国古代”和“心理学”两个词放在一处似乎是怎么也挨不上的。不过或许真的是我想的有点多了。人的心理活动自然是随着人的存在而存在。不是等你去研究发现时才被创造出来。他本来就摆在那里千百年,只是在等待着有人去研究寻觅而已。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的潘菽先生就将其对于中国古代心理学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整体,并且极具创造性的将我国的古代心理学思想分为范畴这本《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便是其对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荟萃集成。

  其实细细想来,在我国的古代有诸多著名的思想家,其所著的诸多著作大多被我们视作在哲学的范畴。但是其实哲学的内容本就是依托于人的思想以及各种心理而成,与心理学思想其实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如果我们在研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将其衍生到心理学思想的内容上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不对地方。而纵观潘菽先生的这本书,其实便是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为依据,发散至心理学的范畴。

  不过二者终还是有所不同的,作者在此书的一开始也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一番论述。认为要想区分哲学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什么在这些众多的哲学思想中,什么是我们所要挖掘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而什么不是,。认为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就应该到持唯物论的思想家或是前进的思想家那里去找,而对于维心思想家的理论,倒也不是完全否定,只是认为至少暂时不必去那里寻找。并且根据这些提出了人贵论、形神论、性习论、知行论、六情论以及唯物认识论(后做过增补,形成了其所研究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七大范畴)。

  这并非是一本单纯讲述心理学思想的书籍,在其中还将看到诸多中国哲学思想内容。作者的目的讲述古代心理学思想,但是给人的感觉却还是在讲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这些古代思想著作中将与心理学有联系的部分挑捡出来了。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不妨一读,对心理学没有兴趣的也建议一看。当下的主流是鼓励我们多多了解传统文化以及国学知识。就算是心理学思想入不了你的眼,通过此书多了解一些古代思想知识,还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读后感(二):国学中的心理学知识

  国学中的心理学知识

  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读过国学,也读过近现代的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入门书,但真的很难把这两个类别的书放到一起去思考,这是我的浅薄。第一次听说潘菽大师的名字,也是第一次看他的著作,这也是我的浅薄。都知道国学博大精深,但从来没有想过从国学中学到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但这本潘菽先生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就做到了,它梳理了国学中的心理学基础,并从中概括了七个范畴的心理学思想:人贵论、形神论、性习论、知行论、六情论和主客论。虽然阅读的过程中还不能立刻接受潘菽先生的心理学思想,但这必将对我的国学、心理学学习提供一次非常有趣的体验,未来通过不停地消化、吸收,相信能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大师的心理学知识。

  我们都知道,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知识宝库,任何现代知识都可以回溯到国学之中,寻找历史的渊源和成长的印记。国学给我们在哲学、社会学等方面都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源泉,包括心理学,例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身体和精神的关系、天性与习惯的关系等等。心理学本身就是从哲学、社会科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学科,近现代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更注重是人的心理成因、机制研究,以及对于外界影响的反馈;通过心理学我们能更清楚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和个人心理活动。从国学学习中领悟心理学知识,能更明白心理学的国学特别是哲学方面的背景;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国学,也能得到国学对于人的尊重、身心关系的和谐、知行合一等方面的理论支持。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读过国学,而在成年之后更注重的是知识的运用和生活的感悟,读这类思想性的书,有助于我们把以前的知识点串接起来,结合我们目前的生活进行思考。例如书中提到的“善恶论”,人之初到底是善还是恶?相信很多人都考虑过这个问题,从诸子百家的著作中也得到很多提示,也得到过自己的答案,但很少从心理学方面去思考这个问题吧。记得看过一位心理学专家的书《嫉羡与感恩》,书中就是用刚出生孩子对于母亲乳房的态度,揭示了一种婴儿可能具有的善恶观:婴儿因为饥饿,对母亲的乳房产生嫉羡的态度,进而对乳房进行攻击;婴儿因为得到乳房中乳汁的滋养,又会产生一种感恩的满足。所以,婴儿都存在这种心理上的双重性,我们更不好判断一个成年人的善恶了。因为每个人做一些选择的时候,必然带有相应的理性分析:我做这件事情,需要什么“成本”,可能会有什么“收益”,然后来自周边环境的影响是什么,我自己的主观愿望又是什么,等等。

