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掠夺尼罗河》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7-10 23: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掠夺尼罗河》读后感摘抄

  《掠夺尼罗河》是一本由[美]布莱恩·费根(Brian Fagan)著作,格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页数:35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掠夺尼罗河》读后感(一):一份来自业余读者的书评

  有关古希腊罗马的书籍,无论是宏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还是细致宗教语言艺术等,几乎年年都有出版和引进,但是关于古埃及的书,这几年的出版实在乏善可陈,这本《掠夺尼罗河》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空白,虽然这本书的出发点并不是帮助读者捋一遍古埃及的历史,但却很好的从现代考古的历史出发,详细又不失生动梳理了古埃及文明出现、再破坏、预计再保护过程,这其中也穿插了很多古埃及的知识我们痛心于古埃及文物在早期被掠夺以及贩卖的同时,还要清楚意识到埃及人的身影,在这段历史的缺失。无论是穆罕默德阿里还是后来的赫迪夫,他们都只是把文物作为国家之间交换谈判、经济建设发展的一种筹码,古埃及的历史拼图是在西方被重新构建起来的,准确来说也是在埃及的盗墓者和考古学家的手中一点一点被拼凑完整的,这不得不说是最令人唏嘘不已的一点。

  我们就像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一样,每遇到一本古埃及的书籍,不管是科普还是专业读物都会扑上去咀嚼一番。对于这本书,虽然作者自谦为一本“科普读物”,但对于我们这些对于古埃及的了解近乎空的人来说,还是非常informative的。除此之外,这本书有十分翔实注释译名对照表以及非常有价值深入阅读图片分散到了每章的各处(要是彩色的会不会更好?),方便读者在阅读之余直观欣赏一下与埃及有关的文物和人物肖像

  值得一提的是编者在每章的分段之间都插入了一段圣书字铭文,这段铭文可以在《古埃及圣书字导读中》找到答案

  《掠夺尼罗河》读后感(二):注定被掠夺的文明 ——尼罗河上埃及的文明

  如果说有哪种文明存在即被掠夺,那么尼罗河上的埃及文明算一个!

  为什么这么说?如果说哥伦布发现美洲,抢占殖民地印第安人注定被掠夺,那么还有一个侥幸和偶然,那就是如果不航海,那么就不会发现美洲,那么美洲上的印第安文明就会安好,而且哪一天保不齐也就发展出自己的文明足迹。那么为什么说尼罗河上的埃及文明一定会被掠夺呢?这就像苍蝇见到了有缝儿的蛋,蛋本身一定会招来贪婪的苍蝇是一个道理

  如果说是马可波罗游记启发西方人中国寻金,那么希罗多德的《历史》就是西方人掠夺尼罗河的启蒙之书。埃及——众所周知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埃及人处理尸体方法广为人知,法老的信仰,木乃伊的防腐技术,这些都使埃及文明充满着神秘感。埃及,在一定程度上,是冒险和好奇的代名词。迪比斯的底下埋藏着无数的金银财宝,给死者的陪葬品,本意可能只是对死者的敬畏,或是对来世苏醒的预备,可这就为掠夺埋下了种子,但死者哪能知道活人的用心和险恶,守墓者本身都参与盗墓,正所谓监守自盗,更加方便。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秦始皇一样,在底下灌满水银,大不了同归于尽。虽说木乃伊的诅咒之说从来没有停止过,说是木乃伊的诅咒永不停歇,一个木乃伊的厄运之旅等等,但在那个掠夺成风的年代,木乃伊真的是一点儿尊严都没有,盗墓者可能就坐在木乃伊身上歇脚,把木乃伊坐得变形塌陷。

  这些于我们可能都是无法想象的,我们会说毕竟都是陵墓文化,除却随葬品那些金银珠宝,还能掠夺些什么呢?发挥想象力可能都远远不够,那么我们来看看史实如何吧!埃及作为一个极度缺乏石材木材的国,铸造陵墓和神庙,乃至金字塔的石块和石料便是当地人最好的宝藏,当地人盗取这些材料作为建筑原料,安身立命。法老选择了好的地段给自己建造陵墓,尼罗河泛滥了几百次,都无一次冲击到这些神庙,于是当地人干脆把家搬进了神庙之上,在神庙之上耕种,是不是这些听起来都特别穿越?这个国家还有王法吗?法老的时代已然过去,新的统治者不断更替,英国人把掠夺权交给了土耳其人,土耳其为了讨好那些有怪癖且声名显赫的大人物,不惜用埃及的文明血汗去外交。

