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托尔斯泰》是一本由[苏联] 马克西姆·高尔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20-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构思大气高端。也许以他的成长有关?大概在他十六或十四岁之前,他的父母辈祖父母辈已先后过世,他兄妹几个是他的祖母的养女抚养长大。小时长得有点"丑",常常被同伴嘲笑带"气″,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养成他顽强而敏感又固执好胜的性格,要么他就会失去在家中宠儿的地位…托翁就是托翁一一他维护了托氏家族的荣耀(曾祖父是彼得大帝的外交大臣,祖父是客山省长)。《战争与和平》通篇叙事拖沓,人物对话冗长啰嗦!?多用重舌音节!但构思高端大气瞰视,远眺高屋建瓴、腾云驾雾;近看细砖见缝、逶逦细流入海!人物思想及性格成长融入言行之中。主要人物在滚滚激流中仍不失大爱,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部爱国主义经典教材!《安娜卡列尼娜》善于刻划、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创造心灵辩证法″,塑造了安娜的独特性格的"这一个"。《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自我道德完善的总结!
我们对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了解都是通过他的作品,他的三部最为著名的书籍应该就是《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和《战争与和平》了,托尔斯泰托翁可以算得上是世界文学界的顶流了,所以他的传记应该也需要顶流的专家来写,那么这本《回忆托尔斯泰》就是两个顶流相互碰撞而产生的。这个写传记的顶流专家就是高尔基。很多人会问这是写《海燕》的高尔基吗?答案是肯定的。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但是他的天赋在传记方面也非常突出,而这本书高尔基传记天赋的一个体现。
我们了解一个作者一般都是通过他的书籍或者文章等文学作品来了解,当然这是一个普通人最为直观的感受人,所以很多的作者在我们的心中都是非常高大的形象,神圣富有魅力,他们的很多观点我们都深以为然,他们的很多语句都被我们摘抄下来作为自己作文的素材,这就好比我们买东西看到卖家的高大上的产品,而托翁的作品一直在我的心中有着极高的位置。而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也是严肃的,不可侵犯的那种,总之,就是文学教父的那种形象。这就是我们心中的看得“卖家秀”。
然而高尔基是深谙这个道理的人,他可以把托尔斯泰的最为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看过了国内的很多名人传记,然后读过高尔基的这本关于托翁的传记之后,发现国内外的传记风格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书中有很多句子写的十分的美妙,比如“托尔斯泰倘使是一尾鱼,他一定是在大洋里面游泳,绝不会游进内海,更不会游到淡水河里。一条小鱼在他的四周游来游去,他所说的话它完全不感兴趣;对他毫无用处;他的沉默既不使他惊恐,也不使他感动。”托翁可不是大多数人,他是中国的陶渊明,是一个隐士。他有很多的不想说的但是无奈要说出,但是也有很多他不想说的就不会去说,总之,真实的托翁我们不能触摸,但是这是真实的托翁,也是高尔基笔下的托翁,是不是像极了我们网购的“买家秀”。
看完了这本书,对于高尔基的其他的传记也充满了兴趣,希望有机会可以拜读。
《回忆托尔斯泰》读后感(三):高尔基眼中的托尔斯泰
小32开的装帧,小巧别致;蓝色的书封,左上角是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的画像,老人深邃的眼神似乎在思考人世间的哲理。
这是一本与列夫托尔斯泰同时代、同样是伟大作家的高尔基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一本书,书名就叫《回忆托尔斯泰》,该书的译者是中国的文学泰斗巴金,首版于1953年,由开明出版社出版,本次人民文学出版社在该书绝版70余年后,精编精校,再次出版,让读者在大师的笔下窥探另一位大师的风采!
