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6-17 23:4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的读后感大全

  《为什么我不基督教徒》是一本由[英]罗素著作商务出版的248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010-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精选点评

  ●“整个宗教基础恐惧

  ●“要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画圈老人评论里混进的基督徒,是来坟头蹦迪的吗?】

  ●不太喜欢这本,一部分翻译原因,一部分是我实在对“语言逻辑”不感冒。作为一个实证主义,罗素的某些观点在今天看来,有失偏颇。不过,他对共产主义的某些预言有意思。转他人一句话:“哲学归根到底,是自己时代精神精华!”

  ●作为世俗之人,我只读到了罗素的自负偏见糟糕史观。用理性逻辑质疑传统东西,不读也罢。

  ●观点极其赞同,不过罗素文风太拿腔拿调了,也许是翻译的问题?

  ●最喜欢最后那一段。我们坦然地面对这个世界,无论美好丑陋;我们应该用智力征服这世界,而不是由于恐惧而奴隶般地屈服。

  ●看得累,一定要有西方宗教基础知识才好读

  ●对罗素有了些新的认识 但是真的太难读了 阅读过程很煎熬

  ●笑尿。这互相喷的,比奇葩说好看吧。

  ●尽管现在最时髦的是回归宗教,但是仍然应该看看反宗教的罗素,因为他提醒我们宗教也可能有许多弊端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读后感(一):额 说说看法而已

  没有看过 不过觉得不是教徒不用为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 可以不是宗教 但必然是有的 信仰不必上綱上线 那只是个人精神生活背景保护伞 试问耶稣若向你显现神迹了 你就突然信他了吗 不过耶稣也不会向你显现神迹 不会救你于水火泥潭 因为他 是个外“人” 他从未住进过你的里 品论别人信仰的时候不知道那人是居于什么 在我看来 那只是不了解或者了解片面表现 《 我也不是教徒哦 》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读后感(二):理性有余

  罗素1957年写得这本书,理智有余,关怀不足吧。宗教的存在恐怕不是现有科学工具可以全面分析的。

  不过西方哲学、科学推翻一切,重头质疑的精神是我们所没有的。

  护短、保守维护一切“传统”趋向反面,恰恰是文明的自卑桎梏

  一本好的思想工具书一家之言,可以不接受它的观点,但是无法抗拒他的自由精神。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读后感(三):为什么你不是教徒

  书名非常具有说明性,全书由罗素的演讲论文构成,并不是通书构建性地对书名这一问题的阐述,而是这一句那一句,时而深浅时而东西地拼凑起来。对于非教徒人士而言,这也多少算做自己无信仰之佐证,但如果打算以此为契机深入地思考有关信仰与神灵的话题,则一定要看一些关于信仰者的论述。辩论并不总是使人明智,也可能使人更加固执最终失去对理智的掌握。

  虽书名引导我们认为这本书主要针对宗教信仰而展开,但抛开这一话题不说,罗素在书中对一些政治、教育等社会话题的议论也是值得反思的。20世纪初即被指出的社会弊端,到了现时则有愈演愈烈之趋势,实在如他和出于感情而非逻辑与理性的反宗教者所认为的那样,如果上帝愿意引导众生通往幸福之路,想必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成果。若是置苦难于不顾,便也称不上慈与善。书里一篇有关托马斯潘恩的文章与其他风格稍有不同,大篇幅给了对一个人的描述与间接性赞扬,却也是在我看来非常出色的一部分(同开篇一样出色)。我们可以说事实(来源于经验)胜于雄辩,我们也可以说人类的鼠目寸光只能认识现在而忽视了未来的福祉——不论怎样,信仰是主观的,宗教是客观的,信仰不会脱离社会而产生,宗教也不会脱离信徒而发展。即使是“对政治无望的人”,也必定由社会复杂因素所束缚。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读后感(四):為什麽上帝只頒佈這些自然法則而沒有頒佈其他

