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4-30 23:1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读后感摘抄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是一本由[英]乔纳森·沃尔夫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精选点评

  ●如果你以为读了这本《道德哲学》,就能告诉你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有道德的人应该如何行事,那你就想错了。本书作为面向普通人伦理学入门教程可圈可点重要一条是让你有兴趣读下去直到读完。无论是你认为某个哲学家已经得出了道德的真相,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些人的思想。亦或是认为书中讨论观点全都没有抵达道德的真相,希望探索其他理论家的著作来寻找问题钥匙。不管你是赞同作者对诸多哲学家总结评价,或者你反对作者自己的看法。那都很好,因为“把理论视为争论对手可能理解其思想的最佳途径。”作者倾向于从不同理论中各取一部分来创立一种普遍性立场,他希望在研究伟大哲学家的著作时不把纯粹智力练习,而是作一种培养道德人生观的途径。归根结底道德哲学需要实践,而非仅流于清谈

  ●比想象预期的要好看开篇明了道德哲学的意义本质。接下来对文化相对主义怀疑主义与主观主义等问题带来的矛盾做了既具抽象理论性富有实际具体性的探讨。作者简要地将道德哲学分为三个领域: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应用伦理学。其中的方法论又可分为四个类型形式推理、用于所有话题域的非形式化方法思维实验和道德直觉、一些特殊的道德论证包括普遍化和“实然/应然”差别。至于道德哲学派别则在后文可以简单地分为:边沁—穆勒功利主义康德道义论、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针对这些领域、话题、方法、学派等等,作者做了哲学而当代式的分析批判。但愿作者之意顺利地传达给了认真阅读思考这本书的读者,我想他的意思是:道德哲学不只是一项学术事业,阅读伟大哲人的著作不只是智力练习,也是培养道德人生观的一条途径,是启蒙

  ●适合入门。解答了很多疑惑,比如以前我有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认为所有文化都是平等的,但现实对待某些文化还是有条件反射不安,对于这类实际生活中的直觉和事实,实然应然的迷思,哲学进路提供了一些新视角。以前想通过思考建立自己的底层逻辑指导生活,但功亏一篑大厦崩塌,不带执念的重新思考给了我再次完整可能性

  ●想起一本小书 Being good

  ●层次清晰不错的道哲入门书…用这个备课蛮好的

  ●导读书籍打开大门而不是加高门槛 这本书有做到这一点

  ●道德哲学也许不像政治哲学那样恢宏壮阔,志在改变全体人的命运,但真正定义我们每个人的,还是个体面临冲突与困境时的道德选择,在无力改变大局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又一本把我拐进天坑的好书。

  ●mind game

  ●内容通俗,翻译生硬。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读后感(一):中规中矩的哲学通识读本 ——《道德哲学》书评

  这本书是讨论道德哲学的一部简明读本。道德哲学涉及的内容太博大精深了,400页的内容要想讲得全面透彻很难,因此这本书就这个领域的主要流派作了介绍:首先是考察了宗教和自然法道德,伦理利己主义和社会契约理论,然后又详细探讨了道德哲学中的四位重要人物--亚里士多德,伊曼努尔.康德,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杰里米.边沁--的研究,最后总结了道德观的培养,就是要加强道德理论的学习。

  因为是一本严肃的哲学通识课读本,又涉及到道德哲学的这样理论性和知识性很强的选题,所以这本书的体例很严谨,也很完备。首先每一章的最后一节都是本章回顾:整理讲述的脉络,总结重要的知识点;给出讨论题,检验学习的效果;列出本章涉及的关键词和思想家的清单,同时标注出对应的页码;最后开列延伸阅读的书籍名册或者相关资料的互联网网址。这本书的附录里面有道德哲学领域涉及的关键思想家的名字和他们的简要生平,还有术语表以及解释,把所有的专有名词进行了一个梳理和归纳,最后就是作为工具书功能的索引,便于读者为了查阅相关内容而能快速定位页码。

  因为这本书理论性很强,大量严谨的推理和专业术语,对普通读者来说,需要点耐和定力。建议可以采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自己工作和生活需要,重点研读感兴趣的内容,比如第一章道德哲学和推理,第四章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第六章利己主义,第八章功利主义,第十章道义论。其余的章节就看看章节末尾的回顾就行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习道德哲学理论的作用在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判断力,这本书及时回应了重大的道德热点问题,比如追求自利,符不符合道德?你有你的道德标准,我有我的,是非对错怎么解明?判断一件事情,是看结果,看动机,还是看做这件事情的人的品格?想清楚了这些,行动才会更有底气和自,为人处世才会更有原则和底线思维。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读后感(二):道德哲学乃道德圣经也

