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与自由》是一本由胡适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废话好多
●挺不错的!精装版装订印刷排版都很好。不过就是封面只能算朴素谈不上美观,确实比花里胡哨的好多了。很喜欢胡适先生的思想,在几乎百年前就有如此超越时代的思想可见眼界之开阔,洞察之敏锐,思考之精深。唯一不足是因为是不同年代的演讲集所以内容上难免有重复。
●圆镜长衫小脚太。信心汤问题丹兴趣散。功补唐捐口头禅。自曝水经注红楼梦,被别人揪住不放。水浒结局也是日本发现的颤抖。性之所近,力之所能。1958年演讲太凶残!怪不得被狂批额!对那个年代,理解不赞同。王安石:“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定寂,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徽”何解?“清夜每自思。此身菲吾有。一半属父母,一半属朋友”夫人在哪里?“社会的进化,纯是千分之一的怪物,可以牺牲名誉性命,而作可怪的事,说可怪的话以演成的”超同意!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居然是平易定古文书籍中学通读书目,惊吓到!新妇女家庭,各自精彩,不见也如相见,超向往!!!外国传教士说咱野蛮,哟哟胡虏入夏咯。
●胡适可真是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大家大家
●越读越是精彩。很是为他感想感说的做法所敬佩。透过文字,似乎能感知到胡先生的人格魅力。
●好喜欢这本书的装帧!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宁鸣而生,不默而死。
整体的文章内容比较散乱,不及整本的小说看着有味道,可以细细嚼读的内容不算多。文章编排顺序建议调整一下。根据文章发表的年份,最早发表的文章放前面,最晚发表的文章放后面,这样有助于读者体会老胡的心路历程。
这是胡适先生的演讲集,时间跨度有四五十年之久。书中所说容忍与自由,究竟容忍是有条件有限制的容忍,还是无限制无条件的;容忍是单指学术思想的还是概指政治民生的,姑且不论。但书中关于读书治学的方法,读来颇有裨益。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读书、怎么选书,那么应该来看一看,听一听胡先生的演讲。我的收获是,读书是解惑答疑的一件事,带着疑惑去读书,那么古今中外的专家们你言我语,都会陪着去寻找答案。有的时候,读至半途还会产生别的疑惑;也许一本看似无奇的书埋藏一个巨大的暗示和线索,就需要按图索骥,需要到另外的一本书或更多书中寻找答案...随着阅读纵深不断延长,才会不断地推翻、革新已有的“答案”,才算真正读懂、读透。这么说来,发现自己看过的书都是白读了,因为有些不知道该疑惑什么,不知该如何解疑,不知自己所谓解出来的“疑”对不对,这就是读书驳杂而不博专的后果,当以为训诫。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三):生活与哲学
被《哲学与人生》这一小节,打动到心里。 (虽然其余章节,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蛮大和空的。诸如“努力不会白费”“真理无穷”等等……) 看的时候,我顿时想通为何我的家人xx成天想得多、写得多却还活得不像样了,我也总算摆脱“思考与文字无用”主观感情附加的偏见了。 因为xx根本没有在应该发力的地方思考,他在逃避转而“胡思乱想”,他所谓的思考,所谓看到别人谈婚论嫁、工作玩乐之后的思考,都只在浅浅的表象! 我解释过了,我带领他深入思考和想通了,只是他将这思考珍珠,遗弃在了哪个角落?他转身执拗地持着那被外人灌输的/入侵的幼稚、陈旧的思想。他在逃避! “未经考察过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 未有行动的想法,是无意义的;未过人生,何谈哲学?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四):硬币的另一面
这本书是胡适先生的演讲集。胡适之先生一生富于传奇色彩,称得上是近代历史上典型的横跨政学两界的人物。学贯中西的大人物,一生自然少不了各种演讲。这本书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其选取的演讲涵盖了胡适之先生从壮年到晚年的大半个人生,通过其大半生的众多演讲经历,可以很好到看到胡适先生一生思想的轮廓。
该书时间上是从后期到前期的逆序。理论上一个人的一生经历各种事情,尤其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从青年到晚年的思想应该有显著的差异。但整个书读下来,会发现胡适先生整个的人生中思想似乎没有太多的变化,如此的一以贯之体现在这样一位士林盟主的身上,实属难得。
我认为这本演讲集的题目取得很好,因为“容忍与自由”体现了胡适先生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众所周知胡适先生是自由主义的学者,可其所力倡的自由主义是一种怎样的自由主义,这里自由的含义,与我们广义上理解的自由又有怎样的不同。这部书中的一篇篇演讲文稿,很大程度上阐释了胡适先生对于其所理解的自由的主张。
我这里所说的硬币的另一面,也就是自由的另一面。人人都想要自由,但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你想要你的自由,就要容忍别人的自由,没有对别人自由的容忍,你也不能谈自己的自由。这是胡适先生对于自由的见解。自由是硬币的一面,容忍是其另一面,自由有多重要,容忍就也有多重要。就好比说人人都想要权力,但权力的另一面是责任,比如给予了你选举权,你行使选举权之时也需要履行自己的公民责任,即做出尽可能理性的选择,而非随意为之。我们永远不可能抛开了容忍谈自由,就如同我们永远不可能得到一枚只有单面的硬币一般。
傅斯年先生曾有一篇大名鼎鼎的文章《罗斯福与新自由主义》,我个人认为其中所述的无论是罗斯福的新自由主义或是傅斯年先生的种种见解,都与胡适之先生的思想有着很高程度的契合,而胡适先生对此的认识要更早更有深度,因而可以持此信仰终其一生。
演讲集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学问到政治主张,包罗万象,但核心思想总归于一处。胡适先生这样的大师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拜读这样浅显而富含深度的著作,也算得上是我们后人对于这位大学者的一种纪念与瞻仰。而我个人认为,理解胡适之先生思想的种种,对于个人的成长,是极有益处的。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五):勤、谨、和、缓与开放、妥协、灰度
做学问要能够养成“勤、谨、和、缓”的好习惯,有了好习惯,当然就有好的方法,好的结果。--胡适
胡适在演讲中举了一个例子:宋代一位进士请教同乡老前辈:“做官有什么秘诀?”那位老前辈是位参政(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回答:“做官要勤、谨、和、缓。”后人称为做官四字诀。
第一,勤,是勤政。有情怀,为工作风雨无阻,日夜兼程;
第二,谨,是不苟且、不潦草、不拆烂污。做任何事情都认真,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一致;
第三,和,是虚心,不武断、不固执成见、不动火气。控制好情绪,每逢大事有静气。动了肝火,是非就看不清楚。
“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布尔第四,缓,是不着急,不轻易下结论,广泛调研,收集资料。
“勤谨和缓”,用在企业的管理上,表现为:
第一,勤。以华为公司为例,该公司的基本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勤奋文化的表现。华为从上到下,管理层没有专职司机,还规定任何人出差都不能坐头等舱。
第二,谨。提倡“开放”文化。公司成员自强自己的缺点和问题,不能相互推诿,不准敷衍塞责,还必须从思想根源上查找原因,其他成员也要开展批评和协助。
第三,和。提倡“妥协”的文化,妥协不是软弱,恰恰是更大的坚定。管理层之间互相包容、开阔心胸、换位思考、合作共事,不至于形成诸侯政治。
第四,缓。提倡“灰度”文化。一个人往往是优点与缺点并存,一个组织的辉煌与衰落也是同宗同源,互为因果。战略和人都可以灰度,多些辩证分析。战术可以适当灰度,随机调整。
无论是从政、从商还是治学,养成“勤、谨、和、缓”的好习惯, 就有了好的方法,也许就会有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