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死未死的青》是一本由[日] 乙一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一):关于本书译名,请查收编辑部的这封信✉
《将死未死的青》讲述了一个少年令人匪夷所思的奇异经历:“我”是一个无法合群的“社恐”,惯于独来独往,直到一个青色皮肤的男孩出现,生活开始改变;可“我”却逐渐发现,别人都看不到这个男孩。
在《将死未死的青》这部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的作品中,乙一延续了一贯的对人性与情感的敏锐观察,以细腻的笔触书写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与不安,引发读者强烈共鸣。有读者评论说:“每一个经历孤独、无助与绝望的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密切关注校园暴力这一社会问题,蕴含着乙一对于日本学校及家庭教育的深刻思考。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二):是病态的青、青涩的青、淤积的青
孩童的世界大人们总是无法理解的,可偏偏大人们又都是从孩童一点点长大的,真是太奇怪了。
买了实体书,等不及发货,就在网上搜到了新译本的电子书,买下来对照着旧译本一口气读完了。不得不说这次翻译的版本在遣词造句上,要更加地信达雅一些。有很多人说到书名由《濒死之绿》改为《将死未死的青》不合适,我查了下,日语原文就是“青”这个字,而青也更符合身体受伤后淤青的颜色(没听说过谁受伤身子变绿的,你要提布鲁斯班纳那当我没说)。而之前的版本会翻译成“绿”,只是因为日文中的“青”也有“绿色”的意思。“小绿”和“青”这两种翻译谈不上孰优孰劣,只是前者略显亲昵罢了。以我的角度来看,单字“青”更符合正雄对那个东西有些畏惧与害怕的复杂心理。至于为什么打四星,因为《在黑暗中等》是我心目中的五星,显然这部作品并没有超越它。至于装帧、排版什么的,等实体书到手我再补个短评吧。
乙一笔下的故事总是那么诡谲。同样是老师和学生,与最近大火的紫金陈的作品不同,《将死未死的青》中的正雄是怯懦的、病态的、逆来顺受的。而《坏小孩》中的朱朝阳则是懂得布局谋篇、运筹帷幄的。可兔子急了也会咬人,被班级中的同学、老师,甚至是昔日最要好的朋友恶语相向,进行着没来由的冷暴力,换了谁也会受不了的。那砸向老师面门的石头,是正雄向这狗屁规则的宣战,也是其完全化为”青“之前最后的理智。
“孤独”对于人这种群居动物来说,是比任何皮肉之苦都要来得更痛一些的。为了有人陪伴自己,“青”出现了。而当我不再需要它时,它也没打招呼,便匆匆走了。它差一点吞噬了我,而我早已成为了它。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是人人都会的安慰自我的说辞。可当在一个集体中,自己被迫成为了那个“最下”,任谁也能欺负自己并以此为乐,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可这种事就这么发生着,就像从前位高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设置了比农民还要卑贱的奴隶,借以麻痹人心。
这一切的缘由都是他人的看法、旁人的评价,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不惜通过践踏别人来抬高自己——“再怎么糟,至少,我不会是最差的那个”,他们这样想着。又有寥寥几人能认清现状,笑着说出:“我努力了,但是没办法啊。”
愿你我不会成为待宰的羔羊。
(ps:唯一遗憾的是结尾并没有冲击,而是平淡叙事。还有文中正雄的心理不太像个小孩,而是略显成熟。)
最后附上超级马里奥3-3关的彩蛋:
在跷跷板最高点极限跳跃可跳过终点旗子《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三):两极人性下的霸凌事件
文| 伊达政宗疯了 【本文会同步发布到全网,全网唯一ID:墩蛋探险记】
《将死未死的青》是一本读起来很有意思的书。它的剧情并不复杂,校园霸凌事件是它唯一的主线,关于人性阴暗面的探讨是整本书的底色。生动的语言表达让后半段“青”的出场夹杂着浓烈的恐怖小说氛围。这本小说拍成电影,一定很吓人。
