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容忍与自由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容忍与自由的读后感10篇

  《容忍与自由》是一本由胡适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一):青年时要做些什么

  《容忍与自由》书中收录了18篇胡适杂文,主题契合当代人的诸多困惑,胡适先生有些在一百年前就已说过的话在今天仍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在第一篇《容忍与自由》中,胡适揭示出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于深信“我不会错”的心理。先生还批评了老朋友陈独秀当年说过的一句话,认为我们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们的容忍,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是胡适几十年来在无数场合重申过的话。高谈主义,不研究问题的人,只是畏难求易,只是懒。但也不是叫你不研究学说和主义,只是要把“主义“放在脑后,做参考资料。而不是挂在嘴上做招牌,因为这样容易被一知半解的人拾了去做口头禅,对他们产生误导。

  纵观全书,胡适在很多文章中都强调青年对社会责任感。如在《非个人主义和新生活》中否定了@个人主义”的第三派———独善的个人主义。这个主义承认现社会无法挽救,并想在现社会之外另寻一种独善的理想生活。很多人想跳出这个社会去走进另一个世界,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想要的新社会是从旧社会慢慢变来的,有志青年不该避世,而应该积极入世,在“旧村”中开展自己的事业,将其改造为“新村“生活。 《不朽——我的宗教》中也对此有所涉及。谈到“不朽”时,胡适提出我现在的“小我”对与永远不朽的的大我的无穷过去和无穷未来都须负重大责任。须时时想着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不辜负过去和未来!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不应当是贬低他人而抬高自己,承认自身不足也要承认对方优点。“古代的宗教大抵注重个人的拯救;古代的道德也大抵注重个人的修养。虽然也有自命普渡众生的宗教,虽然也有自命兼济天下的道德,然而终苦于无法下手,无力实行,只好仍旧回到个人的身心上用功夫,做那向内的修养。越向内做功夫,越看不见外面的现实世界;越在那不可捉摸的心性上玩把戏,越没有能力应付外面的实际问题。明心见性,何补于人道的苦痛困穷!”中国人要有一种不知足心态,不断进取,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胡适在《为什么读书》中讲到一点,十分精辟到位。三点中的第二点,他这样说道,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这句话极富思辨性,先致知而后读书,读书固然可以扩充知识,但知识越扩充,读书的能力也越大。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中讲到一个事实,值得我们、社会、国家反思。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学非所用,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况且学问是要有相当的设备的:书籍,实验室,师友的切磋指导,闲暇的工夫,都不是一个平常要糊口养家的人能容易办到的。没有做学问的环境,又谁能怪我们抛弃学问呢? 当下很多人说做学问、搞研究的人不能做到“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心浮气躁追名逐利,有点小成就就四处卖弄,沽名钓誉。但细想,有些时候不能完全怪他们,因为人总是要生活,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何谈进行深入研究呢?不能给它们提供合适的环境,又怎么能要求他们有什么突破与发展呢?他们的境遇也是需要改善的,现在很多人谈到搞研究的就说什么穷教授,弄不到钱,不会活络上下。都觉得当官当老板坐办公室能捞到油水,这个社会没有给他们以应有的尊重,一个不尊重知识而尊重金钱的社会是可怕的!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二):一堆乱评2

  无意中在亚马逊,作为推荐类的相关书目,为了凑单到200参与减价活动所购买的。起初以为会是近代时期“不伦不类”的半白话文半文言文形式,会比较难懂…实际上愚蠢至极(竟然忘了胡适是白话文倡导的先驱者)。

  第一篇让我颇有感触,讨论的“容忍”与“自由”二者的联系。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胡适先生的“容忍”观。就目前中国政府所宣扬的“无神论”以来,大多数年轻人对于基督,伊斯兰,佛教,尤其道教,持有的大多是不信加鄙夷的态度,认为这种唯心主义式的信仰只不过是人们自我安慰的一种形式罢了。其实不然,按照胡适先生的说法便是:“我到今天还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不信有一个有意志的神,我也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我能够容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也能够容忍一切诚心信仰宗教的人。”而做到如此宽宏大量也是有其原因——世界信神的人予我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那作为回报和感激,即便不能苟同也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

  这种雅量在胡适先生看来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不会错,所站的立场往往高高在上,因此不能允许他人对自己的观点说三道四说白了就是老子对老子牛逼外加绝不接受他人观念的态度。