  这其中最惨的当属木乃伊。你一定 认为木乃伊这个称谓是一个专有名词吧?是为了描述埃及法老的被白布缠起来的不腐的尸身吧?然而并不是。木乃伊是个借来的词,本意是指一种医药名称——天然软沥青,而这种医药可以治疗割伤,淤青以及骨折。而天然的东西嘛,哪有那么好获得?埃及人处理尸体的方法为世界人所知,而木乃伊成为了争夺的目标,人们争相交易木乃伊,甚至磨碎木乃伊,使它成为粉末,当成珍贵药品交易。法老的棺材板真的盖不住了!相比于死人,这个世界当然是活人在主宰,且不说别的,这世界有多少陵墓?有活人多吗?没有!因为很多人死于寂寂无名吗?当然不是!因为这个世界一度都是人吃人的呀,死了也被挫骨扬灰,当成医药。一个死去的人坐拥财宝,放几个金雕塑,石雕塑,把自己的尸身弄成不腐的无脑状态,装进木盒子里,难道他自己能从中收益吗?非凡不能,还死后不安,被人掠夺,被人偷盗,死后不宁,最后被人用作药膏。可谓是——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

  尼罗河上的埃及文明,就是注定被掠夺的文明。

  《掠夺尼罗河》读后感(三):尼罗河之殇:埃及文物千年受难记

  

说起古埃及,相信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在小学的课本上我们就学到,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有着旷古悠久而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还有众多惊艳世界的建筑和文物发现。

但是如果你脑海里闪现出的仅仅就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尼罗河的话,那你真是小看了这个超级文明古国了。

金字塔入口,竟然是被一个传奇盗墓贼发现的?

早期的考古学家,竟然和盗墓贼一样野蛮?

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者商博良,竟然也在文物上刻下“到此一游”?

埃及博物馆的创始人为了充实馆藏和满足权贵的需求,炸药竟然成了他的经营技巧之一!

……

如果你对上述问题有兴趣的话,那就跟不妨随考古学家一起,来一次埃及探奇考古的深度解密之旅吧。

作为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畅销书作家布莱恩·费根 的成名处女作,《掠夺尼罗河:埃及的盗墓贼和考古学家》用生动的文字,珍贵的图片,搭配详实的文献资料讲述埃及考古学的前世今生。

掠夺尼罗河始于埃及人本身。

作者开篇以法老时代(公元前12世纪)底比斯地区的一起盗墓事件为例讲述了盗墓贼是如何疯狂挖掘王室陵墓的。可无论该案件最终的审理结果如何的严厉,却都无法阻止之后盗墓行为的愈演愈烈。

就如书中写到的那样,古埃及的坟墓和墓碑自建成以来就一直受到不断侵袭,你能想象到埃及人自己竟然将它们作为建筑石材去使用。而在我们眼中最具文化特色的木乃伊,却被埃及人摆在开罗的集市上出售,因为在他们看来古埃及的死者只是一件有利可图的商品,而盛放木乃伊的箱子更是被他们随意拆除用作木柴。更别说去挖掘神庙和墓穴来换取金钱的恶行了。

当然,不只是民众如此,作为国家的统治阶层也同样对本国的文物遗迹不屑一顾。为了谋划国家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他们竟然曾经一度就地取材,取用大量古代建筑的石料来制作工业用的水泥。而尼罗河的文物在他们眼中只是被用作一种外交手段,用来讨好古怪但有权势的游客,或有着奇怪的收集习惯的外交官而已。

当埃及人的眼中只有对经济利益的渴求,而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熟视无睹时,一件件国宝文物纷纷走出国门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俗话说的好,一个巴掌拍不响。外国冒险家们的纷至沓来更是导致埃及文物流失的重要原因。

从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建立了埃及研究所开始,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冒险者们纷纷来到埃及。只要具备应对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强壮体质,会行贿和使用火药,会使用政治手腕成功申请到许可证,会与其他相关方进行灵活谈判,就能成为经销商或者发掘者。在暴徒或枪支的帮助下解决分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乔万尼·巴蒂斯塔·贝尔佐尼,这位高个子意大利人曾经是一位马戏团的大力士,他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就打开了吉萨的哈夫拉金字塔和阿布-辛贝尔神庙,发现了一座宏伟的法老陵墓,并为英国领事和他自己发现了“年轻的门农”和大量精美的文物。

