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觉醒之后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5-18 23: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觉醒之后读后感摘抄

  《觉醒之后》是一本由阿迪亚香提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190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2-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觉醒之后》精选点评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虽然对我这种还没入门的人来说,操书中的问题还太早了些,就如一个饿着的人担心吃饱后的问题一般。

  ●写的挺好的,跟最近的的《在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一样内容。不过,一个是通过故事解释,一个通过作者经历阐释。不过,还是太深了。我的修行太浅了吧。很多的东西,我还未遇到。有些事情,我还不明下,满足就好。修行,本身就慢慢而来,永不止尽的。让已经觉醒,去带动那些没有觉醒的部

  ●一切最终归于臣服

  ●待第二遍精读后再来评。

  ●讲的很详细透彻。觉醒是怎样的?秒速看破自己念头回归实相

  ●彻底不隐藏

  ●终于搞清楚这段时间我到底在经历什么了。。。

  ●过了一段时间后看完了(第一次读的时候正卡在某个阶段里),写得还是很不错的,估计会常拿出来翻翻

  ●存在先于本质——萨特 好坏 应该不应该 幸福痛苦等二元同归于"不二" "即心即佛"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薄伽梵歌》阿周那 "拈花微笑 不立文字" 生活是修行的试金石 保持专注 强迫习惯 习惯成自然 放下一切执念

  ●觉醒之后有哪些陷阱?对觉醒有哪些误解?这本书真的很棒。

  《觉醒之后》读后感(一):下坐之后,于生活中化解人格

  简单的讲一下自己的禅修体验,2018年初接触南传四念处禅修,年底下决心参加了几个月的密集禅修。慢慢体验到了什么叫做活在当下,安住于当下的五官经验,慢慢训练出了一种抽离能力,对心里升起的各种情绪妄想逐渐能够说不再马上认同陷入,这是一种陌生解脱感!

  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不仅仅是打坐中能够安息自己的头脑思绪,下了坐,于菜米油盐中、于老婆孩子炕头上亦能做到心态平和,任他刀光剑影我自波澜不惊,这才是真功夫

  我接触到的四念处禅法侧重教导如何在坐垫精进用功,不太讲说如何面对鲜活真实充满考验五味生活! 这方面欧美的禅修老师比较擅长,这位亚香提老师无疑是个典范

  如果说修行分两个阶段的话。第一个阶段是学会安住于当下。那第二个阶段一定就是化解我们的人格模式、各种负面的念、价值观,把觉察的光芒照耀到无意识的每一个角落

  亚香提老师的这本觉醒之后,很好的解答了如何把觉察带到生活中,如何于困惑烦恼升起的当下去探寻其背后的信念、模式。认出模式化解模式。逐步的将这些无意识的角落照亮,从而实现终极的觉醒!

  《觉醒之后》读后感(二):觉醒之后才是修行的开始

  觉醒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意味着找到完美,觉醒以后的修行才是关键,我们需要在与生活的接触中不断地检视自己内心的制约和羁绊,逐步知行合一。

  觉醒之后你很可能会感到困惑,因为之前的迷梦已经分崩离析,它会给很多人带来无意义感、优越感和超然感。

  只有处在梦幻之中的人才需要找寻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其实人本身就是存在的意义,当你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就不会觉得需要找寻外部的意义了。

  觉醒的一瞬不只是属于极少数人,实际上很多人都曾醒来,只不过持续觉醒的难度让他们恐惧,又继续回去装睡了。

  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碍是制约,它们来自于社会道德、父母、配偶、子女、财务、名誉等,正如毛姆在《人生的枷锁》里面所述,破除这些对每个人都不一样枷锁是人生最大的修行,只有对自己最诚实最求真的人才能做到,因为随便一个谎言都太容易让你回到迷梦的温柔乡中。

  开悟和觉醒是一种深沉的轻松、深沉的自然和深沉的单纯体验。

  万事万物都是短暂无常的梦幻泡影。

  开悟就是融入平凡中,或者说融入到非凡的平凡中,认识到平凡就是非凡。

  我们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自我的觉醒,它相当于一次重生,一次脱胎换骨。

  人类社会真正的转变来自于组成这个社会的人的内在。

  觉醒就是一次死亡,一切都消失,一切都变得空白,死亡本身就是生命,我们必须死去才能真正的活着。

  《觉醒之后》读后感(三):感恩本书解答我眼下困境

  17岁的高中自习课,我想这浩瀚宇宙,谁在注视着我们,我们这样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

  22岁,我觉得自己太快了,走路快,写字快,吃饭快。

  26岁,外婆去世,我想起那半年前的最后一面,当时怎么会知道那是最后一面,想了一个月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只记得当时的答案是“成长”

