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等到月圆的时候》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6-16 23: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等到月圆的时候》经典读后感有感

  《等到月圆的时候》是一本由[美]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 /著 / [美] 伽斯·威廉斯 /著作,天略童书馆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等到月圆的时候》读后感(一):等待,是一件美好纯粹事情

  月亮不断的爬呀爬,爬呀爬,从小月牙渐渐的长大,逐渐变成了满月,高高的挂在天空,皎洁的月光洒满整片森林,这里又将发生什么有趣故事呢?

  《等到月圆的时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小浣妈妈住在高大温暖的栗子树底下,这里月亮照不到。他想去外面看看夜晚、认识一下喜爱猫头鹰看月亮是不是只兔子,关于月下的事物,他有很多的疑问好奇,他不断的给妈妈说,他想出去看看。妈妈总是说:等月圆的时候。

  童话的结尾就和的本身一样美好,你想去就去吧,月亮已经圆了。

小浣熊想去做什么?

  小浣熊就像是成长期我们,对外面未知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夜晚是什么样子的?猫头鹰先生也想认识一下;夜晚的黑有多黑?大是多大?是什么颜色的呢?也想找别的小浣熊一起玩耍。可是,妈妈总是让他等等。

  孩子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不断的发问,为什么我不可以冰激凌?为什么我要睡觉?为什么太阳是圆的?为什么爸爸工作那么忙?十万个为什么阶段。小小的脑袋总是充满了大大问号父母这个时候扮演的角色就像是“解惑大师,”良好有效回答,不仅可以解决宝宝的疑问,也可以在孩子面前树立高大的形象

妈妈为什么总让他等等?

  父母在孩子的生命中就像是保护者的角色,尽量避免任何的伤害小浣熊不断的告诉妈妈,我想要出去,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妈妈总是让他等等。

  孩子对于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家长解答,不仅让孩子学会了等待还解答了他的疑惑

  孩子不是成人,对于未知的部分,会执着的想知道答案,不是说,我不知道,不要问了就会停止的人。这个时候,需要收起自己所有的暴躁耐心的向宝宝解释一些问题,对于无法解释的可以一起去探索答案,增加亲子互动不错

我想再等一等

  等待可能是一场漫长无聊过程,大多数时候,都会因为无法忍受等待过程中的寂寞,而放弃等待。其实,等待有时候就像是恋,优质的爱人会默默的陪伴成长需要耐心,等待也需要耐心,我们总是急不可待的去做一些事情,忘记享受等待的乐趣。四时有时,时有时,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点”,我们只需要静静等待,时候到了,花自然开了。

  家长以一个过来人经验,去照顾宝宝,让他们知道,等待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耐心的陪伴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耐心,也培养了孩子的耐心,月亮会圆的,这是真的,那时候,你再出去,正正好。

  有一些东西是等来的,有一些东西是追来的,不管是等还是追,进退都有度。

  《等到月圆的时候》读后感(二):读了这本绘本,被妈妈的爱感动

  夜晚是什么样的呢?小浣熊真的很好奇。

  他住在一株高大温暖的栗子树下,那是一个月亮照不到的地方。他已经看过白天了,却一直没见过夜晚的样子。

  小浣熊向妈妈提出,想到外面的林子里去看一看夜晚,妈妈却总是让他等一等,等到月圆的时候。

  外面漆黑一片时,妈妈说,再等等;一弯新月升起,妈妈还是说,再等等;有半个月亮了,妈妈还是拦着小浣熊,说再等等,等到月圆的时候。

  终于有一天,妈妈说,去吧,因为——

  “月亮已经圆了。”

  这个小故事来自一本有趣的绘本,叫《等到月圆的时候》。作者是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是美国图画书界的先驱性人物,四次获得凯迪克奖;此书的插画师是伽斯·威廉斯,曾为《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绘制插画。

  我给好友讲了这个小故事,她听完后,说,“哦,这是个讲耐心的故事。”

  没错,这本绘本特别可爱的地方就在于,写出了小浣熊难以按捺的好奇心,和不得不持续等待的耐心,生动极了。

  而对我而言,最让我感动无比的一点,则是浣熊妈妈表现出来的深切母爱。

好的都给你,坏的我承担

  浣熊静静妈妈为什么不让小浣熊出门?