  其实现实生活中,除了这种走极端的人之外,还有就是打擦边球的人。自己沾了“正确”或“正义”的一小边,就开始洋洋得意,加上自己的诡辩三寸不烂之舌,便以为站定了阵脚,能对他人观点说三道四了(我大概也能算是其中一员)。这种人就是缺少雅量的典型代表,一遇上不顺心或是不轻易被说服的人,便大动肝火,想想着实没有一点必要:他人没有因为与你不同而唾骂你,嫌弃你,而你却因为别人的异而动怒,大概就是基于胡适先生所说的“我不会错”的绝对心理吧。

  另外,我也喜欢《我的儿子》这一篇。很佩服胡适先生在差不多100年前能有今天大多数中国父母都无法认同的父子母女关系论。父母作为生育者选择赋予一个细胞完整的生命时,理所应当地应该付出养育的责任,这份责任好似我选择了一份工作便有义务完成(并不是说义务就可以不用偿还)。因此养育是父母应给的,而子女必须在有能力后尽好赡养的义务,这叫基本伦理。而胡适先生在书中强调的一点便是,父母尽力是应该,并且不能因为这份应该而去限制束缚孩子自己的理想。大多数父母在养育孩子的同时,只不过是在培养另一个理想的自我而已,这是不科学的,也是没有逻辑可言的,所以在后文中,年轻人究竟选择哪行哪业时,胡适也提到不应该过分考虑父母与社会所摆出的经验主义。

  其次,关于年轻人脱离大学,在工作中产生现实理想的落差之时,从而逐渐丧失求知感和抛弃大学时代的理想追求。从这个层面来说,怪不得大多数人都无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的确,涉水未深还未找到源头之时便开始放弃,这无论如何也难成一撇。而胡适给出的意见也相当中肯,一句充分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将其玩得炉火纯青便能使自己产生一种劳逸结合感觉,而非单纯无聊感。

  其实,关于治学那一段讲的也极好。胡适先生的文章读来不拗口不高深(即便背后的理论深刻),虽然短小却让人震撼。读完这本,真是佩服胡适先生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的能力,弄得我也想去读史书…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三):容忍比自由重要

  第一次这样完整地读了胡适先生的一本书,内容是些杂谈。吸引我的是书名、也即第一篇所讲内容。胡先生讲话风趣,把大大的道理讲到了生活中的小事情当中,读起来极有意思

  以前就听说过胡先生关于“生孩子”的言论,其意旨在强调父母的责任,抗议中国传统封建的家长思想,"父母于子无恩"。家长思想禁锢了很多人的自由,违背了他们的意愿,以至于很多子女已经没了主见。我很是赞同胡先生此方面的观点,父母与子女,多想些义务,少提些权利,人人都是独立个体,子女可选择自己的道路,父母不可强加干涉子女意愿。汪长禄先生担心这样就造出一个“白吃不还账”的主顾来,其实新生儿本是一张白纸,父母做好了自己该做的,子女也不会为非作歹

  有意思的新生活。能问出“为什么”的生活,就是有意思的新生活。胡适先生也在身体力行这样一种生活。从“红楼梦”,“佛教的神会和尚”到“水经注”,胡先生过的就是一种有意思的生活。然而,甲之有意思,并不一定是乙之有意思,因此许多人质疑先生所做的工作。他有自己的解释,他所做的研究,其实是给社会上的研究者们提供一个范本,即“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没有判断的人云亦云,没有证据的以讹传讹,都不是研究的正确姿势。先生一生都在致力于科学的方法论的实践,对传统的中庸思想和“差不多”精神是一种挑战。除了时论,他并没有太多的著作留下来,然而他懂得,人应该“少谈些主义,多研究问题”。罗辑思维拿狮子与狐狸来做对比,狐狸懂得很多,却过于灵活,随时准备转舵。狮子或许不够机智,却知道一些大事。因此能称为森林之王的是狮子,而不可能是狐狸。吴晓波频道也有一期节目讲到“刺猬与狐狸”,是将这个对比搬到了商业中,一样的道理,能够做成马云的人,一定是专注于一件事情的人,而对流行趋势十分敏感,随时转行的人,可以赚些钱,但称不上企业家。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是对我冲击最大的一篇。我时时强调个人自由,也相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的信念下,其实时时都觉得自己是“穷”的。渴望隐居的生活,回到自己的小世界里,觉得外面的不公平并不是我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做好自己,省心省力麻烦,自我麻痹。中国传统的隐居思想和日本的新村生活,其实都是一种自我的避世观点,是被胡先生所批判的。胡先生这一篇辩清了真的和假的个人主义,并指给我们看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在古代封建社会或许是渺小无力的,在现代社会却是可以实现的,也就是“穷”的力量集合起来,其实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力量,“人人都是个无冠的帝王”,主动去做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社会会有所反应,甚至你的想法就此实现也是可能的。尤其在当时当地的中国,如果一味要求狭隘的个人自由,置国家危难于不顾,更是懦夫的表现。个人可以就生活所在,多“研究点问题”,即是针对自己力所能及或有所兴趣的方面,积极地改善社会生活。人本是社会中的人,改造个人与改造社会本就是不可区分,仅从主观上要求“正心、诚意、独善”,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