  本书是作为纪念潘菽先生所编,因此书中的一些内容阅读起来不是特别地顺畅,部分内容还有重复。潘菽先生本人也是国学方面的大师,他对于经典的引用顺手拈来,一些理论的考据也比较冗长,对于国学基础稍差的读者来说读起来比较费劲。如果缺乏一些小故事的佐证,心理学知识会显得更加枯燥,在时下讲究通俗易懂、带有一定趣味性的要求下,这本书可能差强人意。带着耐心慢慢读完,就会发现自己对于国学的理解更加深入,而对于心理学上的扩展,也会带来一些惊喜的。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小书,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还可以拓展去阅读潘菽先生的《心理学简札》和《潘菽全集》,这样就可以对潘菽先生的心理学思想有更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近年来中国心理学方面也有很多的成就,但也很少从国学之中去汲取营养和精华,更多是从西方心理学中得到借鉴和启发。学术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在于兼容并包,相信借助国学之中的心理学知识,能为现代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助力。

  2018-7-11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读后感(三):荟萃中国古代思想精华

  中国古代的朴素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召育出了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一大批先哲,比如《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这些古代朴素辩证法,直观地认识到一切都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之中的现实,但是缺陷也很明显,缺乏理论根据和严格论证,大多都是猜测,直观感受。其次,心理学从哲学的范畴里划分出来并得以发展则是近代中国以后的事了。所以,这本《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看到书名是有点耐闷和好奇的。

  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并以此来对人民大众的生活产生影响,离不开像潘菽教授这样老一辈的先行者的努力,虽然古代心理学这样的命题对我们来说很是有些生涩,但若是能用现代的科学分析方法重新梳理古代朴素哲学,倒也不失一种新鲜的方式。这也是阅读此书的目的所在。

  在这本《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专著中,作者将许多古代先哲的理论思想一一提出来,单章详加分析,对大多数似是而非的理解之处,也一一阐明要意。全书分为八章,明确了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将一些中国传统理论,如人贵论、天人论、形神论、性习论、知行论、唯物认识论等的研究成果汇集成书。将这些命题置于严谨求实的心理学理论框架中,针对中国心理学这一大命题提出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人的本质、人与自然、人的身心关系、人的意识、心理活动等等。——其实,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些都属于思想学、属于哲学的范畴,并非一定是要挂上心理学的标签。

  对此,我的理解是,潘菽将其心理学的认识还是以哲学为基础的,但是潘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先行者,他对中国古代哲学中心理学的因素做出的努力,又有知本溯源,了解过去并为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功效。心理学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各种理论绽放,也是中国心理学发展的繁荣。

  尽信书不如无书,潘菽先生以其批判精神对中国古代心理学的精华与糟粕进行细分取舍,知行合一,知行并举,终成绵延不绝充满生命活力的唯物论思想体系。读完此书,读者会对中国古代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升华等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将繁杂的知识精炼成浅显易懂的话,由此可见潘菽先生的专业造谐及人品格局,潘菽先生的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法依然有蓬勃的生命活力。

  正确的教育理论,教化万众,国强之本。潘菽的这部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无疑答疑解惑,有很好的指引之力。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读后感(四):从传统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现代科学,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学术范式都是由西方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建立的。自西学东渐以来,中西思想文化激荡交融,但基本上就是我们受西方影响、向西方学习、不断融入西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人一方面在传统文化中浸淫日久,拥有深厚的传统学术素养,另一方面又主动适应新形势,在接受西方现代学术训练,并以此来改造或融会传统,遂成为某一现代学科在中国的开拓者、奠基人。潘菽老先生于心理学便是如此。

  百度可知,潘菽老先生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他生于前清,成长于民国,毕业于北大哲学系,芝加哥大学博士,30岁时即晋升教授,是南京大学首任校长,主持创建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一生致力于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提出心理学既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社会科学,而是具有二重性的中间科学的观点,对心理学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尤其主张要有分辨地继承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发扬国光、古为今用,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明确了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主导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心理学的构想和框架,新中国心理学工作的主要领导者,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和理论心理学的开拓者。

