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谁断送了大明王朝》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6-16 23:5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谁断送了大明王朝》读后感摘抄

  《谁断送了大明王朝》是一本由紫华、邱牧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9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谁断送了大明王朝》精选点评

  ●写得稀巴

  ●浪费时

  ●小说家之言!!

  ●又了解到不少知识

  ●扬州那段最难受老百姓随时没命。

  ●开卷有益

  ●读完后,让我深思良久。给了我久违了的启发! 其中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书中悲剧人物他们都有着非比寻常甚至脱俗超群的优点长处同时他们都有着平凡世俗短处不足。其实是很合理的,因为他们都是凡人。 但正是这些正常普遍劣根性,把他们全都推向无法反抗的悲剧局面;纵然他们的优点再多,能力强大,最后影响成败的,原来并不取决于此,而是取决于合理而平凡的缺点上。 这不可谓悲剧中的悲剧也。 不可不察!不可不多加自我提醒和引以为鉴! 我觉得历史的其中一个乐趣,就是发人深省,让人知古识今,同时也要惜今! 《谁断送了大明王朝》绝对能做到!高度推荐

  ●初买就是为了名字结果也就是讲了讲明朝灭亡的过程没什么干货

  ●抄書,翻了翻

  ●尽是主流观点,俨然一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未免中规中矩过了头。扬州十日那段描写可谓生动问题全文皆是引用的。只有对吴三桂评价还算写出点味道时代洪流下,任你天纵奇才少年英雄又能如何呢,多少人以民族败类视之。可若早生百年,谁知吴总兵会否是另一个李成梁?

  《谁断送了大明王朝》读后感(一):0805:谁断送了大明王朝-邱紫华、邱牧

  自从有了明朝的那些事儿通俗历史的书就多起来了,关于明朝的更多,这本书基本上以崇祯年为主,很多内容都是老调重弹,没什么新意。只是在写嘉靖皇帝时候,连续引用了好几个民间传说篇幅还不小,作为一本严肃的历史书,这些东西完全降低整体水平

  《谁断送了大明王朝》读后感(二):好书分享 《谁断送了大明王朝》

  对于明清史,我最初接触金庸小说,当时得可谓连一知半解都称不上,但既然不影响金大侠经典武侠乐趣也就不了了之

  及后长大了,各种资讯媒体多多少少会提及一些,直至读到明朝那些事儿,就有更深的理解了;可惜大顺推翻大明的那一段有点简略

  《谁断送了大明王朝》正好把这片断层弥补,而且不单是补完,更多的是用另一个角度分析明末几位关键人物的悲剧。

  例如:朱由检、魏忠贤袁崇焕李自成廷弼、孙承宗、杨嗣昌、吴三桂等等等等。

  读完后,让我深思良久。给了我久违了的启发!

  其中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书中悲剧人物他们都有着非比寻常甚至脱俗超群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他们都有着平凡世俗的短处或不足。其实是很合理的,因为他们都是凡人。

  但正是这些正常而普遍的劣根性,把他们全都推向无法反抗的悲剧局面;纵然他们的优点再多,能力再强大,最后影响成败的,原来并不取决于此,而是取决于合理而平凡的缺点上。

  这不可谓悲剧中的悲剧也。

  不可不察!不可不多加自我提醒和引以为鉴!

  我觉得历史的其中一个乐趣,就是发人深省,让人知古识今,同时也要惜今!

  《谁断送了大明王朝》绝对能做到!高度推荐!

  《谁断送了大明王朝》读后感(三):在中国历史上,崇祯皇帝的人生悲剧是最惨烈的!

