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是一本由残雪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不懂...
●能够感受到残雪希望唤起的植物/万物的通灵,生命间的超越言语与线性逻辑的深刻联结,这大概是中国“小说”/“虚构”/“笔记”/“杂录”一直以来的内在神力,但是经历了新文学的“洗礼”之后,这种重新唤起就显得格外的艰涩困难,以致于更像概念喊话,只能使情感堆砌的密集、唐突却意无所指
●确实小众,但是感觉逻辑设计并不是很精巧,想表达的“天人共生”的东西也没表达出来,大概我的理解也是有限吧。第一本残雪的书,略有点失望!
●其实只想打两分的,但由于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残雪的书,自觉不可以偏概全。赤脚医生的这个题材可以,时代变化中的传承的可贵。就是叙述方式并没有很好地带着读者去感受,并不友好。而且故事性太过于薄弱,有种故作玄虚的意图。个人看法,仅作参考。
●没读懂 18年的新作,与之前的作品相比,字里行间有了一点光和爱,但是并不知道残雪老师的本意是什么。
●让每一个人有尊严的死去。——这大概就是本书的中心思想了吧。可是残雪还是带来了多么大的震撼和不可一比的魔力。其他作家讲述什么魔幻、神奇、通灵,在残雪来讲就是轻而易举,语句平实而毫不费力,简简单单就融入到那个境地,似乎都没有觉得不妥。她的世界,精致而理想,所有的罪孽都消融在对于人性的了解和掌握上,却归于对生命最终极的关怀,对于生养我们的这片土地的关怀。一切的植物、动物、山川、岩石,以及归去的人,都加入进来这一刻,共同描绘一幅由赤脚医生做引路人的山村哲学图,向死而生。
●怎么说呢,这本书确实有些乏味,人物对话过于跳脱,剧情也非常没有逻辑。 不过,乡村的景物描写很到位,人物塑造挺好,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都透着作者的哲学观,我挺喜欢这种“古人和今人生活在一起的”世界。
《赤脚医生》读后感(一):赤脚医生
第一次接触先锋派作家残雪作品,对于赤脚医生整个文章主轴叙事而言可谓是非常清晰的,坚持的理想与正在消逝的行业成为一道鲜明的风景线。文中的数个人物亦道出现世生活中多数人的现状。其中灰句最为典型,无数人不都是在现世,迷糊,彷徨中顿悟,走向最终的人生指向,其亦是幸福的。多少人仍在交叉路口徘徊不前,就连最为完美的亿嫂也有迟疑的时候。而林宝光医师如同每个人内心深处抵达理想的指引者。只要坚定,纯粹,必将抵达理想彼岸,万物都将为你而指引!
向正在坚持消逝的行业人群致敬!
《赤脚医生》读后感(二):药草皆有性,万物皆有灵
我们赤着双脚与大地接吻
芦花鸡与黄鼠狼恋爱正欢
逝者与生者召开神秘会议
远方的山村传来遥远的脉动
动植物或窸窣或合唱
古老与当今同频互动
这是个万物皆有灵的空间
神迹似乎时常存在
庇佑着心存美好与善意的村民们
药草皆有性
重塑迷途的少年
馈赠重症的病人
滋养一生求索的老医生
在这样一方“通灵”的村落里
人与万物彼此成就
灵魂可以延续
生命继续歌唱
《赤脚医生》读后感(三):来自一个渣渣的碎碎念
今天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讲的大致是以亿嫂,一个赤脚医生,为中心的故事,残雪的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通透和美好,就想书中的一句话,在云村,先人和今人都生活在一起了,带着几分传承的以为让人觉得云村是一种美好的象征,但是又有些黯然涌动的愉悦和传承,人个草药有联系,可以听到山的声音,无疑这本书的世界观和认识观已经摆脱了对现实的一些所谓的封闭啊的看法,它的文字拼凑起来就是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中间的有一些话也是让人心头一热,感觉好像会想通什么。中间无论是亿嫂,亿叔还是死去的校长,他们在骨子里给我的感觉都像是年轻人,在向大自然询问并被他们引导,残雪文章的哲学性的确很强并且看的出她对自然的敬畏,我觉得我可能还需要成长和阅读才能在以后的某一个瞬间读懂她的书,但那种通透的感觉的确让人可以看到心灵深处最真诚的光…
