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一本由小池龙之介著作,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页数:2014-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商家的目的就是让人对产品产生依存;我们总是为对人、事的“执念”找理由,为了“知行一致”;“算了吧”与血清素;生住灭。p102的扁桃体的说法错了吧。该是杏仁体?
●平靜
●赵州禅师问南泉和尚:“什么是道?”南泉回答:“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平凡无圣。
没有矫揉造作的文字,客观而冷静地让我们学会平常心。例子很让人信服,都是生活中的例子,让人觉得亲切的同时又很实用。读完并实践的话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我们日常生活的焦躁和压力。有平常心将会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
涉及到一些佛教、冥想的内容,也有生物学、神经科学的内容,大多都浅显,即使之前没接触过也没关系。只是神经科学部分没有相关文献注,就不是很让人信服,有时间的话再去查查相关资料吧——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以及爱情产生的遗传因素。
《平常心》读后感(二):《平常心》无为才是大作为
之所以会产生比较的心态,是因为人需要通过比较才能确定“自我”的位置
但“自我”并不存在,一切行为不过是要通过不断的刺激来维持自我的幻象而已
在工作中要做到平等是不可能的,遇到什么样的人或事都是随机的“忍受”也是工资的一部分
如果对现状不满或者是为工作人际关系所累,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抱有过度的支配欲
当不快发生的时候,分一丝神勇客观的一面去“旁观”自己的状态,比较利于快速回到平静的状态中不受波动心情的控制,所有情绪都是反复出现的,有追求就会有逃避
酗酒,抽烟,暴食这些只是一时之快,让身体和心灵都沦为快感的奴隶,无心活在当下
面对不快和痛苦,和自己说算了吧会令身体分泌血清素缓解此刻精神压力
追求速度会让内心变得粗糙
最后谈到了如何面对死亡以及平常就可以进行的冥想方式
总之要用平静的心态接受所有发生的一切,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平常心》读后感(三):《平常心》:愿你如水般接纳这世界
日本僧人是很有趣的。在人们传统概念中,僧人总是想起剃着光头、身穿袈裟,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但日本的僧人却有所不同。他们在修行之外可以不剃头,也可以不穿袈裟。不仅如此,根据宗派的不同,一部分日本和尚还可以尽情喝酒、敞开吃肉,甚至可以结婚生子,并把自己的寺庙传给后代。
木心说,日本人是很善于做自己的奴隶的,很善于让自己享乐的。僧人的“随性”,也可以作为这个观点的佐证吧。
其实“做自己的奴隶的”并不是贬义的表达,因为那样一种状态,或许要比主观上“被当做奴隶”——自己的、或是他人的——要好很多。事实上,这本《平常心》,副标题“如何练就不被情绪绑架的温柔心”,说的同样是对这样一种“被动”状态的“解套”。对于普遍意义上的生活而言,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在情绪的绑架下做一些事后才会后悔不已的事情,尽管个中的情绪,其实是来自我们自己的选择。
情绪的失控是失掉平常心最直接的表现,而它恰恰源自于某些看似“积极”的心态,譬如自尊、执着等等——人总会有自己格外在意的东西。世事不如意十有八九,一旦“不如意”发生在自己格外在意的东西之上,人的情绪便会放大,这便成了执意。执意一旦过重,人便很难冷静地看待事物,做事业难免出现偏差,从而陷入被情绪绑架的恶性循环之中,难以自拔。
喜欢或是不喜欢,同样是来自人自身的“偏见”。或许人并没有太多理由来判定自己的喜好,却总会人为地将一些缘由加诸在客观事物或是其他人身上。
上述状况普遍且无法避免,也是人们情绪“失控”的表现。放下执念,是很多世俗佛理强调的关键。当然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事,甚至很显然,这或许是不大可能完全办到的事。因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小池龙之介侧重的,是剖析现代人情绪失控的种种原因。有些时候,人们很难避免发生类似的状况,但相信在读过这本书,对自己“糟糕情绪”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意识到一些状况“正在发生”后,对于自我调节,走出“情绪低谷”或者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状况,也许会容易很多。
生活的核心当然是了解自己,并尝试改变自己——毕竟在大多数时候,对于这个并不那么如意的世界,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只是更好地接纳它。个人的欲念,难免会与这世界的架构产生碰撞。只不过岁月尚漫长,也许等到回忆多到足够怀念时,很多曾经至关重要的执意,早已经不足挂齿了。
上善若水。或许,“如水般接纳这个世界”,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善意吧。
好好生活,因为生活“不过如此”——有趣,也如水一般不可逆且转瞬即逝。
《平常心》读后感(四):修平常心 过安宁生活
/友竹
平常心不是不允许打碎盘子,而是在盘子被打碎后,能够淡定地弯下腰扫掉碎片;平常心不是绝对不可发火愤怒,而是能够坦然接受并凝视偶尔处于消极情绪中的自己。平常心的本质在于:不被快感与不快感影响,不被记忆和眼前的喜怒绑架。