日本是一个民族性很极端的国家。一方面诞生了极端的军国主义,另一方面,他们又主张凡事不要麻烦别人,总是在跟人不断的道歉。
在被日本占领过的台湾省,我在环岛旅行时时长感觉到台湾人的热情。任何的消费场所,他们在收钱,找零时总会笑吟吟的向顾客道谢。这不是逃到台湾的大陆人的习惯,也不是台湾本地人的习惯。
我能感觉到这是日式遗风。在台北的西门町,我能深刻的感受到日本近百年乃至今时今日对台湾文化的影响。上大学时我曾记得日本外教举过一个例子来辅助讲解日本人的委婉。
今日は釣り日和ですね(今天真是个适合钓鱼的好天气啊)。如果对方说了这句话,你回到嗯,是这样啊。那么对方就会理解成你拒绝了他向你发起的组队钓鱼邀请。
当时班里的学生都表示不解。但这确实就是日本人沟通方式里的潜规则。一种被认可的委婉的沟通方式。
另一方面,日本企业中的年功序列制度,固化了日本人关于人与人之间等级的差别。年少的不能忤逆老人,学生不能挑战老师的权威。
这也就是《将死未死的青》故事里发生霸凌事件的思想上的土壤了。
故事的主人公正雄是一名小学生,他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争辩,干出风头的事。在学校里是个人畜无害的小透明。担任班主任的是一位年轻的男老师,在最初的相处中,老师表现出了很积极的态度,通过办周报还有课余的活动跟孩子们很快打成一片。但是后面渐渐的,孩子们还是表现出了对新老师的抵触,就像所有的老师一样。
在这个时候,新老师感觉到了落差,他在想办法继续维持他的形象。一个偶然的机会,学校的家访过程中老师第一次注意到了班级里这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借着正雄的一次错误,@老师狠狠的羞辱了他。令人意外的是,正雄没有任何给自己辩解的意思,哪怕这个错误不是由他一人造成的,默默的接受了老师的无端指责。
后面的剧情变得开始揪心起来,老师首先把班级里的发生问题都指责为正雄的问题——班上的小朋友大多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也纷纷排挤正雄——后面更是纵然坏孩子对正雄进行霸凌。
正雄从一个小透明变成了讨人厌的家伙,无论是上学还是看到老师,都会让他浑身发热,止不住的颤抖。他怕极了,却不知道怎么反抗。因为在他的意识里,老师永远是对的,错的是他自己。也许自己真的是一个讨人厌的家伙,
“‘我比大家都差劲。我和鼻涕虫一样。我比蚯蚓笨。我是胖子。我是猪。我比大家都下等。我没有活着的价值。我是笨蛋。我应该去死。我性格阴暗,体育不好,所以交不到朋友。’老师让我把这些话各重复二十遍。”直到有一天,事情出现了转机,因为青出现了……
《将死未死的青》是16岁轰动日本文坛的天才作家乙一的代表作,是继《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后又一部直视人心深渊的暗黑杰作。它以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的奇异故事,细腻描绘成长的伤痛与温暖、人性的阴冷与美好,写给独自活在人群中的每一个人。
也许我们的教育里对于“质疑权威”这一方面的探讨仍然不够,所以社会上才有那么多被怪亲戚猥亵的小孩子,被没有师德的老师折磨的学生。每个人都应该对不公勇敢的说,NO。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四):浅谈《将死未死的青》
关于书名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听到了很多人对于这本书名的一些观点。在这本书出版之前,2006年台湾一家出版社出版了繁体版,定名为《濒死之绿》,2014年,另一家出版社也出版了这一本书的简体版,沿用了台湾地区的译名。而此次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将之命名为《将死未死的青》,很多老的对于这个名字并不买账。但我想为出版社正一下名。虽然我不是学日语出身,但是通过编辑的了解之后,我觉得这样一个名字或许适合故事的内容。
