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之马赛》是一本由M.F.K.费雪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作为美食作家,本书涉及美食的内容不超过十分之一,但是一座马赛城跃然纸上。把马赛称为镇感觉多了几分亲切,对比国内的镇大多已经被商业过度开发变得千篇一律。当然作者的功力也有加成,行文有风格,信手拈来的景象描述都是天赋和积累。
●我想出去旅行。我想走的遠遠遠的。可是也許我哪裡都去不了。
●2013年4月20日读。2013-100。
●喜欢
●看了彼得梅尔的评论买下这本书,目前没有看书端倪,只能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个动荡不安的城市,包容了无家可归的费雪,让她和女儿度过了一段愉悦的时光。
《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之马赛》读后感(一):译文其实很好
我觉得这本书译得很不错。费雪的原文本来就不太好读,译成中文后免不了有些长句子。在保持原文特色的基础上,中文译文的可读性已经很高了。另外,“印度支那人”是对老挝,柬埔寨和越南人的总称,并无贬低贬低之意。以前经常有印度支那人民团结起来的说法。
《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之马赛》读后感(二):Je suis Marseille en fait
如果用艾克斯和马赛来形容一个人,或说一个女人,我想别人一定不假思索地将我比作艾克斯,但我其实是马赛。
那条海边的路留在了我的舌尖。
《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之马赛》读后感(三):翻译翻译看不懂啊……
虽然我英语烂的甩泪....
连印度支那人都翻译出来了....怎么不翻译一个中国支那并排着?
费雪是一个种族歧视的人..
---------------------------------------------------------------------------
以上,啊,我的确是一个相当肤浅的人哪!
既不会英文,又不会法文。
连中文我都不能好好的理解。
外国作家的书,我既看不到也买不起原版。只能借助国内出版商,和译者来窥视一下外国的月亮。
其它各种我都不说啦。
当时好不容易啃完,又是正价买的书,咋咋呼呼的我在网上不顾译者的辛劳发表了这么一篇偏激的帖子……
唉,我道歉还不行么!!!
还有身为屁民,读此书不就是图个消遣么,专业归专业,译者您要是更贴近一下大众的口味不是也挺好么……
不过其实我也没资格批评人家的……哈哈哈
《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之马赛》读后感(四):精彩一闪而过,絮叨水漫金山
知道费雪,是从《无尽的盛宴》这本书,其中收录了费雪的一篇文章《瑞士的三间小餐厅》,很是喜欢。还有一篇介绍她的文章,让我对于这个美食大家,有了初步的了解。看她对于食物的热爱,对于烹饪的津津乐道,很是合我的胃口。因此开始关注她的书,看到网上有她的书,就订了一本看。本来两个“小镇”都想买下,想了想,就先买了一个“小镇”,由于马赛鱼汤的缘故,我就选了这本马赛。
看时就有些失望,本来是想看看作为美食大家的费雪,看到的却是一个如小女子般絮叨点生活往事的费雪,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如读中国报刊上那些所谓的个人专栏,专注于自己一点一滴的琐事,自叹自怜,每天或者每周在读者面前重复着。在这本书中,作为美食鉴赏者的费雪笔下的灵性不见了,只剩下一个模糊的马赛,在尽情地展现着。不过,很遗憾,从头看到尾,马赛依然未给我留下更多的印象,当然除了作者所竭力想消除的“暴力之都”形象,很不幸地,在我的头脑中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就在絮叨不停地麻木着我的眼睛之时,精彩却突如其来,终于看到费雪回到了自己熟悉的老本行,写起马赛的美食来。书已过半,在《阿耳忒弥斯的食物》这一章里,作者写了马赛的三家餐馆,写了他们在这三家餐馆里的美食体验,绘声绘色,让我想起了《瑞士的三间小餐厅》里的费雪来。她的文笔变得鲜活起来,她的味蕾她的灵性似乎在身体的每个部位绽放,让读者在她的文字中感受到食物的美妙,体味到生活的美好,并伴随着她沉浸在那种温暖而馨香的氤氲之中。