修得一颗平常心,会让人收获心灵的安宁,专注并享受在做的任何事情过程本身,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这有点儿像克里希那穆提在《倾听内心的声音》中所说的“要用你的整个存在去觉察当下,把生活变成自由地、自发地流淌出的行动,”而不是让情绪和行动困在头脑的评价、记忆和选择中。
小池龙之介在书中讲了一些佛教和禅宗的故事向读者说明自己的观点。说到平常心的修炼,总不能回避“人类需要对欲望进行克制”这回事,本书中的欲望主要指“对他人的支配欲”,这可以引申为公司中上司对部下、教师对学生、恋人或朋友中一方对另一方的支配欲等。
大凡支配欲强的人都是自尊心特别强、自我意识膨胀严重的人,而这是极其破坏平常心的因素之一。所以,作者说我们要学会时刻监测自己的内心,一旦发现自己支配欲太强了,要试着平静下来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当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时,即使无法彻底摆脱,仅仅是提醒自己控制支配欲的力量,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平常心。
想起了一个朋友的故事,或许正可说明支配欲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伤害。漂亮的她要求男友随时向她报备行踪并每晚电话道晚安,她一直觉得这是她对男友最基本的要求,更别提男友的衣、食等习惯都要追随她的口味了。起先他是百依百顺的,简直就是鞍前马后、无不服从,作为外人的我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
可是半年后她跟那个如奴仆般顺从的人失联了。人家受不了她的专制,竟然没有任何解释就从她的世界自动消失了。为此,那个朋友很是消沉了一段日子。好在她能听人劝,渐渐改变了与异性相处的方式,外表漂亮、性格漂亮的她当然更受人欢迎了。
修炼平常心,需要戒除所谓的目标、目的,抱着淡淡的态度用心去做就,专注于正在做的这件事情本身,并充分享受进行的过程。无论是在扫大街还是写论文都不要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特别的事,而要像呼吸一样自然地进行。这又回到了禅宗的命题:有禅师说“有茶就喝茶,有饭就吃饭”;有禅师说“参禅不在拜师读经诵典,但在挑水砍柴等寻常小事”。
在这里,我们看到意图、目标、主观评价和判断等往往是和形式、表面联系在一起的,过分注重这些东西只会增加心理负担和压力,从而影响我们做事情的潜力发挥。平常心就是教我们去除那些遮蔽我们认知能力的表面虚幻之相,佛家讲无我即是这个意思。相信细读本书并试着训练自己,能让我们拥有享受安宁生活的好心态。
《平常心》读后感(五):安之若素,淡然处之°
——评《平常心:如何练就不被情绪绑架的柔软心》
文/蓦烟如雪
一个老和尚养了一盆兰花,每天精心地呵护,兰花繁蕊争开,芬馥清香。有一天,老和尚要外出会友,嘱托小和尚帮忙照看。小和尚也如老和尚心细般地照料。结果有天,小和尚浇完水后把兰花放在窗台,就出门办事,不料,天降大雨,兰花被狂风肆虐,已不复当初。小和尚看到后,十分心痛又怕老和尚苛责。
几天后,老和尚回来,小和尚如实告知兰花的事,也已准备责罚。可老和尚并没有惩罚小和尚,小和尚很是意外的问,这不是您最喜欢的兰花吗?
老和尚说:“我养兰花,不是为了伤心的。”
开篇选择讲述这个故事,其实是想用老和尚的心态去说平常心,因为他在伤心与淡然中,他选择后者。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谁能次次幸免。
如何能淡定、从容抑或者镇静自若的过一生,很多人一辈子都需要钻研的问题。
佛道中,将自尊称之为“慢”,是“傲慢”的“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比较”,很多人对年龄、美食、服装、成绩抑或者幸福感都喜欢以此类推的比较,是否好与不好。结果,有些自视甚高惨遭滑铁卢,之后,又思考自己是不是那么不好,以致越来越不自信。
《平常心》于我而言,是一本良性指南书,同时也是一本压力书。
众所周知,狮子座的人群大多很死要面子,简言之自尊心太强,而这种心理恰好是和书中道理相悖。如何与慢较劲,如何接受自我摆脱业力成了我当下的动力。
接受当下就是告诉自己,“我现在就是这种状态。”
无辜受冤,当下会急于澄清,听见坏话,会马上予以反击,这样消极的情绪反应会使一个人心情不断恶化,而书里说,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不要再事无巨细地一一作出反应,不要再急于作出各种价值判断,要学会放任自流,置之度外。
这种平常心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有所不同,它不构筑在自私上,而是让你承认自我的无力、正视膨胀的自尊心,让你“戒怒”减轻压力,明白平常心就是道,且告诉你若把平常心作为目标,反而会迷失方向,真正的平常心应该是有茶喝茶,有饭吃饭的状态。
我暂且把上面理解为“安之若素,淡然处之”。
而这本书中最有意思的人,莫过于释迦牟尼,他对弟子说。
“你们这些弟子听着,当你们的师祖,也就是我,遭遇到诽谤甚至污蔑时,你们完全没有愤慨和反驳的必要,置之不理就好了,因为诽谤是理所当然的存在。”
诽谤是理所当然的存在,这要历经多少才能有此感悟。
生活里,我们都受到了欲望的多巴胺神经反射和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反射的牵绊,我们会情绪化地制造喜怒哀乐,被自我所累。而一个懂得平常心的人,应该会留意自己内心的真实,把一切无关的事物都无视的略过,毕竟心灵不是堆积垃圾的场地,淡然才是最好的沉淀。
如果,你无法沉浸当下, 那就该去冥思想想,如何平常心。
筱筱
2014年11月2日星期日