  在中国历史上,崇祯皇帝的人生悲剧是最惨烈的悲剧,崇祯皇帝的悲剧性结局也最令人同情和惋惜。因为,他体现了悲剧美学的精髓和特点:一个人遭受到了他不应当遭受的厄运,承担了他不应当承担的罪孽。

  明思宗(崇祯皇帝)的先人们和朝廷官员们的种种荒唐、腐败、恶行等等全部的罪孽都必须由他来承担。尽管崇祯皇帝聪明、睿智,有胆识、有决断,有力挽狂澜的魄力,有突出重围的挣扎和九死不悔的悲剧精神,也就是说,他有着一切伟大帝王所具备的资质,但是,他却成了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他必须要承受他不应当承受的丢掉江山的罪责,他必须下地狱,这就是他的宿命!

  崇祯皇帝的人生悲剧落下了大幕!他自负过,他也自责过;他清醒过,他也糊涂过;他成功过,他也失败过。最后,他勇敢地、冷静地、充满了反思意识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德国哲学尼采讲过,对于悲剧人物来说,“当不可能骄傲地活着时,就骄傲地死去。”奋斗了一生的崇祯皇帝,面对大顺农民军攻进北京,他既然不能骄傲地活着,他就选择了骄傲地死去。

  尼采还说过:“自由赴死和死于自由,当肯定自己已经不合时宜了时,就做一个神圣的否定者,这说明,他已理解了生与死。”崇祯自由地选择了死,也死于了自由。他用死,用长发蒙面,来表示他的自我否定,来表示他的自责和羞愧,来证明了他人格的高贵和尊严!这样的死仍然是生命的胜利、人格的胜利。他通过死,通过自我否定而获得了人们的肯定。

  崇祯的人生,是抗争后的失败,是失败后的不屈服。这样的失败,不是真正的失败。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崇祯的生命承受了他远远不能够承受的灾难,这种超重的承受,既是他的灾难,又是他的胜利!所以,尼采才说:“失败了的事情,正因为它的失败更应当被人尊敬!”

  崇祯的人生诚然是一出悲剧,但是,他能够把他的人生当作悲剧来演!他演得轰轰烈烈、威武雄壮,演得灿烂辉煌!他演得一悲到底,直到悲剧的大幕颓然落下!实在可歌可泣!

  《谁断送了大明王朝》读后感(四):消遣之作

  前言P4先把崇祯一顿猛夸,后面却也承认崇祯也有刚愎自用、猜忌多疑的毛病,崇祯既不能治民生、平夷患,又不能理朝政,可以赞赏其对于朝政的勤俭、最后死社稷的悲壮,但那一段褒奖委实有点过。

  40封建社会?我只能呵呵以对,如果真正了解“封建”之意就不会这么讲了,若说周朝以后是宗法专制社会还比较恰当。

  美学什么的我不太懂,但是我感觉自己买亏了。当消遣看看还可以,对于个人的性格剖析不错。

  108P124等处关于崇祯在个人性格、用人掌权方面缺陷的分析很到位,“反复无常,出尔反尔”、“用人不专,用人又疑人”......

  看到崇祯败亡前夕的那段,感叹崇祯的臣僚真是猪一样的队友,甚至能说是巨坑爹的那种。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特别期待大顺军入帝都的篇章,这是检验这本书的史学价值的一块炼金石。

  205李自成的失败因素很复杂,但李的死是个偶然,在他之后大顺军余部坚持到康熙三年,可见大顺军并未堕落、毁灭。

  210对于追赃助饷的描述有误。为争取民心,大顺军对百姓“三年免征”,不征收粮税。军事行动需要财政保证,既然农民和手工业者不能作为税源,向官绅追赃助饷便很自然了,而不是书中所说劫掠钱财。

  211我在网上看到的说法却是刘宗敏并不买李自成的账,“皇帝之权归你,拷掠之威归我,你别废话!”