  26岁,中事故颇多,小家庭也斗争不断,我开始看身心灵书籍,妄想自己努力能做点什么,盲目乐观。

  28岁,终于看了第一遍《西藏生死书》,有那么一瞬间感觉到自己就是爱就是光本身。

  30岁,夏夜,走在路上,忽然看见一簇树叶,如此之真切,记下“一切都是真的,只是我们活得像梦“

  31岁,生下孩子,感觉到爱的同时,有了一种更大的压力。

  32岁,离婚。每次和前度有交涉都让我反复复盘,我就是不愿放过自己的强烈感受。终于,一次次强烈的感受变弱,变无。

  33岁,依然没有放过自己,或者说诚实的面对自己,只是令我复盘的不再是人生大变故,而是小情绪,而现在看来大变故和小情绪并不分别。

  很想很想臣服于什么。

  34岁,再婚。终于被无条件的爱过,相信了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34岁,外公去世,当晚梦见外公坐在我对面对我笑,周边忙碌安宁。自外婆去世后,外公念佛十年。

  第二次看西藏生死书,真切的明白仁波切所说的心空掉的感觉,我在某个时刻发生过。

  35岁,两个月前,忽然之间看见别人的所有情绪和阶段,真真切切看见外面所有的花花草草,银杏叶,喷泉,狗尾巴草,大楼幕墙上投射出整片蓝天,以往是无论如何都看不见的,看见这一切都有想哭的冲动,想想自己以前都在干什么,为什么看不到呢,状态不同连看文字都看的不一样,不,不是不一样,就是看不见。太魔幻了。佛经看懂了毫不费力。开始听以往绝对不会听的莫扎特、马友友、各种交响曲、古琴。我的脾气变好了,特别明显。连同我妈的脾气都好了,连我爸也改变了,很微妙但绝对的存在。觉得一切好美啊,太美了。和儿子相处,感觉到融化在爱里,第一次见一个超级爱哭的小朋友她都不会哭。看梁冬的生命觉者对谈完全印证我的感觉,这不是理智可以推导的,这就是一个直接的体验。看各种思维课程,简直就是拿u盘上传给我的大脑。看任何东西判断力超强,创造力超强。甜美啊,宁静喜悦不足以形容,现在想来应该是狂喜了。

  我真的慢下来了。

  很怕这种感觉会消失啊,去一些人那里印证。

  然后发生了三件事,第一次在20多个人禅修场合提出不同意见,我又看见了自己的傲慢和愤怒。

  第二次我妈不经意的发脾气就误以为我衣服乱放,让我大哭不止。

  第三次因为一个爆火的电影,我觉得创作者发心不纯,又让自己不好过好几天。

  这里面都在照见我自己,傲慢啊、愤怒啊,想不通啊,奇怪的是,每次当我放松了,原谅自己有这些情绪的时候,就会慢慢变好。我像书里写的幼犬一样,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小动物,在打转。昨天再次有了一种平静的感觉,没有平静也没有喜悦,就比较像“空。

  感谢这本指南,让我知道了自己并不孤独,体验也并不独特。

  好吧,去感受下一个体验。

  《觉醒之后》读后感(四):生命之流

  薄薄的书,白色封皮,四个黑色的字。如此简单干净,告诉你,关于所谓的觉醒,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或者超自然的体验。它平常得如同一杯白开水,太过平常真实以至于你都无法理解和想象,就这么发生着。

  很多道理,我们已经通过不同书籍或者灵性讲座,听了太多遍。我们以为知道这些道理,就等于到达了那里。而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用这些看似高超的见知滋养和壮大了小我,于是乎陷入了更深的睡梦里。从印度回来以后,我一直陷在深深的困惑里。直到遇见这本书。我知道一切都不是偶然,上天安排让我经历一段深深的困惑,然后真知教导出现,然后再困惑,然后教导再出现——生命就像弹奏一个练习曲,直到你练习到不看谱也能行云流水般演奏出来。觉悟是已经融入了你,以至于你不再感觉到它和你是分离的两种事物。