尽管他的考古经历如《夺宝奇兵》中的印第安纳·琼斯博士那样充满了崎岖与冒险,可是依然无法改变这位文物大盗打着科学和民族主义的幌子,肆意破坏埃及神庙和坟墓来掠夺文物的事实。

于是在他的示范引领之下,数以百计的收藏家、业余古董爱好者和好奇的游客来到尼罗河。他们中的很多人满足于参观和欣赏,其他人则是为了掠夺、寻宝或仅仅是为获得个人私利。

当然,这里不光只有恶棍,还有英雄。

他们是出于对世界上最早的文明的强烈好奇和热情来到埃及寻求知识,而不是文物。

这里有法国人让·弗朗索瓦·商博良,他是第一位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被后人尊称为“埃及学之父”,并且在他的强烈的请求下促成了1835年8月15日颁布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府法令,专门用于文物保护。

有法国人奥古斯特·马里耶特,在他的努力下,在开罗成立了整个西亚北非地区最早的布拉克博物馆,并且说服掌权者建立埃及文物部,自己出任文物部主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管理考古和文物保护的政府机构。马里耶特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外国人在埃及的考古发掘活动,用尽全力减缓了世界对尼罗河的掠夺,为保护古埃及文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还有英国女记者、小说家阿梅莉亚·爱德华兹,她不仅用自己的文笔唤起世人对埃及学的关注,更是出资并募捐成立了“埃及考察基金会”,用作对古埃及历史和艺术严谨的科学研究保护。

……

正是在一代代英雄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古埃及的神秘性还是在劫掠者和火药的破坏中幸存下来。

如今,随着埃及政府法令的不断完善,以及埃及民众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那些珍贵的文物古迹越来越得到重视与保护,不会重复之前的故事。可是木乃伊、罗塞塔碑、纸草……却早已离开了尼罗河的怀抱,远渡重洋,搁在大英博物馆的玻璃罩内,与世隔绝,供人瞻仰。

国之瑰宝,民族珍器,能够永存故土定然是国家之幸事。然而历史长河漫漫,它们再也无缘故土,唯有默默怀念着遥远文明曾经的宏壮,诉说千年之间它们流浪的故事。

这究竟是文物之幸,还是文物之殇呢?也许只有见证这一切的尼罗河知晓答案了。

  《掠夺尼罗河》读后感(四):埃及学学者金寿福:当木乃伊变成商品的时候

  复旦大学历史系金寿福教授

  本文系本书推荐序,已刊载于2020年5月13日澎湃·翻书党: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308067

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者让-弗朗索瓦·商博良在卢克索卡尔纳克神庙上的涂鸦

  布莱恩·费根出生于英国。在剑桥大学获得考古学博士学位后,费根先后在赞比亚利文斯通博物馆负责史前史分部,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英国东非历史和考古研究所负责班图研究项目。自1967年开始,他成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人类学教授。1972年,费根出版的第一本书是《考古指南》。此后,费根笔耕不辍,著述繁富,成就斐然。费根已发表的论文、已出版的著作近两百篇(部),其中既有考古学教科书,阐释考古学理论、评介考古学家的专著,也有许多涉及考古学、天文学、地理学和人类学的面向大众的图书。他撰写的不少面对非专业人士的图书成为畅销书,不断重印和再版,其中考古入门类的图书已经印制发行了12版,讨论世界史前史类的书则印制发行了13版,可见这些图书受读者喜欢的程度。有评论者称,费根是当今世界拥有读者最多的考古学家。

