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沉寂的星球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6-22 23:38: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沉寂的星球读后感1000字

  《沉寂的星球》是一本由[英]C.S.刘易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沉寂的星球》精选点评

  ●想象力丰富 我有点跟不上节奏

  ●现在看起来太平淡了

  ●Poetic

  ●说教不少,急于灌输理念

  ●考虑到这是1938年的作品……厚道点给个三星

  ●最讨厌生僻字了,无论中文的还是英文的,老刘造的这堆字真是得想打人。但是以科幻小说衡量,本书对外星文明/社会建构还是颇为有启发性的,同时可以落回写作时代,无论托尔金还是刘易斯,世界大战对他们都有着深刻影响。本书最为绝妙地方在于最后一章“附录”里的兰塞姆(托尔金)来信,这番解构吐槽真是妙不可言

  ●我以为是科幻……

  ●我知道科幻并不重要问题才是核心。每每想到路易斯的归信之路都忍不住想哭,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还行, 长大后读的,所以一点不惊艳

  ●12.2

  《沉寂的星球》读后感(一):伊露维塔的第二次尝试

  即使不考虑两位作者关系,这部《沉寂的星球》也可以算是《精灵宝钻》的姐妹篇。实际上是这么开始的。伊露维塔让祂的子女们一起玩,米尔寇自视高人一等,把游戏搅得一团糟。其他孩子合伙赶走了米尔寇。稍后,伊露维塔想再给这最聪明的儿子一机会,于是将宇宙重启。这一次,祂给子女们每人一个玩具,让他们各玩各的。米尔寇分到了图尔坎德拉可惜的是,他过于激进玩法又把玩具搞坏了。于是他忿忿离去,只把坏了的玩具扔在那里。以上这些事实,就靠坏玩具上的小虫,本书的主人公慢慢揭晓了。

  正经说,我不很喜欢宗教狂的小说。这种书往往设计感太强,还倾向于让设计凌驾于自由意志之上,弄得故事束手束脚,施展不开。如果设计真的那么牛掰,为什么神还要让人随心所欲幻想根本没有在火星实践过的事物呢?

  同样笃信宗教,托尔金就好多了。虽然他也着迷于设计自己世界,却毫不犹豫地让故事从自由意志对完美设计的破坏开始,并将这种冲突在所有故事中保持了下来。

  《沉寂的星球》读后感(二):未堕落世界之窥见

  被路易斯所描写的星球的景物深深迷住,想象得非常的细腻,形、色、味俱全。情节并不复杂,似乎就是辩论描述主人公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作为,和我们一样性情。里面的基督思想十分浓厚,因路易斯的文笔极好,所以我非常喜欢,而且读书比较大块时间,很投入,被带入的很深。

  在《沉寂的星球》里,差不多是世界未堕落时候,多个群体生活状态:每个群体是不足的,甚至看起来对方可能可笑的,但是彼此接纳,没有生死、等级观念,对于更高的权利,完全的顺服带来的喜乐。他们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在躯体的快乐上甘的节制。有power的被赋予权柄的统治者,并不因着别的星球人的恶行,就恐惧或者叫防患未然而作出超过自己权柄的事情,但也不是懦弱的纵容。。。

  这些只是未堕落的世界之窥见,可惜在人类中并未有此等实现的机会,只能借着想象的翅膀去看见一些片段。但是这些片段的美好,诉说着我们曾经失去的可能性,在那个没有罪的世界,群体社会生活可能的样子,动物、植物、人类、灵界彼此依存的和谐。

  另外:马爱农的翻译精彩绝伦

  《沉寂的星球》读后感(三):20世纪最重要的灵性作者、文学巨擘 C.S.Lewis

  C.S.刘易斯(1898-1963),是20世纪英国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作。刘易斯1898年2月生于北爱尔兰的一个书香世家, 9岁时母亲不幸去世,随后他被送往英格兰一所严格的寄宿学校。 他自幼便沉浸在父母的藏书堆中,喜读神话和传统,有敏锐的观察力,不喜交际。对他来说,书里的世界显得比户外的世界更有意义。他很自然地对形而上学和终极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到英格兰读书,集中营式的学校生活、暴戾教师和稀松枯燥的课业,重重压抑着他的胸臆。1917年刘易斯应征参加了一战,后负伤复员,继续在牛津的学业。他26岁登上牛津大学教席,1925至1954年在牛津大学任教,1954至1963年任剑桥大学文学教授。 他26岁即登牛津大学教席,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1954年他被剑桥大学聘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文学教授,这个头衔保持到他退休。 刘易斯信奉基督教人道主义,主张传统思想和生活方式,反对世俗的现代主义。他60岁遇到一生挚爱,却在两年后遭遇天人永隔之苦。