  潘菽老先生在这本书中(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他诞辰120周年将他有关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多篇文章结集而成),将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概括为七个大的范畴,并逐一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七个范畴分别是:人贵论,人是世界万物中最可贵的,贵在有智慧;天人论,讨论关于人和天的关系;形神论,即心身论,说明心和身的关系;性习论,论述生性与习性的关系;知行论,说明知和行的关系;情二端论,即把的人七性六欲分为好(爱)和恶(憎)两大端来认识;对认识问题的唯物论,即关于人认识问题的唯物论思想传统。由此,他对中国古代心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建立了基本范式。

  从这本小书中,我们不但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而且能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习潘老先生的为人为学之精神。一是坚定的文化自信。他认为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是一个丰富的矿藏,和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相比并不逊色,而是各有所长,水平大体相当。他主张认真整理这份丰富而可贵的遗产,以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这反映了他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二是严谨的治学精神。他在这本书中引述了大量的古籍原文。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寻找和发现关于心理学思想的论述,需要遍读、熟读诸多古籍,是一件耗时费力且未必有结果的事情,但潘菽老先生做到了,而且有所归纳、有所取舍、有所阐发,充分证明了他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三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这本书中无处不透露出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他认为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主观反映活动,而这种反映活动的真实或正确与否就取决于它与客观事实是否相符合,而在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进行分析时,也着意从中找出唯物论的合乎科学的心理学思想,以此来阐释和改造心理学。

  我喜欢心理学,认为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是最丰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不象潘老先生这样能够用事实说话,从典籍中寻找依据,我只是从中国语言中察言观色、利令智昏这样的词语上,从中国历史中那么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故事上,就可以知道中国人是多么擅长彼此的心理分析,只是说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或者说是没有建立一整套研究范式而已。但现在,潘菽老先生为我们补上了这么一环,将散见于各处的关于心理学思想的点点滴滴搜集整理,建立起一套理论,这绝对是开创性的贡献。

  正如他所说,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建立与此适应的我们自己的心理学,而这,则必须从我们的传统这样的“富矿”中汲取养分、汲取力量。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读后感(五):潘菽——中国当代心理学的重要奠基人

  

摘要:

南京大学前校长、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在长达60多年的学木生涯中,始终把提高心理学的科学性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对心理学的一系列重大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独创性见解,其中包括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人的实质及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问题、心身关系问题、意识问题、心理活动范畴问题等。

他强调发展中国的心理学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坚持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基本指导思想,密切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实践,有分辨地吸收外国心理学成果和理论,努力挖掘和整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精华。潘菽对心理学的贡献是中国和世界心理学宝库的重要财富。

关键词:潘菽 中国当代 心理学

潘菽(1897—1988),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和理论心理学的开创者,自1927年他从美国学成归国以来,一直工作在心理学科研教学的重要岗位上。历任前中央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教授、系主任,南京大学校长兼心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亊长等职。

潘菽的著述很多,代表作有:《心理学概论》(1929)、《社会的心理基础》(1930)、《心理学的应用》(1935)、《教育心理学》(主编,1980)、《人类的智能》(主编,1983)、《心理学简札》(1984)等,另有200多篇学术论文。

在60多年的心理学历程中,潘菽始终为发展中国的心理学事业和提高心理学的科学性而奋斗不息。他坚持中国的心理学发展必须走自己的路这一根本立场。针对传统心理学学派林立、学说纷争的局面,他提出了只有弄清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才能使心理学建立科学统一的体系的重要思想。

为此,几十年来他对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阐述的许多独到、深刻而自成体系的心理学思想,已在中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潘菽心理学思想博大精深,可以说,他对心理学的各主要领域都有独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在这里,我们只能做一个非常简要的介绍。

1.关于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

潘菽在自己长期的心理学探索过程中,尤其是在对传统心理学的历史所作的考察中越来越淸楚地认识到,要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坚实的科学,光靠做实验去积累资料是不行的,而必须把关系到心理学学科全局的基本理论问题搞对头,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或方法论原则。