首先“青“是故事中主角幻想出的的一个人物,而本身青这个颜色和绿相比,有更多的可能性。并且每个人心目中的青色可能都不一样,可能是深绿色,也可能是绿色偏蓝色。而在原作中,日文的这个词语也是表达了“青色“这一个意思。在结合一下故事的内容,亲这个人物其实是“我“正雄小时候车祸重伤之后的样子,重伤之后用药之下,人便成了青色这种状态,这是现实中也会出现的情况。或许用青色更为贴切。 除此之外“将死未死“这一个翻译,应该是日文原文翻译过来,而并不是以含义来翻译。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将死未死和濒死意思非常接近,但可能“将死未死“这个词里,出现了两个死字,有种强调着重的意思。虽然有两个死字,但是结局是没有死,就和故事的结局一样。所以起这样一个“将死未死的青“的名字,更能让人联想到故事的内容。 以上仅代表个人意见。 关于乙一 作为喜爱读嫌疑推理故事的人来说,对乙一绝对不陌生。乙一原名安达宽高,有多个笔名,被读者称作“精神分裂者。”每一次乙一所营造出的奇幻世界,都使得读者为之惊叹。在此之前我读过很多乙一的短篇合集,但对于长篇一直没有涉猎,可以说《将死未死的青》是我读的第1篇乙一的长篇故事。乙一是一个比较神奇的作家,他有许许多多的笔名,也展现出不同风格。
比如说山白朝子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充满温暖的故事,而乙一本身这个笔名下,也被读者分为了白乙一和黑乙一,在读过《动物园》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这本书中集合了白乙一和黑乙一这两面,白乙一是温暖阳光的,而黑乙一就是恐怖诡异的。但有的时候乙一也会把这两者相结合起来,在故事中呈现一种既诡异又温暖的氛围。 关于故事 说了那么多之后,还是应该回到《将死未死的青》这一个故事中。这是一个关于校园冷暴力,同学遭到漠视的故事,虽然故事里并没有太多我们往常所见到的欺负同学的行为暴力事件,但是故事中的冷暴力和语言暴力也使得主角正雄的生活为之改变。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描写主角的心理,以及遭受别人漠视之后的感受。 本就不热爱上学的孩子,在换了新的班主任之后,渐渐对上学充满期待,却没有想到遭受了适合同学的冷暴力,使得他对于上学再次失去信心。而在此过程中,他看到了一个只有自己才能见到的人物“青“,最后我们发现这个亲其实就是当年车祸受伤之后的正雄自己。故事中的每个人所害怕的是什么?是怕被人评价,被人批判,所以老师和同学都把这一种感受转嫁到了正雄的身上。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懦弱胆怯的,为了隐藏自己的懦弱和胆怯,把这正雄变成了牺牲品。而越来越多的评价和批判,使得正雄越来越沉默。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正雄所幻想出来的“青“也是他自己没有展现的另外一面。为了战胜内心的恐惧,青的出现使镇雄变得越来越勇敢。或许青也是正雄邪恶的一面,最后鼓励正雄去杀死自己的老师,但乙一却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结果。正雄最后并没有杀死自己的老师,而是两个人都把这件事情当做秘密埋在心底。 这是一个平淡的故事,虽然没有之前几个乙一的故事带来的震撼,但也是有不同的意义。乙一似乎在告诉我们,我们都是独自一人活在世界上的,我们或许会在意别人的眼光,但是无论被人家评价还是关注,我们都应该勇敢的做自己。 而另一方面也是想说,这是一个抵制校园暴力的故事,即使有些地方存在这样的事情,首先不能成为施暴者,其次也不能做一个单纯的旁观者。校园暴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抵制。 故事的最后,正雄问新来羽田老师问题,“老师您怕不怕知道周围的人是怎样评价您的?“老师说“努力了,结果还是这样,我也没办法呀。“只要是活着大家都一样,即使被人注视被人评价,也不要觉得害怕恐惧,只要努力做自己,那就够了!
补充一点,这本书是精装的设计,但有一些是封面可以说是青色和黑色,但是内封设计却是白色的。这种设计或许也是想要突出最后故事的结局吧…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五):“我感到很抱歉,想要从大家面前消失。”
小时候,你有没有在暑假的午后、趁着大人熟睡,偷偷溜出家门做过什么?