  原因很简单,因为外面太危险、太可怕了呀。书中描绘了一个场景,那是浣熊妈妈在夜晚的时候独自出门,深蓝色的天空中只有一弯发着冷光的新月,狂风把树木的枝丫都吹弯了,黑黢黢的大树张牙舞爪的,万籁俱寂,只能听到猫头鹰的叫声... ...浣熊妈妈裹紧了身上的披风,向家里走去。

  未知的黑暗让人恐惧,但当小浣熊问起来时,妈妈却对这一切闭口不谈,而是劝他等一等,等到月圆的时候。

  月圆的时候,黑暗被驱散明亮的月光驱散,大家都可以放心地出来玩。小兔子蹦蹦跳跳,公牛和母牛双双起舞,夜莺唧唧啾啾地叫着,小浣熊也可以和其他小浣熊一起玩... ...

  浣熊妈妈把坏的一面压在心里,只把好的一面展现给小浣熊。妈妈的温柔,都在那句“等到月圆的时候”了。

你放心长大,其他交给我

  最近晚上流行一个段子:终究是我一个人扛下了所有。在这本绘本中,浣熊妈妈也是一个人抚养小浣熊,为小浣熊的成长辛勤劳动,保驾护航。

  浣熊妈妈总是在默默做家务:她用擀面杖揉面,做出星形的小饼干;吭哧吭哧地浆洗衣服,再用熨斗熨平;顶着寒风外出采购;给小浣熊唱歌,哄他入睡... ...

  而小浣熊在这样悉心地照顾下,长得胖嘟嘟的,无忧无虑地享受童年——他喜欢牵着玩具小车,睡觉都不离身,他也喜欢玩棒球,期待着和小伙伴在月光下决一胜负。

  “你只管放心地长大,其他的事情都交给我”,这种天然的奉献精神,似乎在动物和人类的世界中是共通的。

  新婚一年,我的妈妈常常会来我的新居,帮我打扫。她总觉得这儿不干净,刚好住得近,就忍不住要帮忙。“18岁成年”这个概念,在妈妈眼里是不存在的,你永远是个小孩,永远需要她。我总是被她的一次次突然来访弄得很羞赧,做家务也越来越勤快了,但也不能太勤快——我觉得,妈妈喜欢被需要的感觉吧。

永远很温柔,包容你的坏脾气

  小浣熊最大的烦恼,大概是一直被吊着好奇心,不能去看夜晚的样子吧?他一遍遍地恳求妈妈:让我看看夜晚好不好?让我认识一些猫头鹰好不好?让我看一看黑暗好不好?他还想看细细的新月、浣熊耳朵那么大的半月,大大的圆圆的黄黄的月亮,但是,妈妈总是回答,要等一等,等到月圆的时候。

  终于,小浣熊按捺不住了,他的口吻变得焦急且夹杂着不满:“听我说,我大大的、暖暖的妈妈,现在我可以出去了吗?去到外面的树林里,看看夜晚?”这一次,他终于实现了愿望。

  我们原谅小浣熊的愠气吧,他还是个孩子,已经乖乖地、耐心地等了这么久了,用我们的话说,他已经好奇“爆”了。

  不过,与小浣熊相比,我们发现,浣熊妈妈对待小浣熊时,一直很温柔、一直很耐心。她不断安抚小浣熊,还给他唱浣熊的歌。

  没有浣熊妈妈柔水一样的温情,没有她包容下孩子所有的情绪,小浣熊能坚持那么久吗?

