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英镑》是一本由(美)马克·吐温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还记得当初竟然是《田纳西的新闻界》让我笑了很久,马克吐温下笔挺夸张~
●本来以为就那么一两篇翻译失误,没想到整本书都这么……
●荒唐却不失去真实,挖苦讽刺却包含着人情冷暖。 作品,永远值得一读。
●本书充满了夸张、刻薄、讽刺的文字,作者仿佛毫无顾忌地用毒舌影射着一切龌龊与不公,我惊叹于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折服于他对生活中那些险恶嘴脸的夸大描述,只不过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文章我愿意献上掌声,其余的读起来有些无味,或许是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吧?
●2017.07
●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法国人大决斗,好多内容不在当时情况下好像有些难以感受到讽刺的力度呢
《百万英镑》读后感(一):百万英镑
《百万英镑》是短篇小说,说的是一个矿业经纪人手下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职员,因为意外到了陌生的英国,身无分文。恰逢遇上一对富翁兄弟在打赌,富翁有一张面值一百万英镑的钞票(是为了国家政府间交易而特别发行的,只剩下一张),哥哥认为穷人只有这张钞票毫无用处,弟弟认为穷人可以利用这张钞票生活得很好。富翁兄弟相中了这位来自异国身无分文的诚实的年轻人,打赌期限为30天。在这期间这个年轻人不管是吃饭,还是做衣服,当他拿出这张没有人可以找开的钞票,大家都认为他是富翁,是有钱人,是绅士,都愿意给他赊账,甚至愿意借钱给他,他的社会地位在这种情况也不断提高。最后,这个年轻人不仅因为这100万钞票额外赚了一些钱,还收获了爱情。
这个作者原意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即金钱至上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是看完完以后真的第一感觉就是越有钱越容易赚钱,有空手套白狼的感觉,男主人公手上的百万并不是他的,并且除了这一百万他身无分文,就只是靠着不是他的钱,也不曾真正把这一百万花出去,就这样就赚到了别人对他的尊重,名望,同事他也能利用这些为自己赚钱。
《百万英镑》读后感(二):一个真实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马克吐温的小伙子,历经奋斗,终于谋得参议员秘书一职,可惜不久之后由于在田纳西新闻报上署名发表了一篇名为“论撒谎的艺术”的讽刺性社论后引起上层官员不满,被数次质疑业务能力后无奈离职。落魄的他来到腐国旅游,没想到遇到两个卡拉维斯拉县的后人。这两个后人可不是一般人,其大腕程度堪称土豪,得到他们帮助的马克吐温积攒了一大笔财富,在伦敦很是过了一段舒服日子。但是这个心高气傲的小伙子一想到从前就心生怨气,徘徊许久后决定孤注一掷,拿这笔财富作为自己的有力后盾去竞选州长。
他确是真心实意想为民众服务的,竞选过程中,在州内各处考察,一路上既听闻了黑人母子多年后骨肉相逢这样感人的故事,也发现自己的竞选对手收买当地官员在农业报上大放阙词……有喜有忧,但依旧踌躇满志。
终于等到竞选演说的这一天,他自认为准备充分的豪情万丈的发言却引来阵阵嘘声,毫无头绪的他低头往台下一看,竟然有九个不同肤色的小孩从人群中涌来,大力呼喊着”爸爸,你怎么能为了竞选就抛弃我们……”
马克吐温见此情此景,急火攻心,眼前一黑。于是此后的事,他是怎么也记不得了。
……
多年以后,当远在太平洋彼岸的人们阅读起他的回忆录,都议论纷纷,说这个人历经世事浮沉还能如此幽默淡然,一定是美式民主的虚伪把他给洗脑了,整的精神不太正常,要不就是当局进行了文化管制,只允许大众喜闻乐见的幽默小品不允许伤春悲秋的社论长篇。不过谁知道地底下的老先生嘿嘿一笑,道“你以为我的回忆录说的是我们米国吗?图样图森破。”
《百万英镑》读后感(三):爆笑的背后是深沉的感伤……
马克·吐温,美国的一位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作家,擅长幽默和讽刺。他开创了口语体的新境界,形成了一种主题庄严、笔法幽默的独特艺术风格,他是“黑色幽默”的先驱。
读完这本书我完全体会到了什么叫“黑色幽默”,马克·吐温的才华简直把这幽默的讽刺发挥到了极点。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捧腹大笑,他那绝妙的形容,幽默的措辞,无一不让人不知不觉的笑出了声,但是笑过后你会深思它那背后的深沉意义。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萝卜不要用手摘,最好叫小孩子爬上去,把树摇一摇。有点常识的人看到这话你能不笑吗?可这话是一个农业部的人写出来的,我简直不敢相信。就像那些读了这份农业报的人一样,一度以为自己脑子出了问题或者是眼睛有问题,或者以为自己疯了,不然农业报怎么会有这么疯狂的言论发表出来呢。一个发布农业专业报纸的编辑连萝卜是什么都不知道,这讽刺了谁呢?