  费根在考古学研究和教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得同行首肯心折;不仅如此,他还致力于向公众传播考古学。他长期担任《考古杂志》等期刊的专栏作家,介绍最新的考古理论和研究动态,针砭考古学界有违学术原则和规范的事情,极大地提升了考古学的社会意义。他坚持原则,为了维护他认为正确的原则不惜得罪一些人。费根认为,一位考古学家在开始第二次发掘项目的时候,应该及时并且按照学术规范整理并出版前一次的发掘结果,这是考古学家神圣的职责。他曾在一篇专栏文章中抨击一位堪称考古学界巨擘的学者,称其主持了许多考古项目,但是只完整地发表了其中一次的发掘结果;他退休后,仍然忙于发掘活动,却不肯抽出时间整理所发掘材料;他逝世后,只留下粗略的笔记和博物馆仓库里标识不全的出土文物。费根把那些只顾发掘,然后把出土文物束之高阁的考古者称为“盗墓贼”。费根指出,考古绝非简单的发掘活动,而是发现和复原人类文化行迹的重要工具。他在许多论著中提出并阐述了“文化史方法”。他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考古学家不仅要借助多学科联合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而且首先要对考古现场、考古过程和发掘现场语境以及发掘结果进行翔实的记录,包括文字方面的、图像方面的。这些记录不仅构成考古人员对发掘地进行描述和解释的基础,而且是同行及后人确认和证明他的研究结果的凭证。最为重要的是,考古学家的发掘报告是已经发生了变化的发掘现场不可或缺的原始档案。没有这些详尽记录,一旦文物离开了其原始语境,它们便成了无源之水,遑论文物因自然和人为因素烟消云散。有关这一方面,古埃及文物遭遇的厄运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在《掠夺尼罗河》这本书里,费根以法老时期就相当猖獗的盗墓贼作为楔子,讲述了古埃及文物在四千多年的漫漫长河中遭受盗窃、掠夺和破坏的令人痛心的命运。早在古典时期,胡夫金字塔和亚历山大灯塔就被列入世界七大奇迹当中。埃及沦为罗马帝国行省以后,一方面,到埃及观光和朝圣的人数增多;另一方面,包括方尖碑在内的无数纪念碑被运到罗马等地,古埃及文物的劫难由此开始。中世纪之后,欧洲人曾视古埃及木乃伊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由于真正古老的木乃伊成为稀世珍宝,不足以提供俗世之需,于是便催生了用新近病死者甚至动物的尸体仿制木乃伊的行当。1833年,法国修道士热朗曾经对埃及总督阿里说,如果一个人从埃及返回时不是一手拿着木乃伊,另一只手拿着鳄鱼,他就会被人瞧不起。

  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征服埃及以后,无数文物商贩从欧美各国蜂拥而至,目的都是获得古埃及文物,手段从收购、骗取到盗挖不一而足。他们有的是为了经济上的利益,有的是出于收藏的喜好,有的甚至是为了满足占有这些稀世之宝的虚荣;这其中当然不乏打着研究和保护人类遗产旗号大肆掠夺埃及的文物资源的人和文化机构。

维多利亚时期的游客在攀爬金字塔

  曾经因人高马大而在马戏团跑龙套的大力士贝尔佐尼被称为埃及盗墓贼之首,他以相当灵活的外交手段获得发掘许可证,并以惊人的力气、坚毅的性格把计划付诸实施。费根详细讲述了贝尔佐尼在埃及发掘王陵和神庙、把珍贵的文物卖给欧洲多国博物馆的故事。这位大力士雇用了成千的埃及人,将巨大的纪念碑搬运到欧洲;这还不够,他还在吉萨高地上的哈夫拉金字塔内骄傲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和闯入墓室的时间。尤其值得提及的是,贝尔佐尼周旋于埃及总督、英国驻埃及总领事和法国驻埃及总领事之间,尤其受到英国人的指使和支持。英法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拿破仑于1798年出兵埃及,就是为了切断英国与印度之间途径埃及的贸易线。埃及总督则希望把古埃及文物作为讨好西方列强并获得资金和技术时的润滑油。

  在用灰暗的笔调描写古埃及遗址、遗迹和文物遭受破坏的阴暗面的同时,费根也勾勒了保护埃及文物的积极的一面。他把希罗多德称为让古埃及文物受到世人瞩目的第一人;接着,他描写了法国人商博良的感人故事。商博良历尽艰辛,破译象形文字,为现代人找到了开启法老世界大门、真正认识古埃及文明的钥匙。虽然费根指责另外一位法国人马里耶特初到埃及时实行的掠夺性发掘,但他同时也肯定了马里耶特后期为保护古埃及文物做出的贡献。正是马里耶特说服埃及总督,在开罗创建了中东地区第一座专门保护和展示古埃及文物的博物馆。马里耶特随后成为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之后又担任文物部部长。为了阻止古埃及文物流失,他甚至不惜得罪拿破仑三世的皇后。费根热情讴歌了爱德华兹女士在扶持英国的埃及考古方面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爱德华兹女士起初是一位专门撰写惊悚、探险故事的小说家,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到埃及游历以后,她开始撰写古埃及和现代埃及题材的小说,并且利用募集的资金和稿费成立了旨在发掘和保护古埃及文物的“埃及考察协会”,不仅资助皮特里赴埃及进行长期和科学的发掘,而且还在伦敦大学设立英语国家第一个埃及学教授职位,为皮特里这位被称为“埃及考古学之父”的英国人把以探宝为目的的发掘转化为科学考古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费根还描述了布雷斯特德开启的保护古埃及文物的另一场战役,这位美国芝加哥东方研究所的创建者独自把古埃及王室铭文编纂成四卷本英文译文。