  214把官绅地主的降而复叛说成失去民心,想要普通百姓一个月的时间内视大顺军为仇敌可能吗?尤其是大顺政权的控制区域如此之大,有时间去败坏民心么?就算是有,为什么别的大顺控制区当月(甲申年四月)时可以用“太平光景”来形容?追赃助饷使得官绅地主心怀怨恨,大顺军山海关战役失败后撤出帝都,官僚地主继而叛乱是有史料为证的,并不单单是北京一处。

  226对于撤出帝都后大顺军的战略局势的观点也不符合事实。如果不是李自成的大顺军抵抗顽强拉住了仇恨,连偏安东南都做不到的南明弘光政权败亡估计会更为迅速。

  《谁断送了大明王朝》读后感(五):悲剧的王朝,悲剧的皇帝,悲剧的名将

  对明史一直很感兴趣,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开国的时候气势磅礴,亡国的时候让人不尽的唏嘘,中国历代亡国,还没有明朝能够让人去做那么多假设,去有那么多幻想,让人那么揪心的,不仅因为明朝是距离我们倒数第二近的王朝,汉人最后一个王朝。

  所以关于明亡,有很多著作去分析,去研究,为什么明亡会有这样的魅力?

  然而在邱紫华教授的《谁断送了大明王朝》里,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给出了答案,这就是悲剧的力量,崇祯的明朝是个悲剧的王朝,崇祯是个悲剧的皇帝,造成了很多悲剧的名将。正是这悲剧的力量,才让我们对于明亡总是觉得可惜。

  邱紫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也是百家讲坛“悲剧人物”的主讲人,邱紫华教授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用美学悲剧理论解说明末的人物命运,崇祯,魏忠贤,袁崇焕,孙承宗,吴三桂,李自成,这些人物悲剧一起形成了明末的历史大悲剧。

  在《谁断送了大明王朝》这本书里,围绕着明亡这个主题,邱紫华教授依次写了崇祯,魏忠贤,袁崇焕,李自成,吴三桂这几个人物,这些人都跟明亡有关系,都曾经达到过人生顶峰,最后也都坠落。

  崇祯帝阴差阳错当了皇帝,由战战兢兢到除掉魏忠贤,执掌朝政大权,有决断,有魄力,有胆识,日理万机,却也有刚愎自用,不敢担当的一面,最后选择君王死社稷,死的时候以长发蒙面来保持尊严,这是对生命和人格的自尊。

  魏忠贤在天启朝号称九千岁,达到人生巅峰,大权独揽,在崇祯朝小心翼翼,还想继续跟原来一样,魏忠贤的阉党弄得朝政乌烟瘴气,最后被崇祯除掉,崇祯借此立威。

  袁崇焕从一个小官被崇祯帝多次提拔,最后官居辽东督师,打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不能入关一部,最后却因崇祯中了反间计,落得凌迟处死,他的死与崇祯帝的性格有关,也与他的性格有关。

  李自成由一个小小的驿卒经过九死一生,最后能够兵入北京,称王称帝,自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以来,这个最高目标他有幸达到了,确太短暂,他根本就没有一个做皇帝的能力,跟被他灭亡的大明王朝的开国太祖朱元璋比,他真是相差太远太远,多次失误,导致一片石兵败,大顺王朝昙花一现,自己也兵败被杀,他灭亡了大明,也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吴三桂本是明朝大将,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清朝,在灭亡南明中多立功勋,杀死了永历帝,断绝了明朝复起的最后一次希望,最后被封为平西王,却没有想到晚年却仍要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号来自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在《谁断送了大明王朝》里,这些名将,皇帝,各式各样的人物,有的曾经为自己的命运做过抗争,有的选择无可奈何的接受,前者闪现出了抗争精神的美感,后者展现出了凄凉,悲悯,哀伤。

  正是这些个人的悲剧,在造成明末这个时代的悲剧,直到这幕悲剧落下,留给后人无尽唏嘘。

  不过现在关于魏忠贤的影响,有一些新说法,说如果魏忠贤不死,明朝可能不会亡,并从人事和财政上做了一些论证,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悲剧的名将,悲剧的皇帝,悲剧的王朝,正如尼采所说:“失败了的事情,正因为它的失败更应当被人尊敬”,这悲剧背后的力量,大概是明末为人所牵挂的原因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谁断送了大明王朝》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