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俱乐部》是一本由[法]让-米切尔·盖纳西亚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是时代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抛弃了时代,在历史的进程下每个人都显得更渺小。
●没有谁可以将生活截断成纯粹的此刻而存在着,生活永远处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
●充满cliché,但很难抗拒。
●那一群人,他们远离祖国,家人,朋友,背弃理想和信念,也被理想和信念所抛弃,他们的乐观是因为经历过太多不幸,以至于只要活着就已经很好很好。以葬礼开始,又以葬礼结束,时代和国家是两台轰隆作响的巨大机器,碾过一切。人们像是蝼蚁,无力抵抗只能苟且偷生。每个时代都是一样,我们以为自己脱离了那个残酷的年代而为之庆幸,却不知这个时代与那个时代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作者很会讲故事。上世纪60年代,十二岁的米歇尔的成长和家人、朋友、初恋的种种遭遇、一群在巴黎的异乡人各自的人生经历交织成了一个长长的故事。微观的来看,很羡慕不停地看书看电影的米歇尔的青春期,阳光下与朋友一起在卢森堡公园和塞纳河边的散步,明媚又忧伤。宏观的角度,又被苏联的白色恐怖、阿尔及利亚的独立、犹太教与天主教的对立等等大背景塑造的阴郁的气氛笼罩,尤其是后半段神秘的萨沙的故事,印象最深。 虽然大部头,但真的是停不下来很快就能读完的小说。
《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俱乐部》读后感(一):生活是草莓巧克力咖啡蛋糕
“我们以为那个时代过去了,其实那个时代还在,并且与我们的时代重合。”
盖纳西亚发展了一种巧妙叙事的方式,将旧时代的故事与新时代的烦恼联系起来。每一个人物后面都代表了一种精神力量,同时也是一种偏见。任何“绝对的”显得非常“相对”,因而全文讽刺又幽默。
理想高高的被人们当旗帜一般举起,而书中每一个主人公的命运都与自己期望的相悖。乐观源于两点“一是,对理想主义美好向往的寄托。二是,对个人命运嘲弄的蔑视。”
对于小说主人公,我觉得还需要进行多几次深入阅读,才能理解;佛兰克的面对现实的“决定”,与皮埃尔的“圣-公正主义”和他参军的个人意义,西塞尔的“出走”。 他们的理想极端而勇敢,但也因此受到了命运的嘲弄。
雷奥尼德的故事很有意思,既出人意料,又是一种必然。他是战争英雄,不惧死亡,他的弱点居然是”爱情“。而他的理想爱情,除了”美丽的爱人,异国情调,高冷。无私奉献”以外,还有他的冒险精神,大男人的莫须有的自尊。他对“米莱娜”的痴迷是一种值得读者分析的谜点,很大程度上解释了雷奥尼德这个角色独特又典型的东欧男人特点。
这里面最可怜的我想是“萨米”这个角色,他是典型的俄式悲剧人物,“悲剧”并不完全是他的经历,更多的是他对自己“过分自省”和俄式的赎罪精神。伊果是更常见的被流放者,他最好的心地给了维内- 一个素不相识的“德国人”,给予了我“米歇尔”,给予了”流亡者俱乐部“,而不愿以给予给自己的家人“萨米”。可见事实或偏见都不能让一个人认清自己与他人,而了解与被了解的的前提是”平等“ 不是”同情“。因为”米歇尔“与”萨米“的平等交流,才有了互相倾诉心扉的故事。
作者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与,出其不意的描写能力,让文章笔法诙谐幽默。整个小说像个连续剧,反转又反转,让读者惊喜万分。更人人惊讶的是,主角我-“米歇尔”经历的心路,与读者的日常生活片段进行重合。
这本让人惊喜的小说好像是草莓巧克力咖啡蛋糕,巧妙的混合了历史,政治,理想,性格,亲情,友情的所有生活因素。供读者慢慢品尝。
《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俱乐部》读后感(二):坚持传递希望的乐观主义者