  博爱一节很是有趣,胡老先生笑话古代的“喂蚊割肉”,很有一种画面感。喂蚊割肉本就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好像自己受了苦,做这么件蠢事也可以称之为“博爱”,呵呵

  不朽这一篇也很不错。辩证唯物,一点也不拘泥于任何人所提出来的思想里,很是能够开拓思维,不过我并不对不朽有所追求,只是看的有趣罢了。

  先生主张教育应该学些实用的科目,比如乡村就教些种田、养蚕之类,这是有些道理的,因为手风琴确实在农家用不上。可是我也有一个疑问,人生而阶级不同,有农村的有城市的,一味地教授农村孩子养蚕种田,有没有考虑过想要通过读书向上攀登的人呢?

  有一个关于神山鹦鹉的传说,说神山着了火,一只鹦鹉不停地含水来救火,被问到为何时,说:长居是山,不忍见之。《容忍与自由》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不要妄自菲薄,要多多做事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四):差不多先生们依然存在

  特别喜欢读那个时代学者写的杂文,篇篇关怀社会、探讨现状、反省己身。如此刺激我去关怀眼前的社会,时时思考勇敢批判。

  胡适要比鲁迅温和许多,在社会问题的批判上不至于到戳人脊梁骨的力度,且较为乐观。此外,或许也是出于时代需要,在对待东西方文化时,较为否定东方老庄那样避世、绝圣弃智的思想,而是推崇西方的个人进步、冒险精神。东方人从前认命,于是放弃了个人奋斗的精神。而在西方,上帝死了后,尼采的超人们似乎站了起来,于是形成了新的宗教,仰仗科学、个人力量的宗教。

  另外,我很喜欢他较为落地的视野。他不像某些理想化的文人,认为改造社会需要通过文化来教人修身养性,而是看到了社会制度、环境对人的影响。

  最感动的还是他的治学精神。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并自觉反省,拓宽材料限制。那时候的学者还会为了考证一个字的读音查阅数百份资料,再看看现在大陆学生写论文的态度,真是唏嘘。不过这真的是传统延续过来的习惯。西方人自然科学基础雄厚,辩论传统悠久,包括陪审团制度等,都是严谨的表现。而东方并没有。他写他和傅斯年在巴黎图书馆阅读敦煌文献,读到晚上再去吃饭聊天,聊到凌晨一两点。这件事让我觉得真好,真向往。读大学这几年时常想逃离,身边少有人认真地做作业,老师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俨然一群无可奈何的差不多先生。而在香港上学的闺蜜告诉我,他们对待每一门课的论文都会像大陆对待毕业论文一样,于是也让她养成了对待任何一件小事都格外认真的态度。

  因而,大陆的差不多先生们隔了这么多年仍然存在,也印证了胡适的说法,文化并不能完全改变人,而是制度、环境。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五):胡适的容忍与自由

  今天没出门,窝在床上,听着雨声,读完了胡适的《容忍与自由》。这是一本胡适的杂文和演讲文稿的选集,包括了二三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的文章,不同时期,人的年龄,阅历以及境遇等也就成就了不同的文章风格。年轻时期的文章读来是激进的,外放的,而年老后就开始更多的是反思后的沉淀,也更加平和稳健。