  道德哲学乃道德圣经也

  道德是个比较抽象的词汇。一提道德,我们就会和思想品德挂上钩。因为道德比较抽象,道德也比较深奥。哲学也是另一个深奥的词语,真得比较难懂。不过,不是太难难懂,而是我们没有正确理解其内在关系,深奥关系而已。《道德哲学》是一本当下的道德圣经,认真读读,慢慢就会理解道德哲学的精髓,道德与哲学如此博大精深。

  这本书是研究道德哲学不可获取的一本好书,值得细读、值得精度,更值得深读、研读。道德启蒙,牛津大学哲学家乔纳森·沃尔夫结合几十年的哲学思考与道德实践,为每个愿意探索人生幸福根基的人,写下了这部明晰晓畅的通识著作。他从头梳理2500年的道德探究,使功利主义、道义论、德性伦理三大流派在交锋中相互阐明,让众多大思想家的洞见成为我们时代的道德资源。

  道德资源被理性化分门别类摆放进《道德哲学》一书中,是一本难得的道德哲学治学宝典。纵观人类道德哲学发展史,从古典时代到21世纪,道德哲学追问至为根本的问题,也不断回应每个时代中至为切近的问题。理性的思考加上共情的理解,在质疑、挑战中完善思考与实践,这是形塑道德人生观的途径,也是道德进步的动力。书中指出,不过,幸福或人的茁壮成长或者自我实现,到底包含哪些东西呢?荣誉不算,亚里士多德说,因为那个要取决于人们当时选择重算。道德是发展的,幸福的人的道德哲学也是动态的,而绝非一成不变。

  把道德编入哲学里,是一次伟大的尝试,也是一次重大挑战。站在哲学的高度去思考道德,并非容易。而读过《道德哲学》一书后,我们会发现,很多道德问题一切迎刃而解了,不那么简单了。阅读就是思考人生,人生需要道德。道德从不是一个过分抽象的东西,它是活生生、具体的抽象问题。道德哲学是一本辩证的思想类好书。

  道德和哲学是有区别的,不过,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而这本《道德哲学》是一本融合道德与哲学在一起的好书。用哲学思维来看道德,用道德意识来解读哲学,可以一举两得。遇到一本这样的好书,可以让我们省去很多寻找的无用功。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读后感(三):以为读不懂,好像懂了许多

  女:“这么做会不会有点不道德?” 男:“没事,只要我认可你就行了。” 朋友跟我秀完以上这段恩爱之后,我无情的反驳:"你很双标!"记得韩寒在某部作品里就抨击过,很多人指责一些问题,只是因为利益没有落在自己头上。这么悲观的开头是否很让人对这个世界心灰意冷。 丧气的源头来自一本叫《道德哲学》的书,这是我第一次一本正经的读哲学,甚至以为自己根本不可能读懂,读过之后才知道原来哲学和生活这么息息相关。 探讨"哲学"的趣味在于,它会让你突然灵机一动:"嗯!好像是这么一回事!"而这本书的主旨是"道德",到底什么是道德,一个人做了"违背道德"的事情,大家比较能简单的共识到他的不对。反之想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是"遵守道德"的人就太难了,不光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实在是大家心里的那杆秤真的区别太大。印象很深的是书里提到一个例子,已经约了好朋友吃饭,碰巧重要客户也在同一时间邀约,你会拒绝哪一方。这!居然也属于道德范畴!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句"谁说的!"这句日常口语我们不仅听的多自己用的也多,没毛病吧?有毛病!来自作者的灵魂拷问:"为什么她问的是'谁说了?'而不是'为什么我应该?'"哲学的解读是,比起行为准则人们更仰仗权威。 最近娱乐圈的瓜不少,发表看法须谨慎,键盘敲的太快很容易就被抓住把柄看作"双标狗"。删评也不代表后悔,大家会看作你心虚。这一次,我选择理解双标。脑袋转的不快的我们,总是第一时间站在自己信任或认同的一方,然后从脑海里搜罗能够支撑住阵脚的观点来表态。就像一个辩手,其实正反双方你都能打,主要看你站的位置是什么持方。歌词里唱"坚强的理由,只是自己骗自己",我们就是靠着不断说服自己,才得以前进的动力。即使日后打脸了,还是能找到翻盘的论据让自己好过一些。明星和政客的不道德行为之所以在曝光后,人生立马毁于一旦,那也是因为他们曾经那么的"德高望重"。人设烘托得离本我越远,就越容易坍塌。 哲学也有很多门派,不同的学者有不一样的研究。任何学术入门很关键,第一印象是兴趣的关键,就像这本哲学通识书改变了以外我对哲学枯燥难懂的误解。生活过得的好不好也在道德的准则里,今天有人问我,为什么我的年计划里有"学会斤斤计较"这么一条。正好借用书里的句子回答一下: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过,而且有责任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很好。"所以,"自私"和"自利"它们不是纯粹的贬义词。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读后感(四):沃尔夫《道德哲学》涉及关键概念/术语提要