  1944年2月到4月间,刘易斯每天上午在BBC电台发表“超越个人”的广播讲话,向战时的人们,解释基督教信仰。这些广播讲话在大西洋两岸广受欢迎,确立了他作为二十世纪基督教最重要阐释者与宣扬者的名声。 刘易斯一生著述甚丰,包括诗集、科幻小说、童话、文学批评,以及阐明基督教精义的作品,不下50多本。这些作品在他于1963年逝世后,仍持续再版发行,盛况至今不缀。他被当代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也是二十世纪最具领导地位的作家兼思想家。

  他在一生中,完成了三类很不相同的事业。他被称为“三个C.S.刘易斯”:一是杰出的牛津剑桥大学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代表作包括《牛津英国文学史·16世纪卷》。二是深受欢迎的科学幻想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包括“《太空》三部曲”和“《纳尼亚传奇》七部曲”。三是通俗基督教神学家和演说家,代表作包括《天路回归》、《地狱来信》、返璞归真》、《四种爱》等等。他一生著书逾30部,有学术著作。小说、诗集、童话,他在全世界拥有庞大的支持者,时至今日,他的作品每年还在继续吸引浙成千上万的读者。

  《沉寂的星球》读后感(四):太空中的孤儿

  人类的贪婪与好战是相伴而生的,对他人之物的垂涎必然伴随着与他人的冲突。这里的“他人”当然不仅仅指区别于“你”的“他”,而是独身于“你”之外的所有“人”,比如其他民族,比如其他国家,比如人类身边的自然。 在《沉寂的星球》里,主人公就是由于同伴的贪婪而开启了本书的旅程。主人公兰塞姆竟被老同学狄凡伙同一位物理学家韦斯顿绑上了另一个星球,为了得到那里满地的“太阳之血”黄金,不惜将兰塞姆献祭。 降落到外星球上,兰塞姆逃了出来,从他的同类手中得到自由。但此时他却产生了迷茫,对于这个陌生的危险的充满非人野兽们的世界里,他该怎么活下去呢?兰塞姆或许思考了任何可能死去的方式,但他可不愿死在黏糊糊的扭曲的外星生物手里。 诸君可能难以想象主人公的境况,毕竟我们从未被扔到一个完全的“异世界”,从未被自己的同伴交给“异形”们。兰塞姆甚至想到不如自行了断。 转折点来了,兰塞姆遇到了友好的“贺洛斯”(当地一种长像海豹或企鹅的物种),作为一名语言学家,他出色地领略了当地的语言,并渐渐融入他们的生活。 兰塞姆渐渐地了解到,这里有四种主要的生物,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能力,都被称为“贺瑙”,还有一种太空居民(无处不在)艾迪尔。 这里有一个最好统治者奥亚撒,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他并未创造世界)。兰塞姆本能地认为“知识阶层”索恩利用奥亚撒的名义愚弄统治着“渔民”贺洛斯们,就像地球上一贯的伎俩。 兰塞姆接受了一种新的宇宙观,地球被称之为“图尔坎德拉”(意为寂静的),这里(实际上是火星)被称为“马拉坎德拉”,所有的星球都被成为某某“坎德拉”。在这里,出现了了一个尖锐的分歧,地球人寻求族类永存,与其他世界截然相反。 从与统治者奥亚撒那里,兰塞姆得知了地球的秘密,实际上很久以前地球也有着一位奥亚撒,他就像人类一样,拥有邪恶的愿望,想要摧毁一切。最终他被囚禁,而地球也被排斥在“太空”之外。 可以看出,作者在本书里对地球之外的一切设置了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和平、平等、节欲等等,都是人类追求的但往往做的相反的价值观。通过一个人的眼中所见,对人类社会做了最严厉的控诉。 在本书最后一个主要情节中,作者描述了一场对狄凡和韦斯顿的审判。在奥亚撒的定居之地麦迪隆的那个岛,与传说中的亚瑟王的居住之地阿瓦隆何其相似。阿瓦隆四周为沼泽和迷雾所笼罩,只能通过小船抵达,很明显地,这里也象征来世与身后之地。 说起来,这是个奇幻故事,是一场异世界的冒险,但这又何尝不是人类心中的“伊甸园”呢?沉寂的星球在太空中是个孤儿,罪魁祸首就是人类自己。

