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微尘,皆因有光》是一本由梁衡 / 毕淑敏 / 刘醒龙 等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一):所见微尘,皆只因心中有光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这本书是主编杨晓升编辑的一本散文的合集,里面收录了许多作家的散文。散文是能让人内心安静下来的文字。而《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这个集合名字应该是编辑自己在整理完散文后,内心最深刻的感悟,所以给他们统一命名《所见微尘,皆因有光》,也许编辑的意思是这些作者能看见生活中人生中细小事物、细微的情绪,人海中的英雄,都是因为这些作家们,自身心中是有光的,所以才会欣赏,才会懂得。
我们在散文集中会看到讲曾经的民族英雄“沈葆桢”,“文天祥”的常人不敢于的勇敢。有一个小集合里面,有作家们在事业成功后,人生后段后,开始回忆自己的父亲与自己一生的牵绊联系,或是小时严厉,或是小时贫寒,或是父亲年老后,未及时送终, 未陪伴左右,每个作家的回忆,都充满了曾经的中国的年代感,越是年老的人,越是能够产生共鸣吧。还有一个集合,里面是作家们对于身边极小事物的观察或者说是自己的理解感悟,比如,毕淑敏对于“念”的感悟,再比如梁鸿鹰对于人类“毛发”的感悟,比如,理发,比如,人身体上的毛发是否茂盛等。
“一念千里”
其中里面的收录了毕淑敏的一篇讨论“念”的散文,一念之间,千差万别,念头产生的时间极短,我们每天会产生亿万念头,所以唯有抱着好的念头,转为行动,才是念头归宿的正道。
梁衡的一篇,描述的是沈葆桢——林则徐的侄子兼女婿,种下的一棵榕树,被成为“沈公榕”,代表了中国海军事业的兴起和兴旺。原来鲜为人知的沈葆桢和我们台湾失守之憾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清朝时代,日本国想伺机占领台湾,骚扰台湾,清朝政府就是派出沈葆桢去平息,本来已经强健的海军已有实力赶走日本侵略者,可惜,清朝政府的姑息,这台湾便从此处开始被日本逐渐扎了根。
中间还有李青松的散文《怎样握住一颗眼泪》,描述的是李青松曾经见过的,相处过的普通平凡热爱诗歌的诗人“海子”,谈到他们大学时代,自己创建的诗社,谈到海子给他们诗社被迫临时做的讲座,讲到热爱着诗歌的时候,海子眼睛里面发着闪闪的亮光,而后,人聚人散,李青松后面见到被推向了诗歌神坛后的海子,眼睛里面似乎却没了往日的光芒,最后发生了海子卧轨自杀的事件,让作者李青松深深的惋惜,所以,他取名这篇散文为,怎样握住一颗眼泪,对,如果注定要坠落的眼泪,我们如何也是无法握住的。握住在手中会干掉,掉在地上亦会消失灭亡吧。
“生命的过程就是这样:漫长而短促,模糊又分明”
作者杜卫东的一篇《有一种悔恨叫永远》,里面记录了他早年和父亲的相处,父亲晚年住院,作为儿子并未重视,错过了和父亲最后活着见面的机会。在其父亲去世几年后,写给父亲的追忆的一篇散文。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二):愿你永远拥有阳光
散文是最能表达一个人的情感的,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在某一时刻,或是悲伤或是喜悦,因为一个人,一些事,我们铭记了某些瞬间,它存活在记忆里,随着时间慢慢变淡,而文字帮我们记录了下来。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着些许记忆,而散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不只是关于这些,更多的是亲情,友情爱情和一切人类的感情。散文似乎在讲着故事,见着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或是温暖,或是悲伤的曾经。它记录着我们的一切,记录着我们的心情,让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后再次翻阅的时候,依旧是满满的感动。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收录的是《北京文学》杂志近十年来的散文精品,不同的题材,不同的风格,记录的却是作者,最为真实的性情。很多时候有着情感无法表达便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对山水的热爱,对亲情的感恩,那些无法言明的情感,我们记录成文字。可供回忆,可供缅怀。