  我们在给孩子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不时地问他一些问题,启发孩子去思考。

  “这里浣熊妈妈在做什么呢?这里呢?还有这里呢?”

  “为什么红红的月亮挂在天边的时候,小兔早早睡觉了,而月圆的时候,会出来蹦蹦跳跳呢?”

  “这本小书里,月亮是怎么变化的呢?”

  “为什么只能看到浣熊妈妈,却不见浣熊爸爸呢?”

  “小浣熊喜欢哪些玩具,你发现了吗?”

  “书里哪些画是五彩斑斓的,哪些不是?为什么画画的人这样安排?”

  ... ...

  这本《等到月圆的时候》,在这里强烈推荐给大家啦。

  《等到月圆的时候》读后感(三):等到月圆的时候

  《等到月圆的时候》这本绘本是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写的一本绘本。它的绘者是加思·威廉斯,享誉全球的插画大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绘本吧。

  一、认识作者和绘者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Margaret Wise Brown)1910年出生于纽约,是家里的老二孩子。1932年从霍林斯学院获得英语文学学士学位后,她边做教师边在学习艺术。在纽约金融街实验学校教书期间,她开始为孩子写书。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

  她一生写了上百本书和故事,她热爱动物,她的大部分作品都用动物作角色,她喜欢使用押韵诗,她认为只有这个真正能让孩子开怀大笑和思维清晰,有时,她会在故事和诗歌里插入一个难词,她认为这会促使孩子去思考。这本《等到月圆的时候》就延续了她的传统写作习惯,里面的主人公是两只浣熊,小浣熊和浣熊妈妈,通过她们的简单对话,带给我们生活的思索。

《等到月圆的时候》

  加思·威廉斯曾经为多部著名作品插图,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怀特的《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罗兰的"小木屋"系列,乔治·塞尔登的《时代广场的蟋蟀》,纳塔莉的《桥下一家人》等。在这本《等到月圆的时候》中的绘图插画,清新可爱,简单有趣的炭笔勾描,将主人公的形态、语言勾勒得栩栩如生。图画的色彩非常淡泊宁静,适合亲子阅读。

  二、简单有趣的故事情节

  从前,在一个月亮照不到的地方,有一只小浣熊。小浣熊很小,它还坐着宝宝椅,戴着围嘴吃饭呢。小浣熊从来在夜晚走出过家门,他非常渴望去看看夜晚下的世界。

  小浣熊对妈妈提出的第一次请求:他对妈妈请求看看林子里的夜晚。可是,妈妈说,要等一等,等到月圆的时候。

  这时候的浣熊妈妈正洗衣服,小浣熊在牵着玩具玩耍。

小浣熊的第一次请求

  小完能对妈妈提出第二次请求:他听到夜晚的风在头顶刷刷地响,树枝被吹得吱吱呀呀。一只小鸟从窝里跌出去,飞走了。猫头鹰在树林里呜呜地叫,四周一片寂静。他跟妈妈说,他想去认识一下猫头鹰。可是,妈妈说,要等到月圆的时候。

  这时候的浣熊妈妈在熨衣服,小浣熊在玩球。

小浣熊的第二次请求

  小浣熊对妈妈提出第三次请求:这是在一个妈妈归家迟的夜晚,妈妈裹着头巾,外面风在吹,一定是一个天寒的夜晚。小浣熊对妈妈说,想去看看外面的一弯新月,但是妈妈又一次拒绝了他,说,要等到月圆的时候。

小浣熊的第三次请求

  小浣熊对妈妈提出第四次请求的时候,月亮已经是半圆了,像浣熊一只耳朵那么大了。妈妈依然没有同意小浣熊出去,但是她唱了一首歌给小浣熊:

  “温柔的夜晚

  沐浴明亮的月光

  兔子们在夜色中蹦跳

  都从不会撞到对方

  在月圆的时候

  在月光满满的夜晚

  小猫和大鱼

  公牛和母牛

  动物们双双起舞

  在月圆的时候

  猫头鹰陪白鸥

  松鼠伴臭鼬

  山上传来

  一只小夜鹰的叫声

  唧唧,啾啾

  唧唧,啾啾

  我的小浣熊

  再等等,再等等

  等到月圆的时候”