法国学者测量狮身人面像

  费根把英国考古学家卡特于1922年发现图坦卡蒙墓设为这本书的结尾,实际上,这一构思反映了他对如何看待古埃及文物的立场。保存完好的图坦卡蒙墓被发现以后,因为出土物多数为黄金制品,且数量巨大,加上媒体炒作的所谓“法老的诅咒”,图坦卡蒙这位在古埃及历史上默默无名的国王成为神话人物。在费根看来,至关重要的是,这一重大发现终于让埃及人警醒,意识到不能继续之前那种做法,即让发掘者享有部分埃及出土文物,而是应把在埃及出土的文物留在埃及境内。

  按照费根的理解,古埃及文物已经遭到破坏,而且无法修复和复原。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德国柏林的埃及博物馆、意大利都灵的埃及博物馆、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古埃及文物的数量都达到上万件,有的甚至超过十万件。这些文物原本分散在尼罗河两岸的王陵、神庙、宫殿当中,各司其职,每一件都承载着特殊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盗墓贼和早期所谓的考古学家为了获取有价值的墓葬品,肆意损坏、随处丢弃那些在他们看来没有价值的文物;更有甚者,他们有时不惜使用炸药来加快发掘速度。价值连城的出土物漂洋过海,来到富丽堂皇的博物馆,完全失去了原有的语境,把它们称为“艺术品”无异于视其为简单的橱窗展示品。在费根看来,古埃及方尖碑在伦敦、巴黎、罗马、伊斯坦布尔和纽约都构成一种地标,但是它们作为文物已经徒有虚名。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提到费根此书所用的英文书名:The Rape of the Nile。他意在强调,法老时期的文物被肆意掠夺等于尼罗河谷地遭受了蹂躏。费根一直强调,考古万万不能为了获得古代文物而进行发掘,而是要有助于每个时代的人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过去。费根指出,石油、森林等资源方面被掠夺损耗,会使受害国家变得贫穷;而文化资源遭受劫掠破坏,则使得受害国丧失了身份,令受害国民众的身份认同失去了基础。

  《掠夺尼罗河》这本书让读者经历了一次非同寻常的考古探险。作者引领读者,顺着时间的脉络,目睹这场悲剧。费根的叙述时而铿锵有力,时而令人义愤。事实上,这是一出古埃及文物遭受劫难的悲剧,作者没有说明但却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严峻问题是,难道这场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吗?假如被掠走他乡的、如此众多的文物还处在它们原来的位置,古埃及展现给现代世界的将会是一种什么样子?从这个角度来说,尼罗河在几千年时间里屡遭蹂躏,这不仅对埃及来说是一场历史悲剧,对全人类来说也是一场文化浩劫。在批评欧洲殖民主义者掠夺和破坏古埃及文物的同时,费根认为,埃及人本身也难辞其咎。埃及人拆除了许多珍贵的古代建筑,作为建筑材料和制造石灰的原料。

  在很大程度上,原来打着揭示和理解古埃及文明的幌子进行的发掘,导致这个文明特有和丰富的场景不复存在。即便这个悲剧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至少要了解它发生的历史背景和来龙去脉,努力防止此类悲剧再次上演。可以说,作为一位阅历丰富的考古学家,费根像一位亲历者讲述古埃及文物被盗挖、劫掠和破坏的故事。然而,不得不承认同时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欧美主要博物馆都馆藏数量众多的古埃及文物,经常举办各种主题的展览,而且又有许多私人收藏家以各种方式展示其文物;我们不得不说,所有这些对于古埃及文明始终受到全世界公众的关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也为珍视和保护古埃及遗址和遗迹创造了条件。