  本书在末尾的术语表里给出了所有术语的原文与解释。本文的整理按概念/术语出现的先后顺序整理,并按论述语境解释。同时删去一些不必要概念/术语,精简复习容量。

  1.元伦理学(meta-ethics):有关价值的本质、伦理规则的来源和我们如何了解它们的问题。

  2.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有关“我们应该在道德上怎么做”这类偏实际问题的研究。

  3.应用伦理学(applied ethics):通常始于某个具体问题,然后再寻找可以用来解决它的价值观、原则或者其他规范性标准。

  4.道德哲学(moral philosophy):是思想传统而非教条。

  5.道德直觉(moral intuition):某种道德理论,如果与人们的道德直觉一致,通常会被认为具有很大优势。

  6.客观主义(objectivism):[元伦理学]某些习惯做法体现了真正的或者正确的道德观,其他的则都是错误的。

  7.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元伦理学]道德真理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文化或者传统,认为某一种比其他都优越并没有任何根据。

  8. 常识道德(commonsense morality):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倾向于使用的道德规范。

  9. 道德实在论(moral realism):伦理学中的客观主义似乎预设了价值是“真实”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存在于世界中。这种观点认为价值存在于世界中,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

  10. 个人主观主义(individual subjectivism):指道德主张的真实性取决于每个人的偏好或者判断。文化相对主义所做的,是将道德主张的真实性置于文化群体的传统或者判断之中。

  11. 道德虚无主义(moral nihilism):声言根本就不存在道德这种东西——或者换种说法就是,没有什么是不道德的。

  12. 表达主义(expressivism):这种修正后的观点提出,道德判断是在不做出关于你有某种态度的陈述的情况下表达某种喜恶的态度。

  13. 情绪主义(emotivism):道德陈述表达的是我们的态度或者情感。

  14. 非认知主义(noncognitivism):道德判断表达情绪而非陈述事实的观点。

  15. 薄/厚伦理概念(thin and thick ethical concepts):(伯纳德·威廉斯)对与错、好与坏等概念被描述为薄,是因为通常情况下,它们似乎只是被用来传达道德认同或谴责。但日常道德规范的概念,比如善良、勇敢、体贴,要比前者厚:它们还包含所谓的描述性内容。

  16. 错误论(error theory):(J.L.麦凯)主张道德判断表达的是真正的信念,但鉴于客观道德价值并不存在,而所有道德判断都预设了道德价值的存在,所以这类判断都是错误的。

  17. 古怪性论证(argument from queerness): (J.L.麦凯)如果客观价值存在的话,它们会是一种极为古怪的实体或特性或关系,完全不同于宇宙里的任何事物。

  18. 自由意志主义(libertarianism):人类拥有自由意志的观点,主张我们有做出自由选择的自由。

  19. 行动者因果性(agent causation):人作为行动者可以导致自己行为的发生。而决定论认为,行为由不受行动者控制的因素导致发生。

  20. 不相容论(incompatibilism):认为决定论和道德责任不相容。因果责任和道德责任不是一回事,二者可以分开:有因果责任而无道德责任,有道德责任而无因果责任,都有可能发生。

  21. 相容论(compatibilism):决定论可以同道德责任兼容。

  22. 神命论(divine command theory):道德是一套由上帝提出的道德准则,是上帝的命令,因而有权支配我们的行动。

  23. 困境或二难推理(dilemma):一是上帝发现了道德真理,二是他发明了道德真理(神命论)。但两个回答都给宗教道德带来了麻烦。如果是前者,那就说明道德真理肯定已经先存在了,而且独立于上帝之外;而后者,是我们熟悉的道德规范,那他原本也有可能以别的什么方式来发明一套完全不同的诫命。假设上帝发明了一套在我们看来不符合道德的规则,那我们有责任去遵守它们吗?