书中除了让人捧腹大笑的犀利的讽刺,还有让你脑子开窍,眼前一亮的绝妙的形容。例如:他胖的像只蛤蟆似的!肃静的连细菌啮噬自己的声音都能听到。想象的大风车又转起来了。带个框子来把你自己的几把老骨头提回去。哇!我的天哪~这些美妙绝伦的独到形式简直让我大开眼界,我太孤陋寡闻了,这实在让我这为数不多的脑细胞彻底的活跃起来了。怎么能有人把稀疏平常的事情用这么特殊又绝佳的词语把它描述出来呢?马克·吐温真的太有才了,幽默到让你疯狂!
这本书每每让我无法抑制的狂笑,但每每又让我感伤,献给女王的白象丢了,警察局派了很多人去找,失主付了大量的钱财,最后督察长说是有人开了个玩笑,白象就藏在附近呢,可白象死了,失主一穷二百了,督察长跟侦探确收获了荣誉跟金钱,这是什么样的社会才会有这么多畸形的人、畸形的事情发生呢。这个故事真让人伤感。
作者真的是个正义又善良的人,他是那个时代的先驱。
《百万英镑》读后感(四):眼下读此书正当时
疫情将人困在家里,几番搜寻从家里书架上选中这部马克.吐温——久闻大名却一直没有仔细看过其作品——的书(这些书属于先生当年的阅读范围),居然有点放不下的感觉。
马克吐温的戏虐文字早有耳闻,但预设:隔着百多年+半个地球,我作为中国21世纪的读者,读他的故事一定会有隔膜吧?没想到读完此书发现代入感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原谅我用了这个初级英语的常用句式)我忍不住一定要发表一下读后感言!
好书首先一定是得益于有个好的“内核”,立意、主题、谜底、意象、idea。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但其内核设定具有一致性,都是现实主义的,每一篇故事都会对应现实中的某一种荒诞,政治的或者人性的。我这里择要列示一些:“田纳西的新闻界”—新闻怎样由小到大炮制出来,“火车上人吃人纪闻”—在一个匪夷所思的场景下再现议会议事过程,“有关大宗牛肉合同事件”—夸张表现官僚机构的推诿和人浮于事,“竞选州长”—民主选举过程的荒唐和不择手段,“我给参议员当秘书的经历”—参议员的政客嘴脸,“爱德华密尔士和乔治本顿的故事”—坏孩子总是有奶吃,“法国人大决斗”—上流社会的虚荣和浮夸,“与移风易俗者同行”—招摇撞骗者的手段,“他是否还在人间”—人死了作品才会出名,“百万英镑”—信用体系的荒诞,“三万元的遗产”—金钱对人性的腐蚀,“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金钱激励下人性的扭曲。
要将这个内核转化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另外两个要素不可缺少。一个是讲故事的能力,一个是语言文字的铺陈和色彩。或者,应该反过来说:好作品一定不是“主题先行”,一定不是只有一个意象。为此可以说,上面我给每一篇对应一个主题,马克吐温地下有知肯定要骂我曲解了他的本意、毁了他的名声。他就是在讲故事,用一种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讲故事,希望这个故事能够得到大家认可,然后转化为他自己的生计——那个内核或许只是一个逻辑、一个底限。
马克吐温的想象力实在惊人,这些干巴巴的主题被他一一装入有趣、荒诞的故事里,让人一边忍俊不禁的想笑,一边又不禁为其中的自私、愚昧、无奈、残酷而扼腕叹息。很多故事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让人想起来欧.亨利,只是在马克吐温这里更多了一些现实主义的讽刺色彩。还有口语化的文字,篇篇真的都是在“讲故事”,生活味十足,现场感很强,如果有耐心一字一句去读,就应该是朗朗上口的效果。
我很庆幸在这段“新肺炎”肆虐的日子里看了这本书。看看当下各路大神的表演和一出出悲喜剧,不免感叹人类道德水平百年之后似乎没有任何进步。我还天真地想,假如哪一天突然传来消息,这场疫情从头到尾都是假的,只是某个人设计的恶作剧,那就和这本书的套路更加切合了哇!
