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卑:如何运用同理心战胜自卑感》是一本由( 美 ) 布琳·布朗 著 / 李芳慧 译 / 斯坦威 出品著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58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越自卑:如何运用同理心战胜自卑感》读后感(一):跨越“自卑”这座大山,不难!
哎!怕啥就来啥?近来,有些自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和其他人的差距太大了,总觉得自己比较落后。这是怎么了?会不会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自己的小心脏受到了打击呢?
家人也看出这个问题了,他们纷纷推荐我读一下如何克服自卑、走出自卑的书。还有人给我讲,跟“自”有关的三个心理关键词,让我们自卑、自信、自负。目前,我处在自卑阶段。说得跟真是心理学专家一样,神秘兮兮的。
我按捺不住好奇的心,开始网上检索,了解到,自卑是种极度脆弱的情感,它使我们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我们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自卑的真切存在。我们的外表、口音、经济状况以及皱纹、体型、疾病,任何一种“弱点”都有可能引发自卑。我白发越来越多,盖也盖不住,哎,岁月不饶人。走出自卑,很难,我就是走不出去了。
人生很难,也很悲伤。恰在此时,我们发小送我一本书的链接,说发现一本好书,已经下单,在路上了。也要送我一本。感动、激动着,书到了。《超越自卑》这本书促使我和发小重新审视自己对于自卑的苦恼。自卑会让我们陷入恐惧、指责和疏离的泥沼之中,要想超越自卑,我们就需要借助同理心的力量,培养自身的勇气、悲悯与联结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回最好、最真实的自己。一本不错的书,读了前两章觉得写得很好,很现实,没有过多的虚伪、不切实际部分。
一转眼,第3章到了。第 3 章 超越自卑第一步——了解自卑诱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卑诱因,明白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自卑,能帮助我们更有目的性地去解决问题。自卑诱因通常与原生家庭有关,当我们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脆弱,我们就能走上觉醒之路。尤其是第50页,了解他人的感受,表达出你对那个人的理解感受。其实,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需要沟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感同身受、身临其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积极思考问题,帮助身边的人走出自卑的阴影,让我们远离自负,充满自信,阳光生活!感谢《超越自卑》这样一本魔幻般心理大咖,跨越“自卑”这座大山,不难!
《超越自卑:如何运用同理心战胜自卑感》读后感(二):勇敢做自己
勇敢做自己
——读《超越自卑》
文/苇眉儿
人们都有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自卑也是其中的一种。
美国作家布琳·布朗在《超越自卑》一书中这样来定义自卑:“自卑是每一个人都曾感受过的情感。它通常是指,由于自己在某个方面存在着缺陷,我们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不值得被接纳和认可。”
这种自卑情结,会引发衍生人的孤独症、恐惧病、愤怒癌等多种心理疾病,导致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一切裹足不前,生命存在的价值也就没有了任何的意义。
这可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相貌丑陋,会引发自卑;身材矮小,会对高挑挺拔的人羡慕嫉妒直到恨;学习倒数,会内疚不安;生不出孩子,就算别人不说“不下蛋的母鸡”,自己也变得极度敏感;没有考上985或者211,听到人家说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也会心下黯然到内伤;工作兢兢业业却不出成绩被上司劈头痛骂,心中的痛无处诉说,久而久之,心病郁积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失去了前行的信心……