  在这首歌中,妈妈告诉小浣熊在月圆之夜出去,是多么温馨热闹的一幅画面。

  终于有一天,在浣熊妈妈踩着缝纫机做衣服的时候,小浣熊又一次提出来想去外面看看夜晚,浣熊妈妈同意了,因为,月亮已经圆了。一轮明亮的圆月下,浣熊妈妈和兔子妈妈坐在树下打着毛衣,小浣熊们和小兔子们一起玩耍,捉迷藏,玩跳绳,小松鼠在愉快地荡着秋千,猫头鹰在树枝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切,温馨又幸福,多么美好的一个夜晚啊!

月圆之夜终于等到了

  三、绘本带给我们浓浓的爱意

  读完绘本故事,我们有什么样的体会呢?是不是被浣熊妈妈对小浣熊表达出来的爱所感动。作者用小动物作角色,来叙述这样一个温暖有趣的故事,完全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她的寓意就是让我们体会到妈妈对孩子那份浓浓的爱。既爱他们,又要照顾他们;既想锻炼他们,又想他们安全的长大。也许无数个风高夜晚的晚上,会有各自不同的风景,但是孩子们太小,一味冒从地依着他们出去冒险,风险系数太大。孩子们慢慢长大,无论从身体素质,还是智力能力都会有所提高,该放手出去的时候,就让他们出去。这是一个成长的规律,也是一份妈妈对孩子理智的爱。

  来吧,让我们一起阅读这本《等到月圆的时候》书吧,相信,它会带给你不一样的启发和感受。

  《等到月圆的时候》读后感(四):妈妈,就是只想给你最好的那个人

  每次给小孩选书都挺头疼,文字多的不爱看,像写作业,马马虎虎翻了几页就溜出去玩耍。至于那些字少图多的,也得有意思才看。

  《等到月亮的时候》这本书就很有意思,一次解决“小孩不爱写作业只想出去玩”和“字少图多有意思”俩诉求。

01.你看那个一会儿玩毛线球,一会儿撒娇,一会又想挣脱母亲的小家伙像不像你家崽

  《等到月亮的时候》其实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在一个月亮照不见的地方,生活着小浣熊和妈妈。

  一天,小浣熊跟妈妈说,妈妈妈妈,我想看看晚上,我已经看过白天了。

  妈妈说,要等一等,等到月圆的时候。那时候猫头鹰、鸟儿、小兔子都会出来。

  于是后来每天晚上,小浣熊都会问,妈妈妈妈,我想去外面玩耍。

  母亲一次次耐心告诉他,要等到月圆的时候哦。

  时间就这样慢慢走过去了。终于有一天小浣熊说,妈妈,我想去外面玩耍。母亲告诉他,去吧,因为月亮已经圆了。

  故事很简短,寓意也不是特别深。但是有意思的是小浣熊在这个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一开始妈妈不让他出去玩耍,小浣熊便接受现实在家和玩具小浣熊玩耍;

  第二次妈妈拒绝他,小浣熊便有些着急了,他抱着妈妈撒娇,没有月亮也想去看看;

  第三次妈妈让他独自在家,小浣熊的脸上是失落的,对手里的小浣熊突然了无兴趣;

  月亮一天天变圆,小浣熊也一天天变得圆滚滚,有时他也会找些别的乐子,有时会静静地听母亲唱起那首有关夜晚和月亮的歌。

  听了歌的小浣熊更加好奇了,月亮究竟是什么样子,夜晚到底是什么样子。

  可是妈妈只是说,等到月圆的时候你就知道了。

  终于有一天,小浣熊的耐心被消耗光了,他举了把棒球杆气势汹汹地站在母亲面前,不再以询问的口吻,而是严厉的、带着点不耐烦的语气问母亲,“现在我可以出去了吗”?