  第一篇就是书题所用,《容忍和自由》,是胡适1959年的作品,已经是晚年了。文章提出的观点是: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甚至可以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他说,年轻时,也曾凭着一点正义的火气,认为一自认为不合社会发展者皆可杀,然而随着年纪的增加,恍然大悟,这个社会容忍我多年的少年气盛,我却为何不能容忍它呢。同时他指出,不容忍的态度会抹杀一切宗教信仰,言论自由等等。年轻时的胡适和鲁迅是一样的态度,但是文风不是鲁迅那样犀利的。我当时想,如果鲁迅年老是否会认可容忍呢。

  二十年代左右的作品基本也是批判当时社会现状的,政府不作为,民众的不努力,盲目自大等等,但是他的语气读来还是和鲁迅不同的,他是平和,并且对于未来还是抱有信心的。我们都知道胡适是主张改革的,所以文章多处他会提及一点点一步步地改进,总归是会改好的,只要做就可以。何尝不是,放在当今不也应该是吗?

  在《我的儿子》里面他提出了父母于子女无恩,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做孝子,而是做堂堂正正的人。这是因为他反对旧中国太过强调孝子贤孙,给予子女太多精神压力和负担,所以他提出父母不必像个放高利贷的,等着子女还债。这点,其实鲁迅也是说过的,讲的是二十四孝的可怕。其实过了这么多年,我们的社会比民国已经走了百年有余了,很多父母,甚至年轻的父母甚至还有这样的潜意识呢,说什么为子女牺牲啊,说什么为子女付出多少啊,做一点本能的事情也要叹一句伟大,说来是有些可笑的。

  这篇里面有一封来自一位汪先生的信,就胡适的《我的儿子》的诗歌提出了一些质疑,其中说到胡适的一位同乡说,现代人都视胡适为洪水猛兽,其实胡适这个人旧道德是不错的。我想这大约也是胡适为什么写这首诗和这篇文章的原因吧。都知道胡适是听了母亲的话娶了他不识字又彪悍的太太,并且为了孝敬母亲的原因一直没有敢离婚,成了民国一大奇迹。我想也许胡适心里的孝字太重,所以他才希望儿子不必如此,也希望后世的年轻人不必如此,能够成为独立的个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不朽》,他的结论是,古人所云“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论太过局限,他提出了社会不朽论,即处于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不管是渺小还是伟大都能够通过社会的进程得到不朽,都是为历史做出了贡献了。其实这是对于普通个体努力价值的肯定,我觉得这一点确实是更加全面且积极的。这个他曾经在《四十自述》里面“我的信仰”一篇里也讲过。作为学者,胡适自己是以立言不朽的,但同时作为个体,他亦是通过社会得到不朽的。

  还有一些对于大学生所讲的关于读书,生活,做学问等方面的文章,很多见解一点也不过时,反而是非常有益的。当时想,为什么没有早开始读胡适。

  最后是三篇演讲,讲的是治学方法,提出“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认真的学者,以及他为何会花大量时间做一些外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无用事情。胡适在一篇文章里讲到,生活要知道“我为什么做这件事情”,才是有意义的。看起来好浅的话,其实讲的是极为深刻的道理,我们很多人每天都是在浑浑噩噩混日子,如果别人问个为什么,他可能还觉得别人浅薄可笑呢。

  其中有一篇叫《保寿》,我读完想,这大约是最有文采的保险销售文案了,也是最有价值的了。

  读《朝花夕拾》的时候读到鲁迅一片很长的文章是关于白话文推广的,于是想到了胡适,因为提倡白话文是胡适一直致力并且最终成功的一件事情,鲁迅也支持,我就想知道两位我喜欢的学者是否有过故事,查了一下,开始的时候,二人是彼此欣赏喜欢的,后来就闹掰了,原因似乎是鲁迅认为后来的胡适开始守旧了。具体的故事并不知道,也许以后我会读到。但是平心来说,胡适是更易于接近的人,他的文章也是浅易的(这是他年轻时就立志要做的),语气也是平和的,所以很多民国时期的人会说“我的朋友胡适之”吧。

  我的朋友胡适之。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六):听道理,过生活

  为什么买这本书,因为我太喜欢这个封面了!!!简洁干净,不花哨,有种复古的感觉,字体的颜色也和白色很搭,和胡适先生的那个年代也很搭,拿到手里,差点儿想倒着翻开,以为是线装呢。哈哈哈