  一個人如果要表示自己是基督教徒,最起碼的前提有:一是相信上帝永遠不朽,二是承認基督是最優秀、最有智慧的人。而并非人人都抱有這兩條信念。羅素先生相信基督的德行是非常高尚的,但還不足以稱是最優秀的。更詳細地說明,將會分成如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原因論證。我學的西方哲學曾經把事物的原因一步步向前推,到了最后,必須承認要有一個在在,來使這個世界得以開始。而羅素認為,我們把一切事物的起因都歸到一個開端,并認為事物一定要有一個開端,這種行為其實是因為我們毫無想像力。沒有理由認為世界一定要有開端,也沒有理由說明世界沒有原因就不能產生。如果萬事萬物必定有一個原因,那么上帝也必然有一個原因,因此這項論證其實是沒有什麽活力的,我們不必在上面浪費時間了。

  自然法則論證。拋開複雜的愛因斯坦的理論不說,看牛頓的經典理論,人們觀察到行星按萬有引力的定律圍繞太陽轉,便會解釋成上帝命令這些行星按照這種特殊的方式運轉的。那么微觀上的隨機規律是怎麼回事呢?這些統計意義上的平均值讓自然定律不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了。羅素會質疑:“為什麽上帝只頒佈這些自然法則而沒有頒佈其他”。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读后感(五):我是基督教徒

  宗教源于一种恐惧,即死后的虚空与未知的茫然。这种心理是合理的。联想到圣经中的经文,在爱中没有恐惧,也就从侧面解释了这个宗教缘起的可能性。但不能就此认为只是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一种孤独与恐怖的情感,我总相信还有什么先验的东西在支撑着我们去信仰。这个先验意识的存在,不受外在世界的左右,或者说体现了一种独立于历史阶段的特性。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宗教已然存在的一个既成的事实。

  罗素的论证方式,我不很赞同。他总是要基督教的行为结果去判断宗教的合理性,换个说法,他用基督教可能的“消极影响”去判定基督教本身。在他的视域定义中,宗教就应该是包括教条、教会这样的世俗存在。我认为这种经验世界的存在,不能够成为作证超验对象的存在。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因为中世纪教会的倒行逆施,而否定基督教本身。同时,也不能因为他个人的偏见,就否定了耶稣的大智慧、神圣性。他的基于个人偏狭的解读,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们的印象。当然,我不宣称过去那种既成的印象就是正确的,我认为,他没有权力去摧毁我们的希望。但他也确实激起了我的一点点的思考:圣经上的话语是否就必然是正确?或者说,我们是不是可以当做唯一的真理的尊奉?否定圣经的权威,这样的事情我做不出来,也有悖于我的宗教信仰,但有一件事值得警醒,当圣经的话语都被权威化,具有排他性的时候,我们就要当心宗教对政治的绑架以及道德话语权的垄断。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趋势。中世纪的历史已经见证这个结果——那就是导向一种人治的妄断。我们没法希冀上帝直接发号施令,更改甚至惩罚不合他心意而做出行为的当权者。所以,圣经的教条应该回归到合理的范畴。这个范畴就是,圣经的内容再眼下出现龃龉的地方我们不做评价,启示录中也提到,我们不能强解经文,那样的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而同时,我们又不能没有信仰地活着,经上的话语依旧有它的生命力,我们要做的,是多多的阅读,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虽然“理性”是否就是我们判断是事情的最终标准还有待商榷,但我们至少表态要向着某种智慧与生命的意义靠近。

  而罗素放浪形骸的情史我就不去追究了。但想来,一个文化名人,公共人物,要想承担圣人的角色,没有康德这样的心智与品行,也就很难发号施令。罗素毕竟不是一般的哲学,他的道德观、性的观点就是一种解构的观点。我是个相对保守的人,他的主张我是拒绝的,但我依旧捍卫他的主张,这是自由,而自由的结果,只要不是为暴民所俘虏,想必也应该是好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