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妇还乡》是一本由[瑞士] 迪伦马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4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演员可以从我的任何人物后面发现人性,否则根本无法扮演。这一点对我的所有剧作都是适用的。”
●最喜欢的第一篇。
●每一部剧都极为精彩,而且风格各异
●《罗慕路斯大帝》和《老妇还乡》两篇发人深省,如果通识教育里有这两篇戏剧文本存在,或许今天的小粉红不会这么多。
●老妇还乡简直是神作了,交叉阅读《欢迎来到黑泉镇》,罗慕路斯大帝也好看,交叉阅读加谬的《卡利古拉》,天使来到巴比伦也不错,物理学家和流星一般。
《老妇还乡》读后感(一):没想到是本戏剧合集
我本是想看《老妇还乡》------亿万富婆复仇记(资本凌驾于正义道德之上),开篇介绍迪伦马特好详细,生平经历,代表作,创作背景及创作特点,也涵盖了戏剧分析。
《Romuluss der Grosse》爱上他笔下的Romuluss养鸡大帝,他所追求的或许是一种人性的纯粹,爱,道德和正义。开始那个送信的骑兵,让我想起了西游记里的小喽喽,八百里加急,报告大王。。。刚开始觉得Romuluss有些玩物丧志(养鸡误国),后来越看越知道不是那么回事,罗马帝国已经风雨飘摇,朝不保夕了,亡国是迟早的事,所以他才能不慌不忙劝告那个骑兵,你好好睡一觉吧,车马劳顿的,你告诉我这个战果也无济于事(无兵力无财力,更何况反抗只是徒增无辜平民送人头数量),所以显得有些“皇帝不急,太监急”,以为他统治无方。但是他的格局更大,他希望无为而治,知道这种杀戮是无穷无尽的,改朝换代,平民都要遭罪“。剧中有几段夸张荒诞的情节让人忍俊不禁,比如那个夜晚从床底,柜中四处钻出来的角色,舞台戏剧效果一定很好。剧中也有严肃讨论家国大义,功利交易,人性之复杂的一面。通过这部剧促进我理解何为古典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还有何为悲喜剧,荒诞又意味着什么。在我眼里,荒诞段落总是会出其不意,令人跳脱出来,大呼不可思议,给人以奇妙的拐点,有时候又颇具讽刺意味。
《天使来到巴比伦》
《老妇还乡》
《流星》
都看完了,闲了写读书笔记哈,认真写起来的话,也是需要脑力的。
《老妇还乡》读后感(二):我给你选了个最好的墓地,那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些书很出名,但读完给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也有些书籍籍无名,读完却给我意外的惊喜,比如这本。当然,这本书其实也不能算是籍籍无名,只是在名著中声名不显而已。
最喜欢的是《罗慕路斯》。
罗慕路斯是罗马帝国的末代帝王,行事却颇有道家风范。
在大家心目中,帝王都是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如此难以得到的东西,必然特别珍惜,这也是帝王的掌控欲和疑虑心特别重的原因,总有刁民想害朕。
然而罗慕路斯不然,他放下了。
既然罗马帝国已经扶不起来了,那就让它倒下吧,甚至他还亲手推它一把,让它加速倒下。
每天他就在郊外养养鸡,这只鸡叫凯撒,那只鸡叫奥古斯都,自得其乐。
政治人物最爱的和亲,嫁个女儿就能给帝国延寿,他都懒得去做。
就让尘归尘,土归土。
《老妇还乡》也相当不错,它没有像那些鸡汤故事一样,原谅那些犯错的人。反而是践行了这一条原则:原谅他是上帝的事,我的使命是送他去上帝。
更有趣的是,老妇并没有直接动手,而是以利益诱导,让负心人始终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看周围的邻居、亲朋、好友甚至妻子子女都像是要害朕的刁民。
这远远不同于传统的故事,那些弱女子遭到背叛之后只会独自哭泣,或者再次选择原谅,最有反抗精神的也只是像杜十娘一样怒沉百宝箱,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尽,以摧毁自己告终。
怎敌老妇这样快意恩仇的爽快。