  24. 目的论观点(teleological view):自然法道德的基础是上帝的计划,但人类必须自己去发现如何实现该计划,即道德规范。这种道德建基于某种在世界上的目的或意义的理论。

  25. 心理利己主义:psychological egoism):人无法不追求自身的利益。如其为真,就可以排除做出符合道德行为的可能性,除非该行为恰好同自身利益相吻合。

  26. 伦理利己主义(ethical egoism):人类有权利甚至有义务不顾他人的利益而追求自利。

  27. 亲缘利他主义(selfish gene[自私基因])你自私的基因会让你无私地对待那些与你有亲缘关系的人。你和这些人的亲缘关系越紧,你就越无私,而你对稍远一些的亲戚就会少一些无私。

  28. 群体利他论(group altruism):群体若不发展起利他主义,便会灭绝。

  29.互惠利他论(reciprocal altruism):一种相对局部、小规模的机制,人们心照不宣地同意互相帮助。

  30. 工具价值(instrumental value):道德只被视作一种获取自利的手段。

  31. 固有价值(intrinsic value):道德工具价值论的结果,没有什么是对的或错的,除非人们就何为对错达成共识。道德被简化为自利,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32. 公共物品问题(public goods problem):把博弈变成了所谓的多囚徒困境。

  33. 道德感(moral sense):把日常道德直觉包装成了一种伪道德理论,因此给不了我们任何有关道德的深刻见解,对道德推理也毫无帮助。

  34. 善理论(theory of the good):善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哪些东西是好的(和坏的)。

  35. 对理论(theory of the right):对理论则聚焦于我们的行动,告诉我们行为的对错。

  36. 功利的人际比较(interpersonal comparisons of utility):我们得把不同的快乐和痛苦用数字量化。要使最大化有意义,我们就需要数字。不仅如此,我们还得能拿这个人的快乐和痛苦与那个人的做比较。

  37. 狭隘性(narrowness):功利主义的反对论之一。功利主义善理论太过狭隘,因为幸福只是善的一种。比如,知识和伟大的艺术作品,可以在不考虑它们对快乐造成何种影响的情况下,被认为是好的。

  38. 行动性(agency):功利主义的反对论之一。(诺齐克)最重要的不完全是事物让我们有怎样的感受,而是我们是否真的完成了我们努力想要在人生中完成的那些事。

  39. 邪恶的快乐(evil pleasures):功利主义的反对论之一。有施虐倾向的人折磨他人时的快乐,与受害者感受到的痛苦相比,有资格被说成是善吗?

  40. 质量(quality):功利主义的反对论之一。大部分快乐会减弱,或者更常见的是完全消失。在经济学中,这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41. 无关性(irrelevance):功利主义的反对论之一。将道德推理建立在幸福概念之上是很大的错误。

  42. 结果主义(consequentialism):它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对与错。功利主义只不过是结果主义的一个例子。

  43. 道义论(deontology):主张道义的理论在定义正确的行为时,通常不是以幸福最大化为根据的,而是会遵循一系列限制我们有可能做什么的道德规则。

  44. 行为功利主义(act utilitarianism):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要取决于其预期的结果。

  45. 规则功利主义(rule utilitarianism):(罗伊·哈罗德)功利主义应该是一种由法律或规则组成的道德规范。

  46. 总督府功利主义(government house utilitarianism):该理论以西季威克的见解为基础,即功利主义是一种比较结果优劣的理论,但这和给予个人一种行为的动机是两码事。

  47. 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定言命令]):它给出的指令,在某种程度上本身便是其存在的正当理由,并不是为了完成什么外部的目标。任何具体的绝对命令,比如“不要说谎”,只要与道德的最高原则保持一致,便具有正当理由。