  小孩子的好奇心总是无穷的,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一直执着于此。例如总是被逼着写作业,自然会对玩耍更感兴趣;那同理,如果小孩特别挑破不爱看书,找一本非常好玩的书很明显地藏起来假装不想让小孩看到,是不是可以提升小孩的阅读兴趣呢?

02.妈妈,就是那个只想给你最好的的人

  浣熊只在繁殖期才会成对。公浣熊会同时与几头母熊交配,但母熊一般只接受一位求偶者。这就意味着,小浣熊出生后到长大这段时间是和母亲一起生活的。而浣熊妈妈对小浣熊的教育通常都比较温柔。

  这点与人类母亲真是太像了。

  如果稍稍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绘本里的浣熊妈妈始终都在辛苦操劳。

  第一个场景是给小浣熊做宝宝餐,第二个场景是帮小浣熊洗衣服,第三个场景熨衣服,第四个场景是独自外出觅食,第五个场景是抱着小浣熊给他唱歌,第六个场景是照顾小浣熊入睡,第七个场景是在缝纫机前忙碌……

  浣熊妈妈每天都为了小浣熊能生活愉快辛苦忙碌着。

  没有圆月的外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作者用了一个场景解释了这个疑问,也就是浣熊妈妈独自外出觅食那次。在家里的小浣熊和妈妈靠着皮毛就能保暖,可是要出门的母亲却是穿戴厚重,原来呀,这外面大风呼啸,吹得小兔子、鸟儿都回了家,只有这天生于夜晚出来的猫头鹰。只见这大树被吹得变了形,小草被吹得弯了腰,就连猫头鹰也被吹得似要飞起来。

  这外面可凄冷呀。

  妈妈没有苦口婆心告诉小浣熊“妈妈是为你好”,只是一遍遍耐心告诉小浣熊要等,等到月亮圆了,你就可以整夜不睡觉,看看夜晚是什么颜色的,小鸟是怎么飞出窝外的,等你玩儿累了,就用整个白天睡大觉。

  母亲与孩子的感情似乎总是如此,母亲什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不愿他面对世间的丑与恶;可在孩子眼里,这些全是母亲给自己的束缚,直到犯了大错或是闯了祸,这才长了记性。

  所以做父母的,总得多点耐心引导孩子,这样孩子才能慢慢理解,才能更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养成好的习惯。

03.字少图多好看,信息却也着实不少

  这部绘本字不多,主要是母亲与孩子的对话;画很多,主要也是母亲与孩子。但作者却无形中却传递了很多信息——

  月圆月缺的自然现象与时间观念;

  小兔子猫头鹰和鸟的习惯及性格;

  浣熊和小浣熊的生活习性与样貌;

  ……

  小孩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就会记住这些小细节。

  此外,从小浣熊第一次提出要去外面,一直到他终于走出家门去外面的世界,这部分作者一直用的铅色与棕色,直到月圆的那个晚上,才呈现出了五颜六色的世界。

  这个其实有些“双关”的意思。

  对于小浣熊来说,被关在家里的日子是无趣的,就像这铅色与棕色般单调,而外面的世界则丰富多彩,吸引力十足。

  那从母亲的视角来看,对于自己的宝贝孩子来说,月亮不圆的时候,去外面玩耍这件事只会让人扫兴,就像这铅色与棕色,只有月圆的时候,他看到的才是世界最美的样子。

  所以这部绘本不论给孩子看还是家长,都会收益良多。

04.享年42岁却写出100本童书,大半作品长盛不衰,这位美国儿童文学先驱的书究竟有什么厉害?