或许对孩子来说,暑假是最适合秘密生长的时节——没有了考试,大人也放松警惕,白昼长得像没有尽头,可做的事实在太多。
《隐秘的角落》最近大热的《隐秘的角落》,就将故事设定在暑假:少年朱朝阳,父母离异,被同学孤立,看似木讷寡言的他心事重重。当同样怀揣秘密的严良和普普出现后,一场由三个孩子主导的夏日大戏缓缓拉开帷幕。
或许,没有一个孩子的暑假是简单的,粘稠的空气酝酿着昏昏欲睡的大人所不知道的秘密。在日本著名作家乙一那里,也有这样一段如《隐秘的角落》般惊心动魄的夏日奇闻。它让人身处盛夏,却脊背发凉。
乙一《将死未死的青》实拍图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正雄。他温柔腼腆,有点儿胖,不擅长运动,跑步总是落在最后一名。他不大爱说话,相比需要与人打交道的活动,他喜欢独自看漫画、玩游戏。他并非没有朋友,只是很少。虽不起眼,可他生活得简单而快乐。
一次意外打破了这种平静。
《隐秘的角落》一天,班级发生纠纷,正雄因为不善表达,被老师误解。从那以后,老师有意无意地打压正雄,而在这种微妙的氛围下,同学们也开始悄然站队,与他拉开距离。
原本就没有太多存在感的正雄完全被孤立了。他无法合群,也无法逃脱旁人的非议,渐渐开始怀疑自我:
我什么都做不好,或许这是事实。 我感到很抱歉,想要从大家面前消失。没有人注意到正雄深陷痛苦,或者说,没有人在意这一点。正雄鼓起勇气尝试倾诉,大家却有意无意地避开他。
《想见你》:小黑屋里的陈韵如就在正雄倍感孤单之际,一个奇怪的男孩闯入了他的生活。
男孩外形诡异,总是无声地出现、一动不动地盯着正雄,然后悄然消失。因为他的皮肤是青色的,正雄为他起名“青”。
说他的脸是青色的,并不是指他因为生病而脸色不佳,而是字面上的意思——他的皮肤是青色的,就像用颜料肆意涂抹过一般。 他的右眼闭着,似乎眼皮被胶水粘上了。他扯动着黏结的眼皮,看上去很想睁开右眼,脸奇怪地扭曲着。正雄已经没有朋友了,青虽然形同怪物,却是唯一一个愿意直视他的人。正雄说:“为我伤心的只有青。我怕他,却又总有种与他相识已久的感觉。”
然而,令正雄不安的是,他渐渐意识到,只有自己能看得到青;而随着他的痛苦日益加剧,沉默的青开始露出狂暴的一面。
煎熬的一学期即将过去,但老师的又一次打击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正雄崩溃了,一个声音也在此时传入他的耳中:
你必须逃脱,必须从这种处境中逃脱——
说话的人,正是青。随着暑假到来,正雄决定与青做出改变……
《隐秘的角落》青究竟是谁?正雄又会遭遇什么?
乙一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流露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冷意,平静沉稳的笔触下更包裹着汹涌的痛苦与绝望。青执拗的视线、滚烫的鼻息几欲穿透纸页喷涌而来,读来惊心动魄,更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个奇异的故事究竟会怎样收场。
正如一位读者所说,读《将死未死的青》,就像置身“盛夏时分,浓荫深处令人窒息的死寂”。
《将死未死的青》是一本装满了孤独的书,读来让人感同身受。
“不合群”是正雄身上最鲜明的标签之一。可他没有做错什么,只是爱好与班上的大多数人不同。当大家聚在一起聊足球,他无法附和,只能落寞地坐在一角。他天性内向,有点儿社恐,不善表达,却总是因此被误解甚至被讨厌。
但是,就像他真诚的自白一样——“我喜欢大家”,很多时候,难以合群不意味着不渴望得到理解与接纳。
《将死未死的青》真正揪心的地方在于,正雄的孤独不是单向选择的结果,更不是一人、一天造成的。
对正雄的非议和孤立,原本只是零散地存在于教室中,但大家为了保持“合群”,选择放弃“掉队”的正雄。就连过去为他打抱不平的朋友,也疏远了他。就这样,无意识的恶意不知不觉间愈演愈烈,最终将正雄推入绝望。
《Legal High》如果说发展成流血事件的欺凌是狂风暴雨,那么这种集体的“冷暴力”就如同正雄形容的一样,只是“天阴这种程度的事”。然而,欺凌不以其程度轻而不成为欺凌。表面上平安无事的人,内心很可能早已伤痕累累。那些不为人重视的事件、那些被忽视的孤独心灵,同样需要关注与关怀。
也正因此,在《将死未死的青》里,每个人都会品出相似却不同的滋味:我们身边或许都有一个正雄。我们或许都是正雄。又或许,我们都曾扮演这个故事中的某个角色。