梁衡的《沈公榕,眺望大海150年》有着太多的感动,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百折不挠,奋发向前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苦难,才知道有些幸福,来之不易。也才会加倍珍惜现在的一切。一个胡同有着太多的故事,我们穿越时光,看一看历史究竟是怎样继续的,那些故事到底记载着怎样的曾经。
亲情或许在我们的一生之中是最为重要的了,几部关于亲情的作品让我们体会到亲情所带个人们的悲欢离合。关于父亲不曾言说的关心,关于早逝偶尔的思念。我们总是在经历着离开,在变化无常的人生中,曾经以为最为平淡的日常也会是我们最为珍贵分记忆。是啊,原以为人生漫长,我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意外发生,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去珍惜每一份感情,不让时光虚度。在老去的那一天所有的回忆都是美好的,我们不曾遗忘的曾经。
我们要为自己而活,这样的一句话是一种宣言更是一种态度。我们见过太多的幸运与不幸,活着有时候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平凡是大多数人的现状,成功者寥寥无几,偶尔想这样也很幸福,平淡而安稳的一生,因为很多时候你拥有健康的身体便已经是某些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了,你应该知足的。我总是想,有时候命运是不公平的,它给予某些人财富,给予某些人疾病,给予某些人快乐,给予某些人悲痛。我们无法选择上天给予的,却可以选自己想要拥有的。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地,勇往直前,乐观的去面对一切,总会有好的发展的,即使结果真的不如意,我们也不会后悔自己的原则。人生就是如此。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十四篇散文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也正是这所闻所见所想才构成我们的记忆。也正是因为这小小的光点才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三):《所见微尘 皆因有光》读后感
今天刚读完一本书,书名《所见微尘 皆因有光》,是一本散文集。
在我青春年少的时代喜欢看小说、读诗词,最讨厌看课本里的散文。总觉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偶尔吟诵诗词会让我看起来很有才华,唯独散文读起来味同嚼蜡,一度认为散文的出现没有任何意义。
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大学时候,有一天在床上躺着,想起以前课本里读过的散文,突然觉得那些文字虽然平淡却很真实,对人生种种的叙写与我们生活的某些瞬间不谋而合。或许这就是散文最美的地方,它用最平淡、纯朴的语言将生活的琐事、内心的情感表达的如此真切。读散文就如同听一首宁静悠远的曲子,不动声色的浸入灵魂深处。
《所见微尘 皆因有光》第一部分有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将目光投进了历史的沟壑里,让后辈子孙看见生活在动荡不安年代的先人如何坚守自己的民族信仰。
之前高中历史学到清末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造船厂、办学堂,只觉得这是清朝大臣面对西方先进科技的最后挣扎。可是读完这篇文章才发现虽然清政府腐败、软弱、遇到列强只会割地赔款,终究还是有一些人在为了整个民族的存亡绞尽脑汁,拼命反抗。沈葆桢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洋务运动兴起,沈葆桢受命危难,竭尽所能致力船政之事,不仅在当时为维护民族大义做出巨大贡献,更重大的意义就是他奠定了中国海军未来150年发展的基础,让中国海事有了开端。