  这本书出的很合时宜,书中收录了胡适18篇杂文,主题符合当代人的诸多困惑,如《差不多先生传》就说明了现在人混日子的情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就倡导了现在的实干精神;《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给现在的大学生看也完全不过时;《信心与反省》就强调了自信和自省的重要性,以及辩证地看待这两者。每一篇都信息量很大,金句频出。讲真,胡适先生如果生到现在,也是受人敬仰的大家。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就是《为什么读书》,胡适先生说, 我们为什么读书?一是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智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二是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三是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当我看完这些,立刻分享到微博,恨不得告诉所有人,尤其是那些鼓吹读书无用论的人,这些道理百年前的人都懂,现在的人怎么就不懂了呢?其实不懂也没关系,请不要鼓吹读书无用论,知识是积累起来的,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不过,我对这些人也没什么好说的,因为这本书的封面就写了“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重要”。

  这本书建议大家好好读读,常读常新。尤其是年轻人,即将踏入社会,你会发现,很多事情比现象的还要不堪和残酷,选专业,找工作,听谁的?为了赚钱还是为了兴趣?这些问题,这本书里都有答案。有人可能要说,不是有句话叫“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可如果你连道理都没听过,必然过不好这一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七):读时的感想

  归国杂感

  先生在此篇中谈了一些归国后的失望之感。在谈论至京戏布景时,联想到之前《伶人往事》中描述的光景,我却生出一些悲哀。那时先生依旧可以见到戏曲有些繁荣的景象,纵然在社会革新下有些不伦不类,却并未面目全非,魂魄全无。但先生随后对中国人“懒散”的生活状态的全面否定却是我不能完全接受的观点,这样急促的希望摆脱旧社会,摆脱一些旧的习气未免有一些急功近利了些。而且,我并不认为喝茶下棋的日子是可耻的,不对的,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一个包容性更强的社会才应该是一个新社会应展现出来的气质。

  其后先生提到的“列位办学堂,尽不必问教育部规程是什么,须先问这块地方上最需要的是什么。譬如,我们这里最需要的是农家常识,桑蚕常识,商业常识,卫生常识,列位却把修身教科书去教他们做圣贤!……”这也是我不能赞同的。虽说实用性是很重要,但是,这样的做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切断了学生的其他一切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之一应该是帮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和自己喜爱的人生吧!

  阅后发现先生写这篇文章时也是27岁的年纪,正是年轻气盛时。

  保寿的意义

  这篇小文在我看来很有趣,很像如今的广告软文。充分向大众推销了保险。

  新生活

  这篇小文是给我感触较大的一篇。先生详细的阐述了什么样叫新生活,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很积极的指导意义。

  先生说“新生活就是有意思的生活。”我一直想过有意思的生活,然而何为“有意思”却从未明白。最开始,我觉得有意思便是生理、心理上的一种强烈满足感与愉悦感。比如,迟到一块心仪的蛋糕,听到一曲有灵魂共振的歌曲。暂且称之为“有意思”的初级吧!皆是贪享。后来,“有意思”于我,又变成了要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去了解艺术,欣赏美景,观赏歌剧、电影;品一杯清茶或红酒。暂且称之为中级吧,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而先生说“凡是自己说得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生活”。这一说法让我又有茅塞顿开之感。中级的生活未免有些累,有些装,有些为了做而做,失了本心。真正的“有意思”应该是在问出“为什么”之后去追寻,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去完成自己的想法和目标。有自我和个性的活着。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比较了中西文明,或者说是中西哲学观,宗教观的不同。先生师从约翰杜威,深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思辨理论有浓重的实用主义的影子,我确实很喜欢这一套哲学体系的。东方文明中的“知足,天命,安贫”深深存在于所有的中国古籍和宗教教义中。而西方文明是“不知足,争自由,争平等,争公道”,”信任天不如信任人,靠上帝不如靠自己“。我认为先生推崇的这种西方文明精神也是我们现在年轻人应该具有的精神。为自己的梦想和生活而努力,不要一味的抱怨自己运气不好,命不好。应该明白自己的人生要靠自己的努力打拼。

  为什么读书

  这是我最喜欢的之一。只想简短的说,先生在这里很好的阐述了读书的意义,不浮夸,不鸡汤,走了实用主义的路线,中肯而有趣。希望大家都可以读读这篇!