  《沉寂的星球》读后感(五):沉寂的星球,喧嚣的哑巴

  这本书的英文原著是1938年发行的,作为一部科幻小说,没有因为过时而滑稽就算不错了,基本上不可能有技术派喜爱的硬核在里面。

  好在这本小说也不是以硬核来说事的,它描绘的异星奇景、执著的心灵剖析,都落在了我兴趣范围内,其中对异星居民生活态度的展示,甚至令我产生了相当的共鸣。

  主角一行三人,在荒郊野外的民居院子里,没有一个像样的发射基地,没有地勤人员,没有人发现的情况下,飞向火星的宇宙飞船就这么起飞,而且成功地在火星着陆了。

  之后的剧情近乎于这本书的某些宣传词——这本书是《阿凡达》的灵感来源,这个星球上生机勃勃、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沙欧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椰林树影、水清沙幼。

  主角作为访客视角历览了异星的生态系统,并且在与土著的互动中学会了他们的部分语言,可以与当地生命进行沟通。

  这时主角惊诧地发现了当地人的生活态度是非常悠闲,或者说是不思进取的。

  “你们怎么不拓荒啊?”

  “我们只有这么多人啊。”

  “为什么你们的人数不增加啊?”

  “因为我们繁殖的量小啊。”

  “你们怎么繁殖?”

  “通过交欢啊。”

  “交欢不爽吗?”

  “爽啊。”

  “那你们为什么不反复交欢呢?”

  “因为一次就够了啊。”

  “反复爽不好吗?”

  “就像刚吃完饭不需要再吃饭啊。”

  诸如此类的说法,总而言之,当地居民的欲望是很有限的,他们保持着一种恬淡的充实感。

  这种充实感导致了他们扩张或者上进的兴趣都不大。

  可这是为什么呢?

  小说一步步地暗示,在这个星球上、甚至全宇宙中,都存在着一个自然而然的阶级,而小说有一种明显的倾向,指向这种阶级是和谐的、好的。

  就像是阿凡达里面那个覆盖整个星球的意识网络。

  星球上这些土著平时并不会与他们的星球级意识发生太多关系,他们只是过自己的生活。

  星球级别的意识之间同样能够沟通,甚至有更高级的意识存在。

  一下子勾勒出了多么宏伟壮丽的宇宙金字塔图像,《事关良心》《思想者》《星丛》《最终幻想》电影版,其实有大量的科幻作品描述着这一情况。

  这个时候,话题就可以回到一个古老的科幻问题上来——费米悖论。

  外星人在哪里?

  在《沉寂的星球》中,每个星球上都住满了居民,他们之间都能够相互交流。

  为什么地球人没有与外星人交流?

  因为“沉寂的星球”就是地球,因为地球是哑巴,地球那个星球级的意识已经死了。

  我们的喧闹,我们的嘈杂,都是无声的,我们是喧嚣的哑巴。

  人类的贪欲、人类的好斗、人类无穷的自我复制主张,都是来自于上级的缺乏,人类缺少一个能够指引他们的东西。

  说到阶级,又出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在异星上,阶级是被自然而然接受的东西,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一样。

  而在人类社会,阶级却是一种被敌视的东西,人类提倡人人平等。

  然而,人所追求的平等,其实是特指地位上的:人极度反感地位上的不平等,略微反感思想上的不平等,却基本上不反感能力上的不平等。

  这个是我不擅长的话题,就此略过。

  再回到这个星球级的意识上来,有人也许会问,这是伪科学吧?

  我认为,没有错,这就是胡诌。

  但是这个胡诌里包含了一些现实的东西在里面。

  举个例子:网络。

  “啥电影?《社交网络》?讲的facebook?破网站我打都打不开啊。”

  另外有一天,我碰到了尼尔•盖曼,我问他:“我给你写了好多email,你怎么不回啊?”

  他回答:“因为我忙着刷twitter啊。”

  这也是一种广义的费米悖论吧。

  ------------------------------

  顺便提一句,马爱农老师的翻译还是相当过硬的,读的时候不觉得,读后面两本的时候就开始怀念第一本的翻译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沉寂的星球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