  在《掠夺尼罗河》这本书中,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是非分明,语言简洁明了,故事性强,适合广大非专业人士阅读。不过,费根使用的文献,尤其是人物、事件和数据都在各章的尾注中标注了来源,并且补充了正文中人物和事件的必要信息,因此,此书也可以作为专业人员的参考书。其次,本书附有许多珍贵的图片,便于读者对文字描述的历史情境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所有图片不是集中于书的前部或者结尾处,而是被编排在相关文字所在的位置,确实为读者的考古探险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条件。

  《掠夺尼罗河》读后感(五):布莱恩·费根:尼罗河是如何被“掏空”的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

  馆内收藏的世界各地文物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博物馆设有埃及文物馆、希腊和罗马文物馆、东方文物馆。其中埃及文物馆是最大的陈列馆,有10万多件古埃及各种文物,代表着古埃及的高度文明。

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

  镇馆之宝之一,罗塞塔石碑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1799年,罗塞塔石碑在埃及一个港湾城市罗塞塔,被随拿破仑而来的法国军官所发现。后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

  “很明显,古埃及文字的破译将释放出关于古埃及的大量信息,因为这个文明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很多人试图破译这些文字,但总是徒劳无功,……1798年4月,拿破仑被授权远征马耳他和埃及,并在苏伊士地峡修建运河。……拿破仑精心挑选的特别科学艺术委员会陪同远征军,为他雄心勃勃的尼罗河河谷殖民计划提供文化和技术支持。……

  该委员会最大的发现并非出自其成员之手,而是由一位名为道普尔的士兵偶然发现的,这名士兵是尼罗河三角洲罗赛塔镇(阿拉伯语为El Rachid)北部一支海岸防御工程队的一员。他偶然在一堆石块中发现了一块刻有文字的花岗岩石碑,这些石块曾被停泊在附近港口(中世纪建成)里的船只用作压舱物,他们正准备重新利用这些石头来修建防御工事。

  1799年7月19日,外科医生米开朗基·朗克雷的一封信宣称:‘公民布沙尔,工程兵军官,在罗塞塔镇发现了一些可能会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的铭文。’拿破仑召集的学者立刻意识到,罗塞塔石碑可能是破解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

  法令有三种文字版本,一种是用规整的圣书体象形文字写成;一种是用世俗体文字写成,这是一种埃及语文字的手写体;还有一种是希腊语。铭文本身可追溯到公元前196年3月27日。这段文本由埃及祭司刻写在石碑上在全国各地公步,作为法老托勒密五世继承王位的周年纪念。石碑本身明确表明:‘他们要用神的文字(规整的圣书体象形文字)、书写文档的文字(世俗体文字)和爱奥尼亚人的文字(希腊文字)在坚硬的石碑上写下敕令,并把它竖立在第一等级神庙、第二等级神庙和第三等级神庙中,在永生的法老的神像附近。’” ——《掠夺尼罗河》布莱恩·费根

盖亚·安德森猫

约翰·盖亚-安德森

  这尊大约公元前600年的青铜像,出土于埃及古代大型墓地萨卡拉。它高42cm,宽14cm,重7.8千克,体积不大但是表现手法真实细腻。与众不同的是,它佩戴着黄金制造的耳环和鼻环,脖子上挂着白银制造的项圈和荷鲁斯之眼。盖亚·安德森不是它自己的名字。 在进入大英博物馆之前,这尊青铜猫雕像是约翰·盖亚-安德森(John Gayer-Anderson)的私人收藏。他是一名英国退伍军官,同时还是一位古代艺术品藏家。1939年,盖尔安德森决定将这件藏品捐赠给大英博物馆,因此它便被命名为“盖亚·安德森猫”。

阿努比斯

  阿努比斯(Anubis)是古埃及神话中的死神,胡狼头、人身。

  对古埃及人来说,来生极其重要,因此阿努比斯在很早以前就为人所崇拜。阿努比斯长着一颗胡狼头,胡狼是一种常见的在墓地搜寻腐食的野狗。人们向它祷告,祈求保护亡者,它还帮助伊西斯将奥西里斯(Osiris) 制成了木乃伊,并把冥王职位交给了奥西里斯。

  博物馆里的文物,无疑是真正的“无价之宝”。不过人人都有机会从博物馆的商店,买到自己心仪的精美复刻。

把博物馆带回家

  2018年,大英博物馆带着它的“宝藏”来到了中国——天猫旗舰店正式开张。现在店铺每月热销产品的售量可达十多万件。埃及元素是当仁不让的热门,上文提到的盖亚·安德森猫和阿努比斯神,威严的形象被“改良”成萌宠,化身书签、耳机保护壳、手机支架等文创产品。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衍生成装饰胶带,被贴在女生们的口红和男生们的键盘上。

  在买买买之余,不知人们有否想过,今天可以轻松“带回家”的博物馆宝藏,当年走出埃及时经历了什么?宝藏的“出埃及记”竟然也是“按斤卖”?