《百万英镑》读后感(五):我的羡慕与我的嘲笑:读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文/LH
暑假无事,去一位父执家里玩,在这位叔父的孩子的书架上发现了马克·吐温这本小说集,顺手一翻,恰好翻到《竞选州长》。这篇小说,中国学生应该都比较熟悉。长期以来,《竞选州长》一直都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我迄今还记得读中学时被告知的“思想主题”:揭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自由”“民主”的虚伪,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卑劣行迹和丑恶灵魂。
出于怀旧心理,忍不住把《竞选州长》重读了一遍。但重读之后,我在中学时代所接受的教育不仅没有巩固和增强,反而被彻底颠覆了。直接说吧:我对那“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既充满了羡慕,又充满了嘲笑。
先说说我的羡慕。
小说开头是这样一段话:
几个月以前,我被提名为纽约州州长候选人,代表独立党参加竞选,对方是斯坦华特·L·伍福特先生和约翰·T·霍夫曼先生。仅仅这个开头,就让我羡慕了。活到这么大,在我们这里,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长”可以竞选。即便我们村长,好像也都是“上级”“任命”的。至于更高级别的其他“长”,就更不知道他/她是怎么当上的了。虽然有时候我也听过甚至见过一些竞选活动,但即便愚笨如我者,也知道那不过是“做戏”。谁当什么谁不当什么,我们都熟悉一个词:“内定”。至于“竞选”,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形式”,不过是“程序”。——至于以“独立党”身份参加竞选,在我们这里更是连想都不要想,你也不敢想。
当然,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都是虚伪的。——这不,小说主人公“我”刚要参加竞选,就被对手搞臭了。忽而在报纸上诬陷“我”是做伪证者,忽而诬陷“我”是小偷,忽而诬陷“我”是造谣诽谤者,忽而诬陷“我”是酗酒狂,忽而诬陷“我”是行贿犯,忽而诬陷“我”是诈骗犯……搞得“生平没有做过一桩亏心事”的“我”最终不得不放弃竞选。
读到这里,我又羡慕了。原来在“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可以在报纸上公开对公众人物进行污蔑的。然而在我们这里,你敢污蔑任何一个什么“长”的候选人吗?莫说污蔑,正当的批评都是危险的。2002年,时任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临汾市分公司汾西代表所副所长的田晋文,仅因在报上批评了当地学校乱收费的事情,就被当时的县委书记捏造各种证据打成了贪污犯,判刑11年,其妻子、弟弟和妹夫以及另外3名相关人员均受牵连。再近一点,河北一男子只因在网上批评当地医院饭菜价钱又贵又不好吃,就被拘留了。更近一点,广东医生谭秦东因在个人网页批评内蒙古鸿茅药酒公司,竟然引来了内蒙警方的“跨越大半个中国去抓你”的千里大追捕。要知道,田晋文批评的只是学校,河北男子批评的只是医院,谭秦东批评的只是一家公司,还都不是什么公权机关,命运尚且如此。如果你批评了什么“长”的候选人,那几乎一定是吃不了兜着走。
再说说我的嘲笑。