之所以想看这本书,最初是被书名《不可思议的乐观主义者俱乐部》吸引的,因为几年前逛书店时我买过一本《自杀俱乐部》,或许单从书名来看,会认为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恰好是乐观与悲观的对照。但往往表面与实际相反,嘴里说着自杀其实并不是真的有那么悲观,所以我十分好奇这本书是否如书名那般一直乐观下去?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不妨翻开书去一探究竟。首先简单认识下作者让-米切尔·盖纳西亚,若是认为从律师跨界到编剧和小说创作来,只能说明作者勇气可嘉,那么看了他笔下相当有质感的作品后,必然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足以说明作者的确非同一般。即便如此,对于外界的诸多赞誉,作者也从未骄傲自满,而是一心专注于写作,这本书便是作者耗时六年半,精心架构而成的最新作品。
由于整个故事立足于米歇尔的早年回忆,故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围绕12岁的米歇尔在小酒馆遇见的人和事展开。米歇尔家境优渥,父母都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在外人看来不愁吃穿的他,肯定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可惜一切都是假象,矛盾重重的家庭环境几欲让年幼的他透不过气来,他只能将无处宣泄的情感,寄托于书本、摄影以及台式足球,而这恰恰是父母眼里最没用的兴趣爱好,所以他宁愿泡在电影院打发时间,也不想回家。
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走进了“巴勒托”小酒馆,里面的景象简直让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米歇尔终于有了新的去处,每当夜幕降临,他一定会准时来到小酒馆,放松自己的同时也好奇着,酒馆尽头的门帘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或许老天爷听到了他的心声,他居然无意间掀开了门帘,引入眼帘的却是一个更加神奇的新世界,也是更加欢迎自己的世界——乐观主义者俱乐部的基地。
是的,这里都是一群有故事的乐观主义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必须放弃自己拥有的一切,离开故土,来到陌生的巴黎,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他们就像如今很多背井离乡的“蚁族”们,为了生存而饱经风霜,纵然他们在巴黎重获自由,内心的枷锁却让他们无法真正自由。四处漂泊的他们因同样的经历聚在一起,自欺欺人地抱着渺茫的希望,不可救药的乐观生活着。
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乐观主义者的存在必然影响着米歇尔对人生的看法,能够在成长过程中遇见这样一群乐观主义者,不得不说米歇尔很幸运。我想他也已经明白,乐观的真正含义便是坚持传递着希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对正处于青春期的米歇尔来说何尝不是件好事。
《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俱乐部》读后感(三):乐观无惧艰难
人,从出生到死亡,总在不断地寻找家园,那属于心灵的家,美好,却总是遥不可及。
米歇尔的家,外表看似完美,却处处充斥着冲突与裂痕,彼此间的不理解与敌对,甚至让米歇尔用自闭的方式来反抗约束。处处充满着阶级矛盾与性格差异的原生家庭造就了米歇尔早熟的性格和叛逆的个性,古板与浪漫的交锋,物质至上与精神追求碰撞摩擦。米歇尔心灵归属感的缺失,让他与乐观主义者俱乐部的政治流亡者们产生着极强的共鸣,那深埋于心的缺憾,来源于家庭,来源于体制,更来源于信仰。心灵异乡者们不可言语的孤独,那在黑夜中闪光的魂灵,相互取暖,彼此慰藉。
跟随着米歇尔的脚步,漫步在五、六十年代的巴黎街头,似乎听到了莫贝区的巴勒托餐馆传来阵阵年轻人们的淡笑声和台球的碰撞声,又似乎闻到了玛索库家招牌的土豆饼飘来的诱人香味,偶遇了不仅热爱摇滚乐台球技术也相当了得的搬运工萨米...透过别有洞天的里屋帘幕,隐藏看到了以保罗.萨特和约瑟夫.凯塞尔为首的乐观主义者俱乐部的成员们。