  如同玛雅人的预言,全人类的意识在觉醒。就觉醒这件事情上,不存在个人的觉醒。只能说部分的觉醒和部分的未觉醒。因为那里并没有一个叫做我的人。或者说,这个叫做我的存在,只是其中一个经历的管道而已。所以,觉醒并不是什么让人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了一等的体验,也不是使得你从此背负上要解脱全人类的使命。你所需要做的,无非是带着觉察去过你自己的生活。即使获得觉醒,因为人的头脑和人格特征也都还在,所以你并不会因此而变成一个整天嘴角挂着微笑的超然存在。并不会因此而不再愤怒伤心或不满。然而你可以更真实地去面对一切,因为所有的呈现都不会固定不变,这个伤心总会过去,愤怒总会过去,你知道一切都在不停流动变化。这就是生命。一切都在流动,任何试图从流动中截取静止的执着行为,都出自于头脑而非自性。并且,都是在阻碍你享受生命本身,让你饱受恐惧和痛苦的煎熬。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遇见师傅时她告诉我的话。多读《金刚经》,不理解意思并不阻碍你的修行。试图要理解,是头脑的特性。头脑是二维的,它无法理解像金刚经这样高纬度的智慧。放下你已经觉醒这个概念,觉察当下,你的生活无非是当下。知道前世并不会解决你现在的困惑,看清困惑的真相,除了当下只有当下。前世今生都是梦幻,都不是真的。回到当下。看清自己,真实面对自己和他人。灵修修来修去修一个"真"字。你不是圣人,你不是超然脱俗的存在,就直面自己的真相。你开心也好,不开心也好,就简简单单呈现。不要试图让自己的行为符合你臆想中的觉醒者该有的价值行为。

  看完这本书,解决了心头一直萦绕的诸多困惑。原来我所有的困惑都来自,头脑试图抓取觉醒这个概念来包装自己,抓取这个动作阻碍了我对流动实相的觉察。以及,我一直以来抗拒我所出现的那些不符合我心目中臆想的一个觉醒者该有的价值行为。我赋予了觉醒太过繁琐和扭曲的幻想。

  这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意识体。我们只是在和自己做游戏。游戏而已,只是我们常常玩得太认真而忘记了这是一场游戏。看这本书的时候,时常爆发出清脆的笑声,因为发现了吊诡的小我无时无刻不在玩壮大自己的把戏。就比如,在写这篇文字时,我的小我还是会对自己是个觉醒者这件事情沾沾自喜,尽管我的小我对不符合小我自己设置的觉醒者该有的价值行为这一部分非常不满甚至生气。但她还是对觉醒者这个概念很自我陶醉。姑且让她这样折腾去。只想静静看着这一切。你看到越多,越清明。

  事实上觉醒或者不觉醒,也都是自己设定的游戏的一部分而已。语言是无法描述实相的。就如阿迪亚香提老师说的,我说的越多,越失败,不过我还是想尝试。

  感恩生命中呈现的一切,深深感恩。

  《觉醒之后》读后感(五):为什么阿迪亚香提是我最喜欢的灵性导师

  我刚读完他的书《觉醒之后》,这里面的每个字都抚慰我。

  当我用“抚慰”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深知它在每个不同的读者脑子里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而或许没有一个读者对它的理解和我相同。

  就像阿迪亚香提在书中说的,写这样的一本书来谈论这么一件事情,是注定失败的。他做的就是一件必定失败的事。

  “作为老师,我能够解释觉醒的某些方面——就像我喜欢说的那样——是开悟之钻上的某些切面。我总是能够谈论某些切面,某些角度。但是你如何谈论整颗钻石呢?答案是你不能。正如道家圣哲老子所说的那样,‘道可道,非常道。’这像是在说,能够被说出来的真理,就不是真正的真理。这便是为什么我总是告诉我的学生,我的教学目标是失败——尽我最大的能力失败。试图描述不可言说的真理,就是从一开始就知道你注定会失败。”

  而他的失败,是那么地成功。他把不可言说本身,那么好地说了出来。

  从此,在职业灵性导师行列之中,我最喜欢的从业者从《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三部曲的作者杰德麦肯纳,转为了阿迪亚香提。

  而这两个人的共同点,都是一直在试图告诉读者,灵性开悟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不是什么。

  而这就是一个以灵性导师为职业的人唯一能做的事。

  因为你一旦认为觉醒、开悟是什么,它就一定不是了。

  因为当所谓的“觉醒”这件事发生的时候,那个会分析、判断、定义的主体,是不存在了的。

  人人都只能谈论象腿,无法谈论大象,区别在于,阿迪亚香提反复强调自己谈论的就是象腿,永远不可能是大象。

  我之前的最爱,杰德麦肯纳也在试图用他的方式告诉人们,开悟不是他们所追求的那个东西,但不同的是,杰德麦肯纳那几本书,很明显地,针对的读者或者说现象,就是那些把追求自我的存在,误以为是在追求开悟的。他想让人们知道,“追求”和“开悟”是南辕北辙的,因为“开悟”这件事,明明就是在否定那个做出追求动作的主体的存在性。但杰德麦肯纳总让人隐隐觉得话没说完整。

  阿迪亚香提则淋漓尽致。麦肯纳书中角色(因为那有可能不是他本人)缺的那部分或许正是他自己也没走完整的那段路。那段路就是重新彻底进入尘世,但和之前不会再相同,即便完全做着同样的事。

  从这个意义而言,“开悟”更是不可能被定义的。就连死亡都只不过是下一个经验而已,“开悟”又怎么可能是任何“终点”?