怎样才能了解并克服使我们变得越来越沉默的自卑,重新走上通往新生、自由和自尊的人生之路呢?布琳·布朗用了十个章节来分析阐述和诠释:
第一章 为什么要超越自卑
第二章 超越自卑的力量——自卑复原力
第三章 超越自卑第一步——了解自卑诱因
第四章 超越自卑第二步——练习大局意识
第五章 超越自卑第三步——与他人沟通
第六章 超越自卑第四步——表达自卑
第七章 借助勇气的力量超越自卑
第八章 借助悲悯的力量超越自卑
第九章 借助联结的力量超越自卑
第十章 从现在起,勇敢地超越自卑吧
小时候,我也有过自卑:身材、相貌、家庭条件、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曾对自己深深失望过,自卑到不说一句话,沉默在人群中不希望任何人发现、关注和谈论自己,那是一种极度痛苦、丢脸和尴尬的感觉。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出门,不敢上街,不敢面对同学老师的目光,可自卑却如影随形。直到长大后,我才慢慢走出自卑的泥淖,差不多靠的就是布琳·布朗所谈到的超越自卑四步走。
首先了解自卑的诱因——不想要的身份,包括外表和身材、父母形象、家庭、养育子女、财富、工作、身体健康、性、衰老、宗教、被下定论、贴标签等十二种引发人们自卑的领域;其次,要反复练习大局意识,也就是要拥有大局观念和大局视角,来统领大局,获得力量;然后,我们要学会与他人沟通,慢慢得到人们和这个社会对自己的接受、尊重、肯定和信任,从而得到足够存活力量和信心,直到面对一切都学会了不卑不亢;最后,我们要适当地表达自己的自卑,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层面,不断来复原和修复自己,让自己内心变得强大、完美。
有句歌词这样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是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一点一点累积生活的勇气,一丝一丝攒聚悲悯之心,一寸一寸联结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吉光片羽,有一天,你会从自卑的困扰中脱身而出,向美、向善、向上。
那一刻的你,终于与最美的自己相遇。
超越自卑,勇敢做自己,你是最棒的。
《超越自卑:如何运用同理心战胜自卑感》读后感(三):站在自卑的肩上,点亮自己照亮人生 ——读《超越自卑》
我们会因为自己长相不如别人而羡慕,我们会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自卑,我们会因为钱赚的不多而苦恼,我们会因工作的不如意而难受,我们会因为不被尊重而情绪低落……
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有着深深的自卑。
美国作家布林布朗在《超越自卑》中对自卑进行了权威的解读。他认为:“自卑是一种极度痛苦的感觉,或者因我们认为自己是有缺陷的,从而不值得被他人接受和容纳的想法。”正是因为我们为自己设立太多的限制。我们只是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就会把自己的生命局限在缺点上,限制了我们人生更广阔的领域。
自卑有三个副产物:恐惧、指责和疏离,布朗指出了克服这些负面情绪的自卑复原力——勇气、悲悯和联结。
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人面临着很多灾难还是整天乐呵呵的,而有些人没什么大事还整日愁眉苦脸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后者的自卑复原力差,面对一点小事就无限放大,好像天都塌下来了。
布朗认为只有将自卑转化为动力不断发展自己的自卑复原力才能够超越自卑,让人生走上更光明的旅程。要想发展自卑复原力,需要做到以下四步:
首先要了解自卑的原因。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卑心理,我们不是要忽视它,而是要正视它。中国有一句话:“男儿有泪不轻谈。”往往被很多人解读为男子要把痛苦压在肚子里,其实这是非常荒谬的。根据一项医学调查发现,81.2%的癌症病人在患病前曾遭受过负性生活事件的打击。如配偶死亡、夫妻不和等生活变故。曾有一项针对400名京、沪等大城市的胃癌患者的调查,证明他们在患病前有一个共同点:经常生闷气。因此我们一定要正视自卑,只有先正视才能够超越自卑。
