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愿你有家可回有人等,有盏灯为你守候)》是一本由汪曾祺著 / 文通天下 出品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锁线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愿你有家可回有人等,有盏灯为你守候)》读后感(一):在没有直播的年代里,他为自己的家乡带货成功,至今仍影响了一波年轻人
提到直播带货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李佳琪、薇娅等等网络主播,他们的直播平台以高热度和高销售量时不时的会出现在热搜的名单上。 前段时间,助力湖北复工的直播中两人推荐的湖北特色食品小龙虾、周黑鸭,在短时间内都有大量的订单产生。
但在没有网络、也没有直播带货的那个年代里, 我们带货的方式有什么呢? 介绍一件商品首先我们要看到直观的商品的特点,在这个网络发达的年代里, 随便搜索一下同类型的产品就会出现在你手机的屏幕上了。 不过网络不发达的时候, 如果你想跟我推荐一样物品,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园园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这段文字出自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一文,关于咸鸭蛋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这种食物, 只要有养鸭的地区,腌咸鸭蛋也是早饭桌上的一道小菜了。 腌制的方法也大多是相似的,为什么要说自己家乡的好呢? 你看字里行间的描述上,虽然没有文字,但是吃过咸鸭蛋的人仔细的回味一下, 确实是有差异的。
“高邮的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的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鲜黄色的, 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很多时候想到吃的东西我们更多的是停留在对于这个食物的想象中, 在各种美食打卡中也见到过不少打卡的图片,晒出自己制作的食物。 图片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了成品到底行不行。 不需要什么文字的描述, 你来看就好了。 汪先生写家乡的咸蛋的时候,没有一幅图片,全部都是读者从纸上看到的文字,自己凭着相信和当地的咸蛋的特点就比对。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读过这段关于高邮咸蛋的文字的时候, 也尝试了一下网购咸鸭蛋。
没有网络、没有配图的情况下,这一波关于咸蛋的推荐是很成功的。 很多看过这篇文字的人也对高邮的鸭蛋有着比较深的印象。
文字有这样一种力量,它细致的时候,没有任何媒介你也可以感知它所描述的事物。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愿你有家可回有人等,有盏灯为你守候)》读后感(二):人的第一要务是生活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这是印在书的后页的汪老话。正如这段话一样,汪老的作品很纯粹。纯是为了让人感到在人世的美好,在不见天日的当下,还能捕捉到一些生活的美。
此书第一辑写的是汪老小时候的生活和家人,街坊邻居。以汪老敏锐细致的观察力,我瞥见了生活的美。汪老之所以成为这么有趣,如此会生活的一个人。我想与他的童年和他的家人不无关系。他父亲是一个极会玩的人。他捣鼓乐器,吹拉弹唱一样不落。他写书法,他作画。他养金铃子,他养花。他把一个咸鸭蛋分作两次吃,在购买字画的时候往往是一掷千金。精神生活极其丰富。
提到汪老的家乡,江苏高邮。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高邮咸鸭蛋,儿时的课本上就读到过他那篇写高邮咸鸭蛋的文章。汪老说:我的家乡不止出咸鸭蛋。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作家王磐,出过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啊,我想说我的家乡也不止一个三角山。我的家乡出过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我的家乡出过杨继绳先生。人对家乡总是有种特殊的情感的,对于家乡,我总觉得他哪哪儿都好。不论我身在何处,我总是想念我的家乡。
我到江阴去考南菁中学,是他带着我去的。住在一个茶庄的栈房里,臭虫很多。他就点了一支蜡烛,见有臭虫,就用蜡烛油滴在它身上,第二天我醒来,看见席子上好多的蜡烛油小点子。我美美地睡了一夜,父亲一夜未睡。父亲的爱常常是一种无言的形态。汪老说他七十多岁了,可他还是很想他的父亲。汪老的父亲说他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汪老从十几岁就抽烟喝酒,他们爷俩一起喝酒,一起抽烟,一起咵天。他在家写情书,父亲在一旁瞎出主意。在现代生活中,这种亲子关系确还是不常见的。或许是我见识短浅,一叶障目了。汪老提到一种“没大没小"的亲子关系,他说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我想这种亲子关系没有在现代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与我们的民族性格有关。君臣父子已经成为了我们身上的一个烙印。
第一辑是写家人和自己,第二辑则是写一些生活趣味。第三辑写茶,第四辑则是各地美食。
泡一壶茶,闲坐家中。看第三辑实在是太妙。
看第四辑的时候,我的胃已经叛变了。狮子头、东坡肉、乳腐肉、霉干菜烧肉、金华火腿。这是馋人的一辑!