另一篇文章的主人翁大多数人都熟悉,就是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丞相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写尽了这位亡国丞相的一生。南宋覆灭,大批曾经同朝为官的相交都转而为元效力,连皇帝和太后都归降了元,可文天祥被忽必烈囚禁了四年,忽必烈对其软硬兼施,可他仍然选择追随他的南宋而去。好多人不明白南宋没了,元朝统一了中原,文天祥的忠诚是否还有意义。虽然南宋没了,可是汉民族还在,或许这就是文天祥的坚持。
除了这些历史事件的叙述,散文更善于对平凡生活的细腻扑捉。生活平凡不意味着一切都一帆风顺,所有事情按部就班的继续,相反我们的生活总是有各种沟沟坎坎。
散文很适合在社会上辛苦打拼的人放在枕边偶尔翻看,它能让你在疲惫的生活中得到一丝慰藉,看到诗和远方,拾起继续生活的勇气。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四):这世间每一粒细小尘埃 皆光芒万丈
最近读到《所见微尘 皆因有光》这本书,深受触动。写下一些文字分享给大家。
喜欢散文,追溯起来是从初中开始的,到了高中更甚。高中时期所有的作文命题似乎都是统一模式运作下的产物,它在很多个时候都要求你读材料,写议论文题。我记得自己在某次考试,忐忑的硬着头皮写了篇散文上去。老师没有打分,但她把我叫到教室前的走廊上,告诉我:“我觉得很好,按照你想的去写吧。” 她送了我一些书,于是我第一次读到了毕淑敏、刘醒龙、海子…… 以至于后来关于中学时期的很多场景我都忘记了,却永远记得起那个温柔的夜晚。 她和散文对我的影响是类似的。因为它们容人。 所以后来在面临人生的很多个时刻,我都跟自己说:“别怕,你不是个怪人。” 读到《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这本书时,我刹那间就看到很多个自由的有趣的不羁的热烈的灵魂出现在我眼前。 它们独立,互相陌生模糊,但它们温柔热烈,彼此紧密相连。 这本书所收集的作品都是《北京文学》杂志近10年来的散文精品。 它一共被归类分为四个大的章节: 勇敢而生、让爱照进生命、你是自己的太阳、向着光亮那方。 这些作品里提到很多事物,关于历史变迁的思考,关于亲人离别的怀念,关于生命的感悟…… 大处着眼于天地时空人文历史,小处体悟人间烟火,生活微澜。这14篇文章虽题材不同,笔触相异,但每一篇都是散发着万丈光芒的埃尘。 像第二大章中【让爱照进生命】里有一篇陈新老师的收录--【植满时间的疼痛】。 他用沉默的笔触叙述了自己对于和父亲紧张关系的打量。抹去浮华虚夸,从容的表达自己浓烈真实的情绪,关于随着时间,对父亲从恨到爱的巨大转折。日子积叠,对人性的理解思考,对生活的宽容都在字里行间。 他说:“回首往事,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行为有时候是偏激的,这是孤寂的心自挖的沟壑。”他对往事进行反思:“如果曾经的我目光辽远一些,下结论的时候或许会温柔很多。” 没有人一生都冷静自持,也没有人永远都只做传统意义下正确的事。所以没有完美的父亲,有的只是一个对生活妥协过因此亏待了幼时妻儿家庭的平凡父亲,可他也同时亏待了自己。所以没有完美的儿子,有的只是冲动产物下放大过对父亲误解的平凡儿子。 有的爱,一旦感悟,便不再神情枯瘦。 在第三大章中【你是自己的太阳】里也有一篇让我感触颇深的收录。是李青松老师的【怎样握住一颗眼泪】。 他写到了海子先生,和我之前凭借诗集去想象的海子先生大有不同。 他在文章中提到他们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诗社,提到一起创办的诗刊《星尘》。回忆起那些热烈不羁的青春岁月。 “回想当年,我们的青春和梦想都是与诗相伴的。诗,让我们沉浸在幸福中。” 还提到了海子先生的初恋,“后来,我才知晓,那时海子写的许多诗,其实都是写给她的。” 文章快末尾他写“可是,海子再也不可能揭去这个世界的面具了。”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滴眼泪”这是他留在文章末尾的海子先生的两句诗。微尘随逝,但迎广飞翔,但永留心间。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这14篇文章每一篇都值得我们反复诵读,深深思考,想把它推荐给大家,也想说这世间每一粒细小尘埃,皆光芒万丈。我们都是这细小尘埃里生而不凡万丈光芒的那颗。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五):《所见微尘,皆因有光》‖星芒虽淡,却能照亮夜空;微尘虽小,却能勇敢逐光!