  《等到月圆的时候》这部绘本没有任何广告,甚至连作者这么大牌的儿童文学家的介绍都只字不提,还是查过之后才发现,这位作者大有来头。

  那这位作者是谁呢,玛格丽特•怀兹•布朗(Margaret Wise Brown)。她是美国的儿童文学先驱,生于1910年,去世于1952年,一生仅活过42岁。可是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却创作出一百多本童书,可以说一生都在为儿童文学奋斗。

  据说,玛格丽特是一位绝顶聪明、才华横溢的传奇女子。她不但写童书,更与好友们一起为儿童文学的教育、创作与出版开拓出影响深运的天地。

  她一生未婚,也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却对孩子,特别是幼儿期的孩子的心理、情绪和兴趣有着深刻的认识。

  她擅长用精简、游戏性、有韵的优美文字来铺陈故事,不但能深深打动孩子的心,更能开发孩子的想像力,让他们创造出自己的诗文。

  而这本《等到月亮的时候》正是其中之一。

  再说说本书的插画家,伽斯·威廉斯。他与玛格丽特是同龄人,除了这部绘本,要说在国内最出名的当属《夏洛的网》这部绘本了。

  伽斯笔触细腻,画风清新,是那种大人小孩都喜欢的画风。

  这部《等到月圆的时候》距第一次出版已经有半个多世纪,至今依然畅销,足见其魅力。这也是买小孩书最重要的参考之一。

  《等到月圆的时候》读后感(五):在绘本共读中,让孩子体会等待的智慧与希望

  “要等一等。等到月圆的时候。”

  一只可爱的小浣熊跟着妈妈住在一株高大、温暖的栗子树底下,小小的浣熊拥有着大大的好奇,它总想出去看一看夜晚。看一看树林里的猫头鹰,看一看夜晚有多黑,看一看弯弯的月亮……

  但是浣熊妈妈说,要等一等,等到月圆的时候。于是,小浣熊在妈妈的柔声安慰中、在动听的歌声里,等啊等……终于等到有一天,月亮终于变圆了。妈妈说:“如果你想,那就去吧!因为月亮已经圆了”。

  这是4次凯迪克奖获得者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作品《等到月圆的时候》所讲述的故事。故事的情节非常简单,但却饱含着母子间的温情以及关于“等待”的人生智慧。接下来,我们就从作者、绘本以及亲子共读技巧等方面来做赏析。

01 孩童视角的情感共鸣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生于1910年,因意外去世于1952年,她终生未婚。但是在短暂的15年职业生涯中,她却创作了100多本童书,其中最著名的《晚安,月亮》,在全球销售了4800万册。

  从成人的视角看她的作品,会觉得很多文字是没什么意义甚至有些莫名其妙的,比如《晚安,月亮》中,一只小兔子在睡前对卧室里看到的所有东西,一一说晚安。这在大人看来是有些无趣的,但是孩子却非常喜欢,因为孩子天生喜欢重复以及韵律。

  在《等到月圆的时候》中,也是这种重复和韵律构成整个作品。好奇的小浣熊很想去外面看看黑夜,于是它前前后后9次向妈妈提出要去外面看看的想法,而浣熊妈妈也是每次都说:“要等一等,等到月圆的时候”,直到最后一次月亮变圆了,妈妈同意让小浣熊出去了,故事也到这里结束。

  孩子总是喜欢“重复”,比如把房门开开关关,把积木搭好搭乱再重新搭,让父母重复讲同一个故事。在成年人看来,可能会觉得这比较无聊,但是孩子会觉得很有趣,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他在每一次的重复中都能有新的感受和体会,而不是像成年人以为的那样无趣。

  可以说,重复是孩子们学习的方式。而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作品就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口味”,业内评价她“虽然从没结过婚,也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对孩子,特别是幼儿期的孩子的心理、情绪和兴趣有着深刻的认识”。

