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是一本由[法] 德勒兹 / 加塔利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7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于游牧民,我们可以说——正如汤因比所启示的:他们不运动。他们之所以是游牧民,正是由于具有不运动,不迁移的力量,他们能够占据一个平滑空间,并拒绝离开它,而一旦离开了它,那只是为了征服和死亡。”
●我去,绝对是天书(20131028)。20160401,时间过得好快。 @2016-04-01 19:48:02
●选读了80%的篇目,然而费尽全力基本上只能理解两三篇。战争机器一文对我影响颇深。总得来说,这书其实不好评价,也不建议研究德勒兹的上来就读这个书。说一遍就能读懂、上手就能读懂,基本就是骗自己。那么我为啥打五星呢?只是为了平衡某些打一星的蠢人罢了。
●天书
●德语版的更加要疯……
●太炸裂了,适合边嚼肉边读,感觉现今的文学统统落后于时代,可以说是对赛博空间最完全地一次捕捉了。另外,土鳖古尔德去死。
●跟英译本一起看滴.....内容完全是对照英译本翻出来鸭,提到概念时还要括号把法文放进去是怎么回事......
●这个D&G组合用法语写作或者翻译成中文差别不大,因为他们讲的完全是属于自己的语言。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读后感(一):我能说这本书写的超级罗嗦么
马上要进去一目十行的状态了,感觉的逻辑,普鲁斯特与符号都很好读而且行文流畅清晰。这本书的一些基本概念在一章之内多次重复,在章与章之间继续重复。分子克分子,抽象的机器,能动的机器,国家,部落,战争,,,,,这些概念在特纳那里用共同体_结构一对概念就解决了。我能说这本书写的超级罗嗦么?那些打九分的朋友们请解释一下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读后感(二):我读过的写的最引人如胜的哲学书
D&G的文笔,想象力和原创性都非常出色,读起来就像看小说一样,其中提出的许多概念在我们晚期资本主义时代尤为显著,其对资本主义的基本判断感觉仍然是非常正确的。感觉D&G做的事就是在不断拓展左翼(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边界,但一直坚持左翼的反资本主义,反威权主义,追求自由的基本立场。
感觉68革命虽然失败了,但产生了好些D&G之类的极具原创性的人,也算是值得的吧。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读后感(三):读[法] 德勒兹, 加塔利《千高原》
一种介于小说与哲学间的文体,读起来轻松愉悦,散发着文之快感。但仔细读起来,似乎有点泛泛而谈,也许这就是法国哲学的通病。说白了,书中很多精彩的地方其实就是用了当时比较新的数学和物理学的理论思想。
312 罗马人与游牧战士的段落很经典,被经常引用。
可以说,这本书是科学语言,强横的那部分在文学中引发的巨大波荡。一种文字的精神分裂。
随后,进入了政治和经济学的领域,对资本与世界格局进行了分析。
最后类似于一种几何学的建构,不过问题是只能采用一些基本的几何学的概念思想。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读后感(四):随便写写
半年前看完的,现在才想起来添加,顺便说下,可能有些词记错了,不过应该差别不大。
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说到迭奏曲那里,在那个部分德勒兹第一次较为直接的说明了层,逃逸线,界域,配置,容惯性平面这些之前他只靠比喻在阐述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他一贯的后现代作风受到了挑战,来自于一种完整的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挑战。
他从没有与中心直接的摊牌,因为与任何秩序的对抗都只能带来混乱,所以他保险的选取了“去中心”。有一个中心在那里,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寻找那个块茎,抓住那根逃逸线,那个时时刻刻处于域外的引导而又粘着在过去的层上的东西。在这里,一股脑的尼采,伯格森的影子全都现形了,这种东西并不陌生。
我还比较感到可惜的是容惯性平面,他提出这样的一个概念是出于几何中心主义吗?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读后感(五):只谈一个问题
德勒兹实际上是后现代哲学中的一个建构者,或者说他是建构式的解构。整个后现代是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一次彻底消解和反叛,但是在这种过分消解之后我们该如何思考呢?新的言说的可能在哪里?
德勒兹就是在告诉我们这种可能。这实际上是一种实验,他不再使用传统的概念,不再说主体客体、现象本质,不再说逻各斯,不再使用二分法,而代之以根茎、网络、多元体这些概念,他否认有一个中心,否认有一个主体,将人消解为机械与集合。将哲学理解为概念的创生。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激进中的不足。在与传统思维方式决裂之后,德勒兹的哲学里同时充溢着创生与癫狂的力量,他在理性与混乱中穿行,在思维的悬崖上舞蹈,既让人兴奋,又让人迷乱。
另外一点就是,每个时代的哲学都是与其时代相映照的。在福柯、德里达、德勒兹这些人的哲学里疯狂的解构力量,主体的死亡,中心的死亡,也是对现实的反应,它对应的事实是,世界的多元与异变,人的本质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