她说,我给你选了个一块最好的墓地,那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祝你长眠愉快。
《老妇还乡》读后感(三):摘录
你在位的这二十年里除了吃喝、睡觉、读书和养鸡以外什么也没有做过。你从来没有离开过你的别墅,从来没有去过你的都城,国库弄得这样山穷水尽,以致我们现在不得不像打短工那样过活。 罗慕路斯 正是这样。我政治上的明智就明智在:无为。 尤莉娅 既然这样,你当初何必要当皇帝。 罗慕路斯 只有这样我的无为才有意义,这是当然之事。若不担任公职,游手好闲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蕾娅 没有别的挽救祖国的道路可走了。 罗慕路斯 我承认这一点,是没有别的路可走了。祖国只有用钱才能得救,不然就完了。我们必须在灾难性的资本主义和资本化的灾难之间进行选择。
蕾娅 为了效忠祖国,我不得不离开他。 罗慕路斯 谈何容易。 蕾娅 祖国高于一切。 罗慕路斯 瞧你,你悲剧实在学得太多了。 蕾娅 难道一个人爱祖国不应超过爱世界上的一切吗? 罗慕路斯 不,爱祖国不应该超过爱一个人。人们应该首先不信任他的祖国。没有人会比一个祖国变成凶手更容易。 蕾娅 父亲! 罗慕路斯 我的女儿呀? 蕾娅 要我抛弃祖国实在是不可能的。 罗慕路斯 你不能不抛弃它。 蕾娅 我不能没有祖国而活着! 罗慕路斯 你能够没有恋人而活着吗?对一个人忠诚比对一个国家忠诚要伟大得多,也困难得多。 蕾娅 现在讲的是祖国,而不是一个国家。 罗慕路斯 每当国家准备致力于屠杀的时候,它就称自己是祖国。
罗慕路斯 你应当得到这种回答。 爱弥良 为了不致使你的人民落入日耳曼人之手,你做了些什么? 罗慕路斯 什么也没有做。 爱弥良 为了使罗马不致像我这样受凌辱,你做了些什么? 罗慕路斯 什么也没有做。 爱弥良 那么你打算怎样进行申辩呢?你已经是背叛了你的帝国的被告了。罗慕路斯 背叛了我的帝国的不是我。罗马是自己背叛了自己的。它曾懂得真理,但选择了暴力;它曾懂得人性,但选择了暴政。它双倍地降低了自己:在自己人面前和在那些落入了它的势力范围的国家的人民面前。
《老妇还乡》读后感(四):《老妇还乡》有感
一条线是道德不断降低,一条线是道德不断升高。我不否认这种说法,也确实看到了资本在整个过程中对人性和个人欲望的操纵,但道德是很难说明的,之所以说伊尔的道德有所提升,也是相比之下得到的结果。最冷漠的于我而言不是克莱尔用金钱进行的复仇,不是伊尔最终用生命完成了赎罪,而且人性本身。
当他离开,成全了所有人,让他们过上了不错的生活,但却没有人真的记得他,记得这一切都是用一个人的生命换来的。所谓的“公道”也成了大家给自己的借口,有了解释也就有了坦然接受的理由,并且把所有的错都归给那个已经不再存在的人,人就是这么习惯将可能影响到自己的污点尽可能地擦得干干净净。可我相信,伊尔会永远存在,这样的事情也绝不会只发生一次,但凡有下一个克莱尔,下一个伊尔出现,历史仍会重演。
到底是否会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在我看来我认为不能。如果存在侥幸,又何必较真?
克莱尔当初怀孕,被迫远走他乡,沦为妓女。我想换做任何人都会产生仇恨,无关紧要的人的欺骗也许伤害性并不大,但信任并且在意的人的欺骗和背叛,有时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克莱尔在伊尔死前的对话克莱尔或许是唯一一个爱伊尔的人,却也是唯一一个恨伊尔的人,即使过去了这么多年,她依然记得他们曾经在一起的种种,正如她说的“我爱过你,你背叛了我。”“我要通过毁灭你来改变过去”。她用自己的方式重建当初的梦,她用大量的金钱找回往日的美好。
她对所有人都冷漠都麻木,唯独对这份感情记忆犹新。他死了,她发泄了恨意,他走了,她把他带在了身边。
“那里是你最后的归宿,在我的身边。他还像过去那样,和许多年前一样,还是那只黑豹。”
她爱的人从头到尾,都是伊尔。
最终,她带走了对她而言,最重要的东西——伊尔。可她忘了,伊尔从背叛她的那天开始,就已经不爱她了。
克莱尔一生漂泊守护的,也只是一场虚幻的梦。
她或许是个复仇女神,可是她的复仇情有可原(如果是我,有能力为什么不报复一下呢,哀莫大于心死不是吗?)只不过利用了人性而已,金钱的强大诱惑,谁又真的能抵挡得住呢。
