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待访录》是一本由[明]黄宗羲 / 段志强译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虽然梨洲先生有理想国的成分,但是古为今用,或许民主与自由是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但美帝模式并非普世模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绝非是突破性作品,其实黄的思想在中国也是自古一脉相传。黄的特殊之处在于1同一时代的西方思想大变革 2接下来是满洲人而非汉人皇帝,因此近代视角必附丽与梨洲之上,萤火虫之光也变成为划破暗夜的近代之光。
●《原君》:天子是为天下人民服务,还是让天下人民服务的问题。“天下为主,君为客。”《原臣》:臣子是为天子打工,还是和天子一起为天下人民打工的问题。“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原法》:讨论制法出发点的问题,为天下,还是为天子。“有治法然后有治人。”《学校》:如何培养及尊重知识分子。其余诸篇讨论的问题已经不存在。唯《奄宦》篇:“今夫宰相六部,朝政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传,后有票拟。天下之财赋,先内库而后太仓。天下之刑狱,先东厂而后法司。其他无不皆然。则是宰相六部,为奄宦奉行之员而已。”这个奄宦换个词,感觉也不违和。
●2011-2-27晚购于恩施龙门书店,八折。读于荆门。
●这个版本是所见最佳的。整理者不仅仅做了句读和注译的工作,最有价值的是在注释中补充了很多相关材料。
●其实谈不上民主,更多的是儒学儒子临于大变革时期的感悟,于陆王之学一脉相承。
《明夷待访录》读后感(一):丞相
以黄宗羲的观点,既然君王取世袭方式,不能保证每一代君王的才干素质,所以要任用丞相来平衡和补充,那么照这样的思路往下走,很可能就发展为君主立宪了。当然要这样,丞相就不能出于君王门下,要公推公选。黄宗羲的《原君》《原臣》两篇讲到了做君王和做臣子的职责,但是没有给出一个选拔任用的办法来。天子谁来做?臣子又谁来做?没有这个办法,制度是不完善的。
《明夷待访录》读后感(二):教育
学校教育十分重要。在这里,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仅是教育培训机构,还是政治谘议机关和舆论监督机构。黄公秉承古来士大夫评议时政的传统,同时,他很在意教育者的社会地位,认为他们不用对政府低三下四的,至少是不用学而优则仕。有些独立知识分子的倾向。而学校中人评议政府的是非,抽象来讲就是在教育民众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过他主张烧书,以道德判断书的价值的举措,和始皇帝并无本质区别。古来主张烧书的人,都是读书人,这是很吊诡的。
《明夷待访录》读后感(三):教育
学校教育十分重要。在这里,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仅是教育培训机构,还是政治谘议机关和舆论监督机构。黄公秉承古来士大夫评议时政的传统,同时,他很在意教育者的社会地位,认为他们不用对政府低三下四的,至少是不用学而优则仕。有些独立知识分子的倾向。而学校中人评议政府的是非,抽象来讲就是在教育民众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过他主张烧书,以道德判断书的价值的举措,和始皇帝并无本质区别。古来主张烧书的人,都是读书人,这是很吊诡的。
《明夷待访录》读后感(四):事务官
征发民众充任官府的差役,其可以发展为地方自治;任用士人为官府主官的辅助,可以看做是公务员制度。
明代的胥吏的危害在于他们不可或缺,又没有上升的空间,不能继续为朝廷命官,又不受到制约。为主官的,读书和实践脱离,没有基层的历练,不知道如何办理事务事项。
官员和胥吏犹如现在某些国家的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可以不懂实务,但是要把好方向,同时事务官要受到监督,要有上升的空间和机会。在基层社区,应该居民自治,事务性工作推行轮流担任制度。这样可以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参政意识。
《明夷待访录》读后感(五):没想象的好
正文思想没之前听闻的那样的高度,里面还有文化专制。
译注很有问题。举例两点。
1.《原君》篇“敲剥天下之骨髓”,敲剥没有注,译文里将“剥”译为剥削。《毛诗注疏·七月》中“八月剥枣”注为“剥,击也。”,这里同义。大概译者也认为骨髓是无法剥削的,所以译文里干脆将骨髓翻译没了。
2.《置相》篇“衰绖”,后面给“绖”字注音,却不给“衰”字注音。一般读者不会读过丧礼,不会注意到这个字应该读为“cuī”,这里不注不知何意。
以上两例,搜索百度都得到和该书译注一样的结果,真不知道是谁影响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