《隐秘的角落》少年正雄的身上或多或少有着作家本人的影子。在谈及《将死未死的青》的创作背景时,乙一说:
我按照自己的喜好写了这个故事。主人公是一个肥胖的少年,因为我上学时曾是学校里最胖的胖子。我婶婶读了这个故事后,说想起我的小时候。回想起来,那时的我整天只知道漫画、塑胶模型和游戏。“胖”当然不是乙一和正雄唯一的共同点。这段幽默轻巧的自白背后,是乙一对于成长的体味。
乙一乙一,刚过四十,身上有许多标签:十六岁写出《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的天才,二十五岁拿下本格推理大奖的明日之子,身兼作家、编剧、导演数职的斜杠青年……
但这些旁人艳羡的标签,或许并非构成和理解乙一的核心要素。
乙一从不讳言自己是个社恐患者,孤独更像是他自我表达的关键词。他回忆少年时去远足,全班拍大合照,等拍完了,大家才想起他没有入镜。他说自己就是这样,透明到“没什么存在感”。
即使在成年、成名后,乙一也仍和自己笔下的少年正雄一样:爱漫画、爱游戏,不善言辞,重度社恐。他不愿被人打扰,所以吃烤肉时一定要一个人;因为害怕与收银员对话,甚至不敢走进便利店买便当;就连选择当作家的原因都是“可以一个人做,不用和别人交谈”。
不过,比正雄幸运的是,他不再害怕孤独,而是享受孤独。
乙一《将死未死的青》实拍图正因有着这样刻骨的体验,乙一的文字才那么能引人共鸣、打动人心。他不只是天马行空地写出一个少年的奇异经历,更以细腻温柔的笔触拨动每一个与孤独为伴的人的心弦。
就像一位读者说的那样:“每一个经历孤独、无助与绝望的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六):乙一新书《将死未死的青》,12岁孩子被PUA欺凌,最终选择自救
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黎)纪伯伦
当他举起手中的碎石,准备向老师胸口上的碎裂处砸去时,他自我分裂的那个青色人格,终于决定合二为一,在最后一刻放弃杀人的念头,他拨打了电话,救起了老师,也救赎了自我。
杀人心,一念成魔,一念成佛。他拯救了一切。
这是乙一的新书《将死未死的青》。
乙一,我们不会陌生,这位天才作家,16岁时凭藉《夏天、烟火、我的尸体》获第6届JUMP小说·非小说大奖(集英社),并得到了选考委员栗本薰等人的强力推荐。
现居日本东京,与著名动画大师押井守的女儿--电影编剧押井友绘结婚,以乙一为笔名作为导演和编剧为世人所熟知。
他的写作范围极广,作品领域横跨悬疑、 惊悚、 恐怖、推理、纯爱尤其擅写短篇。 作品被分为白乙一和黑乙一,一边温暖一边残酷。
而这本《将死未死的青》算是划分在白乙一这面,文字干净简洁,以孩子的视角和口吻介入故事。
十二岁的少年正雄,被新来的班主任欺凌,成为班级里的“秽多”和“非人”,就是日本最底层的人,为防止农民起义而特别设置的最低阶层。他察觉自己成为了这个阶层之后,努力反抗,自我疗愈,终于战胜了孤独和自我恐惧,逐渐变得强大与勇敢。
《将死未死的青》向读者叙述一个孩子从平静的生活到被隔离、被欺凌、被PUA洗脑的过程,直到萌生出自我拯救的意识。
乙一特别擅长描述孤独感,在他的《黑暗中等》里这个风格极度突出,主角满是一个眼盲的女孩子,被动的走入孤独这种氛围,而男主明宏也是一个孤独的人,和《将死未死的青》中的正雄很相像,都是被社会孤立的人。
但《《黑暗中等》中的氛围却是温暖的,随处都充满着希望,一个房间,两个人如同捉迷藏一般,虽然各自面对孤单,却因为有了隐形的对方而感到一种异样的安全感。
《将死未死的青》中主角处于孩子的懵懂阶段,对于莫名其妙被孤立起来,主角显得不知所措,他前后两次找到老师,要求被公平对待,却受到了语言暴力。
孩子的眼睛其实才是最真实的,更加犀利,反衬出大人的荒谬和黑暗,对于老师无缘无故的欺压,随着青的出现,正雄开始有了觉醒,有了判断,
努力走出被孤立的噩梦的人们,都是勇敢的。他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被孤立。走在慢慢痊愈的路上,在一点点地变好。
所谓成长,大概就是,我们逐渐丧失了快乐的能力,我们的世界里只有无处安放的孤独。
书中从人际孤独——心理孤独——存在孤独三个方法描写正雄逐渐从正常生活中被剥离,被隔绝。
正雄应该感谢从他身体中因压迫而诞生出来的青,他虽然丑陋却拯救了他。