该书由四十四则笔记和一封信组成。笔记是高尔基在托尔斯泰1901年至1902年在加斯卜拉养息期间,在一些纸片上随便记的笔记。这些笔记中,记录了作者与托尔斯泰交往的片段,既有事件描写,又有语言记录;既有作者与托尔斯泰探讨文学写作;又有两人之间的趣闻轶事。尤其是作者在对托尔斯泰讲述自己跟柯尔纳将军的寡妇打架的过程中,托尔斯泰流露出儿童般的真性情,展现了一个充满童趣的托尔斯泰。这些笔记,仿佛一个个的点,让读者在阅读中,逐渐展现出了一个固执的托尔斯泰、充满童趣的托尔斯泰、睿智的托尔斯泰、正直的托尔斯泰、严厉的托尔斯泰、充满温情的托尔斯泰。
然而这些还不够,作者在《一封信》这部分中,通过作者这封写给柯罗连科的没有写完的信,系统回忆了作者与托尔斯泰交往中的方方面面,从整个事件、整个交往过程中,更加完整地展现了托尔斯泰的创作历程、对俄国乃至世界文学的态度。在这封信中,作者也发表了自己对托尔斯泰的看法,揭露了托尔斯泰为什么会出走,以及在出走前的哲学性的思考。这封信从一个一个侧面逐渐拼凑起一个更加完整的托尔斯泰。
以上两部分在书中是互补的,不可分开的。作者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他心目中的托尔斯泰,同时也向读者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托尔斯泰。
尤其是《一封信》中,作者描绘托尔斯泰在海边的片段,画面感极强,如果能够画出来,就是一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油画作品。同时在《一封信》中,作者也描写了托尔斯泰对俄国文学、法国文学中的如巴尔扎克等人的评价。在书中,作者反复提到他在与托尔斯泰交往过程中,托尔斯泰对契诃夫的作品的评价,透露出托尔斯泰对契诃夫作品的喜爱。
本书作者对传主描写的视角很新颖,很值得国内写人物评传的作者借鉴。
《回忆托尔斯泰》读后感(四):独具风神的文学写照——读高尔基《回忆托尔斯泰》
巴金先生翻译的高尔基《回忆托尔斯泰》是一本小书。初版于七十年前。后来和高尔基的其他文学特写集收录在一起,合编为《文学写照》。此次人文社重新单独刊出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盈盈一握,精装雅致,很有纪念意义。
穿越历史的时空,现在人们重读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仍然会读到许多打动人心的地方。巴金先生广泛参考了法译本和英译本,译笔流畅传神,让我们重温了高尔基和托尔斯泰这两代文豪之间的一段弥足珍贵的文学记忆!
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主要由笔记和书信组成。第一部分是高尔基在一九 〇 一 年与一九 〇 二年中间随时写下的笔记,编成44个章节。第二部分是一九一 〇 年高尔基听闻托尔斯泰离家和病故的消息以后写给一个朋友的一封信。信最终没有写完,后来也没有寄出。
通过高尔基的文学回忆,我们见到了托尔斯泰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托尔斯泰好像是一位神,也是充满矛盾的有血有肉的俄罗斯文学之父。
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是一部独具风神的文学特写,虽廖廖数笔,却传神地活画出了托尔斯泰的形象和思想,让人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其成功之处,大略言之有三。
一是形神毕现的文学肖像。高尔基的笔下,托尔斯泰好像是一位神,又像是古老的成了精的岩石,这种崇高的、伟岸的形象,是托尔斯泰伟大著作给人的感受,也是他慈父般的个人形象赋予的。
高尔基写托尔斯泰的手,高高低低地布满了胀大的血管,富于特殊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写他深邃的洞察一切的目光,写从托尔斯泰眼光中看到的一种狡猾的满足的笑容;写他的诙谐,他的调皮,他的白胡子,他的满盈的泪水;高尔基多次写到托尔斯泰的瘦小身材,“他走进来,他身材矮小,可是所有的人马上就变得比他更小了”。
二是坦诚直率的文学记录。1900年1月13日,高尔基与托尔斯泰第一次见面。当时高尔基32岁,托尔斯泰已经72岁了。据高尔基的观察,托尔斯泰和友人不大喜欢谈文学,最喜欢讲的题目是上帝、农人、女人。
从《回忆托尔斯泰》中看,托尔斯泰对高尔基的文学——当时高尔基的创作主要是短篇小说和剧作——有赞许有批评,多少有所保留。