首先,在《竞选州长》中,竞争对手对“我”污蔑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显得非常小儿科。比如污蔑“我”是酗酒狂,这算什么污点啊?在我们这里,人民公仆喝酒不仅不是罪名,甚至还是必备的素质。网上不有段子吗:“能喝二两喝五两,这样的干部我欣赏;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要培养; 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才放心。”我们这里大大小小的长官的“啤酒肚”,不都是这样喝出来的吗?再比如污蔑“我”在负责育婴堂事务时,“雇用掉了牙的、年老昏庸的亲戚给育婴堂做饭”,这又算什么罪名呢?在我们这里,在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当上公安厅长后,政法委书记高育良说连祁同伟村里的狗都要被安排吃皇粮了。这可不是夸张,“一人得道,鸡犬飞升”,向来就是我们“伟大的传统”。最后,竞争对手“教唆九个刚刚在学走路的小孩……冲到一次民众大会的讲台上来,抱住我的双腿,管我叫爸爸”,这是要在“生活作风”上搞臭“我”,主人公认为这“对我的无耻迫害达到了自然而然的高潮”。可这又算什么“高潮”呢?在我们这里,被抓住的和没被抓住的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哪一个没有“生活作风”问题?像已落马的某省建设厅原厅长,包养了140多名情妇,其中还有一对“母女花”。据说这位厅长大人有一次还将母女二人的床上功夫比较了一番。
其次,就是这些根本算不得污点的污点,在《竞选州长》中,竞选者还必须向公众答复:“舆论哗然,纷纷要我答复所有这些可怕的指控。我们党的报刊主编和领袖们都说,我如果再不说话,政治生命就要完蛋。”于是,“我”“只得深受委屈地着手答复一大堆毫无根据的指控和卑鄙下流的谎言”。由于实在答复不过来,或者说实在无法重建公众对自己的信任,“我”最后只能放弃竞选。这在我看来就更加可笑了。在我们这里,政治人物即便确有污点,也完全可以置公众质疑于不顾,而且丝毫不会“政治生命完蛋”。现在,随着社会“进步”,我们的权力部门偶尔也会答复公众的质疑,但那答复的内容和方式,在“万恶的资本主义”看来简直像天方夜谭。这两天就看到一则新闻,陕西某镇政府已婚工作人员诱骗、胁迫一名15岁少女发生性关系,也是“舆论哗然”。但当地公安机关答复说两人属男女朋友,初次发生关系时少女已满14岁,因此不予立案。当地镇政府则答复说已给予该工作人员记过处分。这样的“神答复”,在“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会发生吗?
最后,可以看到,在《竞选州长》中,美国政客想搞臭对手,手段无外乎污蔑和诽谤,并不像我们这里,总是使用非人手段将对手置于死地——这一点,只要想想“文革”年代甚至非“文革”年代就可以明白。这也非常可笑:手段太单一,太温和,太不一招致命。——但也让我羡慕:谁说资产阶级卑鄙丑陋呢?我倒觉得他们很淳厚很善良。另外,“我”在被诬陷后,羞愧地放弃了竞选。这同样让我觉得可笑:脸皮太薄。这么薄的脸皮,在我们这里,莫说竞选州长,竞选村民小组长都不够格。在我们这里,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尽管确确实实一肚子“男盗女娼”,但一有升迁机会,哪一个不是削尖了脑袋往上挤?何曾见过谁主动放弃“竞选”?——但这同样也让我羡慕:在“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政客竟然如此爱惜羽毛,如此重视人品道德,如此讲究政治操守!
在上面这段话中,我在形容贪官污吏时,用了“男盗女娼”这个词,但为这个词打上了引号。那是因为在我看来,将贪官污吏与“女娼”并论,实在侮辱了那些自食其力的女孩。即便将贪官污吏与“男盗”并论,也有点侮辱了那些小打小闹的小偷小摸。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真正毁我民族长城者,自古以来,君不见从来都是“窃国者”,而不是“窃钩者”吗?
201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