  大学的生活

  先生又讨论了一个至今都依旧在讨论而无解的话题,大学生该如何选择专业。1958年胡适先生就已经说,”性之所近,力之所能“的选专业,但直到今天,好像还是市场导向更大一点。这篇对面临选择专业问题的同学们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治学方法三讲

  这篇文充分论述了先生”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的做学问的方法。虽然先生将其运用到做学问上,我认为,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模式。面对一个新的科目和内容,不要着急翻开书页做笔记,不如,先问问题。然后带着一种探索的好奇心来学习这些新的内容,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学习是不是变得有趣了许多?

  以上皆是我读书内文章时产生的一些感想,不成体系,随兴而写。

  希望大家可以读读此书,从中找到一些可以启发自己的东西。况且,与大师进行交流,思想的碰撞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八):当我们怀念胡适时,我们能收获些什么

  研究中国近代史,胡适总是绕不过去的。他在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一生秉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之学术思想,早年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白话文的推广,甚至还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晚年回忆起来,却觉得自己是个一无所成之人。虽然涉猎了很多的领域,却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研究下去。 那么在胡适先生逝世55周年的今天,他的哪些思想还仍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呢?我们还能从他身上收获些什么呢? 胡适经常做演讲,这其中不少是对青年学生的谆谆教诲。他曾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说: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就逐渐脱离了对知识的探求,对学术的钻研,进而在社会上随波逐流,失去了学校中的真我。毕业后固然没有了学校的研究条件、学术氛围,但我还是希望你们毕业时能带着一个问题走出去,无论以后从事怎样的工作,都能在一生中不断的探求此问题。这样在茫茫岁月中才不至于丧失求索精神,更重要的是,心底有个问题待解决,人生更不会迷失方向。 这个问题,便是所有知识的源头,亦是现在创业浪潮中的机会。淘宝和京东解决了人们购物过程中浪费时间和精力的问题,滴滴出行解决了我们打车困难、打车贵的问题,智能手机和聊天工具解决了原来通信困难的问题… 问题总是不断存在的,然而我们却慢慢失去了童年的求知欲,对一切现象都习以为常,很少去问为什么,也就错过了对有趣问题的思考。比如我早上从住处骑着小黄车去地铁站,心里很开心。因为住处离地铁站距离不远,但是坐公交堵车严重,小黄车让我很顺畅的到达。于是晚上下班后,还想骑小黄车。但是找了一圈,竟然一辆也找不到。一般人也就骂两句解解气,但是这是个问题啊,仔细想想很有思考价值:为什么晚上车站的车子很少?噢,是由于早上太冷,很少人骑过来;晚上堵车更严重,很多人从车站骑走车子。那怎样解决这种不平衡呢,因为这并没有解决一公里出行问题啊?可否在骑车账户设置规则,只有骑到车站一次,才能骑走呢?可是如果我是去外出旅游,只有一次骑走,没有往返呢…… 总之问题就是从一般现象中发现的,这是进而进行研究的源头。 我们再回到胡适先生的思想。他毕生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之治学思想,阐释开来,就是遇到问题时,先大胆的假设几种可能的原因,然后认真的去推论、去证实属于哪种原因。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墨子》、《韩非子》、《晏子春秋》等很多古代著作都是后人伪造,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他还说孟子如此的敬仰孔子的思想,但是对孔子的学说有疑问之处,仍然说出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话。 经常保持颗童心,遇事多问为什么,我们也会找到自己可毕生追求之大问题。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孜孜不倦的去探索,总会有一尺一寸的进步。 正如先生所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九):容忍与自由

  “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重要。”

  一生在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内跌宕起伏,被当作动荡时代的自由主义者而崇敬,又因政治分歧而被贬斥,胡适先生在晚年时发出如此喟叹,使人动容。

  胡适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大多是历史课本上那个提倡白话文运动的文艺青年,那个带着圆圆眼镜笑容儒雅的年轻知识分子。他的一生被人贴了太多的标签,也太多次摇摆不定,以至于无论如何,都让人难以看清他究竟是个持有何种立场的人。然而当你读到他的《容忍与自由》,再回顾他过往的文字时,好似能窥见一些贯穿他一生未曾变过的东西。

  他无疑是爱自由的,却不是现代人自行其是的自由观,而是一种承负着深重责任,以自由的学术和教育救国报国的美好理想。所以,他的自由有其限度,于是,无论自由主义者,还是保守主义者,都不再看好他的骑墙态度。