其次要练习大局意识。练习大局意识就是不要老是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人没有缺点就不是人了,就是神了。所以当我们只盯着自己的不足的时候,我们认为只有自己这么逊,别人都那么好。越想越颓废。扩大视野,解放自己的关注点,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
再次要与他人沟通。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只有生活在关系网中,才能产生自我价值感,离开了群体,很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从而产生自卑感。
最后要表达自卑情绪。我们的自卑情绪无法表达时就会形成恐惧和孤独等负面情绪。如果我们长时间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会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甚至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当我们把这些负面情绪自卑情绪表达出来后,我们会获得心理上的放松,会稀释我们对于负面情绪的关注和聚焦程度。
正如那句话:“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困难和挫折是人生的常态,关键是看我们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居里夫人是一个响彻世界的大科学家,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她的个人生活却充满了不幸和挫折。丈夫的去世,生活的艰难,社会的不理解,自己抚养孩子的艰辛……但是这些对她来说不算什么,因为她将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她的事业上。她没有聚焦于自己的不幸,而是以一种大视角大格局来面对自己,才能无视困难取得巨大的成就。
《超越自卑》就是告诉我们:只有我们承认自卑的存在,站在自卑的肩膀上,运用大视角把自己放到关系网中,不断表达自己的自卑情绪,我们才能够举重若轻,才能淡然看待生活中的不足,才能使自己的心灵不被牵绊。
唯有超越自卑,我们才能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专注于自己的优点,点亮自己照亮人生。
《超越自卑:如何运用同理心战胜自卑感》读后感(四):心理防御术——建立自卑复原力
这本书让我很自然地联想到阿德勒的同名书籍《超越自卑》。而且他们也有些相似的地方,比如两本书在界定自卑的定义时,虽然用的词不一样,但是意思是差不多的,即自卑是是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的价值持怀疑态度。两本书都认为自卑是较为普遍的存在,并都有谈及自尊与自卑。
当然,不一样的地方更多。比如阿德勒认为自卑有三个最主要的来源:身体缺陷、娇纵和忽略。
这本书的作者——布琳•布朗则认为自卑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外在的,我们追求完美的社会文化影响,例如媒体广告所传递出来的穿搭信息和期待;另一个则是来自我们内心的东西,我们期待得到别人的肯定,这是人类对归属感的需要。
阿德勒强调的是童年经验对人的影响。而布琳•布朗则更强调社会对我们的影响,认为自卑是文化战中主要的使用武器,提倡从整体和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研究自卑。所以布朗对超越自卑的论述带有后现代心理学的味道在里面。
这两种解说都有合理的地方在。但布琳•布朗的主张让我们突然意识到一些被忽略的东西:我们在不同程度上被一些媒体或杂志传递的“完美期待”挟持着。表面上,媒体杂志上的女明星或模特皮肤细腻光滑,身材凹凸有致没有一丝赘肉,穿衣搭配还非常有气质。实际上,哪怕她们依旧长得倾城倾国了,照片或视频最后还得经过后期精细的加工。
难怪一些本来就长得不错、身材也不错的一些明星,会自觉不够美,进而选择整容或极度瘦身。例如,郑爽、张檬。
郑爽整容前后张檬整容前后当年郑爽单方面官宣和张翰分手的时候,坦诚过:“分手是我单方面公布,没有商量过。我越来越不自信,包括去整容。“在《旋风孝子》之中郑爽说了自己为什么这么瘦的原因,是怕观众们不喜欢。
张檬在回应整容的原因时说道,“我肯定是希望自己越来越好看,这样才对得起观众!”
