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是一本由齐邦媛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略失望。尤其是大学毕业后少女心思终结之后的叙述难掩漠然与世故。
●作者的家庭背景注定了她的一生回忆录会与普通人写的回忆录的不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另一段历史。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南开中学求学六年的经历,那奠定了作者一生基石的“南开精神”,也是我赖以成长的巨大动力。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
●一个世纪的中国,一代人的家仇国恨。台湾前的经历吸引人,而49年后中国文人在狂飙时代的命运令人唏嘘。乡关万里,却恍若隔世,「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一辈子也无法忘记张大飞上尉吧。 书最后一句话: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
●”父亲的晚年,言语更少,近乎沉默,正似从汹涌的巨流河冲进了哑口海。“——台湾极南端鹅銮鼻灯塔左侧,佳乐水附近有个哑口村,那一片山峦环抱的小小一泓海湾,名为”哑口海“。太平洋奔腾的波涛冲进此湾,音灭声消。
●其实题材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我不知为什么特别不喜欢这个作者,有点也太矫情了吧……
●11.07.14西西弗收
●补记!
●齐世英
●开篇尤好,之后了了。
《巨流河》读后感(一):幸也,不幸也
初识这本书,乃是我们的近代史纲要老师推荐。原话乃是:“这么好的年代,你们却不读书,你们自己去看看《巨流河》去看看《上学记》”。想想乃真是不幸,这么好的时代啊。但也是幸啊,那么坏的年代啊,有人坚持学习,坚信中国不会亡啊。这是何等悲哀。细细读下来,满眼悲怆与坚韧。这么好的时代,怎么可以不读书啊。
《巨流河》读后感(二):小感受
前几天偶然在书架上翻书翻到了这本书,又恰巧在老师给我的推荐书目里,所以就读了一下。说说感受吧,生于战争年代齐邦媛无疑是不幸的,最让我感伤的是读到齐邦媛十岁得肺病住院的时候。她那时接触到了“死亡”,是周围成群的病人的死亡。这也使齐邦媛终身胆小,害怕黑暗。
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我不想去想,也不想去听,我只希望它能让我晚一点碰到。
《巨流河》读后感(三):巨流河
那苦难的半个世纪在无数的影视作品里都是惨烈而悲壮的,又半个多世纪后,落到一位文人学者的记忆里终归于平静。齐先生一生对教书育人、文学的继承与发展的追求,让人钦佩,更让人羡慕。最近看到网上一微博写道:“小时候特别恨蒋介石,长大了越来越恨蒋介石。”很耐人寻味……超越政治以外,当年国民政府为保存中华精神在教育、文化、考古等方面的作为是功不可没的。透过齐先生的记忆,与学与国,值得思考的太多!
《巨流河》读后感(四):巨流河
每个人,都有一条渡不过去的巨流河。从渤海湾到哑口海,从波澜壮阔到波澜不惊,一切都归于平静。是的,我们的生命一切都会归于平静。如《O ,CAPITAI MY CAPITAI》“fallen cold and dead."谢谢你,齐先生,让我在二十岁的时候走过你二十岁的青春,四十岁的理想,六十岁的平静。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巨流河》读后感(五):国,家,人的命运
一段国破动荡的历史,一个荣辱沉浮的家族,一个书香门第的女子,时代裹挟着每个人,翻滚在巨流中,命运主宰着生与死,顺和逆,更多的人就此消极,沉溺,淹没于历史。齐邦媛其实是非常幸运的,虽然成长在那段风雨飘摇的时光中,但父亲的熏陶和影响,母亲的支持和关爱,让她成长为独立,坚韧,富有思想和文才之人,虽然与爱情擦肩而过,生死相隔,但最后还是成家立业,并得声望和名誉,最令人羡慕的是,能跟自己的理想共成长,并发展成事业,人生价值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