潘菽指出:“一门科学的方法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这门科学研究最高的或原则性的指导思想。一门科学的这种指导思想就是要指明这门科学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领域和范围,而尤其重要的是怎样去研究”(1985)。

他认为,100年来的传统心理学在方法论上一直是很薄弱的,其结果是,心理学发展的方向不明确,所走的道路忽此忽彼,学派虽多但各执一端,分支虽茂但主干弱小,从别的学科借用来的概念、观点、方法很多,但并不很适合。因此,心理学要进一步发展成为成熟的科学,就必须在方法论上首先明确全面地接受并贯彻辩证唯物论(包括历史唯物论)的思想指导,同时这也是在中国建立科学心理学的根本保证。

潘菽在《辩证唯物论心理学的方法论》(1985)—文中详尽地提出了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

(1)以辩证唯物论作为最高指导原则。辩证唯物论是一切科学的最髙指导原则,也必须是心理学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它的指导下并由它产生次一级的重要原则。

(2)贯彻生活实践的观点。生活实践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同时心理活动又能够对生活实践产生影响,因此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对心理活动取得全面正确的了解。

(3)要遵循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就是要使心理学的研究与发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心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在现实生活实践中检验、丰富心理学的理论。

(4)要明确研究什么人和为什么人的问题。心理学要研究的人是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任何一个狭小阶层中的人,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必须是对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有所助益,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5)要将心理学的分支与主干兼顾和统一起来。研究不同特殊心理方面的心理学可称为分支心理学,研究各分支共同的心理学问题的心理学就是主干心理学,分支与主干构成了心理学的整体。现有的心理学分支繁茂,主干弱小,如此下去将使心理学四分五裂,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使心理学的分支和主干达成有机统一,相互平衡、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干壮枝繁、健康成长的独立学科。

(6)坚持辩证唯物论的决定论。辩证唯物论的决定论是一种多因决定论,在它看来,不仅外界客观事物能引起人的心理过程及其变化,而且心理过程也能引起夕卜界亊物的变化,甚至一种心理过程也能引起另一种心理过程。但是,心理过程的根本决定因素是外界客观事物。

(7)坚持认识活动的唯物论的反映论。就是要承认,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主观反映活动,而这种反映活动的真实或正确与否就取决于它与客观事实是否相符合。

(8)要做好扬弃工作。心理学要发展就必须做好饧弃工作,就是要扬长去短、扬是去非、扬真去伪。尤其要做好对传统心理学的改造、鉴别工作。

(9)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采取不同的具体研究方法。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的采用虽然也受方法论指导思想的影响,但主要是由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决定的。潘菽特别强调指出,实验法尤其是实验室实验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把它看作建立科学心理学的唯一方法。另外,他还指出,自我观察法与内省法有很大区别,自我观察法应该被看作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有方法和基本方法。

总之,潘菽认为,能否促进心理学健康地发展和进一步提高科学性的关键所在,是首先确立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方法论。

2.关于人的实质、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见解

潘菽指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自己的科学,因此,对人的实质的了解就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正是基于这一看法,潘菽对人的实质作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精辟见解集中体现在他的《论人的实质的自然方面——新三界说》(1985)—文当中。

潘菽指出:“人的实质有两种主要的成份,即自然的成份和社会的成份。……但在心理学者中,有不少人以至一般人都只看到或强调人的社会性而轻视以至忽视人的自然性,并且有不少的心理学者认为心理学完全是一种社会科学,即认为人完全是一种社会的东西。这都是一种片面之.见。这是对人的实质问题的一种不恰当的看法,有害于心理科学应有的发展。”(1985)。

潘菽从对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进行考察开始,进而揭示了人的实质。

他指出,从达尔文和赫胥黎时代直到现代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生物学家们都从纯生物学的观点把人看作一种动物。有的自然科学家看到人有“心理能力”这一重要特征,因而,把整个有机界分成三个界:人界、动物界、植物界,使人自成一界。这是一种很可贵的见解,把人类的位置提高了。但是,这种“三界说”仍有其局限性,即仍未逃出生物界的范畴。