伊尔的死,让他变得崇高,也让克莱尔的爱情显得更加悲剧,而众人,也不过是普通人,这世上这样的普通人,真的很多。
——————
读的过程中我更多的对克莱尔产生了怜悯的情绪,她的复仇甚至让我觉得有点爽。我没有看到伊尔的悔意,只看到了炫耀的神态,他的自私和懦弱,伤害了一个爱他的女生。
克莱尔贵妇的设定,让她有了归来的勇气,但更多的人,从此就客死他乡,再无归期。
《老妇还乡》读后感(五):把作者后记作为书评
读完此书,有很多感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感觉自己的语言过于苍白,并且,作者在后记中的叙述已经清晰的解释出每部戏剧的含义。
《罗慕路斯大帝》后记节选
爱弥良是罗慕路斯的对立形象。他的命运必须从人性角度去看,某种程度上要用皇帝的眼睛去看;皇帝透过被污辱的军官荣誉的表面,窥视着“成千次被玷辱的权力的牺牲品”。罗慕路斯严肃地对待爱弥良,把他当作一个被抓捕、被拷打过的不幸者。他所没有接受的是爱弥良的这一要求:“去吧,拿起刀来”,和为了祖国生存而出卖他的恋人。演员可以从我的任何人物后面发现人性,否则根本无法扮演。然而对落慕路斯的表演者还有一个特殊的、附带的困难。我认为困难就在于:罗慕路斯的表现不可以让观众很快就喜欢他。皇帝的本质只有在第三幕才可以让它显露出来。在第一幕,人们所理解的必然如骑兵队长所说:“罗马有一个可耻的皇帝。”在第二幕,主调是爱弥良的那句话:“这个皇帝必须滚蛋。”第三幕罗慕路斯对世界进行审判。第四幕则是世界审判罗慕路斯。人们可以清楚看到,我描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诙谐、泰然、人道、胸有成竹,但归根结底是一个人,一个态度极为执著、办事铁面无私,即使向别人提出绝对性要求也在所不辞的人,一个决心豁出命去的血气方刚的危险硬汉;这就是这个以养鸡为业的皇帝,这个以傻瓜的伪装出现的世界法官的可怕之处,其悲剧性恰恰体现在他的结局的喜剧,即退休之中,但他后来却以英明的识见接受了退休的结局,仅仅这一点就使得他形象高大。
我不抱怨清白的国家,而是控诉不义的国家。这是一个区别。我请大家尖锐地观察国家,直至每个指头,而不要指头看得仔仔细细,却不见国家。这不是一出反对国家的戏,但也许是一出反对大国的戏。人们会把我的话称作诡辩。我的话不是诡辩。面对国家,大家固然应该像蛇一样聪明,但谢天谢地,不要温驯得像一只鸽子。
作者天生就反对世界帝国。
《天使来到巴比伦》作者后记
我的喜剧试图说明巴比伦何以有塔楼建筑的原因。根据传说,这种塔楼建筑是人类最雄伟的,尽管是最没有意义的业绩之一;鉴于今天我们看到自己卷入了类似的行动之中,说明这种原因就显得尤其重要。
这涉及最后以悲剧性失败告终的世界。它完全由于自己的过失正趋向庞大,僵化。这里我虽然是在舞台上建造和编造这个世界,但是这与所有其他的人类世界和帝国大同小异:它拥有自己的国王、部长、神学家、银行家、工人、诗人和乞丐,而它最终变得没有意义,没有出路。它失去了一位天使带来的恩赐。这出喜剧的内容就是展现这世界如何失去了一位天使带来的恩赐。这出喜剧的内容就是展现这世界如何失去了它的幸运,它的可能性;喜剧中只有一部分改善了,因为被抛弃的人总是与受恩赐的人共存。这点我们绝不要忘记。天使仍然是正确的,地球依然是奇迹。也许天使对我们显得与世隔绝,但是我相信,那些将世界仅仅视为绝望的人更是与世隔绝,盲目从事。地球不是悬在虚无之中,它是上帝创造万物的一部分。这就是一个区别。
围绕着这一动机,我的思绪,我的梦想转悠了许多年月。青年时期我就从事这一工作了。那时在我父亲的藏书中陈列着蓝白色世界史著作,是关于尼尼微和巴比伦的专著。要把各种梦想写出来那是困难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要为一个沉沦了的世界扬幡招魂。对我吸引力的是通过印象建造一个自己的世界,显得尤其重要。
附上乞丐阿基的一段台词:“巴比伦的诗人们,你们一辈子倒霉,原因不就是认识不到危险的时刻吗?你们看不到正在孕育着的灾难。库鲁比寻找一个乞丐,却即将找到一个国王。日夜进行着逮捕,军队进军北方,国家机器是无隙可乘的,它绝不会放过我们中间任何一个人的。你们还要听我朗诵我最后的、最辛酸的即兴诗吗?听我讲关于弱者的武器的即兴诗吗?