我喜欢散文。 散文没有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众多的人物关系,但它有动人的起伏;它是真实的事件和作者情感的流露。因此,散文佳作常常会触动我的内心。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一本长篇散文合集——《所见微尘,皆因有关》。 本书的主编是北京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杨晓升,他把著名散文家梁衡、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著名作家刘醒龙等各位作者的优秀作品集结在本书中,因此本书的可读性不言而喻。 “所见微尘”指,文章中写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那为什么能受到读者的喜爱呢?因为“皆因有光”! 当一件平凡的事物触动作者的内心时,他们就会为之驻足、为之深思,为之纪念,最后为之撰文。 因此,一件件平凡的事物,因为它们平凡而微小,就如一粒可有可无的尘埃,而容易被人们忽略;又因为它们内在的独特却有幸被人们铭记。 本书中所收录的文章篇篇都有各自的“微尘”,我也在每一篇文章中读出了它们独特的内在。 接下来我就选几篇文章,谈谈它们给我带来的感受。 我喜欢胡烟写的《长满苔藓的石头》。 喜欢作者把心中的一件件需要放置的人物,用梦中沉入水底的石头来处理的方式。 比如她家胡同深处养兔子的老弓奶奶。当她敬爱的老弓奶奶溘然长逝后,作者就把她沉入梦中的水底。 这样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代表作者释怀了老弓奶奶离去的这个事实,但她还是常常思念起这件事,于是把老弓奶奶永远沉入自己梦中的水底,让自己偶尔心静时,还会回忆起,这代表作者对于老弓奶奶的思念。 对于一些对自己不友好的人,作者也将它们沉入水底,这里反映出作者对于不尊重友情的人的处理方式,我觉得很好。 不再理你、不再牵挂、不再纠葛,也许就这样不再往来是最好的说再见的方式。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处私密空间,那里能够承载你不愿说出的秘密,也能够提供心累时暂时藏匿的地方。 有一句话这样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 人属于群居动物,但又因个人的思维与性格独特而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人虽然必须按照社会的规则来行事,却偶尔也需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来释放和发泄。 因此建立属于自己的树洞或者是梦中的水底,将一切的烦恼、忧愁、苦闷皆送入其中。之后,你还是那道不一样的烟火。 我也喜欢陈新写的《值满时间的疼痛》。 文章记述了他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某省重点中学的高中部,可是因为家境过于贫寒,负担不起那时的高昂学费(那时住校每个月就要花30元生活费),父亲坚决不同意他去这个中学,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恨意。 他不得不接受另一所农村二年至高中,不过他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却使他成了班上唯一考上大学的人。 由于这件事,作者对于父亲的评价只有恨,恨父亲的专制与决绝。 然而,当父亲早年失去妻子的陪伴并且逐渐老去时,他不仅要种庄稼,要养猪养鸡操持家务,还要像个老妇一般戴着老花镜缝缝补补…… 作为儿女,任何恨意都在此时消失殆尽,唯有尽孝之意时时萦绕在心头。 当作者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回首往事,设身处地的为父亲着想时才发现,让自己不能选择条件优越的中学的,是贫穷的家庭条件,而不是父亲! 父亲的无奈与同情,只能深藏在内心深处,而绝不会表露于外表。如果他一旦袒露,他将无法再用已经背负着沉重家庭前行的脊梁,再撑起这个家。 他的选择没有错,他是成年人,要为家庭考虑,从大局出发。不似当时的作者,只是一个初中年龄的孩子,怎能理解家庭支柱的含义? 这是一篇有关父亲的文章,其中有一种不一样的父爱。 试问,哪位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只因各种因素牵绊,有的爱的宠溺,有的爱的决绝而已。 我更喜欢本书书封上的一句话: 星芒虽淡,却能照亮夜空。 微尘虽小,却能勇敢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