  48. 假言命令(hypothetical imperatives):它们是有关如何达成某一特定目标的指令,不包含任何道德内容。

  49. 行为准则(maxim of action):康德将准则的概念解释为“意志的原则”,并且将“意志”同偏好或情感做了区分。

  50. 绝对义务和非绝对义务(perfect and imperfect duties):绝对义务适用于所有情况,具有普遍性。对非绝对义务的违背,从逻辑上来讲,可以成为一条普遍原则;不过,康德说,这会违背我们作为理性生物的天性。

  51. 自律(autonomy):在康德看来,有道德的人是自律的(autonomous),自然取的就是这个意思:他或她在行动时,必须要像是在制定适用于所有理性生物的法律一样。

  52. 他律(heteronomy):他律的人本质上就是那种在行动时或许出于自利,甚或出于对他人的同情,而缺乏自律的人。

  53. 德性伦理学(virtue ethics):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有时也叫德性论。简单来说,一个道德上令人钦佩的人就是“有德性”的人,而德性则是指一套有价值的、坚定秉承的性格特征。

  54. 境遇伦理学(situational ethics):在“实时”的伦理困境中,真正重要的是你所处的境遇本身,而不是你是哪种人。

  55. 正义伦理学(ethics of justice[原则伦理学]):康德哲学以及功利主义提供的学说,且将女性的声音和关切排除在外。

  56. 关怀伦理学(ethics of care):从女权角度思考伦理学的主要进路,但绝非唯一进路,它同样看重情境,关注每种具体情况的细节,而非追求一般化的公式。此外,关怀伦理学还主张,情感投入和个人关系,尤其是爱、同情和同理心这类关怀性质的关系,对于道德思考来说至关重要。

  57. 政治责任模式(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model):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改变。根据这个观点,我们不应该执着于谁该为不公正负责这种“向后看”的问题,而是要集中“向前看”,问一问谁有能力做出有益的改变。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读后感(五):《道德哲学》:牛津大学教授都觉得无解的哲学问题,答案在哪里?

  英国哲学家乔纳森·沃尔夫著、李鹏程翻译的《道德哲学》,是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的教材。教材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像其他种类的书籍,著作者一般有了自己确凿无疑的观点后再立论、论证,最后请读者认同他或她的观点。哪怕是小说,我们总以为那是故事类的文本,哪有观点可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等,是小说的重要元素,可见,小说作者还未曾诉诸文字,他或她的观点已经在他或她选择环境、事件和人物的过程中表露了出来。

  教材就不一样了。教材通常围绕着一个主题陈列从古至今学者们的观点,《道德哲学》也不例外,直到啃完语词精干、描述紧致得令读者不敢喘气的整本书,我们都没法找到"道德"的哲学定义。

  因为没法给"道德"以哲学定义,作者只好开宗明义:"它是一门实用性的学问,运用得好,道德哲学能帮助你建立起自己的人生道德观"——乔纳森·沃尔夫在为牛津大学哲学系的学子开设这门通识课时,是否也这么描述这门课的吗?亦即"道德哲学能帮助你建立起自己的人生道德观"?如是,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一定蜂拥而至。能有一件趁手的工具帮助自己树立人生观,岂不美好?

有需求就有人肯为之奋斗终生,虽然为道德下一个哲学定义,需要绕过文化相对主义的陷阱,避开对怀疑主义、主观主义、利己主义的诟病,还要将自由意志、道德责任、宗教和自然法等等因素考虑进去,还是有不少哲学家前赴后继地在书房里殚精竭虑、在公众间进行试验地试图找出道德的哲学定义。

  作为教材的《道德哲学》,其实就是将这些垦荒者、耕种者们虽不完美却对我们接近道德哲学的定义有着巨大指导价值的人类思想的成果,用尽量朴实的语言一一呈现在书里。

  quot;我们基本上是按照时间倒叙来讨论这些哲学大家的(道德哲学)"的,为什么?在乔纳森·沃尔夫看来,距离我们越近的哲学家,他们的理论最能为我们所接受。乔纳森·沃尔夫所言极是。只是,我们因此也就看不出亚里士多德以后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哲学家孜孜以求地行走在道德哲学这条充满迷思的思考小径上了,因此也看不出人类思想是怎么一小步一小步向前进的,所以,《道德哲学》的阅读建议是,先通读一遍,然后,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到康德,到边沁、到穆勒,将乔纳森·沃尔夫认定的从古至今探讨道德哲学的四位重要人物的观点再整理一遍——依然得不到道德的哲学定义,可是,道德哲学描述的"三大思想传统"就能特别清晰地排列在我们的笔记本里,人类思想是怎么进步的,也就彰显无疑了。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道德哲学的思考成果如下: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被称为德性伦理学,有时也叫德性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概念十分宽泛,他对个人有多么享受自己的生活,以及拥有财富、美貌和智慧这些外部因素,有着异乎寻常的关注。他的道德理论让道德充满了过多的乐趣。