潘菽认为,人具有高度发展的“心理能力”,是人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它使人与一般的动物、生物有根本的区别而成为“万物之灵”。正是基于这种对人实质的理解,潘寂提出了他的“新三界说”,即把整个世界分成三界:无生物界、生物界和人界。使人在这个世界上自成一界。人界就是人类界,也就是人类社会界。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人而被认识、而被改变,这个世界的演化也因为有了人而进入一个新阶段。人是世界万物中最可贵的东西。

潘菽还指出,虽然人的实质包括自然和社会两种成份,人因为具有高度发展的“心理能力”而超出自然界自成一界,但这并没有使人的实质从根本上脱离自然性,因为人和人所组成的社会都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归根到底来看,人全部是属于自然、统一于自然的。人和社会只是作为自然界演化的最高产物而存在的。

3.关于心身关系问题的见解

心身关系问题是一个非常古老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这种状况极大地妨碍了心理学的发展。潘菽认为,对心身关系问题必须给予积极地研究解决。他在其《论所谓心身问题》(1982)的文章中,首先把古今中外关于心身问题的各种观点归纳为十类,并逐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述。

最后,他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心身问题的唯物的、合乎科学的思想,系统地提出了他对于心身问题的唯物一元论观点。 大家小书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潘菽 北京出版社

大家小书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潘菽 北京出版社

潘菽关于心身问题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内容:

(1)心身问题是一个体用问题,身是心的体,心是身的用。一^物体都有它的运动、它的作用、它的机能,心身关系也是这样的关系,人的身体的一种运动、一种作用、一种机能就是它的心理活动。

(2)人体,尤其是人脑有两种机能,一种是生理的机能,另一种就是心理的机能。人体歲脑既是生理的一种器官,也是心理的器官。

(3)人脑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心理器官。人体能具有心理机能主要是由于它有了脑。

(4)心理机能是在某种生理机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了解一种心理活动在身体方面的根源,就必须了解脑和身体其它部分的有关生理过程,或者在必要时更进一步了解有关的化学和物理过程。但是把心理等同或混同于生理却是错误的,把心理过程归结为化学过程或物理过程,更是大错特错了。

(5)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客观世界的事物引起的,并不是人体或脑独自产生的。因此,只有既承认心理是脑的机能,同时又承认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才是全面正确的观点。

(6)心理活动也是一种神经活动,并包括一定的肌肉活动和腺体活动,因而心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心理活动能和其它的身体过程、客观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7)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和其它事物一样也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

总之,潘菽认为,长期以来,由于用唯心论和二元论去看待心身问题,致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有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才能对心身问题给予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解答。

4.对意识问题的看法

潘菽指出,意识问题是心理学理论中的根本问题,弄淸这个问题将有利于心理学体系问题的解决。他认为,传统心理学的一大弊端就是未能对意识作出科学的解释。因此,潘菽几十年来一直重视对意识问题的研究,而他本人关于意识的看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直至成熟的过程。在1979年发表的《意识问题试解》的文章中,他首先把西方心理学关于意识的观点概括为11种,并加以详细评论。然后,他总结和阐述了自己对于意识问题的观点。其主要观点如下:

(1)意识是一种认识活动。意识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它并不包括全部的心理活动,而只是代表心理活动中“知”的这一方面,即认识的方面。

(2)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全部认识活动。意识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认识作用或认识过程,而不是指单纯的感觉、知觉、思维。

(3)思维是意识中的核心成份。如果没有思维,人就不会有意识。思维把意识中的不同成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记忆也是思维的一种形式。

(4)意识的对象就是客观世界的各种亊物。人自身也是属于客观世界中的一种亊物,因此,人对自身的状况和活动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

(5)“无意识”就是没有意识。

(6)意识的起源问题,实质上是思维的起源问题。感知觉的起源是另外一个问题,感知觉在动物身上就普遍存在了。感知觉的发展是思维产生的前提条件,但只是到了思维产生时,才产生了意识。要弄清意识的产生,需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整个人类意识是什么时候起源的,这要联系到动物的研究,考察从什么动物开始奋了思维的萌芽;第二方面是人类个体的意识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这要考察儿童是在什么时候产生了思维。研究淸楚了思维的起源,也就知道了意识的起源。