  在历史学家看来,这些宝藏被发现、挖掘、抢夺的过程,“唯一的输家是埃及”。

掠夺尼罗河

传奇盗墓者 乔万尼·贝尔佐尼

  18世纪中期,大英博物馆建成之前,法老陵墓中的奇珍异宝之所以离开埃及,都是野蛮挖掘、寻宝竞赛和疯狂套现的结果。“返回菲莱的旅途很顺利,只是与队员之间发生了又一次激烈的争吵,哈桑试图用刀刺向贝尔佐尼,而厄比在混乱中割伤了他的手。萨拉在伊西斯神庙耐心地等待着,但是贝尔佐尼一年前仔细做好标记的美丽的石雕已是残缺不全的碎片。有人故意砸碎了雕刻,并在石头上用木炭写下了嘲笑的话语——‘行动取消’。贝尔佐尼大发雷霆,怀疑是德罗韦蒂的代理人所为。但损失已经造成,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其他项目。”

  “贝尔佐尼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与大英博物馆就赛提一世墓中的雪花石膏石棺进行的令人沮丧的谈判上。亨利·索尔特忙得不可开交,因为他正把他第一批精美绝伦的埃及文物转交给大英博物馆,希望董事会能买下它。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得到了外交部的威廉·汉密尔顿爵士和仍然是大英博物馆董事的约瑟夫·班克斯爵士的鼓励。但他发现博物馆态度冷淡,而董事们对他藏品的要价感到愤怒——价格大约是8000英镑。即使是不经意的旁观者,也能明显地看出来,他是为了一笔可观的利润。贝尔佐尼也必然被当成是一路货色。董事会刚刚花35000英镑从帕特农神庙购买了埃尔金大理石雕塑,受到公众的强烈抗议。他们没有心情再在外国文物上花更多的钱。” ——《掠夺尼罗河》布莱恩·费根

布莱恩·费根

  布莱恩·费根布莱恩·费根出生于英国,世界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畅销书作家。前文多次引用了他的第一部畅销书《掠夺尼罗河》中的内容。《掠夺尼罗河》作为一本大众科普读物,没有选择面面俱到的叙述,而是关注最精彩的部分和重大的进展。全书以伟大冒险家、传奇大力士、盗墓者乔万尼·贝尔佐尼的职业生涯作为核心部分,参考了大量贝尔佐尼生前日记和后来的传记,使本书具有专业“盗墓笔记”的风采,但真实的盗墓比小说更为精彩传奇。在再版过程中,费根又结合新的考古发现和结论进行了修订,将新一代学者研究让-弗朗索瓦·商博良、约翰·加德纳·威尔金森和霍华德·卡特等重要人物的新见解融入其中。 对所有热爱人文历史,爱逛博物馆,以及对法老情有独钟的人来说,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读物。

《掠夺尼罗河:埃及的盗墓贼和考古学家》

  [美] 布莱恩·费根 著

  王佃玉 译

  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5月 这是一段我们如何挖空古埃及的故事,一段英雄和恶棍交织的历史。埃及学的故事就是英雄和恶棍的故事。希罗多德,底比斯盗墓贼,偷窃方尖碑的罗马人,木乃伊商人,主要的欧洲博物馆,比拿破仑军队搬走的古董还要多的马戏团大力士乔万尼·贝尔佐尼,精明的领事和冷酷的帕夏,发掘图坦卡蒙坟墓的霍华德·卡特……最终,英雄和科学家可能会获胜,但我们为这场胜利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幸运的是,古埃及的神秘性在劫掠者和火药的破坏中幸存下来。埃及是永恒的,它吸引着游客,并带来了未来的希望。阿蒙神仍然日夜不停、永无止境地穿越天际。

  作者简介 布莱恩·费根(Brian Fagan)世界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畅销书作家。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人类学名誉教授,著有《耶鲁古文明发现史》《海洋文明史》《亲密关系》《考古学入门》《考古学与史前文明》《法老王朝》《漫长的夏天》《小冰河时代》《洪水、饥馑与帝王》《世界史前史》《大暖化》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掠夺尼罗河》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