《赤脚医生》读后感(四):向死而生: 每个人都能做到有尊严的死去
真想不到我会迷恋残雪的作品,尤其是在《苍老的浮云》并不那么愉快收场后。借此书我是带着隐忧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顺利把它拿下?然而意外告诉我,这是一本最佳的,几乎可以说残雪至上的小说。只有她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其他的作家之于魔幻、神奇、通灵,在残雪来讲就是轻而易举,语句平实而毫不费力,简简单单就融入到那个境地,似乎都没有觉得不妥。她的世界,精致而理想,所有的罪孽都消融在对于人性的了解和掌握上,却归于对生命最终极的关怀,对于生养我们的这片土地的关怀。一切的植物、动物、山川、岩石,以及归去的人,都加入进来这一刻,共同描绘一幅由赤脚医生作为引路人的山村哲学图。
小说的人物一开始就通灵了,但是“通灵”二字却是实实在在要到P72页才第一次出现。在残雪的世界中,人不一定要以实体出现才是出现,还能因主体思想的出现而存在。这大概也是读者最不能接受和融入的一点,她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人既然是以两种世界的存在而存在,又为什么一定要区分呢?
以下是读时的几个有感:
老山民,牛栏山对云村的人真友爱,我都几乎要妒忌。同样的,云村的人对牛栏山也好信任,把获得的草药当作是它的馈赠。这是落叶归根的安静与笃定,没有解释,一切都在冥冥之中有着神来的召唤。
其实每个人都有灵气,只是有些人被现实世界搞得乌烟瘴气、混浊不堪。如果我们能持续保持那份激荡灵气的努力和方向,不惧思想的煎熬,就一定能领悟到残雪的美丽。
我只记得有一回在日本电视中看到有一种死,他们欢歌笑语,一路欢喜的送那个离去的人离开,这是我看过不多的平静的归去。其后就是现在手上的残雪,她描述的多么美,多么安静,多么自然,一切顺顺利利的,对死没有恐惧。这样多好,她让我看到的不是梦想,不是愿望,而是事实,云村的人们,这一个个,并不为疾病而恐慌,可以说,她们对死已经没有恐惧,只有一种结束一个地方,开始另外一个地方的欢乐和平和。真好,居然还有这样一种方式可以做临终关怀,为每一个读者,因为大家谨记生必死的归途。
第一次,偶像终于不是离我那么远。不是隔着很多个年代,隔着很多个世纪,那些故纸堆里的偶像和似乎永远也不能同时呼吸的偶像。现在的这个偶像,她还活在我的眼前,还在和我一起体会着这个时代。可是她能写出这样安慰人心的作品,在迷路中将我们照亮。因为离偶像这样的近,让我对文学又有了一种不一样的理解和信任。我好期待,想做老师的学生,想和她一起步入那个神奇实际上也平常的世界。我们的云村。
一个山村的历史。一种神秘的隐喻。一种古老的品格。山包在等待,在细细体会。
太神奇了,我多想也这样遇到我的爷爷奶奶,我的二伯三伯,还有已经离去的所有的亲人朋友。我也多想知道他们是在一个很美的地方,我们不能约会,却能邂逅。
是的,我也从不觉得我和自己村里的山站在一起。我们相伴,相互安慰和倾听。在这方面,我感觉我缺少归属感,但是残雪给到我了,看到她在讲述她与牛栏山,或者是陶伯在讲述她跟牛栏山的感觉,我就觉得又学到了一点,那是来自生命的终极关怀,生与死与土地,最后的归宿,不忘故乡。
对于人间万物有种精深的理解,谈论疾病的方式多么独特。 活下去,为所爱的人和那些景物活到最后一刻……