  曾经的自由,关乎平等和尊严,后来的自由,需要开明与容忍。他深深感到,自己可以那么多年大胆放言,是因为这个社会越来越好地容忍着他,这种开明与包容,就是他对未来和平社会的期许,而且他有这样的信心。

  一以贯之的,是他那颗关切社会、悲悯人性的赤子之心,无论是怒斥恶政,或是嘲弄旧习俗对人性的束缚,都是期望中国人民能过上更有尊严和意义的生活。

  如此人物的文字,值得大家细细品读。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十):容忍与自由

  # 容忍与自由

  **胡适**

  书中主要是胡适的一些随笔和演讲集。

  ## 容忍与自由

  gt; 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肚量。

  其实对于思想对于学术,对于社会态度,世界观等等。我们越对他人多一分容忍,也就是多给自己一分自由。如同英语中的Don't Judge。

  ## 差不多先生传

  差不多先生是在讽刺当时的国民,做事总是差不多就好,凡是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自己也就那样差不多的死去了。

  ##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gt; 为什么谈主义的人那么多,为什么研究问题的人那么少?这都是由于一个懒字。懒的定义是避难就易。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

  gt; 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的种种的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工夫。然后根据于一生的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工夫。然后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想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该有什么样的效果,推想这种效果是否真能解决跟前这个困难问题。推想的结果,拣定一种假定的解决,认为我的主张,这是思想的第三步工夫。凡是有价值的主张,都是先经过这三步工夫来的。不如此,算不得舆论家,只可算是抄书手

  所学之理,要去思考解决实际的问题。纯理论纯语言上的讨论,是没有实践来得有力量的。

  ## 论女子为强暴所污——答萧宜森

  不得不感慨胡适先生思想在当年很前卫。

  ## 新生活——为《新生活》杂志第一期做的

  他说“新生活就是有意思的生活”。“生活的'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思”。其实也就是更清醒的生活,时不时多问问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为什么不做那件事。讲起来容易,而实际人生中往往看不清、讲不清为什么。

  ##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

  gt;因为要做一点一滴的改造,故有志改造事业的人须要时时刻刻存研究的态度,做切实的调查,下精细的思考,提出大胆的假设,寻出实验的证明。

  ## 不朽——我的宗教

  他在本文中提出的不朽观念,不是神不灭的不朽,不是《左转》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而是适用性更为广泛的(几乎是人人适用)社会不朽。其实是在强调世间种种的相关联性,今日小我的存在,是由社会世界总体的各相作用而来。而我也无时无刻不在对其做出影响。而这种影响,一直延续,生生不灭。“小我消失,而大我永远不灭”

  也难怪胡适先生如此坚定“成功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娟”了。

  不过,现在的人对于“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追求也丝毫没有少。

  gt; 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我须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孤负了那“大我”的无穷过去,方才可以不遗害那“大我”的无穷未来。

  ##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gt; 科学家明知真理无穷,知识无穷,但他们仍然有他们的满足:进一寸有一寸的愉快,进一尺有一尺的满足。

  gt; 东方文明的最大特点事知足,西洋的近代文明的最大特点是不知足。

  gt;固然,真理是无穷的,物质上的享受是无穷的,新器械的发明是无穷的,社会制度的改善是无穷的。但格一物有一物的愉快,革新一器有一器的满足,改良一种制度有一种制度的满意。今日不能成功的,明日明年可以成功;前人失败的,后人可以继续助成。尽一分力便有一分的满意;无穷的进境上,步步都可以给努力的人充分的愉快。所以大诗人邓内孙(TennySOll )借古英雄的Ulysses 的口气歌唱道:然而人的阅历就像一座穹门,从那里露出那不曾走过的世界。

  越走越远,永永望不到他的尽头。

  半路上不干了,多么沉闷呵!

  明晃晃的快刀为什么甘心上锈?

  难道留得一口气就算得生活了?

  朋友们,来罢!

  去寻一个更新的世界是不会太晚的。

  用掉的精力固然不回来了,剩下的还不少呢。

  现在虽然不是从前那样掀天动地的身手了,然而我们毕竟还是我们,

  ——光阴与命运颓唐了几分壮志!

  终止不住那不老的雄心,去努力,去探寻,去发现,永不退让,不屈伏。

  ## 为什么读书

  ## 大学的生活

  ##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 治学方法三讲(强力推荐)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容忍与自由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