可惜精彩是如此的短暂,稍纵即逝,就如昙花一样,那种灿烂刚眩夺眼目,就迅速地凋谢,我们又只能重新回到马赛的暧昧中,去听作者慢悠悠地讲述着她对这个并不光彩的城市的爱。她对这个城市太熟悉了,从三十年代第一次来到这里,来到第戎大学读书,直到七十年代,她无数次地来到这座城市,在这里逗留,在这里生活。应该说马赛的气质已经深入到她的骨髓之中,这座城市不仅是她所说的情人,简直已与她合而为一。但在叙述这个城市的特质时,读者却缺乏清晰的线条感,只觉得有些时空混乱,搞不清楚她正在叙述的,究竟是哪个时代的马赛。
不过书后面的食谱虽说有些无厘头,但对于如我这样喜欢美食之人来说,还算不错,买本美食书,总算得到一些菜谱,聊可对谱垂涎了。
《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之马赛》读后感(五):异客的故乡
M.F.K.费雪(Mary Frances Kennedy Fisher, 1908-1992),因写饮食文学出名,她文笔老练,1937年出版《循香记》时,而被文坛疑为男子。
她写的最著名的当时饮食,然而我先看的却是《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之马赛,之艾克斯)》两本。这两本书,影响了彼得@梅尔去普罗旺斯定居,并写出如今更流行的关于普罗旺斯的书《普罗旺斯一年》。
她的旅行笔记不太以导你游览的方式讲山川河流,但处处有她的眼光,她的心性,她的生活。她带着两个女儿,在陌生的城市中,感受事物,体验,遇到陌生人,沮丧欢乐和好奇。这个女子本就有趣。写美食为主,却会写出《如何烹煮狼》,我没看过,但是想必以狼作为主题的烹饪书少之又少。她写人,写城市的风格,都有一绝。和舒国治有点相似,寥寥几笔,可以清描出一个城市的性格。
比如她说马赛码头上一些有桨而没有桅杆,装了马达的小船“大多数时间都污浊肮脏,看上去就和家中小猫一样亲切”;马赛的商人“这些商人的脸孔随着日落而变化着:日落前是谨慎的社交面孔,而日落后则变得狂妄而放松。”“马赛女人就如同她们崎岖地貌的一部分,像是城市深处的山上那棵最古老的橄榄树一般”她们的声音“只是她们强壮身体的一部分力量,不可毁灭”。马赛的番茄“绝对是厨房里的中坚力量,就如同种植它们的女人一样”;“马赛最神奇的地就在于着所有的邪恶都被一种健康的气氛平衡掉了”;
她旅行的时间,大体是上世纪30年代-80年代,和她打交道的,都是当地人,她在哪里带女儿,和她们一起过圣诞节,自己装饰一棵树,并且享用一小块树根蛋糕;她不厌其烦地描写那里的码头,海湾,酒馆,博沃旅店的人,以及博沃酒店大堂的变迁,她是将马赛当做自己异地的家乡,“我和孩子总是像呼吸马赛的空气一样呼吸这种情感,开心地从那些朝拜者屏息祷告的小礼拜堂前走过,获得了一种关于生命的全新感受。又一次,我们在新河上搭船回到旧港,站在可爱的市政厅前面,望着对岸的那位守护着我们的女士。她站在那里,如火焰般站在钟楼上,站在陡峭的高山上,俯视着城市、港口和海洋。我们安全了。”可以想见她当时之去,是如何的一种“旅行”,也许她并不愿称之为“旅行”。她作为一个外乡客,敏锐而富有察觉的外乡客描绘了一个活泼泼的马赛,虽然马赛人未必同意这样描绘。她还写出了这个城市在战前战后的变迁——这也是近几十年,世界各地城市发生最大变迁的时段之一。她写自己1976再去的感受,“我不由自主回到那里,所有一切都变得单调而冰冷了……无数旅游车送来了疲倦的旅客。礼品店、小食铺,处处可见。……我失去了那种单纯的感觉,那种我和我的孩子一起感受到的强烈的神奇的感受。我独自一人,如同一个愤世嫉俗的观察者,而非一个快乐而兴奋的崭新的灵魂”。
70年代的马赛,比起如今,或许游客尚属不太多。80年代或许还可以称得上一个“背包客”可以到处走的黄金年代。而如今的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几乎已经可以旅游化,Lonely Planet一点不lonely。尽管旅行者总想尽量去体味当地,但是各种GH,旅馆,为旅客设置的一切方便措施,也使得出门更方便,旅行或许也被破坏了一点。
如同不久前在译言所看到的一个时代图集,旅行者在亚洲30年(?)。曾经是背包行走之地,如今各种GH,西餐店,充斥街道,一定程度上曾经的背包精神已经变异。
不过,顺其自然,既然事实如此,那就也体味这种怪相背后的趣味吧。
:《茱莉亚与朱莉》的朱莉,是否以费雪为原型?其中的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也是我极爱的一个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