  很多童书作家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对孩子充满爱的成人语气,而玛格丽特所拥有的却是孩童的视角、孩童的语气。因为她本人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女孩”,她的家境优渥,但是童年却非常孤独,父亲常年在外经商,而母亲遭遇抑郁症折磨,也几乎无法给予她正常的母爱。后来父母离异,她的青少年时光大多在寄宿学校中度过。这种童年的“缺失”让玛格丽特的一部分仍然会“固着”在童年时期,依然保留着非常天真稚嫩的一面,而这种天真稚嫩与她的天赋才华结合,反而成就了她在童书领域的成绩。

  所以,她的作品总是能深入孩童的内心世界,有着与童年情感的完美共鸣。这种能透过孩童眼睛看世界的独特能力,让她的作品深受孩子喜欢并经久不衰。

02 绘本中的“等待”

  《等到月圆的时候》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就是“等待”。而这个等待,其实是分为两个层面的。一个是作为父母,要学会等待合适的时机,让孩子外出去面对这个世界;另一个是作为孩子,体会美好的事物总是值得等待这个过程。

万物皆有其时,等待是必需的过程

  在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周期,无论是一颗种子的发芽,一朵花的绽放,一棵大树的养成,还是故事中的月缺月圆。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一个孩子的长成也是如此,故事中的小浣熊穿着围兜吃饭,拖着玩具车玩耍、踮起脚尖要妈妈抱抱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小浣熊还是一个没有独立能力需要妈妈照顾的孩子。

  孩子天生拥有着大大的好奇,对于未知的一切始终充满着向往,小小的小浣熊也不例外。当它看过白天之后,它就想看一看夜晚的样子。外面的风声、小鸟飞走的声音、猫头鹰的叫声更是加剧了小浣熊的好奇心。因此它不断地向妈妈提出:“妈妈,让我到外面看一看吧”!

  但是浣熊妈妈说:“要等一等,等到月圆的时候”。为什么呢?我们从绘本的扉页上可以看到,浣熊妈妈一个人独自在黑夜里行走的时候,只有一轮细细的弯月悬挂在夜空中,四周都是晦暗的,巨大的风把草木都吹得压弯了腰,浣熊妈妈正神情紧张、加快步伐朝家中走去。因为这样的夜晚就寓意着黑暗、危险,也许在某个角落,就有郊狼、老虎等待着抓捕它们。

  对于年幼的小浣熊来说,它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美好的向往,丝毫不了解险恶的一面。而浣熊妈妈想要保护小浣熊的安全又不让它失去美好的期盼,因此她不直接告诉小浣熊天太黑,外面太危险,而是告诉它,要等一等,等到月圆的时候。在小浣熊重复地问能不能出去看一看的时候,浣熊妈妈也始终保持着很好的耐心,温柔地安抚小浣熊的焦躁,拥抱它,给它唱歌、讲故事,让它在等待的过程里也体验到很多美好。

  月圆对应月缺,象征着圆满、光明,象征着一个时机的成熟。在浣熊妈妈的细心照顾下,小浣熊长得胖嘟嘟,变得更健壮成熟了,此时月亮终于变圆了。于是浣熊妈妈说,如果你想,那就去吧!这代表着孩子成长到一定时候,父母就要学会放手让他们去体验外面的世界。

  在生活中,孩子因为天然的好奇心总是想要尝试各种事物,而父母们就需要在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以及保护孩子的安全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有时候,父母们需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让孩子去体验。无论是不顾一切满足孩子过分放纵,还是因为太过紧张过分控制,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所以,这是绘本中第一层等待的含义,耐心地等待孩子的成长以及恰当的时机。

美好的事物总是值得等待

  这本绘本前面的所有插画,所运用的颜色都是比较单一偏黑白色系的,直到最后一页:“月亮已经圆了”,画面陡然变得明亮多彩,层次丰富。一轮巨大的圆月高挂在天空之中,照亮了森林里的一切,草地上小浣熊、小兔子们在愉快地玩耍嬉戏,浣熊妈妈和兔子妈妈则在一旁边织毛衣边愉快地聊天,整个画面充满着一种柔和平静、诗意美好。