他们把自己归为幸存者,他们曾经是如此辉煌,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王国和时代:前驻保加利亚大使同时也是共产党员的帕威尔;曾是苏联石油集团总裁的弗拉基米尔;还有雷奥尼德关于斯大林与太阳的冷笑话,不断浮现于脑海…政治环境一旦风云变幻,便能随时夺走这耀眼的一切。政治斗争,冷战疮痍,整个世界都快速地进行着重构。他们在一场场恐怖的肃反政治斗争中留存着性命,背井离乡,像浮萍一样在异乡生活,为了生存,为了理想,他们不得不逃离、背叛,可再悲怆的命运也无法磨灭他们的理想,虽然忍受着不公,却时刻保存着一份乐观与对未来新世界的向往,保存力量便是胜利,等待时机便会成功。他们来自于中欧与东欧各国,他们总在争吵中和解,在敌对中寻求平等,国与国,人民与人民,体制与体制,相对于存活者,幸存者更应抛弃抱怨。
从米歇尔的祖父恩佐的话语中,学到很多对于阅读、对于人生的感悟:如何辩证地来看待善与恶,如何从作品去了解人性,欣赏天才秉性,而不是从表象去褒贬。从哥哥弗兰克的挚友皮埃尔的成长与蜕变中,能看到这位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少年由参加阿尔及利亚战争,经历了战火与死亡,深刻体会着各个阶层的苦难,从厌恶一切社会组成形式,从宣扬智者共和国消灭平民共和国的不切实际的精英利己主义者,成为了一位脱胎换骨般每时每刻像陀螺一样反思的成熟青年。
所有人的经历让幼年的米歇尔懂得,人生的不完美何等平常,人生,必定忍受磨练,卧薪尝胆。伤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复制的,能使之愈合,使之与命运抗争的,唯有乐观。为生存抗争,为信念而活,乐观,是燃烧在每一个人心中不灭的火焰,乐观,即使流亡,也能归家。
《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俱乐部》读后感(四):即使流浪,亦是回归
当昨日的阴影笼罩在此刻时甚至余生,我们该如何面对当下,又如何去面向未来?当然,没有谁可以将生活截断成纯粹的此刻而存在着,生活永远处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在巴黎的一个叫做“巴勒托”的小酒馆里,一群流亡者在流亡的阴影下构成了六十年代的巴黎生活志。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很是新奇,充满期待,可翻开几页来读,又顿感艰涩,有太多的信息扑面而来,由于平日读书不多,知识匮乏,好几次拿起又扔开,我以为很难读完此书了。可当我读到三十多页时突然对它爱不释手,他有他独特的生命力,存在于字里行间。正如书中所思,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该如何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安放自己呢?或许,这本书可以带给你别有洞天的生活思考。。。。
《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俱乐部》讲述了,出生于典型巴黎中产家庭的米歇尔•马里尼,在萨特葬礼上遇见一位十二岁时认识的捷克流亡者,让他一下子回到了六十年代的巴黎。那是法国经济腾飞的年代,是不同思潮涌动的时代,是文化盛世,大街小巷的咖啡馆里弥漫着前“六八年”的气氛,背景音乐是热烈的摇滚。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掀开了酒馆尽头那扇神秘的门帘:一个全新的世界。除了会在围棋比赛中作弊的萨特,这里还有一群被迫背井离乡、隐姓埋名却自称“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的人们。无论是医术高明的出租车司机、永远喝不醉的明星飞行员、奇迹般生还的电影放映师还是神秘莫测的摄影师,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这些人被迫放弃了爱情、家庭, 抛弃了地位、身份,在巴黎获得了自由,却永远都在漂泊。故土的经历是他们内心的一片阴影,挥之不去。与此同时,米歇尔•马里尼也反观着自己在自由世界的生活。在父母离异、哥哥逃离、朋友远去的青春期里,小酒馆里的米歇尔也因此瞥见了个人生活背后的历史巨轮。