为了在世界上能够立足,弱者必须认识世界,免得盲目走上迷途,陷入致命的危险境地。强者们都是强大的,藐视这一真理,净干些蠢事,一心要战胜强者,而不使用能降服他们的武器,这都是低劣的想法。英雄行为是毫无意义的,无非暴露出弱者的软弱无力,弱者的绝望挣扎只会使权力付之一笑。但现在听一听一个衣衫褴褛、受过严刑拷打、被警察追捕的乞丐的倾诉吧:这个世界上的强者攫取他所喜欢的一切,一会儿是你的妻子,一会儿是你的房屋,只有那些他所轻视的东西,他才不去染指;聪明人从中得到教训。谁想拐走权力所贪求的东西,谁就失败,暴力甚至把智者杀害,唯独一无所有而本身也是微不足道的人,才永远不受损害。该懂得的必须懂得,并且要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佯装笨伯,才能活到老年。从里面发动进攻。哪怕已到了审判的日子,也要躲在碉堡里面。你只管溜进去,破坏每一堵墙,做时相貌要谦卑,要作为酗酒的伙伴,作为奴隶,作为诗人、欠债的农民,总之要降低你的身份。要忍受耻辱,每一条小道都走,若时间充裕,埋葬非分的希望,炽热的爱情,苦难和恩惠,埋葬在刽子手的红衣里。“
《老妇还乡》「我认为似乎很多人已经把这部剧当作一出纯粹的喜剧,请大家不要忘记这是一部悲喜剧」
《老妇还乡》作者后记
克莱尔·察哈纳西安既不是代表正义,也不是代表马歇尔计划,甚或上天的启示,她仅仅是她而已,由于她在人类秩序之外生活,她已经变成了某种不可改变的、僵化的东西,不再有任何发展了,她根本已经石化了,她本身已成了一尊石头的偶像。她是个艺术化了的人物,甚至加上那两个阉人,不可让阉人说话尖声尖气,演得像真的阉人,那样会令人扫兴,而要用非写实的手法,把他们演得像童话中的人物,说话很轻,有如幽灵,怡然自得地满足于植物般的存在,像古代法律书籍中合乎逻辑地撰写的那样,安于接受别人的残酷报复。
如果说克莱尔·察哈纳西安一开始便是女主角,性格始终一成不变,那么她的旧情人则是一步步变为男主角的。这位名声不佳的小店主起初根本不知道要沦为她的牺牲品;他负疚地以为,生活本省已经把一切罪过都洗刷了;这是个不会思考的人,头脑简单的人,必须通过恐惧,通过惊骇的震动,头脑才会渐渐开窍;他经历的公道就在他身上,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罪过,他通过他的死变得高大起来。他的死是很有意义的,同时又是毫无意义的。除非事情发生在古代神话王国里它才是有意义的,而这个故事却发生在居伦城,在当代。
与男主人公相关的居伦人,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不能把他们描绘得很坏,绝对不能;起先他们决心拒绝这笔捐助,接着纷纷赊账,但并没有事先就想弄死伊尔,他们那样做只是出于轻率,出于一种感觉,以为一切都会妥善解决的。这一点在排第二幕的时候必须注意。还有在火车站那一场也要掌握这一点:只有伊尔一个人明白情势不妙,惊恐不已,虽然当时没有听到一句对他构成威胁的话,直到彼得家的仓房那一场,局面才发生了根本性转折。这时伊尔的厄运已无法挽回。从此居伦人逐渐走上谋杀的道路,对伊尔的罪过越来越表现出愤怒,等等。只有伊尔的家人一直到最后都在往好处想,毕竟他们心地也不坏,只是像大家一样,意志薄弱而已。那诱惑实在太大了,整个小城的人都在这诱惑面前渐渐屈服了,连那位教师也不例外,但我们不能不说,这种屈服是可以理解的。那诱惑实在是太大了,而居伦人的贫穷又是那样苦不堪言。只有那位“老妇”才是一个恶棍,但正因为如此,表演时不可让她以一副凶相出现,而要让她显得非常富有人情味,不要以愤怒,而要以悲伤,还要加上幽默进行演出,因为对一出以悲剧收场的喜剧来说,没有比那种死死板板的严肃认真更有害的了。
关于《物理学家》的二十一点说明节选
这样一个故事固然是怪异的,但并不荒诞。
它是悖谬的。
剧作家同逻辑家一样不能避免这种悖谬。
一个描写物理学家的剧本必须是悖谬的。
不能把物理学的内容,而只能把它的后果当作目的。
物理学的内容涉及物理学家,而它的后果涉及一切人。
凡涉及一切人的,只能由一切人来解决。
设计一切人的问题,个别人想自己解决的任何尝试都必然失败。
现实性显现于悖谬之中。
谁面对悖谬的事物,他就置身于现实之中了。
戏剧艺术可以欺骗观众,使其置身于现实之中,但不能强迫观众顶住现实,甚至去左右现实。
《流星》无作者后记,这部剧是一出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