再谈谈此书的装帧设计,我觉得同朱赢椿设计的《平如美棠》是同一类,红红火火的封面,容易平摊开的线装本。
同着汪老的文字,感受生活的美。感受在快节奏生活中寻觅不到的美。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愿你有家可回有人等,有盏灯为你守候)》读后感(三):纪念汪曾祺
纪念汪曾祺
汪曾祺是近几年比较红火的作家。他这种红火,不像一般的在世作家的红火,比如一些刻意的营销和炒作的,方向性十分明确的专门推荐推送的。这些都是为了销量,或者什么影响,有政治目的和寓意的,他不是。他的红火,完全是因为自己的作品的过硬。这个过硬是说他的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了,也经受得住大众的阅读眼光了。可以说,它产生了文化上的巨大意义了。他是这么红的。
他最著名的的作品,照我看还是小说,就是《大淖记事》和《受戒》。这两篇小说应该称得上是现代作品中的经典名篇。我最初读这两篇小说,是在小说集《异秉》里面,读了之后就觉得十分不同,和以往的小说不同。自己内心里也有个挣扎,这小说也能这么写啊,这算什么类型呢!这也是这小说刚发表的时候,许多人的怀疑。我不太知道什么文学史,但是有限的见识,还是认定这小说的独特性的。
总之就是一个字,好!语言好,结构好,题材好,什么都好罢!这是一个另类,也就汪曾祺这样的作家能够写出来。作家写东西,离不开阅读经历,离不开自己的人文气质和精神修养。看汪曾祺的作品,能体会很多。他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沈从文的学生。文革中给江青改编过京剧剧本,他本人编辑过民间文学。这都能解释他作品中的文字精练,小说行云流水,以及平淡之中酝酿的峥嵘和奇崛。他叙述的温婉、恬淡,不疾不徐,却让人读起来有味道,有嚼头。
汪曾祺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火起来之后,这个势头就没有减弱,越来越厉害。继小说红火之后,他的散文也火了,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可能是爱屋及乌,也可能大家接受了他的语言风格了,这样他的散文也就大行其道了。按照我的看法,如果没有他的小说的红火在前,他的散文是不会产生这么大的动静的。因为,不管怎么文体变化,你的语言基础都是一样的,写出来的东西也不会有太大差异。所以,比较汪曾祺的散文和小说,看语言就看出来一体化的。
汪曾祺的作品不多,成名以后,加快了协作步伐,作品还是不太多。因为,早些年他耽误的工夫太多了,能写的时候,时间都用在别的地方了。但是这也许就是命运的不同安排,有的人早发,有的人晚红。长期的积累和准备,酝酿了更大的成功。于是,我们看到,在汪曾祺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他的作品的特别纪念版准时来临,也可印证读者对于他的作品的肯定,对他个人的怀念了。
这部《家人闲坐,灯火可亲》里面的作品没有什么新鲜可言,但是编者还是费了一定功夫在里面的。人死了,没有新作品,便只能炒剩饭。炒的好不好,全看编者的功夫了。好比一个厨子做菜,材料已经限定,能做出什么菜来,就看橱子的功力水平了。这书做的还是精致的,前面有彩印水彩画,配了汪曾祺故乡的足迹示意图,后面还做了笺纸,裸脊,也算是十分用心了。
出版作家的作品,这是对作家最大的怀念。人死了很多年,还有这么多人怀念,那证明这人活的一辈子不但没白过,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有一首诗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汪曾祺就是后者,愿我们都活成他那样的人,即使活不到,也尽力争取吧。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愿你有家可回有人等,有盏灯为你守候)》读后感(四):想到这沉甸甸的日子,珍惜,再珍惜,要好好珍惜自己的家
这本书四辑完整地表达了一个人应该怎样面对这个世界,下面一一讲述:
第一辑,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说一个人应该怎么面对家庭,亲人,家是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这里说的家不仅仅指房子、指故乡,更大程度指家人,你应该怎样对待家人。家给一个人成长的最大价值又是什么。这本书让我看到汪曾祺从他的家,他的祖父、父辈身上继承了什么,那才是成就他一生,养成一个潇洒、豁达、慈悲、诗意人生的基础。而他又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家,祖祖辈辈这样一直延续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个家的基因,家庭文化的基因甚至比生理的基因更能成就一个人,更能形成一个人快活的人格。我喜欢这一辑,我想这也是本书最最重要的一章吧,所以放在第一的位置。
第二辑,自得其乐,随遇而安。好的心态是应对这个世界最强有利的武器,因为世事无常,谁也不知道谁明天会遇到什么,当灾难、痛苦、挫折来临的时候,我们逃无可逃,只能用一颗积极地心态去面对。看看周围这些人,无论是那些各种姿态的大妈,为了生存谋生的和尚,还是闹市闲民,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在自己小小的天地里,辛劳着,但却也是见春花、赏秋月、观冬雪,或许没有大富大贵,但也能怡然自乐,随遇而安。生活的本真不就是图个安稳日子吗?