她们迎合观众,期待满足对方的“完美期待”。但是很多人都觉得她们整容后没有整容前美丽。
美不应该是参照社会的”完美框架“,而是发现自己本身的美,绽放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活出这就是我的自信。
除了社会对美的定义,还有很多其他隐秘性的”完美期待“。 一些”完美期待“常常会被人以羞辱或贬低的方式来表达出来。
如何应对社会”完美期待“的暴击?或许我们该跟这本书学习一下心理防御术——建立自卑复原力。(作者提出了自卑网、自卑复原力概念。 自卑网充斥着社会圈子互相矛盾和抵触的期望。 自卑复原力是指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卑的存在并积极地走出自卑的一个能力,它包含四要素:同理心、勇气、悲悯、联结。)
第一步,了解自卑的诱因,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脆弱,能够帮助我们更有目的地去解决问题。
第二步,练习大局意识,看清楚社会文化是如何影响我们,帮助我们快速地从自卑中解脱出来。在这块,我们可以看到宏观局面,理解到我们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第三步,愿意与他人沟通。自卑会让我们产生与人断联的冲动,但是想要超越自卑,我们需要和别人进行联结。当然联结之前,我们需要判断对方的状态及可靠性。我们的联结越多,我们心理的防御的盾牌越大。
第四步,勇敢地表达自卑。心理咨询强调表达。表达即是疗愈。
如果要加上第五步,我觉得可以是寻找自身的优越感。很多时候,与其悲叹自己的短处,不如让自己的优势更突出。
所以,我认为阿德勒与布琳•布朗的《超越自卑》并非对立,不可相容,反而我觉得这两本书搭配起来看,会更好。
《超越自卑:如何运用同理心战胜自卑感》读后感(五):月入10万司空见惯,医美行业大热的背后,是无数女性的自卑
“我的鼻子是假的,我的双眼皮是割的,但我的美丽是真的。”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里,尽管人们对“网红脸“褒贬不一,但是仍然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通过整形来让自己变美。这种日益高涨的需求,也让医美行业迅速大热,跻身成为住房地产、汽车销售、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服务行业。
来自MobTech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医美市场的规模还只有870亿元。而两年之后的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翻了一倍,达到了1760亿元。2019年,医美市场再次大涨,规模达到了2560亿元。普通人对医美的认识正逐渐从“谈整色变”转为大方接受。南方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博士黄子龙曾透露:“像一个医院的院长月薪30万-40万很正常,中等的整容主刀医生月收入也大概在5万-10万之间,当然工作强度也相当大。”
医美行业的大热,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变美的欲望越来越强的结果。但另一方面,这背后也暗藏着无数女性的自卑。
娱乐圈的小仙女郑爽,因为《一起来看流星雨》这部剧的播出而走红,剧中的她颜值在线,气质灵动,成为无数宅男心目中的“女神”。可就是这样一个公认的美女,在和张翰谈恋爱后,还因为不自信跑去整容。
根据2019医美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医美疗程消费量达到2500万,其中女性仍是主力军,占比达87%。应该说,选择整形的女性并不都是因为“不美”,而是因为对自己存在不满意。而且大部分人一开始只是想整一点,但是有很多人最后却一发不可收拾,直至成瘾。
在一期《和陌生人说话》的节目中,一个从14岁就开始整容,至今整容20次以上的整容红人吴晓辰坦然承认,自己已经停不下来了:
尽管周围的人觉得够美,但我总能找到不完美的地方; 去年流行尖脸,今年流行轮廓要平淡一些,需要调整; 就算父母说要断绝关系,也要整容.....这种成瘾的背后,其实已经不单单是纯粹的“爱美之心”,而是深深的自卑。
什么是自卑呢?来自美国的自卑研究专家布琳·布朗在其著作《超越自卑》中是这样定义的:自卑是一种极度痛苦的感觉,或是因我们认为自己是有缺陷的,从而不值得被他人接受和容纳的想法。
比如在求职时没有被录取,就觉得是因为自己的身材没有被录取的女生丰满;喜欢的男生没有接受自己的告白,是因为自己长得没有另一个女生好看……
无数女性选择整形的背后,是认为自己身上存在缺陷,而这些缺陷会让自己感觉低人一等,只有消除了这些缺陷才能被他人接纳和欣赏。这种心理其实就是深深的自卑。
布琳·布朗在采访女性的自卑经历时发现,她们的回答总是关于“别人怎么看我”或者“别人怎么想我”。当我们从他人眼中看自己时,自卑就会产生。
而影响最大的“他人的眼”,一方面是原生家庭的潜移默化,另一方面是社会文化大环境的期望。
电视剧《骨语》中有一集令人印象深刻,辛灵本身就是一名气质身材都绝佳的美女,但是她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整形,由于手术次数过多,身体没有完全恢复就进行下一个整形手术,多重原因造成并发症。而她去整容的原因是为了赢得妈妈的开心。因为辛灵的妈妈年轻时梦想成为一名模特没有实现,就一直给女儿灌输身材和脸蛋很重要的观念,试图让女儿成为一名完美的模特来弥补自己的遗憾。