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通过适当的愤怒、发泄、甚至杀意来帮助正雄解压,正面对待孤独,就像我们被不公平对待时身体产生的愤怒之音一样。
他是来帮我们治愈的,只有与他和平相处,学会驾驭他,我们才能最终战胜人性中恶的一面,重新积极面对情感被伤害后的废墟,重建生命之源。
我喜欢乙一塑造的这个孩子正雄,他虽然微胖、胆小,还有点懦弱,甚至被欺负了还遮掩着怕家长担心,但他学会了思考,不停的问自己,为什么被欺负的会是自己,他不停的想办法摆脱这种局面。
有一种人他们在尝试着努力反抗,最终变得徒劳时,他们开始相信“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吧”,于是不再做无谓的挣扎,选择了放弃自己。
习得性无助 就是这样的过程。它是指个体经历了持续的失败后,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从而对现实感到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这个概念最初是心理学家Seligman在做动物实验时提出的,他当时做了一个现在看起来非常残忍的实验:
把狗关在笼子里,伴随蜂音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逃不掉,于是在笼里狂奔,惊恐哀叫。 在很多次电击之后,只要打开蜂音器,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却不再狂奔。后来就算把笼门打开,狗也没有选择逃出去,而是在电击出现前就倒地呻吟和颤抖,绝望地等待痛苦的到来,形成了习得性无助但是正雄没有,他没有选择服从,他努力寻回掌握感,不放弃不沉沦在现实的负面影响中,更不屈从于老师的污蔑中,他努力自救。
最终成功,乙一总是能够用语言刺破黑暗,给我们在裂缝中带进一束光。
就像在《黑暗中等》里照射在满身上的耶稣光,和《夏天、烟花与我的尸体》中那烟花之绚烂,《将死未死的青》中最后一幕那贩售机上的银光。
无论孩子遭遇怎样的黑暗,他们的眼睛中总会有一种光,一种希望之光,一种不被现实打倒的光,这光能够支持孩子们活下去,并改善自己的处境。
适当的孤独是会令人开卷有宜的,毕竟书本可以与你的灵魂做更深入的契合。但非自我选择而被人流强行隔离在孤独岛屿,那就是对心灵的侵害,再搅拌一些叫做PUA的精神屠戮,就是诱发人性扭曲的剧毒药引。
孤独过剩,人就会分裂,也许是精神分裂出现幻觉,也许是心灵分裂,变得抑郁。这是当代社会人与人的思想横亘着科罗拉多大峡谷,所引发的暗疾,它悄然无声,却分裂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恩和交流,最后被负面情绪所占满。
想要救赎,要么分裂,要么和解!!
希望饱受过被孤立之苦的人,能够更加恰当地认识自己被孤立过的经历,并真正地走向痊愈。如果你觉得身边也许有人需要的话,可以分享出去。
被孤立的痛苦,就如虫子飞入眼睛中,会令人流泪,虫子取出来,那种不适感依然存在。
可你要知道,那是虫子不对,飞错了地方,不是你不好。
想要改变孤独,最重要的是从内部开始,改变自己,从一个念头到一个行动。
《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里》中写道:对于未来,他可能并不清楚——痛苦、孤独和恐怖或许仍会折磨着他,直至灰飞烟灭,但仅仅感觉到事情可能会有转机,在他看来就是一个新的开始,好像感到到两根火柴摩擦起火的第一丝濒临温度,那是第一缕青烟。只要你去努力行动,无论做什么,有益于脱离孤独,那就大胆的、放手的去做,不会有比较孤独的走向人生尽头更可怕的事情了。
这是一本关于治愈的书,读完之后依然是暖暖的,有些朋友留言说看不懂乙一的书,其实很简单啊,你在现实世界遇到了不公平,心有杀意,心有恨意,心有黑暗,乙一在书中一一帮你熨平,抚慰妥帖,你只负责在书里和他一起杀死这些不甘就可以了,他最后也总是能够抖落一身阳光,让你再回那时少年,再回到孩童天真的时光,所以他喜欢用孩子的口气写故事,写一个看似荒谬,实则发生在身边感同身受的故事。
你不用多想,只要把心中的负面情绪和他一起在书里发泄,再出来后就是卸下孤独,向死而生,春暖花开,流星划过。
《将死未死的青》,是拯救孤独与伤害最美好的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