是啊,此时此刻,生活中的你我可能不会像流亡者那样经历历史的巨变,可小米歇尔童年生活的遭遇多多少少带有我们的影子,比如,看似完美的米歇尔的家,却处处充斥着冲突与敌对,尤其在对米歇尔过生日场景的描写中,大人之间暗中较劲透着股荒诞。处处充满着阶级矛盾与性格差异的原生家庭造就了米歇尔的叛逆,古板与浪漫的交锋,物质至上与精神追求碰撞摩擦,无不影响着小米歇尔。生活中总有不如意伴随着我们,没有谁有资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告诉你,你要坚强、要乐观!但是,你要做自己的贵人,要在内心给自己力量。不会有人因为你的痛苦遭遇而同情你,即使同情未必尊重,抱怨、自怨自艾只会带来更多的不屑及自我颓废,只有你在心里爱着自己,向命运抗争,你才是你。找到真实的自己,即使流浪,也是回归。
《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俱乐部》读后感(五):少看七点的云因为没坐你身边
这样写一直都只是一个小小的豁口,不要指望看到尽头看到全书梗概。
宿舍从第一页看起,不是很有耐心(耐心 想起前几天去南宁有个小男孩坚决要吃冰淇淋,妈妈和他早就已经约定好去必胜客,中途地铁站里妈妈不舒服拉着他去买热的烧仙草,坐我旁边 儿子很不满巴不得立马冰淇淋在手,一直在嚷嚷 不是撒泼,妈妈也没有很生气,每一句嚷嚷都回应了他,儿子嗓门最大的时候也就吼道 我没有耐心!我和sin都觉得好好玩,她还逗我说我小时候是不是就这个样子。离开的时候sin说小孩好厉害呀,说的那些话像个大人一样。。。记得她有一次发了一句“……大地将一点点完成”,我问她看过吗她说没有,是一个朋友发给她的。要知道自我读里尔克也是从“世界尽头是耐心”等等兴起阿)
昨晚回到家又随手翻了一下 作了点摘抄,比较惊讶的是关于看完陀老师他难以抑制自己情绪,以及米歇尔和茱丽叶相撞时双方看的书,还有看完德莱耶和小津安二郎的全部电影,噢,对了,还有关于她喜欢兰波的只言片段
昨天没有连续第三天去弹钢琴,我也想弹得很好啊。
但昨夜梦见外公了,一开始是他,我,我妈妈一起去药店给外婆买通宣理肺片,¥16+6。导购我不喜欢,结账的时候还问外公多要三块钱说之后会还,外公补三块钱略带慌忙的样子使我目不转睛,觉得实在太熟悉,太真切了。
还有梦见,好像家里当时还要许多其他药,我妈,外公和另一个女人(说是姨妈但完全面生)在301商量怎么先去到西北部客运站然后踏上买药之路。
Whatever,第一次在梦里撇下外公其实已经走了这个事实的念头吧。
你是否一次次过马路想象自己意外种种情景,但是一次都没有,还把它归结于你这样想了。带证件这一点我真的觉得有点好笑,大概就是像我和sin说每次过马路想象自己不好的事但每次都平安,sin说我调皮
对了,不止一个朋友周围是荒漠吗?
女人才哭那句话我的确听了好多遍。。人生第一支烟那段,很像深夜难以复眠想燃一根的境遇写照。吸烟的味道,远没有清晨早早地出去兜一圈回来头发上附着的那种烟味好闻、令人舒适。
我爱好好吃饭,爱巧克力。也同意吃饭不要和音乐一起。没钱看电影院的电影还是好笑。
看见肖斯塔科维奇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发给普柯涵看,前天吃酸汤火锅缪洪阳跟我说舍长回来了,可以去找他抽烟了……
我以为今早再记录昨天剩下的最后一段并结合麒麟之味写入日记,我再也不会翻那本书了。毕竟坐着挺累,哪怕印证是因缘
今早看见萨冈和再次看见美国小说又一次打破了诺言,又翻了几页
这种哈哈大笑就那样认识的真挚,我懂。随着时间,期望越大,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怀念又有什么用……
好了,现在真的不看了
虾扯蛋
一些收获:想到了麒麟之味剧情给人的鼓励比如伟大的人到底值不值得,也不能说鼓励吧其实我挺阴暗,因为昨天就想到多崎作觉得悲哀,觉得近期才不会看那本新买的舞舞舞了
也找到描述 自己喜欢看法国的原因 的语句
午夜睡前最后一页,不知道为什么又想到杨子阳,
不管如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