尽管对意识问题的探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但是,潘菽关于意识问题提出的观点,对心理学的发展无疑是有禆益的。

5.关于心理活动的二分法

对于心理活动的分类,是关系到心理学学科体系结构的一个重大问题。长期以来,传统心理学流行的分类法是三分法,即把心理活动区分为知、情、意三大部分。潘菽认为,这种三分法是不恰当的。

他认为,情也是一种意向活动,即人对待客观事物(包括人)的一种活动,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人们常常是在产生某种情的时候也就产生了某种意。

具体地说,一个人有了一种情,必须要表现为相应的一种意向或意图或态度或行动。意向和意图都是意的一种形式,而态度和行为则是意的夕咐表现。这时候,情就起了动机的作用,而动机则是意的发端部分。情不仅构成意向或意图或态度或行动的发端部分,还常常伴随着意的全部过程并同它们难分彼此地融合在一起。

潘菽还指出,有一种观点把情说成是一种“体验”,这实际上是把情看作一种“知”,因为体验具有感觉、知觉的性质,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上述观点是不恰当的。

潘菽吸收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家们把人的整个心理分成“知”和“行”两个方面的合理观点,提出了他的关于心理活动的二分法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认识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思维等;意向活动是人们对待客观世界的活动,包括注意、欲念、意图、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这两个部分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认识活动指引着意向活动,意向活动主导着认识活动。它们在任何时候都是整个心理活动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不受一定认识活动指引的意向活动是绝对没有的,反之,不受一定意向活动主导的认识活动也是不存在的。

潘菽提出的心理活动的两分法,是对传统心理学三分法体系的一种改革和创新,同时,它也成为潘菽心理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6.有分辨地继承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可贵的观点、学说和外国心理学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建立有中国特点的心理学。

潘菽认为,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必须认真整理这份丰富而可贵的先人遗产,吸收有益成分,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科学心理学服务。

潘菽指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和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相比并无逊色,各有所长,水平大体相当。潘菽还指出,中国心理学者所要发扬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必须能够纳入中国所要建立的科学心理学体系中去,构成中国特色心理学的有机部分,因此,对古代心理学思想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吸收,而是必须通过积极的鉴别、整理工作,找出唯物论的合乎科学的心理学思想。

潘菽通过深入的研究,把中国古代合乎科学要求的心理学思想概括为七个方面:人贵论、天人论、形神论、性习论、知行论、情二端论、对认识问题的唯物论传统。

潘菽的上述原则性的见解和所作的概括性研究,对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在他的倡导和带动下,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潘菽认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心理学,还必须吸取借鉴外国心理学中一切具有科学性的东西,以充实和壮大自己。对外国心理学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外国心理学中哪些有科学价值的东西可以吸收,而且也能使我们知道外国心理学发展中有哪些教训应该避免。

就西方心理学而言,它是世界上现有心理学的一个主要部分,由于它开始成为一门学科的时间较早,发展历史悠久,所以它有较丰富的内容,积累了众多的具体研究成果。但是,由于西方心理学一直受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严重束缚,就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而言,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来分辨

是非,进行取舍。

潘菽还指出,中国对外国心理学不能照抄照搬,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不仅具有国际性,而且还具有国别性。因为一个国家的心理学的发展必然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社会条件以及科学家的个性情况,所以,不同国家的心理学必然具有国别性,至少在目前阶段是这样的。心理学的国别性,要求中国对外国心理学只能是有分辨的吸收,同时更重要的是建立中国自己的心理学。

从上面的简介中可以看到,潘菽对心理学的贡献是全面的、重大的,具有指引航向的意义。他在心理学的方法论、人的实质及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心身关系问题、意识问题、心理活动范畴的分类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上提出了创造性的思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他倡导中国学者要走自己的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意义尤其重大。

潘菽的一些重要的心理学思想已经并将继续在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深信,潘菽对心理学的贡献不仅是中国心理学宝库中的一笔重要财富,同样也是世界心理学宝库中的一笔重要财富。

本文选自《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 · 人文· 社会科学) 》1996 年 第 1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