  圆月代表着美好与希望,小小的小浣熊在经过无数天的等待之后,终于能在夜晚的时候到外面看看,去认识猫头鹰、小鸟,看到月亮是什么样子,看到夜晚是什么颜色,能和其他的小伙伴一起玩耍……体验这些美好的时候,会觉得之前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往往需要“即时满足”,比如饿了就要吃奶,困了就要睡觉,哭了就要抱抱。但是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父母就要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这意味着孩子在等待中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做过一项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结果,大多数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大约1/3的孩子成功地坚持住了,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通过绘本故事的讲解,可以让孩子懂得,这世间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是需要等待的,如果学会了等待,就更有可能收获快乐,而这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的。这是绘本中第二层等待的含义,美好的事物常常需要等待,也是值得等待的。

03 如何做亲子共读

  这本绘本非常适合亲子共读,而亲子共读不仅仅是父母讲一遍故事给孩子听那么简单。可以怎么读呢?

首先,可以让孩子先根据插图讲一讲发生了什么?

  这本绘本的插画作者是伽斯•威廉斯,他是享誉全球的插画大师,曾经绘制过《夏洛的网》、《精灵鼠小弟》等作品的插画。他的插画笔触非常细腻,神态、表情、动作等细节都绘制得十分精细、传神,就这部《等到月圆的时候》而言,他把流动在小浣熊母子之间的温情描绘得十分到位,因此让孩子多欣赏这样的作品是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审美力的。

  翻开绘本,先让孩子根据每一幅插图,讲一讲他看到了什么,画里面可能有什么样的事情在发生。比如,小浣熊围着围兜在吃饭、喝水,那么孩子就很容易联想到这是一只年幼的小浣熊。再比如妈妈擀面、洗衣服的画面,能让孩子联想到自己的妈妈平时也是这样做家务的。再看到小浣熊踮起脚尖要妈妈抱抱,妈妈露出温柔的笑容时,孩子就会感受到一种爱与温暖。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先看,先讲,再适当地引导孩子观察细节,可以提升孩子的观察能力,促进思考和语言表达。

接着,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了解整个故事

  整个故事中有很多的对话,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做角色扮演,让孩子扮演小浣熊的角色不停地询问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出去,相信孩子一定会非常喜欢这样的“重复”。而浣熊妈妈一次又一次温柔而坚定地拒绝,不仅让孩子感受到温情,也能从中体会到“妈妈”的包容与力量。

  也可以做角色互换,让孩子扮演浣熊妈妈,而父母则扮演小浣熊向妈妈不停地“提问”,孩子换个角度的时候,也许就能体会到作为“妈妈”的感受是怎样的。在这种角色扮演和互换中,让孩子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体会和看问题,这也是孩子重要的学习方式。

再接着,读完绘本之后,可以互相提问,促进思考

  绘本读完之后,父母可以询问孩子关于绘本的一些问题,比如可以问孩子:“为什么浣熊妈妈说要等到月圆的时候才能出去呢”?无论孩子回答什么,都是他在回顾以及理解的过程,而这种回顾与自己的理解,也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步骤,这相当于父母从小就教给孩子一种学习的方法。

  孩子把自己的理解、观点表达出来的过程,又是一次思维及语言的组织,对孩子的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父母问完孩子之后,也可以问问孩子是否有什么问题。也许孩子会问:“为什么没有浣熊爸爸呢”?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引导孩子一起去查资料,寻找答案。因为浣熊的繁殖特点就是一只公浣熊对多只母浣熊,母浣熊产下小浣熊后,都是独自哺育孩子的。像这样的问题又可以延伸到科学知识上,孩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一次进步。

  《等到月圆的时候》这本绘本虽然情节简单,但是如果父母们善于挖掘,能够与孩子共读、分享的内容却是不少的。小到一幅插画中人物的神态、表情,大到人生的智慧“等待”,都是非常精彩的。万物皆有其时,等待是人生的大智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等到月圆的时候》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