  阿迪亚香提针对的读者则是那些已经有过觉醒经验的人。这本书写于2008年左右。他观察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觉醒(用灵性圈传统的话来说)了。而这些觉醒了的人不可避免地在经历困惑。可是坊间专门针对觉醒之后的人的书却少之又少。

  的确如此。

  导师们都是假定他的教导对象并未“觉醒”。不仅如此,觉醒了的导师们自己甚至也在面临一些困惑,有些情况下,这种困惑会变成玛雅(幻象)的又一个舞台,被“小我”利用,他们的“小我”认为自己开悟了,必须教导别人,甚至肩负拯救世界的使命。

  小我与困惑不共戴天,可惜,在很多导师身上,暂时是小我,而不是困惑赢了。

  阿迪亚香提澄清的一个事实可以在这种情况下“拯救”许多人。他指出,即便发生过一次开悟或者说觉醒经验,人们还是会再次被制约的引力场拉回去,而只需一次开悟经验就爆破掉了所有“业报”,恒久停留在非二元觉知之中的人不是没有,却十分稀有。多数人的过程都是一次又一次地,逐渐发生的。

  而这个一次又一次的过程,既无法经由努力,也无法经由不负责地放手,只能经由每一次努力之后幻灭地臣服。

  《西游记》里早就描写了。说孙悟空西天取经,每次做错事或想放弃都会经由提醒而头疼,只能一步步往下走,而每一次的胜利,其实都是一次个人能力再次失败的写照。就是这么回事。

  其实,也只有觉醒了的人需要这种不是指导的指导。

  因为只有觉醒了的人所面对的困惑,才是谈论觉醒的人能够解答的。其他的那些人生困惑,是另一些种类的困惑。

  而觉醒了的人所面对的困惑,其唯一需要的解答便是:留在你的困惑中,接纳你的困惑,留神别让它被攻占——或者说,留神它被再次攻占时“敌人”的路线图。因为,被再次攻占,是永远无法避免的。

  其余的那些,都是对“开悟”的推销广告而已。开悟不可能解决人的任何问题。而你怎么可能给人推销一件毫无用处的东西?除非你把别人当成小孩子,用这种方式哄骗之,让他服下你自认对他有用的药丸,但这只能把他送到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他可能离开悟更近,也可能不会。却永远不可能促使他开悟。而所有的广告,因为给出了承诺,其实都是在延缓开悟。因为开悟明明意味着,那个要寻找答案的主体,可以去面对未知的恐惧,可以去彻底面对未知。

  觉醒开悟是洋葱,一瓣瓣往下剥,剥到最后什么也不剩。关键是你原以为自己在寻宝,你可不是以为自己在自杀。如果你明知自己是在自杀,还愿意往下走吗?如果还愿意,你其实已经觉醒开悟了。

  所以,谁的觉醒需要别人教导?谁关于觉醒的教导能不被没觉醒的人误解?两者都不可能。

  而在明了这一切的前提下,阿迪亚香提却做了一名成功的灵性导师。这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觉醒之后》摘录:

  实相与自己相爱,是透过觉醒的心灵发生的。它不是一件个人性的事情。它是实相——一位一视同仁的爱人——与自己坠入爱河。……我们在这个层面上觉醒程度越高,就越能体验到无条件的爱,这是人类生命最深刻的召唤之一。

  为了让这个过程发生,你必须看到你没办法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已经用遍了所有的方法;你必须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有那时,自发的臣服才能发生。作为人,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是看到所有的抓取都是徒劳的,所有的抓取都是在我们暗地里抗拒自己的真实自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有时候,由于试图于外在层面上帮助他人,我们很可能会忘记我们能够提供的最大的帮助,其实是我们自己的觉醒。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不做外在层面上的事情——伸出援手、给饥饿的人提供食物、照顾病人与穷人。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事情不用做或没有用。但是最终,我们认识到我们最大的贡献就是治愈我们内在虚幻的分裂。

  每一个进入自然、简单、空性的意识状态中的人,都在为众生作贡献——不需要费劲,不需要居功,甚至不需要知道。

  本文写于2014年4月12日

  我的微信公众号:wangya224,欢迎关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觉醒之后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