继续: 小说还是看得浅了,它既有蛮荒上古的力量,如同蓝山卫生、林宝光医师、和不死的站长;也有地壳运动,上浮下沉,三村的前世;还有不同的时间轴,民风淳朴,身边人皆为导师的美好期盼。残雪很牛
《赤脚医生》读后感(五):阅读随笔:读《赤脚医生》有感
2019年的学校的图书售卖日,我专门入手了一部获得那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残雪的《赤脚医生》,并且成功在买的那周读完。其实,像残雪的这种稍冷门的作家,在各大媒体的肆意喧嚣之前,我几乎是不知道的。作为一个剑走偏锋的阅读者,我还是进入了这个“行星带”。——其实这个作家、作品算是一个孤星,但我成功在最亮的星群间抓住了这一孤星的尾巴,因此与此书、此作者邂逅,的确是一种缘分。
残雪的文学魅力在何处呢?虽然我仅涉猎她的一本作品,但对其风格应该已经略知一二了。她的文字极富灵性。对于生命与道德,她是进行一层一层地、轻柔地剥析与思考,而非气势勃勃地逼供与拷问。对于哲学性的思考,我作为一个对哲学初有涉猎的18岁理科生,也对其做出粗略的判断:残雪她并不支持机械论与马哲的绝对唯物,也不支持生命意志论的生命自私观点;反而她相信一切物体都具有承载着记忆与灵魂的能力--即类似于鲁道夫·斯泰纳的灵性哲学的形而上学思想。
即使这篇作品和我在科幻资料上简单了解的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阿西莫夫的《钢窟》都不是我完全认同的,但我也被她的儒雅的文字与哲学的思维深度折服了。这种哲思也应是她的亲兄邓晓芒先生传染给她的。
无论我读到20页,80页,或是最后的306页时,我都能够用两个词来表达我的感受:“和谐”与“爱”。书中,正因为“和谐”与“爱”的范围的渲染,是无论困境、疾病还是死亡都被描绘成一种仪式、或是节庆、或是礼赞:这体现了作者极为积极的人生观,为了营造这种气氛,她将万物“真善美”化。看着病人们的态度,我也想到了漫画家熊顿:虽然她人生短暂,但她无论给别人带来的,还是充实自己的,都是乐观与积极的心理态度;以及stage-nana社团的《narcissu》中的患有绝症的女孩濑津美,活了一个虽然只有20多载但精彩的人生。对于和谐,作者的潜在的诠释即是无差别地尊重每一个事物。即使将乡村中的食物链赤裸裸地刻画出来,但也将捕食视为一种美景,对每一个生物视为和谐世界的一环。对于爱与美,作者也着力刻画了事物的突兀乍现与它的不辞而别,因为它们的美正体现在它们的动态与不守恒。
《赤脚医生》的语言模式偏向于21世纪,甚至偶有一些2010后的网络语言词汇(如“高冷”)----但残雪却将其视为美学的砖头。对于语言与词汇的无差别使用与对待,也体现了残雪在“文化和谐”上的高深造诣。对比一些乡土文学,它并不那么豪气粗犷,它的妙处在于虚实融合的梦幻,如诗的优雅与真情,甚至里面描写的一草一木都能让人热泪盈眶。在今年8-10月,我醉心于阅读反乌托邦小说,但仍然考虑着到底什么是乌托邦。有幸的是,在我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明白了“乌托邦”小说是什么模样:正因为它成功地描写了纯天然的,给人天经地义的满足感的非技术社会,所以它成功地创造了一个“人间乌托邦”。
最后,至于文学,对我来说,它并不是一种孤芳自赏的自娱,也不是知识分子用来炫耀的勋章。以我的观点,文学的意义,应是作品与阅读者,以及读者的心灵感应。而对于欣赏者,我也有个建议:愿你们不畏数据与口碑的干扰,随着自己心中的指示与渴求去选择文学,用一切的感官与意识上的理性与感性与文学融为一体。
作者:Joney-Ma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4161790 出处: 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