第三辑,汤和天气好。生活要有点乐子,在春光明媚的天气里,泡杯茶,慢品生活。现代人生活在快节奏的环境里,工作、生活压力大,焦虑、浮躁的情绪常常侵扰着人的心灵,很难完全放松下来,在自己的爱好里,在大自然里品味出生活的美好。汪曾祺把我们带到一个色声香味、鸟兽虫鱼的世界。泡茶馆、赏秋花、听虫鸣,观夏雨,还有浓浓的果蔬,十二个月葡萄园的变迁,一幅幅水彩画般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优雅的、有情趣的生活。心中的欲望少一些,带着一颗品味自然的心,在生活里发现自己,发现一个品味高雅而懂得欣赏美的自己。
第四辑,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人间最暖人的怕是那烟火气,汪曾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食家,不仅自己会吃,还会做,能把最寻常的小菜做出别样的滋味,让人流连忘返。给家人用心做上一顿饭,看着他们都吃光,吃的时候时不时点评几句,这个感觉怕比喝二锅头更让人窝心,怎能让家人不爱他。 外乡甚至海外的朋友吃过汪老做的菜,连一点剩菜汤都要打包带回宾馆吃。一个有心的人总是能拨动不同人心底那敏感的根弦,让人心心念念汪老做的菜。写到过去的食物无论是炒米、焦宵、咸鸭蛋、慈菇汤,还是杨花小萝卜,都是和人和事联系起来的,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的。所以它笔下的美食是有人情味的,有文化内涵的。
家的概念在汪曾祺笔下越发明朗了,书上的一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我每每想起我的家,感觉颜色也是深沉的,一种说不出什么颜色的深沉,无法用语言形容,只是一种感觉,沉甸甸的深沉感在心头。
这本精美的书,封面雪白、内里的封面火红,让我不舍得翻阅,生怕带着尘渍的手弄脏了它,就像捧着自己的家一样,一页页慢慢品读,想到自己的家,想到小时候从父母身上、爷爷奶奶身上看到的品格,想到这沉甸甸的日子,珍惜,再珍惜,要好好珍惜自己的家。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愿你有家可回有人等,有盏灯为你守候)》读后感(五):自在相伴,有灯火温暖心瓣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是汪曾祺在《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中的《冬天》开篇所写的场景。笔触细腻的人,可以从最基本的生活常态着手,然后以某个让人触动的时间点为由,告诉你,在这个世间你可以获得什么。汪曾祺的文字是一种独特的况味,翻阅时,其实是翻找渐渐埋没在日复一日的琐屑间的情绪。或许我们不太明白时间是怎么在你的生命里流淌的,不过,要是可以手捧一本小书,我们可以明确感知,岁月在身边留下的浅痕。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大概也是这样的一本书吧。书的装潢与书的感受,与读者而言,大约也是侠客与武器的关系,如那种深沉的历史小说,当以封面硬塑为佳,厚重的感觉上手即有,若是这种温和浅淡的文字,其实还是如这本《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装潢为佳,清浅柔和,捧上手的时候微微往下一软,封面插页上的衣服也随之抖动一下,韵味也许一下就有了。汪曾祺的笔触从《受戒》开始,一直就是这种缓缓浅淡的感觉,你要是可以翻阅一本情绪浅淡的小书,那些封存着记忆的门就会被推开一道缝隙,呈现温暖浅和色泽的思绪就会开始蔓延于时空。书的纹理是那种自然手感,比较柔和,内文是轻便印文纸张,比较幽香,比较喜欢的是插页哦,汪曾祺特配的书页便笺,十分有趣,尤其是故乡旧事的足迹追寻,长长岁月间淡淡缓和香。
家和生活如果可以划分的话,我想我会要汪曾祺的这种切分法,其一曰: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其二曰:自得其乐,随遇而安;其三曰汤和天气好;其四曰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也许从美而幸福的“生活”方法来说,汪曾祺在这本书里呈现了一个别致的世界,不是纯粹的人生感受和叙述,而是家人、家风和生活的真切写作。
比较喜欢其中的一章,关于家人的场景的,描述生活的景象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回家吃饭的时候,妈妈开始会絮絮叨叨说起我不在家时的各种大事小事,虽则离家只是数字,但是没有我在的家,似乎家长里短,里里外外都是新鲜的日子,数着我抵达的日子,妈妈将等我回家的那段路程按时间划分成段落,然后给每一个段落在敲定一个题目,等我回家慢慢叙述。我开始习惯,大多数时候其实不需要多言,只需静静地听,任由不多的时间散落在那些妈妈或絮叨或繁琐或高兴的诉说,若是日影斜下,母子二人的身影便要是多一个小人黏黏糊糊喊“奶奶,我要……”,惦念便会让妈妈变得温馨,惦念就是这些让我都足以倒背如流的对话中开始延续。冬日也是有阳光的,只不过阳光多数在每周回家时妈妈在暖阳下缝缝补补,认真翻晒衣物间洋溢暖意,日子就在这些进进出出、反反复复、拆拆洗洗还有絮絮叨叨中逐渐包裹上回忆,琐屑、乏味、重复然而恬然静好。
家人闲坐是这么一副场景,涌现的是家的画面,一如儿时收集的玻璃糖纸,可以抚平时光深深刻在糖纸上的烙印,然后拂去烟尘时跌落的记忆碎片,因了这句“灯火可亲”而依然光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