  quot;他的道德理论让道德充满了过多的乐趣",来自本书作者乔纳森·沃尔夫对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的评价,已经洞开了这一理论的缺陷大门,当然,乔纳森·沃尔夫不是第一位觉悟者。亚里士多德的生活年代是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322年的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家也没少思考道德哲学问题,只是,替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打上最漂亮补丁的,要等到18世纪中期,那时候,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思想已经非常丰茂。

  那么,康德又是怎么定义道德哲学的呢?

德国哲学家康德

  quot;道德实际上并不是有关如何让我们快乐的学说,而是有关我们如何配得上享受幸福的理论",康德对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给出了锐利的一击:乐趣多就是道德的生活,怎么可能!那些恶贯满盈的人或许在作恶时就倍觉乐趣,他们的生活怎么配得上"道德"一词?问题是,重砌一堵墙要比拉到它要容易得多,康德能在"我们"与"享受幸福"之间画上精妙绝伦的等号吗?也就是说,康德的道德哲学又是什么样的呢?

"你行动时所遵守的准则,应该是你意欲其成为普遍的自然法则",显然,康德在否定亚里士多德充满了过多乐趣的道德哲学后,想要找到具有普遍的自然法则的道德哲学定义。那就来看看他的道德律是否具有普遍的自然法则吧:"(a)因为它是道德的,所以具有规范性,也就是说为行为设立标准;(b)因为它是法则所以具有普遍性",具体而微,就是康德认为,道德是我们每一个理性生物制定的法律体系,但它也约束着我们每个人。我们通过自己的理性来制定法则,但是它们又必须具有普遍性——要约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康德就是康德,再具体而微也显得玄而又玄,所以,乔纳森·沃尔夫关于康德道德哲学的总结陈词是:康德是在寻找于所有时代、所有地点和所有理性生物的"道德最高原则"。

  既然一时找不到放之四海皆准的道德哲学定理,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便从他的哲学思想出发,给出了功利主义的道德哲学原理:(1)他相信道德需要每个人都被平等对待;(2)世界上唯一重要的东西便是有感知力的生物感受到的快乐和痛苦;(3)道德以及善治的基础必须是坚定的原则。将边沁的一二三化作平实的关于道德哲学的定义,就是,功利主义道德哲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善理论",告诉我们幸福(或者快乐、避免痛苦)是唯一的至善;二是"对理论",告诉我们正确的行为总是那种能将善(也就是幸福)最大化的行为。

英国哲学家边沁

  论哲学流派,穆勒(叫穆勒的名人太多,限定一下: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是跟边沁一家的,也属功利主义哲学那一支,他后来在边沁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道德哲学,也属功利主义哲学,所以,乔纳森·沃尔夫就将他俩的观点放在一起点评了:功利原则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严格的框架,完全不同于边沁之前的某些哲学家,也就是道德感思想家采用的方式。功利主义应该是一种由法律或规则组成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将功利最大化的道德规范——将功利最大化的道德规范,这一道德哲学的缺陷何在,不需要乔纳森·沃尔夫多说什么,我们也能了然于心的吧。

  乔纳森·沃尔夫在带领《道德哲学》这门课的学生考察了宗教和自然法道德、伦理利己主义和社会契约理论后又详细探讨了道德哲学中的四位重要人物的研究成果,给了我们一个开放性结语,亦即他总结出来的道德哲学定义:道德哲学通常被描述主要包括"三大思想传统"功利主义、康德道义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我们或许需要从不同理论中各取一部分,来创立一种普遍性的立场。

哲学家穆勒

  乔纳森·沃尔夫关于道德哲学的普遍性立场是什么呢?他真的从"三大思想传统"中各摘取了一部分拼合在了书的结尾处。是乔纳森·沃尔夫没有找到言简意赅的表述?还是,这就是牛津大学的授课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那么,我们就将道德哲学的定义当做牛津大学著名教授都没有找到的答案,等待道德哲学中的第五位重要人物,横空出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