初次见面之后,托尔斯泰给高尔基的复信中说,喜欢他的作品,感觉高尔基本人比他写的书要好。他觉得高尔基书读得太多,小说人物语言“太聪明”,作为一位作家的书生气太重。
托尔斯泰这类惊世骇俗的评论还是很多的,如对于同时代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论,说“他是一个厉害的好色的人,要是他发起脾气来,他的秃头上立刻就会胀起许多瘤一类的东西,……很奇怪他的书的读者竟然会有那么多”。
此外托尔斯泰对但丁、莎士比亚和雨果的评价也很低,这之中是否存在傲慢与偏见,读者自当明辨。
三是公允持中的文学评价。托尔斯泰说自己的问题是书写得太多了。我们知道他毕生留下的文字至少有一百卷。除了文学创作,还有大量的书信、日记以及宗教类的作品。
高尔基的高明之处,是看到了托尔斯泰思想矛盾的症结之处,托尔斯泰的宗教情结慢慢形成一种不自觉的“专制”力量,让人感到一种压迫。他的禁欲主义和道德自我完善,发展到极致是一种病态的洁癖与自信。人生于是成了忏悔、惩罚、赎罪、净化的过程。
托尔斯泰可以是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人道主义者,然而陷入到“戴着荆棘冠冕的殉道者和先知”的宗热迷狂,就让人感觉到一种压迫。教条之轭也牵住了这个伟大的人。当托尔斯泰批评高尔基没有上帝信仰时,他的说教就缺乏一种说服力了。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人,毕章经过了二十世纪的罗素、伯林、哈耶克、波普尔、顾准、李慎之……,稍具常识的人,都能够辨别,何为信仰,何为自由,怎样才是追寻真理之路。
屠格涅夫临终前写信请求托尔斯泰,莫做先知,专心文学。抛却先知衣钵,做俄国土地上的大作家。高尔基说托尔斯泰的伟大和神圣,在于他是一个人。托尔斯泰就像太阳一样,把万物都烧光了,当他把自己也烧尽了,一个无穷无尽的黑夜就要来了。
《回忆托尔斯泰》读后感(五):文学巨匠高尔基对另一位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精神传记与画骨之作
文学巨匠高尔基对另一位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精神传记与画骨之作
——简评高尔基《回忆托尔斯泰》
人民文学出版社《回忆托尔斯泰》高尔基,这位苏联文学的创始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大家,写下《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及长篇小说《母亲》等脍炙人口的作家,对世界文学最大的贡献却恐怕不是长篇小说,而是这部薄薄的回忆录。这部《回忆托尔斯泰》或多或少总会让人想起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但高尔基笔下的托尔斯泰比之爱克曼笔下的歌德似乎更加光芒耀眼。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这部《回忆托尔斯泰》由四十四篇笔记和一封在得知托尔斯泰出走后写给加·柯罗连科的信两部分组成。
笔记部分是作者与托尔斯泰交往过程中逐渐写在一些碎纸片上的文字,主要是托尔斯泰的谈话记录。其中有托尔斯泰在谈话中对另外一些作家及思想的论述,比如对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的比较,对卢骚(卢梭)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比如他对信徒苏列尔席次基关于“自由”与“无政府主义”的批驳。这些论述是极为珍贵的人类精神财富,若非高尔基笔记记录,恐怕后人永远也无法领略,因为这些偶尔的闲谈中谈及的内容托尔斯泰自己不会再整理,即便他有可能再写一篇评价这些人的文章,可经过构思的作品已经不是那种瞬间的、最真实的想法和语言。高尔基将这些黄金一样的语言记录下来,使得后人能够领略一代文学巨擘瞬间闪耀的思想光芒。
其中还有一些托尔斯泰这位文学大师的生活细节,或许是连托尔斯泰自己的日记里都不会写的细节,比如他打纸牌时激动的双手,比如他听到高尔基和柯尔纳将军的寡妇打架的事情后孩子一般的大笑……高尔基将这些细节记录了下来,让我们有机会认识托尔斯泰这位“全世界的洪钟的巨人”身上更真实、更具烟火气的一面,而不仅仅是通过他的作品去揣测背后站着的伟大身影。