所以,尽管在外人看来已经十分美丽的辛灵,内心还是十分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才想通过不停地整容让自己变得完美。
类似辛灵这样因为受到原生家庭各种观念影响而产生自卑的女孩子绝不在少数。
直播红人“梦达”小时候有次过年想吃樱桃,大人让她和漂亮的姐姐比赛写100个数字,谁先写完就给谁吃。结果当她安静写完后,发现姐姐只写了几行就去吃樱桃了,对此大人们说道,姐姐长得乖,你想吃下次还有。这只是她幼年因为不好看而被冷遇的一个缩影,这些阴影一个个堆积,让她走向了整容。
诸如“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样”“你这么邋遢会嫁不出去的”这样的话可能经常从我们父母的口中听到。当然家庭的观念灌输也不仅仅是在外形身材上,怎样养育子女,怎样才是好父母,怎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等等方面我们都无形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至于当我们在任何一方面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时,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都会有强烈的自卑感向我们袭来。
除了原生家庭,社会文化大环境的期望也是自卑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我们看到杨超越虽然跳舞划水,但一点都不妨碍粉丝投票送她出道;一张侧颜照,就让1990年出生的湖南大学副教授陈少威莫名走红于网络;无数好看的小姐姐只要对着镜头一笑,就能瞬间吸粉无数……
电视媒体杂志广告中传达的美女形象永远都是那些“纤瘦”、“挺拔”的,而遍地开花的整形医院广告中则更是赤裸裸地传达着“丑是一种原罪”等信号。很多女性在外表方面的缺点在媒体的影响下被无限放大,在与“完美”对比之下,很容易就产生自卑。
布琳·布朗在《超越自卑》中提到,如何走出这种自卑,建立比较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追求”,关键在于“练习大局意识”。
什么是大局意识呢?就是知道某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它是如何运作的,我们是如何受它影响的,以及哪些人会从中获益。
譬如“颜值即正义”这个观念,促进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而当人们开始追求美的时候,哪些行业从中获利了呢?来自艾媒报告的数据显示,围绕女性群体展开的“她经济”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达4.8万亿元。包括美容美发、节食、护肤化妆、医美等行业。
简单地说,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并没有太胖、太丑、太老,那么他们的产品就会没有销路。因此,也可以说,是无数女性的自卑蓬勃了这些行业,而反过来一些被刻意传达的理念也在无形中加剧着自卑。
练习大局意识有三个要点,分别是:背景化、正常化以及解除神秘感。
背景化就是去了解宏观局面,作者用了一个变焦镜头的比喻,当我们的镜头聚焦在自身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陷,感到自卑和痛苦,但是当我们放大镜头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更大的社会背景是如何对我们自身产生影响的,就如上面关于“颜值即正义”的分析。
在一个女生团体中,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肤白貌美,只有一个女生肤色较黑,那大概率这个女生会感到自卑,会想尽办法让自己变白。但是当她到一个更大的群体中,发现很多女生皮肤都是较黑的,可能就不会感到自卑了。也就是说只有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时候,自卑才会起作用。当我们用更大的视角去看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不是唯一的,有很多人与我们一样,这是正常的。
最后的解除神秘感,就是将自己知道的与他人进行分享。比如我们因为自己的某个特点感到自卑的时候,我们会倾向于把它包裹起来,不让外人知道。但是这样的话,我们也无从知道他人是不是也是这样,这是不是很正常的。现在社交媒体的流行,各种网上树洞,都让我们有了很好的倾诉场所。通过这些分享,我们就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不被所谓的“神秘”所困扰。
也许我们的家庭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都给我们灌输了太多关于美的定义,并催生了我们的诸多自卑。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需要多种价值来源,而不单单是外形身材。整容是变美的一种方式,但它却不是唯一的依靠。
正如《奇葩说》的肖骁所说,当你需要用玻尿酸看去填充你的自信的时候,你比以往更自卑。别让好看的皮囊挟持着一颗不自信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