最后一封没有写完的长信是高尔基得知托尔斯泰离家出走后写给加·柯罗连科的,从信的前半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托尔斯泰的出走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这是一种“逃”。但是信还没有写完,就接到了托尔斯泰去世的消息,这一消息使得高尔基立马被巨大的悲伤袭击,也极大的改变了写信的笔触,两位俄国文学大师之间的点滴友谊一幕幕出现,泪水就随着笔尖流向文字,流向读者。他说:“可是现在,我觉得我是孤儿了,我一边写,一边哭”,可见托尔斯泰在他心中的位置与重量。
高尔基其实,高尔基与托尔斯泰交往的时间并不长,高尔基比托尔斯泰小整整四十岁,当高尔基出生的时候托尔斯泰已经成为俄国文坛冉冉升起的巨星。他俩第一次见面已经是1900年,所以他们两个的交集只有托尔斯泰最后的十年,但就是这十年,让高尔基成为极少数能够理解托尔斯泰的人。
1901年,高尔基在俄国南部托尔斯泰和契诃夫有一段比较密切的交往,而这部《回忆托尔斯泰》上半部分的笔记正是这段交往的记录。高尔基准确的记录下了托尔斯泰在契诃夫和他的交往中的言行,给你留着,给读者展现出托尔斯泰的矛盾、复杂,展现出他对上帝的复杂的感情,对生命的意义和对灵魂的执着思索。他冷静地、准确地分析托尔斯泰的思想,看到了他的理性,他的不快乐,他的“表演”同时,也看到了他的自负,他的逃避,他的悲悯。同时,在托尔斯泰对高尔基和契诃夫的批评与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对文学上的希望与指导,虽然托尔斯泰有时候言辞犀利,但他总是能在几句简单的夸赞,比如“您讲故事很好,很生动,并不照抄书本”之后,准确地指出后辈们存在的缺点,比如高尔基读他的被《在底层》剧本后,托尔斯泰很快指出了他的诸多缺点,我应当卖弄技巧,不应当语言做作,不应当在戏里将自己的话说太多以至于没有了人物。他在用他最后的时光,用他大脑里最闪耀的思想和语言,将俄国文坛的接力棒传给下一代,正如当年屠格涅夫将这接力棒传给他时一样。
托尔斯泰在天有知或许也会庆幸于在他的晚辈中有高尔基这样能够理解他的人,或许也只有高尔基才会看出托尔斯泰的日记里“有些东西”是“一种类似‘一切肯定之否定’的东西,这是最深刻最坏的虚无主义,它是在一种不可救药的、无限的绝望中,而且还是在一种恐怕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这样清楚感受到的孤独中生长起来的”。他对托尔斯泰的孤独的理解,正如托尔斯泰对于安徒生的孤独的理解一样深刻。
托尔斯泰在谈到他对安徒生的见解时说道:“我相信他的生活是棒棒的,而且他常常旅行走过的地方很多,可是这只是证实了我的想法:他是孤寂的。”其实托尔斯泰年轻时也是一个放荡少年,他出身贵族,处处留情,而且酗酒、赌博。他对安徒生的见解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也是孤寂的。或许是因为作家的思想太过超前,正如他的妻子索菲亚·安德耶夫娜所说,“他是完全对的,可是我们做不到他要求于我们的,五百年以后,人们会走向他指出的道路。”他经常与同时代的文人辩论,甚至他的好争论是出了名的,似乎他的人生应该是热闹,但并非如此,在他内心的高原冻土上,只有他一个人,就连那些欣赏他的、佩服他的、热爱他的人,也并不能真正懂他,他深知孤寂的滋味,那是一种他看透了俗世,而世人却要数百年才能看清他的孤寂。这让我想起鲁迅,这个我认为整个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孤寂的人。在当时的中国,哪怕到了百年以后的今天,也几乎没有人能真正懂得鲁迅,就连他的灵魂伴侣许广平其实也是不懂他的。在鲁迅去世以后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中有这样的细节,说鲁迅有好几次,得看到许广平和儿子睡熟以后,一个人悄悄的来到阳台上躺下,透过这个细节,对他的孤寂我们可见一斑,而他的一部野草,也将人生的孤寂写到了极致。每每想起这个细节,我的眼睛都要湿润,我想,托尔斯泰临终之前的出走与鲁迅的一个人走向阳台是一样的心境。
等深,才能够理解。
高尔基在对托尔斯泰的评价中,并非一味的附和逢迎,而是在否定部分思想的同时,坚决捍卫他在艺术领域的巨大成就。我们应当感谢高尔基,能够留下如此真挚优雅,而又节制温情的文字,让我们认识到人类最丰富的内心和最伟大的头脑,让我们认识到一位文学巨匠内在的复杂与矛盾。
这本小书,是两位世界级文学巨匠思想的碰撞,灵魂的交流,是对托尔斯泰这位站在世界文坛最巅峰的人物的精神传记,画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